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为法国两次大战之间登上文坛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传记文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小说家。《情界冷暖》是莫洛亚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一双青年恋人结合、离异,并各自遭受情感不幸的悲剧命运。情致委婉,感情真挚,又融合了大时代的跌宕起伏,是心理兼世情小说的杰作。宕起伏,是心理兼世情小说的杰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界冷暖/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安德烈·莫洛亚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为法国两次大战之间登上文坛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传记文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小说家。《情界冷暖》是莫洛亚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一双青年恋人结合、离异,并各自遭受情感不幸的悲剧命运。情致委婉,感情真挚,又融合了大时代的跌宕起伏,是心理兼世情小说的杰作。宕起伏,是心理兼世情小说的杰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莫洛亚长篇小说创作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情界冷暖》。 《情界冷暖》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这里的男女爱情,一件件都是没有对上号、没有接上头、没有吻对契合的。在第一部中,主人公菲力浦爱的是奥迪尔,他在意大利与她相遇后,就一直处于迷醉状态,很快就娶她为妻,即使奥迪尔对他日益生烦,并且成为海军上尉弗朗索瓦的情妇,他仍然容忍着、迷恋着这个不贞的妻子,如果不是他的妻子为了要与情夫结合而主动提出离婚,他仍会缩在自己屈辱的角落里不出来。另一方面,他自己被奥迪尔的女友米查痴心地爱着,虽然占有了她,却对她毫无爱意。而奥迪尔牺牲了自己有产者太太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与舒适的生活条件嫁给了弗朗索瓦后,又得不到他的挚爱,最后绝望地开枪自杀。在第二部中,同样也是没有吻合上的爱情。主人公菲力浦再婚后,他美丽的妻子伊莎贝尔非常深挚、温柔地爱着他,但他却神不守舍,念念不忘弃他而去的前妻,经常将奥迪尔的影子拿来与伊莎贝尔对比,而后。他又爱上一个有夫之妇索朗日,即使索朗日待他情薄如纸,轻如弃履,又另有新欢,他却痴恋如故,直到病重弥留之际,仍呼唤索朗日的名字,而正是他的妻子伊莎贝尔以感人肺腑的深情冒充索朗日给丈夫一吻,使他在最后的时刻带着一个甜美的幻觉去世。 目录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轮廓(总序) 学者型文学大师笔下的爱情标本(译本序) 情界冷暖 第一章 菲力浦·马尔塞纳致伊莎贝尔·德·谢伏尼 第二章 伊莎贝尔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我骤然离去也许令您惊讶,为此我向您致歉,可我并不后悔。不知您是否领会我胸中那汹涌澎湃的乐章,那是特里斯丹式的爱隋烈焰在喷发,啊!我真想再如前几天在森林里那样不顾一切地伏倒在您的白裙下,可是,伊莎贝尔,我惧怕爱情,也惧怕我自己。我不知勒内以及别人对我的往事向您谈了些什么,你我之间也有几次谈过这方面的事,但我未向您吐露真情,因为涉世不深的青年人总是希冀将自己的过去想象得美好些,从而常常否认那些不愉陕的往事。我俩之间的感情已超越了光是甜言蜜语的阶段,男人交出自己的心曲犹如女人交出她的肉体,都是先防守后退让这么一步步来的,我就是如此逐渐交出了我的全部底蕴,我将记忆深处的秘密和盘托出交付给您。 此刻我离您很远,正待在我度过童年的那间屋子里,壁上挂着装满书籍的书橱,那是20年前我母亲保留下来的。她说:“留给我的长孙”,我会有儿子吗?那本沾着墨水斑迹的红色厚书是我的旧希腊文字典,那几本金色书脊的读物是我获得的奖品。