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的逆反
那时,我已经有了潜心向佛的念头,常常邀约大家一起去参拜。孩提时代,那种感觉并不明晰且显得朦胧,这就需要修行。佛的慈悲之心告诉我们,“拔喜为乐”,意思是拔去苦而给予乐。处于现实中又不免会产生出一些矛盾,于是我便心持佛祖,四更即起,不读书,不活动,专一于冥思苦想,一段时间后终有所悟。说起来,也就是这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致吧。
心是佛,心造佛,简言之,佛就是自己的心,佛就是自己所得,佛是客观的存在。佛不是木石所铸,他只在每个人的内心里。在认识愈加清晰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那发自内心的欷歔之语。木石所铸之佛不必去参拜,参拜心中之佛即可。那时,我是不随师傅一起去堂前参拜的,因此也遭到过师傅的痛骂。当然,我也会据理力争地反唇相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是师傅常在人前讲的吗?参拜自己心中的佛不是比参拜用木石做的佛像更重要、更真实吗?不是更有别于因习和惰性吗?
如今想起这些来,简直太难为情了。所谓佛像并不只是偶像,它是把自己的祈祷心具象后的表现。而处在那段心理逆反期的我,根本就没有去对此加以思考。我读书的学校是旧制的奈良县立郡山中学,教室的学习成绩表上挂满了红色、蓝色的笔迹勾画的符号。当时规定,六十分以上就用蓝笔做记录,六十分以下就用红笔做记录。布满了红色和蓝色的笔迹,就像银座街上的色彩一样。凡是在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科,学期考试时就不再考,考得不好的必须重考。我因为成绩表上的红点太多,考试不及格,老师说得调整我的学习方式:“你如果能专心学习的话,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要发扬自己的优点,认认真真地学习,最后如果还是不行的话,那就只能是你的资质问题了。”
从表象看问题的老师,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要我说的话,那是寺院的活和学校学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干扰,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就过去来说,中学时代是我个人状况最差的一段时期,心里只想着要尽快地结束学业,早日毕业。当时规定中学是读五年,我只读了四年就升入了京都龙谷大学预科部。说到这里有些偏离主题了,与如今相比,当时学生的思想和对于世事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就拿最简单的乘坐校车的事来说,都能看出一二。我们一般是男生乘一辆车,女生乘一辆车。我有个表妹也是由这里乘车去郡山女子学校,有一次,我无意中上了女生乘坐的车,表妹和那些女生开始也没有提醒我,因此还得了一个叫做“恋女仔”的外号。当然,这也有旧观念的原因。
不久,我终于离开了极度缺乏自由的旧制学校,学习上才得以有了一个新的转机和起点。如果要我说以前什么事能打发一些贫乏和枯燥,那当然就是看电影了。但说起那时看电影的事,真还有些意味深长的感觉。对于如今的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了,那时候,我已是一名高中生,尽管如此,去看电影时必须要有自己的父兄陪伴才行;那时的电影,当然不是现在只允许成年人看的那种电影(那时还没有这样的区分)。有一次,就我一个人,没有任何人可以陪伴,唯独只有师傅,可师傅又不愿意去,哪怕你十分想看,也不能进入电影院。这时,有个朋友听说我想看电影又不能去,很同情我,便对我说:“唉!太可怜了,这些活动图像谁不想看啊!我带你去吧!”电影在那时才刚刚发明出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将其称之为活动图画。我对他说:“这能行吗?不是说要父兄陪伴才行啊!”
“没关系,我不就是吗?”
“真的没什么吗?”
“你就放心吧!”
后来,这件事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朋友扮作我的兄长,带我一块儿去大阪看电影。我如今依然记得电影的名字叫做《风云象棋谷》,是由阪东妻三郎主演的。进入电影院后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突然听到有人在叫我:“喂!喂!”我心里本来就七上八下,一直担心着,由于紧张,连一个应付的说法都未来得及编造……就把来龙去脉老老实实、完完全全地坦白了出来。结果不但电影没有看成,第二天还在学校的办公室里遭到了一顿臭骂。因为这件事,也连累了学校的教护联盟机构。
我就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一直到“是心是佛”这句话进入我心中的时候,竟还对这种悟道产生过错觉,继而和师傅对抗,于今思来,真是让人汗颜。
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