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军教授编选的《九叶派诗精编》是一部现代诗歌精选,精选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包括《一个夏天的午后》、《只要是广阔的世界》、《不开花的树枝》、《闪电》、《岁暮的祝福》、《时间与旗》等一百十五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九叶派诗精编(精)/名家经典诗歌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穆旦//辛笛//陈敬容//杜运燮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邹建军教授编选的《九叶派诗精编》是一部现代诗歌精选,精选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包括《一个夏天的午后》、《只要是广阔的世界》、《不开花的树枝》、《闪电》、《岁暮的祝福》、《时间与旗》等一百十五首。 内容推荐 此版《九叶派诗精编》由华中师范学邹建军教授编选,精选了穆旦、辛笛、陈敬容、杜运燮等人的诗歌。本书作为“名家经典诗歌系列”系列书的一本,作为中国现当代诗作的代表完善了“名家经典诗歌系列”套系的体例,并以众多优美的诗歌成为读者欣赏诗歌之美一个好的范本。 目录 辛笛卷 印象 姿 手掌 赠别 弦梦 航 对照 巴黎旅意 月光 有客 一个夏天的午后 水仙花之恋 致门前的槐树 人间的灯火 祖国我是永远属于你的 崂山岁月 陈敬容卷 哲人与猫 水和海 新鲜的焦渴 圣者 文字 珠和觅珠人 致白丁香 雨后在青年湖 只要是广阔的世界 老去的是时间 核的聚集 蝉 沉思者 野火 不开花的树枝 船舶和我们 夜思 出发 杜运燮卷 乡愁 月 无题 恒河 闪电 秋 春来 曾经 风 海 树 杭约赫卷 知识分子 掇 律 播 朽 神话 哭声 岁暮的祝福 致伪善者 最初的蜜 郑敏卷 金黄的稻束 心象组诗(之一)(选一) 不再存在的存在(选一) 无题 岩石 冬天怀友 海的肖像 我的东方灵魂(选一) 冬天里的夏天 对自己的悼词 君子兰火之球 每当我走过这条小径 唐祈卷 游牧人 夜歌 雾 时间与旗 敦煌组诗 海的女儿 风和黎明 恋歌 阿克苏草原夜歌 唐浞卷 诗 我的欢乐 晨星摇曳 采茶的少女 出来呵阳光(外五章) 春晨(外九章) 敦煌旅思 丰盈的少女 一夜风吹芦花白 永恒的美 歌向未来 骚动的城 袁可嘉卷 沉钟 进城 上海 出航 母亲 岁暮 孕妇 断章 号外二章 穆旦卷 神秘 一个老木匠 更夫 古墙 野兽 园 劝友人 童年 玫瑰之歌 在旷野上 夜晚的告别 赞美 海恋 诗八首 自然底梦 春天和蜜蜂 手 听说我老了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夏天的午后 ——有赠 德彪西的乐曲 在心中漾起微波 不是牧羊神 也不是牧羊女 却有一个夏天的午后。 苏州洞庭东山 这是我来过的第多少次呀! 难得的是人间的解脱 勇于探寻一颗热诚的心。 指指点点道旁的果园树 枇杷和杨梅早已退出季节的舞台了 眼看深色的是小小的绿橘 浅色的是归客稀见的枣子和银杏 在火热的太阳下遐想 花果山的秋天还会远吗? 水边生长一簇簇喜水的杨树桩 问问有什么确切的名字 却谁也不知 是自生自长 还是存心种植 为了堤岸好抵抗住湖水的浸蚀? 但在大白天枝叶扶疏 为你也为我泛起了 一幅水乡的仲夏夜之梦 于是,我们一行人 在伸向湖浒的细长石堤上 流连流连流连 万里寻根的归客说 太湖毕竟称得上浩荡呵 有点像海的意思了。 相传是三万六千顷么? 电脑在这里起不了作用 看对面的西山、石公山外 有重重雾 还有湖边辛勤拦出的水上葑田 不去管它吧 远处有风帆出没 近岸有渡船来往 且让我们穿过丛密的橘林 试着去寻找古朴而空关的杨湾殿 也有的说是座轩辕宫 有谁能认真地相信呢 这里原来是如此神圣的所在! 全无烧香拜佛的念头 我们却还赶着到山的那一面 在古紫金庵里 一意要从宋塑的色彩、线条当中 去寻找我们祖先艺术的手 民族的灵魂 在心的峡谷里 响起了历史的回声! 冰冰凉的井水 好意地从另一个世界 唤住了我们: 大热天总还得冲一冲凉 胜利冲昏的偏见吧。 多高兴呵 红的沙瓤黄的沙瓤 饭店主人为我们切上了 一桌刚从市集上买来的西瓜。 水仙花之恋 ——有赠 从北国的天外飞回 捧来了带着薄薄田泥移植的你 迎着新岁的暮暮朝朝供奉起你 你金黄的蕊、你白玉的瓣 恰像是缟袂黄冠 下面鳞茎衬托着几叶青青。 你的生命对世界并没有什么奢望 只消有一盂清水、几枚雨花石 还有可喜的勤于照拂的阳光 你便感到无限盎然 ——说你踌躇满志也好吧 一室就有你的清香 一窗就有你的丽影 听凭富于幻想的人去忖度吧 你并不想和崖菊红梅比艳 却也不是生来 就只有孤芳自恋的习惯啊 面对着扰攘纷纭的天地 在无言的幽独中 崇高的圣洁兼有美的消溶 时时从你的启示 在沉思善感的心上潜生。 当然,最是难忘的 这一番养花天气 这一番种花人的辛苦 经那艺术的手细刻精雕 你绰约的风姿凌波来去 依旧似醉如痴,餐风饮露 暖暖的清泉依旧是你的家 你又一次在守候着 林间的鸣鹿走来 为它平添一点颜色 把春天的信息呈献给人间! 致门前的槐树 每天出得门来 第一眼总是看见了你 好像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亲人 赤裸的枝条看不出什么变化 你总是那么理智、清冷 镂刻在一幅萧瑟的冬景当中 而永远忠实地站在那里。 在不知不觉之间 你突然抖出一身绿了 亭亭渐如盖 不仅有了挥霍的颜色 而且风吹过时你也有了声音 枝繁叶茂,甚至还簪开槐花朵朵 飘送着暗暗的清香 但你还是像一个正直的守卫者 始终如一地站在那里。 骑车回家的人有时把车身靠上了你 或是孩子们踢球在无意中碰撞了你 你总是发出轻微的感喟 我赶着来为你抚摩 生怕是什么动作会伤害于你 然而你过后仍是静静地站在那里。 