伊莎贝尔,我真愿把一切都告诉您:我怎样从一个温顺的男童长成一个无法无天的少年,最后成为一个饱经忧患的成人。我要把其间的经历都说给您听,一事不漏,只字不爽。也可能等我写完这些事,我根本就没勇气捧给您看,那也没什么,就算是我写给自己看的,总结一下自己的一生总有好处。 您还记得有天晚上,从圣一热尔曼回来的路上,我向您描述过冈杜玛的风光吗?那是一个美丽而荒芜的地方,我家的工厂建在一个相当荒凉的峡谷里,一条湍急的河流穿越其间。我家的房子是一座15世纪的小城堡(利穆赞有许多此类小城堡),高踞于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原之上。我幼年时便懂得为自己是马尔塞纳家族的一员而骄傲,因为我家在当地声望卓著。我祖父仅开设了一间纸品作坊,到我父亲手上,他将此扩大成了一个大工厂。我父亲又添房置地,把先前一派荒芜的冈杜玛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地区。我的整个孩提时代就眼见着房子一座座盖起来,纸浆库沿着那条河流不断延伸扩展。 我母亲的娘家是利穆赞人,我的外曾祖父是位公证人,当冈杜玛作为国有财产出卖时,他买下了它。我父亲原是洛林的一位工程师,结婚后才来到此地,他又把我的一位叔叔邀来,这位叔叔叫皮埃尔,住在邻近的一个叫夏尔德叶的村子里。只要星期日不下雨,两家人总是在圣-伊里埃河那儿聚首,我们家坐着马车去,我总是坐在父母亲对面那张窄窄的硬座上,单调的马蹄得得声令我昏昏欲睡,我瞧着车影的变幻解闷,那影子一会儿映在村舍的墙上,一会儿又投在坡地上,一会儿缩短,一会儿又伸长跟着车跑,明明在车前,一转弯,它又到了车后。时不时地还腾起一股马粪味,浓浓地裹住我们,(直到现在,我只要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想起当时的情景,犹如一听到教堂钟声就下意识地想到今天是礼拜天一样),引得苍蝇在我头顶上下盘旋。我最讨厌上山的时候,那时的马儿放慢了步子,车身缓缓地向上移动,赶车的托玛松挥舞着鞭子,口中还打着唿哨。 到了旅馆,见到皮埃尔叔叔和他的妻子,还有我的堂妹勒内,她是个独生女。于是妈妈递给我们几片夹了黄油的面包,父亲就对我们说:“去玩吧。”我俩在树荫下或池塘边漫步,各自采撷松果和栗子。回程中,勒内总坐我们的车,车夫放下加座板让她坐,一路上父母亲都不说话。 由于父亲过于拘泥,他极少与人交谈,仿佛在人前说话是受罪。进餐时,母亲往往会谈起子女教育、工厂的情况或是叔叔和住在巴黎的柯拉姨母的事儿,可只要她刚提个头儿,父亲就慌忙示意她用人正在旁边收拾碟子呢,于是她只得缄口不言。我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到:每当父亲和叔叔之间有了什么芥蒂,总是由双方的妻子们出面委婉转达,我小时候还知道父亲最讨厌直言不讳。我们家是大家风范,自然是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丈夫爱妻子,马尔塞纳家既体面又风光,堪称人间天堂,我认为这样即便不免有点虚假,可也不失忠厚。P3-5 序言 在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中,有一批真正可称得上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决不是那种经常生硬地把一些学术名词术语塞进自己作品中某一个地方,或者让自己的人物也奢谈一些学术文化问题以标榜自己博学的文人墨客,他们莫不有广博深厚的文化修养,且都学有专长,有自己精湛擅长的学术领域,有自己传世不朽的学术性作品。在这一批才智之士中,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居于前列的有专长艺术史的马尔罗、有对希腊罗马文化有精深造诣的尤瑟纳尔、有对女权问题有划时代专论的西蒙娜·德·波伏瓦、有在哲学研究与作家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的萨特等这样一些赫赫有名的大师,至于像写过《王尔德传》的罗贝尔·梅尔勒、在理论专著与翻译方面颇有建树的让-路易·居尔蒂斯、对俄罗斯历史学富五车的亨利·特路亚等这样一些“二排人物”,就为数更多了。 莫洛亚属于这一批杰出人物。他的文学品级似介乎于大师与二排人物之间,在纯文学创作方面,他的成就不及那些居于前列的大师,而在学术性作品方面,则又大大超过那些“二排人物”,甚至也超过了那些居于前列的第一流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洛亚堪称一位偏重于学术性的第一流的文学大师。 