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不浮皆是爱,归宿得归只为缘。
检视内在自我,关注生命意义,焕发精神力量!
《灵魂之旅》打开一扇门,《浮生归宿》安好一个家!
《浮生归宿》,世界级身心灵导师迈克尔·纽顿继《灵魂之旅》之后的又一重磅力作!
驱散你对未知死亡的恐惧,引领你踏上爱与灵性之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灵魂之旅(Ⅱ浮生归宿)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美)迈克尔·纽顿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浮生不浮皆是爱,归宿得归只为缘。 检视内在自我,关注生命意义,焕发精神力量! 《灵魂之旅》打开一扇门,《浮生归宿》安好一个家! 《浮生归宿》,世界级身心灵导师迈克尔·纽顿继《灵魂之旅》之后的又一重磅力作! 驱散你对未知死亡的恐惧,引领你踏上爱与灵性之路! 内容推荐 《浮生归宿》由世界级身心灵导师迈克尔·纽顿著,夏芒译:前世回溯令人着迷,不过你是否想过各个前世之间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在《浮生归宿》中,催眠大师迈克尔纽顿对67位受试患者进行提问,揭开了从前世肉身死亡之刻起一直到再次投胎转世之间他们的灵魂生活之谜。在《灵魂之旅》中,纽顿全景展示了这期间的“灵魂之旅”,如今在《浮生归宿》中以更加详尽的笔触将“灵魂生活”重现。 其中有些情节,是有助于精神疗愈的,如灵魂能够和生者联系,以帮助活着的亲人克服悲痛;纽顿还告诉读者,(通过特定的方法),人们可以和已经逝去的亲人、甚至宠物获得联系等等。在纽顿的著作中,几乎涵盖了所有有关灵魂生活的细节问题。作为国际公认的研究灵魂生活的先驱,迈克尔纽顿通过他开天辟地的研究,解答各种人生疑惑。本书是应他的第一本著作《灵魂之旅》数以百万计的读者的要求,以回应他们渴求了解更多彼岸生活的细节问题。当然,未读过《灵魂之旅》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受益,因为体系一以贯之,而在深度催眠中的患者所讲的故事,也会给读者某种深切的启迪。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灵魂世界 第二章 死亡、悲伤与安抚 抗拒与接受 灵魂的治疗技巧 灵魂与生者联系的方式 让陌生人当信使 天使或其他精灵 灵魂和生者的情感康复 与爱人重聚 第三章 尘缘未了的灵魂 星界 自然界的灵魂 鬼魂 自闭的灵魂 访问地球的灵魂 魔鬼与天神 第四章 灵魂能量修复 灵魂能量 灵界入口处的标准处理方式 灵界入口处的紧急处理方式 修复轻度损伤灵魂的区域 严重损伤的灵魂的再生 独处的灵魂 地球上的能量康复 灵魂的分身与再融合 灵魂能量重新融合的三站 第五章 灵魂集体系统 灵魂的诞生 灵魂环境 灵魂的颜色 声音和灵魂的名字 灵魂学习集体 第六章 长老委员会 人类对审判和惩罚的恐惧 实施灵魂评估的环境 长老委员会的产生与构成 图形和符号 存在者 神性影响之链 长老会议的余韵 第七章 灵魂的社会性 灵魂伴侣 灵魂集体和人类家族的关系 与伤害过我们的灵魂重聚 灵魂群落的互动 灵魂世界的娱乐活动 灵魂的四种常见类型 第八章 灵魂的成长 毕业 向中级发展 专业化 第九章 宿命之环 预览未来人生的屏幕 时间轴和肉身选择 时间控制师 自愿性 孩子的灵魂 第十章 我们的灵性之路 编后寄语 试读章节 灵魂伴侣 在两次长老会议之间,是灵魂更新的时期。灵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从灵魂世界开始的,是在投胎前,在这精神王国里和其他灵魂一起成长。每个灵魂都有独特的个性,在两次人生之间的灵魂生活,必然与其他灵魂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所以,灵魂的成长是一种集体行为。这种集体性,部分地表现为在物质现实中(如人间)灵魂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肉身在轮回中要接受因果法则的挑战,灵魂们在精神上彼此感到的亲密,由此经受严峻的考验。这是对极乐的精神状态的干扰,但也是灵界大师提高我们觉悟的一种方式。 关于灵魂伴侣在一次又一次前世中穿越时空,在人间相会、相爱,我听过很多动人的故事,下面是一些例子—— 饱受磨难的爱:在石器时代,我的客户的灵魂伴侣,被一个好色的酋长看上了,酋长定期带走她,玩弄之后再把她放回家。 被剥夺的爱:我的客户是古罗马的女仆,在伺候角斗士进餐时爱上了一个角斗士。这名角斗士本是被俘的士兵,一天晚上,他告诉我的客户,他会永远爱她,然而第二天,他就在角斗场上被杀死了。 