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大的中国地图上所能发现的地名,都是筑有城墙的城市名称。因为空间不足,许多第三级别城市没有列出来。所有城镇的总数超过了一千七百座。假设它们的方圆平均四英里,那么上述城市的围墙总长度将会达到六千八百英里,几乎相当于地球周长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再加上将中国本部与北部鞑靼地区隔开的、绵延一千五百英里的长城,这个估算长度会增加到八千英里以上。
雕刻于一段北京城墙上的图案,生动诠释了中国城镇的通常外观。从远处就能看到它们的瞻望塔和岗哨台,以及墙外的护城河。在中国南方,几乎看不到图案中描述的骆驼。读者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将骆驼所在位置替换为北方大多数城市中的驮骡和驴子,以及南方城市中的挑夫和轿夫。
读者根据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大小,也许会推测说它们接纳了帝国人口的大多数。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基本上属于一个农业民族,主要生活在帝国肥沃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无数村庄之中。无论在哪里,你几乎看不到一座独立或者隔离出来的农舍。为了便于交往和互相保护,村民都要住到乡镇里或村庄上。所有的城市,即使其中最小的那些,也管理着上千座这类村庄。在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你通常会发现方圆三四英里之内,村庄数量就能有一百五十到两百。其中一些较大的,人口及财富都可与小规模的筑墙城市相媲美。
与中国人口相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兴趣,这并不令人奇怪。我们在这方面得到的最可靠信息,是1812年的官方普查,其准确性毋庸置疑。普查数据显示,18省的人口为3.6亿。
仅仅列出这个数据,并不能使读者头脑中形成它所陈述事实的清晰印象。也许通过对比,我们对中国人口可以有更好的认知。中国一国就几乎承载了全人类的三分之一。其居民人数大约相当于欧洲所有王国及南北美洲人口的总和。十八省中任意一个人口稠密的省份拥有的人口数量,与欧洲最大的国家或者美国几乎相等。初看起来,这些结论似乎让人无法相信,但稍加考虑就会清楚,这在中国并非不可能。而以我个人的观察与调研,倾向于确认上述说法的正确性。
上文提到的中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每平方英里土地上大约生活着三百人,当然英格兰和比利时的人口密度要更大一点。不过,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土地更肥沃,并能供养更稠密的人口。每一块可利用的土地都得到了开垦,并且几乎所有土地都被用来为人们提供食物,人们对牧场几乎全然不知。中国百姓很少以动物为食。他们的肉食,大部分是猪肉和家禽,原因在于饲养它们很少占用耕地,或者根本不用。在中国能够看到的马、牛和羊数量不多,它们通常被圈养于厩棚中,或放养在山坡上,亦或拴在渠岸边。考虑到这些事实,一个领土广阔、物产丰饶,文明程度又很高的国家,正竭尽其所能去满足一个勤劳朴素民族之需要,对我所说的它每平方英里人口达到三百,也就不必心生好奇或难以置信。
基于城市居民数量,我们可以对中国人口做一个独立的、大致准确的估算。几年之前,两个来自宁波的传教士连续走访了十九个相邻的城市。其中一个有三十万人口,十个有五到十万;另外八个则有一万到两万。每个城市的平均人口大约是六万。如果二人的旅程再向北延伸几天,很可能就将造访绍兴与杭州。前者大约有八十万居民,后者则有一百万,这样一来,所调查城市的平均人口数量将会有很大提高。不过,将六万作为浙江城市人口的平均数量,并将整个帝国的这个数据从六万减到四万,我们就能估算出,中国城市人口仅有六千八百万。但我们会发现,每个城市所管辖下的众多大村镇,其总人口与城市不相上下。如果假设占全部村镇数量十分之一的未筑墙大村镇,容纳的人口是城市的两倍,我们就能估算出,城市及这一小部分大村镇的人口大约为两亿。如果认为这些几乎无法统计的村庄,其包含人口仅仅与城市和大村镇大致相等,我们就能得出中国总人口为四亿的结论。我并不自诩这个估算很精确,只是力图说明,中国的人口普查与事实相当符合。
在中国所能看到的一切,都会给人留下同一种印象:这是一个人口负担过重的国度,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潮水一般的人群。无论何处的田地里,都满是辛劳的农民;在山区你可以看到大量的梯田,一片接一片地升高到五百至一千英尺;在许多地方,山上最高处都被开垦为农田;大路小道处处都是行人,众多江河及运河上挤满了船只,在城乡各处的喧闹街市上,数量极多的手艺人忙碌地展示着他们的绝技。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