莫洛亚作为学者,他的杰出成就主要在历史与历史人物传记这两个方面。他的历史论著卷帙浩繁,有《英国史》(1937)、《美国史》(1943)、《法国史》(1943)、《美苏对比史》(1962)等巨制鸿篇。他的历史人物大型传记总共有14部之多,其中有10部以上是以文学家为对象,最为著名的有《爱丽儿或雪莱传》(1923)、《唐璜或拜伦传》(1930)、《屠格涅夫传》(1931)、《莱莉亚或乔治·桑传》(1952)、《奥林匹欧或雨果传》(1954)、《普罗米修斯或巴尔扎克传》(1965)等。这些传记资料丰富,记述入微,传真留影,言必有据,具备严谨的真实性与高度的学术价值,与此同时,它们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文学价值:文笔光彩动人,叙述富于形象又有情趣,细节生动真切,并且长于性格写真,更具深入细腻的心理刻画,一部部皆可视为特殊类别的文学精品,在法国文学中,开辟了小说式文学传记的特定领域,并提供了光辉的样板。仅此一成就即足以奠定莫洛亚在法国当代文学中崇高而不可磨灭的地位,何况,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较为著名的长篇有:《贝尔纳·盖斯奈》(1926)、《情界冷暖》(1928)、《家庭圈子》(1932)、《幸福本能》(1934)、《乐土》(1945)、《九月的玫瑰》(1956)。他短篇小说创作的实绩也颇斐然,在这个领域,他技艺娴熟,风格更见隽永,情趣更为盎然。正是这几个方面成就的结合,使莫洛亚成为了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第一流人物。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译丛”这次推出给读者的,是莫洛亚长篇小说创作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情界冷暖》。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阴差阳错”的爱情故事,这里的男女爱情,一件件都是没有对上号、没有接上头、没有吻对契合的。在第一部中,主人公菲力浦爱的是奥迪尔,他在意大利与她相遇后,就一直处于迷醉状态,很快就娶她为妻,即使奥迪尔对他日益生烦,并且成为海军上尉弗朗索瓦的情妇,他仍然容忍着、迷恋着这个不贞的妻子,如果不是他的妻子为了要与情夫结合而主动提出离婚,他仍会缩在自己屈辱的角落里不出来。另一方面,他自己被奥迪尔的女友米查痴心地爱着,虽然占有了她,却对她毫无爱意。而奥迪尔牺牲了自己有产者太太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与舒适的生活条件嫁给了弗朗索瓦后,又得不到他的挚爱,最后绝望地开枪自杀。在第二部中,同样也是没有吻合上的爱情。主人公菲力浦再婚后,他美丽的妻子伊莎贝尔非常深挚、温柔地爱着他,但他却神不守舍,念念不忘弃他而去的前妻,经常将奥迪尔的影子拿来与伊莎贝尔对比,而后。他又爱上一个有夫之妇索朗日,即使索朗日待他情薄如纸,轻如弃履,又另有新欢,他却痴恋如故,直到病重弥留之际,仍呼唤索朗日的名字,而正是他的妻子伊莎贝尔以感人肺腑的深情冒充索朗日给丈夫一吻,使他在最后的时刻带着一个甜美的幻觉去世。 就爱情故事的结局而言,不外是圆满的、皆大欢喜的爱情与不圆满的、欠缺的、悲剧性的爱情两种,在严肃文学的描写中,后一种爱情似乎为数更多,而这种悲剧性的、裂变式的、裂痕式的爱情之造成,又不外有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两种。一般地说,在描写封建宗法制社会环境中爱情悲剧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社会与家族方面的外部阻力或压力造成悲剧,而在写现代社会条件下爱情悲剧的作品里,原因则往往来自男女双方之间的“内部原因”,不是个性方面的内部原因,就是心理方面的内部原因。写个性方面内部原因造成爱情悲剧的,法国文学中最早也是最经典的作品是龚斯当的《阿道尔夫》,它把一个极端维护自我独立自由的个性如何毒化并破坏了一对情人已达到的结合的悲剧过程表现得极为细腻深刻,而写心理方面内部原因造成爱情悲剧的经典性作品,在法国20世纪文学中则可以纪德的《背德者》为代表,在这里,是一种不正常的性心理造成了一对夫妻的悲剧。安德烈·莫洛亚的《情界冷暖》大体上可以划在此种心理式系列的一边。 小说中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关键,基本上在于主人公菲力浦,此君的爱情心理不说很不一般,至少有那么一点特殊。