东村位于人口稠密,与汉川县、云梦县相连的湖滨地区,林业和畜牧业没有条件发展,但邻近火车站长江埠,有物质人员交流频繁的地理条件,有大量剩余劳动日存在的人力资源,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和工匠的存在,因而有利于发展队办农产品加工工业,运输业、传统手工艺生产及多种经营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村人民就是认准了这一条道路,搞活了经济。到1982年,队办企业有了织布厂、米面加工厂、运输队。集体多种经营方面有养鱼、植藕。同时大队鼓励社员养鸡、养鸭、养猪,种蔬菜及从事其他家庭副业,各种手工艺也大显神通,泥瓦工、木匠、箍匠、铁匠、漆匠、缝纫、买卖、开餐馆等各类手艺匠115人。利用剩余劳动日进行工副业生产,人民的积极性和劳动潜力犹如高压井里的原油以极大的能量喷射出来。1982年,全年总产值为286.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24万元,集体工副业产值252.88万元,集体多种经营产值3.65万元,家庭副业产值7.51万元,传统手工艺产值6.9万元,整个工副业产值为267.31万元,占全年总产值的93%。
东村工副业的发展从两方面支援了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大队办的企业拨出一部分提留资金来买化肥、农药,无偿贷给专业农户,支持他们种好责任田,使这些未从事工副业生产的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并拨款进行一些农田基本建设,例如修建沟渠,保证全大队农田灌溉。另一方面,一些仅有人头田的专业户和有少量责任田的兼业户自己也将一部分工副业收入用于农业生产。这样,形成了以工副业促农业的态势。农田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又加强了东村工副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吃饭问题,稳定了民心,解除了农民从事工副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反过来又促进了工副业生产进一步高涨。
由上可见,因地制宜,广开门路,以工副业发展为重点,推动了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工副业的发展是互相支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辩证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坚持以农养工、副,以工、副促农业,因地制宜着重发展工副业,是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发挥优势向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东村大队的经济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工副业生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工副业生产各个不同方面中起决定作用的又是东村的“建华织布厂”。东村由于地处江汉平原,长期以来都种植棉花,有历史悠久的手工纺织工艺,形成了兴办纺织业的技术优势和一定的纺织设备,这个厂就是在解放初期家庭土纺土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十多年来经历了承包加工,与县轻纺织业公司联办,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三个阶段。在发展中兴建了两幢厂房,更新了设备,用1511型新式织布机逐步淘汰了60%的铁木织布机,新设备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这个厂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现在布厂有管理人员和工人共308人,占全大队总劳动力的65%,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独立经营,进一步发挥了人力和技术这两个优势,生产向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生产的产品纱布、包布、花布、蚊帐布、被单等品种畅销各地,有的纳入了国家出口计划。1982年产值达到250万元,占整个工副业产值的93%,占全大队总产值的87%,成为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支柱。
东村的工副业以织布厂为支点,正在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工副业联合体,推动了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例如东村大队办起的加工厂,主要加工稻谷、小麦等粮作物及饲料,采取对加工厂集体承包的形式,由大队提供设备、厂房,承包者负责农产品加工,收入除上交大队每年1600元外,其余部分由成员内部分配。大队组建了15人的运输队,负责织布厂及本大队其他购销运输和从事一些长途副业运输,马车、机动三轮车由成员自备,大队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其余收入归每个成员。另外,大队百名手工匠以兼业户的形式存在,农闲时发挥他们一技之长,以个体作业为特征,有时采取定量自由组合承包形式,从事专业性生产,收入全归自己,人平年纯收入达600元左右。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