残酷的爱:在中世纪一座城堡的地牢里,一个马夫被庄园主用鞭子抽死了,因为他与庄园主的女儿幽会,被抓住了。 英勇的爱:3个世纪以前,我的客户是个波利尼西亚新娘,婚礼过后才几小时,她和新郎乘坐的独木舟就遭遇了风暴,新郎为救她献出了生命。 至死不渝的爱:我的客户在18世纪是一位德国贵族,他听信了当地的流言蜚语,以为自己的妻子有外遇,在嫉妒的怒火中拔剑刺伤了她,她索性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临死前说,她爱的人只有他。 无法挽回的爱:一位二战老兵回乡时发现,他妻子(我的客户)已经嫁给了他弟弟,她是在官方宣布他阵亡一年后改嫁的。 上述灵魂伴侣,今生都成了幸福的夫妻。他们每一次前世的磨难,都为下一次人生做准备,并且巩固了他们灵魂伴侣的关系。前世回溯为他们挖出了一些有趣的信息,但若将他们置于人生与人生之间,他们对相互间的关系会有更深入的认识。爱情中含有很多考验。在灵魂伴侣度过的许多次幸福人生之间,也有一些人生,他们会破坏这种关系,或一方把另一方伤到崩溃的程度。在一些艰难的人生中,灵魂伴侣之间的爱情遇到了障碍。他们在人生中相伴,有欢乐也有痛苦,两者都能让他们学到东西。灵魂伴侣之间发生的每一次重大人生事件,背后都有因果课程。 我有一位客户名叫瓦莱丽(Valerie),她在两个世纪以前是中国的美女,拒绝了自己的首选灵魂伴侣、自己最关心的男人,原因是,这个男人经常与她争吵,还不肯像别的男人那样满足她的虚荣心。瓦莱丽在催眠中告诉我:“再说,他那么笨,长得还很糙,我和他在一起挺没面子的,别人肯定会笑话我,有时候我真烦他。我这么骄傲的姑娘,理所当然应该嫁给一个英俊的如意郎君,我还真这么做了。结果,我失去了本该属于我的幸福。”她的下一次人生在19世纪的美洲,她成了切洛基族(Cherokee)酋长的女儿。她父亲与另一个部落做了一笔交易,其中一项就是把她嫁给对方酋长的儿子。她虽然爱着本部落的一位武士(这是她的首选灵魂伴侣,就是前世在中国被她拒绝的人),却顺从了父亲的意愿。结果,她进入了不幸的婚姻生活,丈夫连她的身体都不肯接受。这一生结束后,她回到灵魂世界,告诉我: 我和心上人本来可以私奔,但这样做非常危险,而且,我内心有种声音,让我忍受父亲为我安排的命运。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一次考验。在履行人生契约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伤害爱人,伤害自己。我在印第安部落里受这种磨难,是为了继续克服我在中国形成的骄傲和虚荣。 和“不该结合”的人结合,并非虚度光阴,这种不如意的婚姻也许是灵界安排好的。实际上,你在灵魂世界与此人重逢时,可能会恍然大悟。瓦莱丽就是这样,她从印第安部落回到灵界后,发现父亲逼她嫁的那个男人,其灵魂属于邻近的群落。她在两次前世中爱过的两个男人的灵魂则是同一个,与她在20世纪重逢,成了她的丈夫。我还得补充一点,瓦莱丽今生最好的女朋友琳达(Linda),和她是同一个灵魂群落的,在印第安部落里最后嫁给瓦莱丽所爱的武士的,就是琳达。瓦莱丽在催眠过后嫣然一笑,告诉我:“我总算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了——今生每一次看到琳达和我丈夫在一起,我都有点儿不爽。”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觉得应该谈谈与灵魂伴侣的神奇邂逅有关的另一些问题。我与一位患者初次交谈、建立了融洽的气氛时,会询问其今生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社会关系,这样,我对其今生“演出”的“剧组”就有了初步印象。“剧情”即将在催眠中展开,我会坐在“前排”尽情欣赏每一幕。在深度催眠中,灵魂之间的许多关系会清晰起来。我的客户的“剧组”成员有爱人、挚友、亲属、顾问、同事等。人生中的人际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与我们共度一生的,不仅有同一灵魂群落的成员,也有来自别的群落的。我的客户常常强烈地渴望确认今生的人际关系在灵界的渊源,尽管大多数客户对此已经猜个八九不离十。 广义地说,爱这种亲密感情,在人生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无论我们的灵魂伴侣在人生剧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与他们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灵默契。在每一次人生中,在许多因果课程中,我们会与许多人产生不同程度的默契。