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朱自清、王国维、鲁迅、季羡林,这五位民国国学大师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却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翻开由伊宁编著的这本《民国大师国学笔记》,聆听大师们的权威讲解,没有佶屈聱牙的文字,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你会发现,国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大师国学笔记 |
分类 | |
作者 | 伊宁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章太炎、朱自清、王国维、鲁迅、季羡林,这五位民国国学大师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却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翻开由伊宁编著的这本《民国大师国学笔记》,聆听大师们的权威讲解,没有佶屈聱牙的文字,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你会发现,国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内容推荐 伊宁编著的《民国大师国学笔记》一书主要对章太炎、朱自清、王国维、鲁迅、季羡林等国学大师其人其事其学术观点进行整理,还原出这些大师在诗文、词曲、小说、历史等不同领域中的建树,让大师引领我们走进国学,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 目录 第一卷 章太炎概论国学 第一章 国学门径 先来辨辨古书的真假 略通小学,再读古书 知晓古代地名与地形 辨文学之应用 第二章 国学略说 诸子皆出于王官 国势强弱决定文章盛衰 国学之进步论 第二卷 朱自清谈诗说文 第三章 《诗经》新解 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诗以言志,政治教化 温柔敦厚的诗教 第四章 从乐府到唐诗 风靡一世的汉乐府 委婉尽情的《十九首》 陶、谢——发现自然的诗人 李白以诗话生活,杜甫以诗写时代 第五章 千古文章渊源 辞,中国最早的文 议论与记事之文 唐宋八大家开散文之宗派 天下文章在桐城 第三卷 王国维品词论曲 第六章 人间词话话词境 成大事的三种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 情真,景亦真 作词当争第一义 李煜的眼界 苏辛之狂 第七章 一代元曲吟风流 元剧文章可当一代之文学 元曲,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关、白、马、郑 第四卷 鲁迅谈小说与文学史 第八章 小说的历史变迁 从神话到神仙传 志怪与志人 传奇文的进步 平民娱乐的白话小说 明小说两大潮流 清小说四大派别 第九章 明清小说赏析 《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红楼梦》:叙述皆存本真,正因写实而新鲜 《金瓶梅》:叙风流之事,写尽世态炎凉 《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儒林外史》: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第十章 汉文学的发展 从文字到文章 《书》有六体,《诗》有六义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文景相嗣的楚声 汉武帝时的文学盛况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第五卷 季羡林漫谈国学 第十一章 杂议国学研究 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何谓“大国学” 历史研究应有的四种态度 第十二章 论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 “三纲六纪”的境界 生生不息的爱国传统 试读章节 “境界”原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而王国维将它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也把其当做评判标准,评价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二字出发。 《人间词话》第一句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也就是说,有境界的作品才能有高格调,能够清新自然脱离雕琢,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王国维特别推崇五代和北宋的词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一时期的词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追求形式而流于空洞的毛病,能够反映作者的真性情和真思想,因此可以成为一流的作品。 在王国维看来,词的境界可以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举例说,冯延巳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也就是说,有我之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意志情感附加在事物之上,使他观察到的事物带有了作者的感情色彩。而无我之境的作品中,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超脱境界。这两种境界又各有特色“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也就是说,由于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心情平淡而纡徐平缓;而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感情激昂而骇心震目。因此,无我之境优美,而有我之境宏壮。在王国维看来,无我之境要难于有我之境,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内心真正达到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扰的境界,才能够作出无我之境的作品。 同时,王国维也强调:“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在他看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不相上下,而秦观的“宝帘闲挂小银钩”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是旗鼓相当。许多文学评论家总是偏爱那些气势宏伟、惊心动魄的诗词,王国维则认为,壮阔的豪情也好、细腻的温情也罢,只要是表现真景物、真性情,都是有境界的好作品,都应该受到赞赏,如果为了雄伟而雄伟、为了放达而放达,则会得不偿失。 此外,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造境与写境之分,即有的是创造境界,有的是描写境界,但是有时候造境与写境又很难分别,因为“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也就是说,真正的大诗人,既有高超的文学技巧,又有超于常人的情怀,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既有写境又有造境,既合乎自然,又接近理想。 除了“境界”之外,文人学士用来批评作品的标准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被长时间广泛运用的,例如“兴趣”和“神韵”。而王国维则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在王国维看来,古人所说的兴趣、神韵都有不足之处,而“境界”则涵盖了诗词要表现的各方面的内容,因此比严羽、王士稹提出的兴趣和神韵更高明、更全面。从这一点看,王国维确实有一些小小的自负,他对自己的词作自视甚高,对自己提出的“境界说”同样自视甚高,但是,“兴趣”“神韵”和“境界”,究竟哪一个更高明,我想并没有必要非得评个高下,这些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抹杀的贡献,将它们研究深了、研究透了才是正经事。 P82-85 序言 时下,国学热方兴未艾,它似乎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先秦诸子的玄妙哲理,汨罗江边的香草美人,太白的诗、后主的词,一样一样逼近,又一样一样悠远。国学究竟是什么?是“四书五经”吗?是诗词歌赋吗?是琴棋书画吗?国学远远不止这些。简单来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文化的固本之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我们重温国学,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要放弃现代文明,而是要像韩愈所说的那样,“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 学习国学,除了直接阅读经典之外,诸位大师的论著也是我们踏入国学的门径。从清末民初的章太炎,到21世纪的季羡林,历位国学大师用他们毕生的思考和努力,为我们诠释了国学的奥义。 章太炎,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在经学、诸子、佛学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造诣,他张扬国粹,同时反对一切权威和束缚,其作品《国故论衡》是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的现代化研究先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名哲学家,冯友兰勤奋钻研、埋首著述,潜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一直被认为是了解中国哲学最好的选择之一。 忘不了的《背影》,忘不了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家,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淳朴、动人;作为学者,他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等方面研究皆有累累硕果,《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等作品至今闪耀着熠熠光芒。 每当来到颐和园昆明湖畔,总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王国维,一位集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多领域成就于一身的学术巨子。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从小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他是我们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作品更是为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未名湖的季荷盛开如故,人们忘不了那位曾经播撒下种子的老人季羡林,他精通12种语言,学术研究跨越梵学、佛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外界封他为“学术泰斗”“国学大师”,他虽然辞而不受,却抹杀不了他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 如今,历位大师早已离我们而去,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聆听大师们的权威讲解,没有佶屈聱牙的文字,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你会发现,国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它一旦为我们的生命体验所激活,那温暖的气流便会流荡在心底,当我们感到失落绝望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种力量。 一页书,一盏茶,让大师引领我们走进国学。 编著者 2014卑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