我和你站得很近 中间却似乎存在着距离 不知是谁说过: 我永远站在梦里 而你却永远站在梦的边缘上 我没有春天的梦活不成 而你默默地承受季节轮换的变化 却能一天天成长以至壮大 慷慨地给过路人以一个圆圆的覆荫。 我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预感: 一天,好事者嫌你碍眼碍路 你就会从此不见了 我从此也就惶惶然若有所失 因为你已经有多久了 和我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不可分离! 人间的灯火 我永远怀着一颗飞蛾扑火的心, 因为我总是眷恋人间的灯火。 太阳,我赞美你的光辉; 但遇到阴天落雨的日子, 白昼并不因见不到你, 而减弱它的来临! 月亮,我歌唱你的美丽; 但你圆时少,缺时多, 在无月无星或是冷雨如箭的时辰, 黑夜就吞噬了一切! 永远可亲的毕竟是人间的灯火, 我靠它打夜工, 我靠它读夜书, 我还靠它走夜路, 别小看它是一只灯笼, 还是深山中的一点微红。 人类就是靠自己智慧的光, 照亮了未来的世界! 祖国,我是永远属于你的 我把你大块大块地 含在嘴里, 就像是洁白如玉的油脂一样, 生怕它溶化了。 因为你是属于我的! 看见有人用手指指着你讲话, 我就生怕你遭受伤残, 就像手指要戳进我的眼珠, 我是爱护眼珠一样在爱护你, 因为你是属于我的! 我的脉管流着你热呼呼的血液, 我的心胸燃烧着你长征的火炬, 我的每一粒细胞都沉浸着幸福。 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弹奏着尊严。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 在金不换的愉快中, 我从来没有想到什么叫作卑微! 我爱你爱得这样深沉, 我爱你爱得这样热烈, 即便是在那些田野间劳动 而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 我心的深处还是从不间断地 闪耀着你的光辉! 尽管你经历过千百年来 多少次尘世的劫火, 你抚摩着伤口,揩干了身上的血迹, 却仍自昂然挺进, 你是一个超越世世代代的巨人! 祖国,让我展开双臂, 虔诚地拥抱起你脚下的大地, 但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是何等的广袤辽阔呵, 我掇起的只能是一把你的 又肥沃又香甜的黑土。 放进我背上的行囊, 然后向你坦荡的心怀走去, 大声地说: 祖国,你是属于我的, 同样,我是永远属于你的 ——一个忠诚的儿子! 崂山岁月 山中无岁月吗 山中是道士的岁月 是在古榆树下盘腿趺坐的岁月 是花枝似的游人的岁月 是吵吵嚷嚷乡间市集的岁月 但不是我的岁月 ——呵,我是不属于此地的人 太阳落山晚霞照海 人影渐长人声渐歇 热闹过后寂寞渐渐深沉 还是不如不曾热闹也罢 住一天还可住一辈子可不成 这儿不是我的岁月 ——呵,我是不属于此地的人 以上选自《辛笛集》(第二卷),《手掌二集》,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2年 P20-30 序言 可读的诗与不可读的诗 邹建军 诗的可读不可读的问题,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历代以来,也就存在可读的诗与不可读的诗。以此而观九叶诗人的诗作,他们大部分的诗作都还是可读的,包括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朦胧诗歌起始之作的杜运燮抒情诗《秋》,以及穆旦、袁可嘉与郑敏等人具有明显现代倾向的诗作。有的诗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有的诗语言比较艰深,有的诗比较零碎混乱,但仍然是可读的。诗的可读不可读主要在于其内容与思想,不在于其形式与体制。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与独到深刻的思想,语言形式上再讲究经营,也许同样是不可读的。所以,一首诗是不是真正的好诗,关键在于它是不是具有可读性;而一首诗是不是具有可读性,关键在于其有没有真实可靠的内容与充满个人发现的思想与情感,自然也还要有相应的形式与体制上的创造性。 九叶诗人从来没有在一个特定的地域里从事诗歌创作,他们也没有共同的刊物与共同的出版机构,更没有发表过一份完全一致的诗学宣言书,在八十年代之前,他们甚至很少在一起开展具有社团倾向的文学活动,只是偶尔的相聚。以及相互之间的鼓励。因此,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进行评价,其实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与历史事实。九叶诗派的产生多半是一种约定俗成,1981年有了一本《九叶集》,把他们当年的诗作合成一集出版,也许本是一种心血来潮之举,“九叶诗派”就这样得到了晚来的命名。然而,这样的流派之所以形成,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唯有他们已经发表的作品与已经出版的诗集是最重要的根据,足让我们可以对他们的诗思与诗艺进行集中评论,并可以就此努力找出他们的共性,作为他们存在过并将继续存在的证据。