在一般人的爱情心理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期望着对方的奉献;在爱情关系中,要求对方体贴、温柔、照顾、维护、委身甚至自我牺牲,凡此种种往往皆被视为合情合理之事,而所有这些要求无一不是以期望对方对己方的奉献为前提的。菲力浦之所以有那么一点特殊,就在于他似乎有那么一点处于这种通常的心理模式。他与四个女人有关系,这四个女人对他的态度恰分为两种而截然相对,米查与伊莎贝尔对他充满了一片真诚深挚的爱,忠心耿耿,舍己为他,近乎痴情,很明显地都具有一种向他献身、为他作自我牺牲的忘我精神,而奥迪尔与索朗日对他则由半心半意而发展为欺骗、背叛与抛弃。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写这四个女人对他如何或厚或薄及其由来与原委,更不在于写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在于写菲力浦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遭遇的看法、反应与态度。对于米查的委身与忠心耿耿,他几乎毫无情义,甚至嫌弃、反感、敌视,最后实际上是与明明已给他戴上绿头巾的妻子默契配合,反将爱他的米查排除出他的生活。对于伊莎贝尔的一片柔情蜜意,他也毫不珍视,薄情寡义,屡屡辜负。男一方面,他对奥迪尔与索朗日这两个女人对他的欺骗背叛,却既不愤恨,也不嫉妒,相反,还对背弃行径从一开始就持一种谅解性的看法、袒护式的立场、开脱性的解释,并且对这两个弃他而去的负心女子依恋不舍,怀念不止。他何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与感情?作者没有忘记向读者点明并不是由于这四个女性的条件不同,就其美貌体态而言,米查与伊莎贝尔丝毫不逊于奥迪尔与索朗日,而就性格之温婉动人而言,则是后二者远远不如的。于是,作者就只给读者留下一个解释菲力浦爱情上冷暖温差的余地,那就是菲力浦本人的性爱心理。 菲力浦本人的性爱心理的第一个层次,是不合常规地对向自己奉献来的爱并不特别热衷、特别动情,甚至不太感兴趣,而似乎是倾向于自己奉献出去的爱,在小说的开头,菲力浦在自叙中就表白从小“为别人牺牲时自己有一种快感”,深深地为故事中士兵们为绝代佳人披肝沥胆以博得她嫣然一笑的奉献之爱所激动,并在他性格中打下了烙印。当然,施爱于人,向对方作奉献,为对方而克己、而自我牺牲,也是一种正常的爱情,是一种更值得赞赏的爱情方式,问题在于,在这种施爱与奉献中,为什么取此而舍彼,厚此而薄彼?这就涉及到菲力浦性爱心理的第二个层次了。 就小说中两对女性的存在状态与条件而言,并不存在社会地位、财产状况、职业能力、容貌体态的优劣高下之别,甚至米查一伊莎贝尔这一对还略优于奥迪尔一索朗日那一对,如果这两对有什么重要的差别的话,那就是米查—伊莎贝尔对菲力浦是奉献,而奥迪尔一索朗日对菲力浦是亏待,但菲力浦偏偏全身心地倾向后一对,而离舍前一对,据此,我们只能说,在菲力浦性爱心理的第二个层次里,是习惯于对方的亏待而不喜爱对方的奉献,正是在这一点上,菲力浦的爱情心理有那么一点特殊。 在西方人动不动就要问询心理分析大夫的今天,我们也不妨对菲力浦这种心理再多说几句,如果考虑到法国文学中曾经有过萨德侯爵写性变态心理的作品,如果考虑到莫洛亚是在20世纪已经出现了弗洛伊德心理学以后的时代进行小说创作的,就不难理解《情界冷暖》中菲力浦这种有那么一点特殊的爱情心理。显而易见,对这种心理,也未尝不可以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的批评方法加以阐释与解析,就像把哈姆雷特解释为一个恋母欲的形象。但是,作者莫洛亚是一个儒雅的学者型的作家,对美文学的追求是他从小就怀有的一种理想,他的趣味高雅,因而在自己的作品里也力求含蓄、优美,而力戒裸露、粗野,他这部小说虽然写的是男女性爱,他却严格固守在“情”这个层面,而从不逾越到“欲”的领域,而且,他还努力以美的原则来安排小说的故事与结构,使之像一支高雅的乐曲:“首先是一支笛子吹出一节短短的主旋律,它唤起小提琴的响应,随即是大提琴,接着铜管乐器也奏响了,于是整个音乐厅乐声澎湃起伏。” 既然作者有他的风范与分寸,我们分析小说的形象表现与人物时,也就应该尊重他本人的意图与行止,正像不必把“我愿变一只小羊,蹲在你身旁,让你的皮鞭轻轻打在我身上”一定说成是受虐恋的表现一样。尽管如此,这部小说所写的情事毕竟有那么一点特别,因此人们却又完全可以把它视为一种非一般化的爱情心理的形象标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