友谊燃烧起来成为爱情,若没有持久的友谊,爱情很快就会熄灭。爱情不同于激情,激情是肤浅的,我们在激情中反复怀疑与对方的关系是否有真正的意义,因此不得安宁。若没有相互信任,亲密关系就要受折磨,爱就无法增长。爱,意味着接受对方的一切缺点。若有真爱,即使对方不在此生中与你相伴,你也能完善自己。 人们常把爱与幸福划等号,其实,幸福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状态,只能在自己心中培养,不能靠别人给予。最健康的爱是这样的——你自身已经感到圆满,把你对自己的爱延伸到别人身上,是完全无私的。爱需要艰苦的磨练、持续的维护。我有无数患者在离婚后发现,自己的首选灵魂伴侣就是已经离异的爱人。如果当初他们曾经一起努力解决感情问题,也许不至于分手。另外,有些人到晚年才会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甚至有的灵魂伴侣在轮回历 程中时不时回避一下,在一两次人生中完全不现身,这其中大有奥妙。“我和我的灵魂伴侣已经不太依赖对方了,都需要独自成长一段时间。”这是分离的灵魂伴侣常告诉我的。我们与灵魂伴侣接触的方式、一起经历的事情,在地球上的各个时代是不同的,不过双方共度的每次人生都以各次前世为基础。从破裂的关系中,也能学到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人生的功课。重要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有些客户在疗程前向我诉苦,说真正的爱总在逃避他们。但在疗程结束后,他们通常理解了这种情况的根源。如果属于你的爱人迟迟不来,那就用这样的想法来开导自己吧:“也许我此生需要学习别的课程。”有些人选择独身,我们以为他们很寂寞,其实他们过得很充实,可以独自反省、进步,他们的心灵获得了安宁。如果仅仅因为耐不住寂寞,就找一个自己对其毫无感觉的人结合,你会更寂寞,就像一首歌唱的:“为爱而爱是自欺欺人。”这种爱是镜花水月,因为它是你一厢情愿沉溺于其中的,是饥不择食得来的爱。如果灵魂伴侣应该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他或她迟早会来,而且常常是在你最不刻意的时候来。 在对灵魂世界多年的探索中,我找到了给灵魂伴侣分类的办法。我发现,有三类灵魂在人生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而向导和其他智者不在其中(在灵界,他们所处的区域离我们太远了)。P248-251 序言 我们是谁?为何在这里?将要去何处?我在自己的处女作《灵魂之旅》(卢埃林出版社,1994年)中,试着回答了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很多人说他们从未读过如此详尽反映灵魂世界生活的书,此书唤醒了他们内在的自我,给他们带来了精神力量。本来,他们内心深处对肉身死亡后灵魂的生活、灵魂返回人间的目的已有所察觉,书中的信息证实了这种感觉。 《灵魂之旅》出版后,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世界各地的读者纷纷问我能不能写第二本书,我在很长时间内拒绝了这种要求。我当时的想法是,多年来的原始研究材料已难以集中和整理,也难以更广泛地表现我们不朽的生命,有第一本书就够了。 我在《灵魂之旅》前言中说过,我本来是个传统的催眠治疗师,一直怀疑玄学回溯中的催眠术。我第一次将患者催眠是在1947年,当时我才15岁。我肯定是个守旧派而不是新潮人物,所以一位客户无意中为我打开灵魂世界的大门时,我震惊了。似乎大多数前世回溯师都认为,人生与人生之间只是一片迷雾,只能找到前世与今生之间的桥梁。我很快就明白,我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触及患者对这神秘存在状态的记忆,并且打开它。又经过了多年的潜心研究,我终于建立了探索灵魂世界结构的工作模式,认识到它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我还发现,无论人们是无神论者、虔诚的宗教信徒,还是宗教与科学之间任何哲学思想的信奉者,一旦进入催眠中适当的超意识状态,他们回答我的问题时都是一致的。就这样,我成了一个“灵魂回溯师”(是我自己这么叫的),这是指专门研究死后生活的催眠治疗师。 我写《灵魂之旅》,是为了让大家获得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们死后会怎样,如何穿越灵界,谁来迎接我们,我们将去哪里,灵魂在选择来世投胎的肉身之前会做些什么。这是一系列密切相关、有条不紊的事件。《灵魂之旅》像一部观光影片,书中的患者讲述轮回期间的经历,用真实的案例带领我们穿越时光。