而他们之所以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诗史上成为一种显著的存在,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大部分诗作具有可读性,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与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也认可他们可以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而他们的诗之所以具有可读性,是因为他们的绝大多数作品本身是诗,具有诗的内容与诗的形式,并且是有意味的、有神韵的存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多数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并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并且是在英美诗歌的直接影响下开始诗之历程的。他们虽然也受到了大时代的影响,革命的、战争的、政治的、贫穷的时代思潮,不可能让他们置身事外,然而他们从人格到言行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他们像他们所接受的诸多西方现代诗人一样,从自我出发开始写诗,写诗是出于自我内心的需要,执着于自我人格与意志的实现,而不是某种外在的要求。他们没有统一的诗歌宣言,却一开始就执着于表现自我与时代的关系,让客观化入了自我的主观,一切以主观的方式表现自我的时代与社会、观察与感受,正是以此形成了群体的特色,产生了群体的力量,发挥了群体的意义,体现了群体的价值。 然而,九位诗人都全是个体性的存在,他们生前各自执着于自我的生活,在分处于大江南北的各个都市与乡村,留下了他们的生活足迹与生命轨迹。就个体而言,他们的诗都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强大的生命活力,每一位诗人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都足以证明他们自我的存在及其重要的诗学意义,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一席之地。因此,建立在作品阅读基础上的个体评论是比较合适的,就他们每一个人的诗歌进行研究而撰写硕士与博士论文,似乎都是可以的,然而在一篇简短的前言中,似乎没有了这种可能,因为他们的作品太多,并且相互之间差别甚大,如果没有全面的阅读与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每一位诗人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作品的研究。因此,以阅读印象为基础对九叶诗人们诗歌作品的共同点进行概括,以期对读者的阅读有所帮助是可行的,也许简略了一点。蓝棣之先生是九叶诗派研究专家,他在《九叶派诗选》(修订版)的“前言”中,以长达31页的篇幅,对每一位九叶诗人的前期与后期作品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讨论,是一篇体大虑周的专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处于同一时代的九位诗人,并且具有相同的知识分子身份,要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他们诗歌创作的共性是有可能的,也是有意义的。我认为,九叶诗人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我的存在与突出。九叶诗人们之所以要创作诗歌,也许主要不是由于外在的要求,而是由于他们内心世界的需要,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们需要以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感受,传达自我的认知,同时,他们的绝大部分作品,也真实可靠地表现了大时代里的自我存在及其意义。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中国有数量众多的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然而有一些诗人自觉为时代留影、为革命留声,成为了所谓时代的“鼓手”与社会的“传声筒”,显示了自己的意义与价值:然而,九叶诗人似乎并不热衷于表现时代精神与社会现象,甚至可以说与时代政治有一定的距离,除了个别诗人以外,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思想多半比较低调,往往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观察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并着重对自我生命的表现与自我情感的抒写,因此显得扎实、丰富、真切与可靠。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知识者,具有知识者的眼光与思维,自我的气质与个性得到了完整的保存,那个时代少有的贵族气与文人气,成为了他们众多诗作的基调,陈敬容与辛笛的诗最为典型。他们几乎没有大声的呐喊,也没有痛苦的挣扎,一切都是那么平实甚至平淡,然而从中也可以看出动荡的时代生活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关注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然而他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其间,个体的独立性与情感的私人化正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正直的灵魂、良善的品质,以雅致的方式表达着自我的存在与人生的态度,成就了他们高品质的诗歌。