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与辉煌(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编著者匡洪治。
围绕着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实践。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具创造性、最有价值、最为精彩的一笔,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确立,经历了从初创到形成再到完善的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确立,也经历了从探索、实践到较为成熟的过程。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60年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对于我们坚定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的选择—序《艰辛与辉煌: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
引言
第一章 上下求索(1921-1949年)
一、理论纲领的提出
二、理论纲领的形成
第二章 日出东方(1949-1952年)
一、经济建设的里程碑
二、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对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贡献
第三章 悄然变化(1952-1956年)
一、毛泽东、刘少奇围绕发展农业合作社发生的分歧和争论
二、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已不可逆转
三、“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五、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改弦易辙(1956-1958年)
一、“三面红旗”: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的事情
二、冒进与“反冒进”
三、世纪荒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四、“钢铁元帅升帐”--工业大跃进的神话
五、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化运动
六、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探析
第五章 时局艰难(1959-1961年)
一、一位资深记者的亲历倾诉
二、一份令人痛心的调查报告
三、难以置信的桩桩事件
四、开始纠“左”
五、“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
六、痛定思痛,追根究底
第六章 壮士断腕(1961-1963年)
一、纠正“共产风”
二、“七千人大会”前后
三、“断腕”甚至“断臂
四、包产到户--场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争论
第七章 悉心毕力(1963-1966年)
一、“四清”运动本质--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
三、全国学解放军运动
四、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
第八章 十年浩劫(1966-1976年)
一、“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也是追求用何种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
二、毛泽东没有放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三、“幻灭”与思考
四、春风第一枝
五、毛泽东: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
第九章 曙光初显(1976-1978年)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
二、小平复出-
三、“新时期”的先声
四、伟大历史转折的里程碑
五、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航程
六、新的“跃进”
第十章 革故鼎新(1979-1992年)
一、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对内搞活
三、对外开放
四、理论探索
第十一章 强国之制(1992-2002年)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姓“社”姓“资”?
三、“市场经济体制”写进了宪法
四、改革在各个经济领域深化
五、加入世贸组织
第十二章 科学发展(2003-2010年)
一、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
二、“三个代表”
三、“以人为本”
四、终结二千六百年的“皇粮国税”
五、西部大开发
六、全新的拓展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姓“社”
八、影响世界的政体模式
第十三章 应对挑战(2011一)
一、要妥善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要在职能转变的情况下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
三、要找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融合模式
四、要在社会分配中实现公平公正
五、要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
六、要在利益多元的情况下重建社会和谐的新机制
七、要在体制上构建起遏制腐败泛滥的堤防
八、要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中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九、要在“两难”诸多的现实环境中努力做到决策正确,从容应对
十、要在矛盾凸显期做到化解及时,处置得当
十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解决好道德缺失的问题
十二、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促进和谐稳定
十三、要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引领民族振兴
十四、要在遵循韬光养晦战略思维中,确保经济发展的国家安全环境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