因此这不是又一本关于投胎和前世的书籍,它在玄学研究中打开的新局面,实际上是催眠术尚未探索过的。 20世纪80年代,我忙于制定研究转世轮回的工作模式,停止了所有其他类型的催眠治疗。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我全身心破解灵魂世界的秘密,对自己早期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感到更踏实了。我与世隔绝地工作,深入探索灵魂世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只有我的客户知道我工作中与他们、他们的朋友相关的部分。为了彻底摆脱外界的误导,我连玄学书店都不去。我至今仍相信,这种自我封闭、对公众缄默的状态,是正确的决定。 当我离开洛杉矶,退隐到内华达山,开始写《灵魂之旅》时,以为从此要隐姓埋名地过下去了。事实证明这是妄想。此书呈现的大部分材料是从未发表过的,出版商开始向我转来大量邮件。我非常感谢卢埃林出版社将我的研究成果推荐给公众的远见和勇气。《灵魂之旅》刚刚出版,我就被派往各地演讲,忙于接受广播和电视的采访。 人们希望更详细地了解灵魂世界,不断问我是否有更多的研究材料。我得说,有。实际上,我还有大量的、各种各样没有公开的材料,最初我怕一个不出名的作者讲得太多,公众难以接受,到了大家都深感《灵魂之旅》鼓舞人心时,我还是拒绝写续集,只是做了一点妥协——在《灵魂之旅》第五版中增加了索引,更新了封面,由于读者要求把某些问题讲得更清楚,我又增加了一些段落。可读者还觉得不够,每星期给我寄来的信的数量暴增,询问着死后生活的事。 终于,有人开始寻找我本人了,我只好以限量的方式重新开业。我发现较高级的灵魂所占的比例比我预想的高。我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大大限制了客户名额,所以想见我的客户要等很长时间。这样一来,我接触到的年轻的、处于心理危险期的灵魂就少了,能够耐心等待的客户就多了。这些人希望深挖灵魂记忆,洞悉某些问题背后的含义,以调整人生目标。很多人本身就是康复师或导师,但由我挖出更多的信息,揭示他们轮回期间的灵魂生活,他们就更安心了。我也希望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帮助了他们。 这段时间,公众始终觉得我还有秘密藏着。我终于改变主意考虑写第二本书了。在上述种种因素之下,《灵魂之旅Ⅱ:浮生归宿》就诞生了。我觉得《灵魂之旅》是沿着一条永恒的大河在灵魂世界里朝圣,其航程始于河口——肉身死亡的瞬间,结束于返回人世的地方——新的肉身。我也曾在《灵魂之旅》中尽我所能逆流而上,追寻“本源(Source)”,但在还需要投胎的灵魂中,似乎谁也不能把我带到那儿去,尽管无数次灵魂之旅的记忆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 《灵魂之旅Ⅱ:浮生归宿》将要把你送上第二次探险之旅,沿着这条大河的主要支流,探索一些小路,看到更详细的情况。当我们共同进行第二次旅行时,我将揭开这条路上更多的秘密,让大家对灵魂世界有更透彻的了解。本书的章节主要按话题类型来安排,而不是按时间、地点的顺序,因此灵魂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在各章会有重复,这样可以完整地分析他们的经历。我还试图让读者从不同案例的视角,观察灵魂生活的同一方面。《灵魂之旅Ⅱ:浮生归宿》旨在扩展我们对灵界不可思议的秩序和规划的了解,这种秩序和规划是有益于人类的。 同时,我衷心希望对灵魂奇境的第二次探索,能够给新的游客带来新鲜感和享受。第一章是为这些新读者写的,它概括了我在转世轮回方面的发现,希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或许还能鼓励他们读我的奠基之作。 在第二次旅途即将启程之时,我要感榭所有在探索灵魂世界的艰苦工作中给了我巨大支持的人。在这同心协力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灵魂向导——包括我自己的向导——容许我们完成这一使命,并给我们力量。我能被选为这一伟大工作的使者之一,真的感到很幸福。 后记 一 人类对生死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有史以来,人类的各种智慧系统,包括各类哲学、宗教和科学对生死和人的终极归宿等问题提出了各种看法,甚至还提出各种修行法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超心理学派对濒死体验和灵魂现象的研究风起云涌,在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出现了大量著作,它们通过应用催眠术对受试患者进行前世回溯的记录、分析和研究。