自我,正是他们诗歌的核心内容与存在主体。 二是与时代苦难同呼吸、共命运。九叶诗人从四十年代开始写诗,那个时代的人民苦难与民族苦难,都在他们的诗中得到了生动与丰富的保存,一直到八十年代,他们的诗都保持一致的创作路向,那就是不为时代而时代、不为社会而社会、不为政治而政治,而只是符合自我的内心需要。从他们的诗作中,基本上看不见鲜明的政治立场,没有过分夸大的自我与他者,不存在任何的党派利益考量。我们看不见许多“革命”的字眼,也少有抗日战争的风起云涌,难于听见他们高昂的斗志与大声的呐喊,而在那个时代的其他诗人笔下,这样的空洞喊叫却是大量的、普遍的存在。感受人民的苦难,表达民族的悲痛,一切都是那么具有原始感与雕塑感,一切都是情感的本质与生活的本相,然而,却没有时代的群像,也少有战争的画面,全部通过自我的体验来表达人民与民族的悲怆,唐祈与唐浞的诗歌最为典型。唐祈到过许多的地方,接触过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他的诗里有北大荒,也有大西北,更重要的是有他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感觉与发现,战争的灾难与国家的危难对他的影响是明显的,然而只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自我心灵与民族生活得到了有机的融汇,开阔的气势与沉重的情感成为其诗的主体性表征。唐浞对于西方现代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中国历史也有深入的研究,这为其后期诗歌的再次闪亮提供了条件。他所写的江南历史叙事诗,不仅思想内容丰富,并且体制宏大,语言华美,在九叶诗人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表明他与民族历史生活的融汇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每一人都处于民族的群体之中,如果对这个民族没有认同感,则没有九叶诗人表现个人处于民族深重苦难生活中的大量杰出作品。 三是自我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对话。九叶诗人对于自我的生存环境特别敏感,生存环境中就包括了自然环境与自然世界。中国的东边之大海、西北之大漠、西南之大山、北方之草原,以及中部腹地之大江大河,在他们的笔下往往都有生动而真实的描画,并且总是一种非常诗意化的表达。唐祈笔下的大西北风光,唐浞笔下的江南风光,辛笛笔下的上海都市风光,郑敏笔下的大海大洋风光,都是引人入胜的。在那个时代的诗人里面,有的人过于注重参与时代性变革,有的人过于注重展露自我的内心世界,而九叶诗人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毛病,他们往往以开阔的胸怀与自然对话,表达诗人自我对于自然山水的感受与发现,特别对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对话,与江河湖海、风云雷电之间的对话,接通了与《诗经》《楚辞》之间的血脉,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从前的学者多半论及九叶诗人诗歌的现代性与现代感,却不关注其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关系,特别与古代自然山水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一种时代的局限。九叶诗人的眼光是独到而敏锐的,他们不仅关注中国的自然山水,并且关注外国的自然山水,如辛笛诗中不仅有对于杭州与崂山的印象,对于巴黎也有自己的表现;杜运燮的诗作中马来亚、恒河的意象,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陈敬容的诗空灵而变化,然而可以看出四川老家的自然山水之影子,是大量存在的一类意象。虽然有的作品并没有出现具体的自然山水景观,甚至也没有具体地名地标的出现,然而他们的抒情是具体的、客观的,可以看出其诗情产生的背景与诗人生活的环境,袁可嘉笔下的上海、南京与北平,显然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一种诗意化的具象的存在。在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中。天与地都是自然世界的代名词,因此一个诗人如果过于关注自我与人类自身而不关注自我与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世界,显然是有重大缺失的。对此,九叶诗人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四是将人生与世界存在进行一种哲学探索。九叶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诗作并不是描写自然世界的本身,也不是表现社会生活的本相,这些似乎都不是他们的创作目标。与那个时代的许多诗人相比,他们的出身与农民、工人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于他们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时代也没有对他们提出深入工农大众的要求,他们自然也没有这样的体验,所以他们的诗作所表现的重点是自我的生活与情感,传达的多半是自我的见闻与认知。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要追求一种哲学深度与思想深度,在他们的诗作里几乎没有纯粹情感的存在形态,情感、想象与思考得到了有机的统一。郑敏、穆旦、袁可嘉的诗最为典型。郑敏后来研究哲学与诗学,袁可嘉研究西方的现代派文学,穆旦翻译与介绍西方的诗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读他们诗时会感到一些曲折与委婉,有的地方并不是很容易读懂,那就是因为他们喜欢表现他们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思辨,并不只是抒发一种情感,描画一种风景。在他们的眼里,自然、社会、人生、自我都是一种哲学的存在,因此必须以哲学的眼光进行表达。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是他们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聊陈敬容、辛笛、杭约赫的诗外,称其他九叶诗人的诗歌为“哲学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如果可读的诗与不可读的诗之命题是成立的话,那九叶诗人们的诗作都是可读的,并且还会在以后的历史上继续可读下去。 以上是对九叶派诗歌共同性的一点认识,这种抽样式的论述也许是不科学的,然而文学研究本身就难于科学,特别是对于作为“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的论述。九叶诗派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思想艺术追求以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提及: 一是多数诗人长期坚持诗歌写作。九叶诗人中的大部分成员,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都在进行诗歌创作,有的诗人越写越好,进入了自己的第二个创作高峰,特别是郑敏、唐浞、辛笛等,在后期也写出了大量的上品,并且有着全新的追求,成为当代中国诗坛上少有的现象。诗人的创作高峰期,一般来说都不会很长,许多一流诗人都只在十年左右,而九叶诗人一般在三十年与五十年之间,正是这一点让人刮目相看。九叶诗人们前期与后期的诗作自然有所不同,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然而就个体而言,基本上都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保持了创作质量的整体性。创作时间长、作品数量大、艺术质量高,在当代中国许多诗歌流派中,也许九叶诗派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二是独到的观察与表现生活的角度。他们对于生活的表达是细致的,对于自我的态度是低调的,没有那么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把自己当作一个平民,所以观察与体会都是真实的、丰富的与实在的。在他们的诗作里,几乎没有出现时代的“大我”,有的只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诗人的自我,但这个自我不是封闭的与狭小的,而是开阔的与自然的。自我的人生轨迹与情感经历,大量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因此,可以把他们的诗作当成自我心灵成长的历史来看。他们的诗也一再地表明,没有个人的情感与想象方式,就没有个人的语言方式与艺术形态,那就没有所谓的诗的存在,那就没有所谓的可读的诗。自我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难于处理的,时代高于自我、自我高于时代似乎都有问题,自我与时代的平行,也许正是九叶诗人们的正确选择。诗人要有自己的姿态,这种姿态决定了诗人的位置与言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诗作的思想与情感内容,决定了它的可读与不可读。 三是诗情与诗意的拥有。九叶诗人的诗之所以是可读的,是因为它们本身是诗情的与诗意的,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身是有人生发现的、有形式意味的,不是外在的形式与没有体验过的生活,并且总是带有自己的眼光与思考。一首诗有没有诗情与诗意,首先在于有没有生活的品质与人生的发现,如果没有个人的认识与感悟,无论是对于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的抒写,都不会有诗的存在。诗人可以不讲故事,也可以不描绘人物,可以不直接议论某些抽象的东西,因此一切都是个人化的存在,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丰富的、原始的,然而一切都是个人的发现与创造,所以才是诗意的与诗化的。诗人有了自己的感觉才可以写诗,这种感觉就是诗意的拥有与诗情的发现,觉得很有意思不表达就不安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创作的过程。显然:九叶诗人们在创作多数作品的时候,正是发现与拥有诗情诗意的时候。 可读的诗与不可读的诗,这个命题关系到诗歌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所谓可读的诗就是真正的诗,所谓不可读的诗就是假的诗与坏的诗。