美国心理学博士迈克尔·纽顿也是这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凭借自己独立开发的年代回溯催眠技术引导患者越过前世记忆,进入生命轮回的灵魂经历。通过丰富的案例汇总和分析,纽顿博士为人们揭开了生命终极归宿的神秘面纱,并藉此展现了“灵魂世界”的全貌。 鉴于迈克尔·纽顿的著作在心理和精神疗愈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在看待和解决生死问题,提升身心灵修养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我们在今年年初引进并出版了《灵魂之旅》(JourneyofSouls)一书,以期能帮助读者解决一些人生现实中的问题,或对作品所呈现的生死观进行研究和批判,体现部分学术意义。 总体而言,纽顿博士的研究与同行有方法和目的方面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同行著作大多只关注于对一个又一个前世的回顾,而纽顿则带领他的受试者的意识穿越时空,进入到各个前世之间,即实现轮回转世活动的灵魂世界,让患者重温在生命轮回源头的灵魂经历。 纽顿博士在行医早期,对转世轮回存有质疑,但当他对众多受试患者进行催眠,发现他们的描述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逻辑性后,才渐渐察觉众多患者所描述的时空或许是人类从未踏足过的一片新大陆。这片能让人消疑解惑,获得心灵安宁的“精神乐土”,或许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随后的大量实践中,纽顿博士逐渐摸索出了引领受试者回归彼岸的提问的方法,也认识到使受试者回到彼岸的灵魂世界远比回忆前世更为重要。经过十年的研究,纽顿博士最终得出一个彼岸的模型,构建了“灵魂世界”的基本样貌。年初出版的《灵魂之旅》概括了纽顿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大成。 眼下的这本《灵魂之旅Ⅱ:浮生归宿》,从全新的角度,带领读者继续追寻这条探索生命真相的“灵魂之旅”。该书在《灵魂之旅》的内容基础上,按照话题类型安排篇章结构,用更加浓重的笔墨详细展现了67个案例,将作者在前作中已基本构建的“灵魂世界”丰实起来,进一步探讨了人的起源和归宿的问题,并尝试解答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二 灵魂,是纽顿体系的关键词。无论是在《灵魂之旅》,还是在《浮生归宿》中,它都是出现在整个舞台上的主角。然而,即便细细读罢纽顿的两部作品,读者依然会心存疑惑:灵魂是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being)?如果是,那会是怎样一种存在? 我们没有找到纽顿关于灵魂的严谨定义,但从他的笔墨中,却可以发现他对灵魂这一存在的理解:“灵魂的庄严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我倾向于把灵魂看作充满能量的智慧之光”,“灵魂的能量千差万别,每个灵魂的能量在形成机制、组成成分和振动分布方面像指纹一样独特”。这样的描述,显示出较重的唯物主义色彩——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事实上,纽顿在《灵魂之旅》中曾简要地概括了他的理论体系的心理学立论基础,即将人的意识分成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并认为灵魂存在于人的超意识层次中,它是自我(self)的总指挥。纽顿以这样的意识层次划分假说来说明灵魂在人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如果将纽顿关于灵魂的描绘加以提炼,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概括:灵魂可被视为具有智慧的能量,存在于人的超意识层次中,它是自我的总指挥。这样的论断似乎和如今流行的认识论逻辑相一致:追随直觉,倾听内心。只有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我们真正追寻的东西,才能认清真正的自我,因为那是灵魂力量的指引。 张德芬说:存在(being),是一种默然的存有,是不属于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世界的。