首先我们得承认有的所谓的诗不是诗,有的诗人不是诗人。那样一些游戏之作、虚情假意之辞,再华美也不过是纸花而已!有的人一生写了上万首诗作,然而有几首是可读的呢?有的人写了很少的诗作,然而一首也没有留下来,也就是说可读的诗一首也没有;有的诗人创作数量很大,然而也留下了许多可读的诗,李太白、杜工部的诗就是典型。从当代诗坛来说,有的诗人时代局限性太明显,许多作品都是标语口号,我们说其诗已经不可读了:有的诗人完全模仿西方的象征派作品,自我的影子基本为零,我们说这样的诗不可读了;有的诗人的作品基本上是文字游戏,完全处于自我情感与思想之外,我们说这样的诗不可读了。九叶诗人们的作品却不是这样,经历了时代的闪电与历史的风雨,他们的诗得到了淘洗与考验,其中还有许多珍品,这就相当可贵、十分难得。而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在于他们是以诗人的眼光而写诗,是以平民的身份而写诗,是以自我的发现为基础而写诗。诗对于他们而言,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存在,历史的存在,哲学的存在,诗意的存在!在艺术形式,九叶诗人们没有什么共同性,大体上自由开阔,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语言上比较含蓄,古朴典雅,与其强大的可读性是相统一的。 真实、扎实、丰实,具有强大的可读性与长远的生命力,是九叶诗人对于当代中国诗歌的最大贡献! 后记 “九叶派”,顾名思义,是由九位诗人组合起来的一个诗派,其活动时间主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其诗歌创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他们来自于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方与西方,但并没有长期生活在某一个特定的地方,因此九叶诗派并不是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而是以共同的艺术志趣、共同的创作取向为基础而形成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名称的产生是因为九位老诗人在1981年结集出版他们当年的诗选《九叶集》,才在诗坛文界逐步流行起来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一个历史还原与历史探索的任务。 《九叶派诗精编》是出版社安排给我的一个任务,而负责的同志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而我也之所以在教学与科研任务繁忙之中接受了,是因为他们知道我对于诗有长期的阅读经验,同时我也有选择作品而供读者品读的兴趣。十多年以前,我就与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访学时的导师陆耀东教授,合编过一部《世界百首经典诗歌》,并且一直重印多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信《九叶派诗精编》也能发挥同样的意义。 关于编选的原则,特作说明如下:第一,从原始诗集、文集中进行选录,适当参考一些现有的流派诗选;第二,在每一首作品之后,标明出处,表明言必有据的态度;第三,为了全书的体例统一,每一首诗后的创作年代与地点,不再保留;第四,以抒情短诗为主,适当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组诗,但不选长诗;第五,作品排列按原《九叶集》的作者顺序,不再改变;第六,以艺术质量与美学价值为取舍考量的标准,不再考虑每一位诗人前后两个时期的平衡,以及历史的全息相;第七,每一位诗人之下,其作品也不以创作时间的先后为序,而是以主题与美观为考量的依据,但没有确定的讲究;第八,保留原作中的注解,以帮助读者对于诗作的理解。本书主要是供一般读者阅读的,而不是供研究与评论的一个本子。 编选一个时间跨度很大、作者人数众多的流派诗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选之所以能够如期完成,要对以下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硕士研究生韩玉为我借阅相关的图书资料,并在我确定选目之后,进行复印与整理,帮我核对每一首诗的出处;罗义华教授在百忙之中,于网上帮我购得好几种诗集与文集,博士研究生袁艺林帮我找到了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之扫描电子版。没有以上诸位所提供的帮助,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选本。 同时也要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彭姗姗,她为此书的编选与我多次书信、电话往返,她的辛苦与付出,是让人感动的。 而所谓“精编”,也只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情。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九叶派诗精编》一定存在不少的问题,敬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以便适时的时候进行修订。 编者 2014年5月27日 江南云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