灵魂也许就是这样的存在,我们看不到它,却可以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感悟它,察觉它。古埃及人说,要理解灵魂,就得先倾听内心的声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在名权利的热切追逐中,内心的声音被尘世的喧嚣所淹没,人们丧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我,缺失了信仰,忽略了内心发现和灵魂成长。即便物质享受已经获得极大的满足,心灵依旧没有归属感。所以,我们必须根绝那些外在的诱惑,更多地关注内心,才能真正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真谛,获得心灵永久的安宁。 三 自我,是纽顿著作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词汇。纽顿说:“我们的灵魂能量是由一种崇高的力量创造的,以我们目前的造诣,还无法了解它。因此,我们必须专注于自己的本性,从而寻找内在的神性的踪影。”纽顿这句话的涵义,是指若要了解自己的灵魂,发现真正的自我,其秘诀在于专注于自己的本性。纽顿还认为,自我是一种精神本质,它产生的体验是有层次的,这种内心的东西不仅有灵魂,而且有着属于人脑的一部分;灵魂与肉身的心灵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创造了独特的自我。发现自我,让自我成为我们自己的忠诚伴侣,我们便会具有灵魂的灵性智慧。 我曾经读到过一段文字,和纽顿的“自我论”异曲同工。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曾经被问到:“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说:“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在芝诺看来,实际上是一个人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类似于纽顿体系中的“灵魂”,它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理性的关爱,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却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或日灵魂,都是缺席的。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而在所有朋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便是自己。缺少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一个人是不是自己的朋友,一个可靠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那他肯定不是自己的朋友。而能否和自己做明友,关键在于有没有芝诺所说的“另一个自我”,即是否能以灵性智慧关爱自己。既不自恋,也不自怨,不卑不亢,有忠实于内心的独立人格,便是纯粹的自我,也便真正成为了自己的朋友。 成为自己的朋友,这是人生很高的成就。法国作家蒙田说,这比攻城治国更了不起:而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更加赞赏:这样的人一定是全人类的朋友。 四 “您的书让我发现了内在的自我,让我感到了人生的意义。这是一种没有教条的信仰,我该怎么感谢您呢?”这是荷兰的一位读者在品读了纽顿的首部著作《灵魂之旅》后所发出的感慨。纽顿告诉我们,生命在凡世中的演绎,原本都是灵魂的修行。人生是通往圆满境界的持续变化,而在修行和成长的路上,领悟灵魂的灵性智慧,发现、认识并成为真实自我的原因,就是人生的主要真理。 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人生的不同境遇,因为这是我们成长计划的一部分。人生的一切际遇都符合爱和成长的逻辑。人间的恶是为了证得爱,是为了给爱创造条件,提供环境。人间的挫折是为了灵魂的成长,是为了体验生命的可贵。世界虽不完美,但这有助于我们洞悉完美的真正含义。 爱是一种亲密的感情,在人生中可以有多种形式。友情、亲情、爱情,各种情感关系中,爱都是不可或缺的纽带。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有自己的友人、亲人和爱人,我们与他们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灵默契。在纽顿的体系中,他们是我们在灵魂世界既已结识的灵魂伴侣,在一世又一世的人生中扮演着与我们亲近的角色。在我们修行每一次人生的因果课程中,为了获得成长,我们表达自己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爱。 灵魂投生于地球的物理空间,其目的不是要无风无浪地度过一生,而是为了灵性的成长。无论人生的主题是什么,在人生的征途中,爱是唯一的破关密码。发生在生命中的事件无论是悲是喜皆有意义,各种曲折的人生剧情是为了激发我们内在的崇高的爱,“无条件地爱自己”而后“无条件地爱他人”,这样的爱能让我们的人间充满最为高尚的“灵性和谐”。 人们常把爱与幸福划等号,其实,幸福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状态,只能在自己心中培养,不能靠别人给予。当然,生命中能够感受到各种爱的人,也会感到幸福。最完美的幸福感应该是这样的——你自身已经感到圆满,而把这种圆满的感觉通过爱的方式无私地传导给别人。 五 读罢《灵魂之旅》,再翻《浮生归宿》,跟随迈克尔·纽顿博士的引领,我们完成了这趟探索生命真相的奇幻旅程。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或许我们已经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也或许更加懵懂和不解。灵魂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果真如纽顿所言,充满灵性智慧和灵性和谐? 在纽顿的体系中,灵魂世界是灵魂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人的终极归宿。纽顿试图以这样的一个概念,以及以此概念构架的一个信仰体系,来解决人们在生死和人生问题上困惑甚至焦虑的难题。就此而言,这样的研究和理论假说,主要是站在心理疗愈的角度,而不是为了追究和印证外在的现象。因此,无论灵魂和灵魂世界是否有可能得到物理学的证实,似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正如译者夏芒先生所言,人在深度催眠的状态(类似于佛陀在菩提树下冥想的状态)中,领悟了在滚滚红尘中被蒙蔽一些道理。在《浮生归宿》中,作者甚至向读者传授了自我冥想的方法。藉此,人们能够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消解人生的迷惑,看清人生的使命,走出昔日挫折的阴影,焕发精神力量,乐观积极地度过人生的每一天,才是更大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内在”的世界,是心灵的、精神的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世界,是现实的、物质的世界。人在旅途,就是在内在的世界中寻找内涵,发现自我,体现本性;在外在的世界中拓展外延,结朋交友,开阔眼界。完美的人生游历,应当是“向内”和“向外”的结合,向内反思意义,向外丰富经历。没有向内的人生,是肤浅的,是浮躁的;没有向外的人生,是贫乏的,是单调的。然而,今天的人们,却过分执迷于外在物质世界的诱惑,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中沉湎,甚至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肉体,丧失信念,麻木不仁,缺乏了生命“向内”的探索,愈加远离了与真实自我的沟通,也偏离了灵魂不朽本性的智慧指引。 台湾大学心理学博士余德慧先生说,其实外在的世界没有内在的意义,是我们自己把意义灌注于生命之中,意义是自己设计的。我们对自己生命“向内”的探索,就是在无限接近于不朽灵魂的灵性智慧,就是让自己或许已经迷茫或疲倦的精神回归那个安放心灵的“精神故乡”。喧嚣的尘世在外,宁静的天堂在内。向外看是浮华,向内望是安宁。苏轼在《定风波》中感喟:“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我们也愿意寄语读者:试问天堂真若有,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天堂莫须有,须有的是安放心灵的地方。惟愿每一个探寻内心世界的朋友,在每一个新的一天里,都能遇到最好最真的自己。 编者李远泽 于2012年初夏 供稿邮箱: yzleemba@126.com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