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生物化学家。她在白地霉糖代谢、红曲霉糖化酶结构与功能、糖苷酶和耐热酶等的研究中均有新的发现,由她开创并由其领导的研究集体所完成的黑曲霉糖化酶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梦想成真(张树政传)》(作者程光胜)用翔实的资料记叙了张树政院士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科研成就的勤奋生涯,读者将会从这位女科学家90多年的辉煌人生中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想成真(张树政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程光胜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树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生物化学家。她在白地霉糖代谢、红曲霉糖化酶结构与功能、糖苷酶和耐热酶等的研究中均有新的发现,由她开创并由其领导的研究集体所完成的黑曲霉糖化酶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梦想成真(张树政传)》(作者程光胜)用翔实的资料记叙了张树政院士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科研成就的勤奋生涯,读者将会从这位女科学家90多年的辉煌人生中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内容推荐 《梦想成真(张树政传)》(作者程光胜)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张树政院士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分为求学篇等十个章节,全面地阐述了这位院士近一个世纪的学术成长经历。《梦想成真(张树政传)》以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为经,以其学术贡献为纬,全面叙述了传主丰富且卓越的一生成就、最后试图从张树政院士在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政治思想发展过程和个人天资与性格的培养等方面,找出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以启迪后辈。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求学 一个农村的书香门第 快乐的童年 学生时代 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 在沦陷区完成大考学业 第二章 走向社会 毕业留校当助教 成家 开始科研生涯 第三章 迈人中国科学院 菌种保藏委员会 第一次创新 代粮品酿酒试验 沼气发酵试验 第一次外事活动 第四章 专攻微生物生理生化 甘油发酵研究 白地霉戊糖代谢的新发现 第五章 红曲菌淀粉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开始红曲菌淀粉酶研究 黑曲霉后来居上 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突破 自己仿制外国先进仪器 第六章 唐□酶类的研究 课题的设立 糖苷酶研究的成果 基因工程在糖苷酶研究中的应用 嗜极酶的研究 第七章 船生物工程的积极倡导者 院士的新起点 积极筹划香山科学会议 不懈地呼吁加强糖生物学研究 第八章 广交国际学友 早年的经历 开放初期的对外交流 第一次出国 国际酶工程会议的积极参加者 出访匈牙利 赴美学术访问 日本酶学界的上宾 第九章 著述与培养人才 著书立说,忙碌认真的编辑工作者 为出人才辛苦耕耘 结语张树政的成功之路 附录一 张树政年农 附录二 张树政主要论著目录 试读章节 我和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相继在启蒙老师汪琪的教导下学习。汪老师的那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教学精神,令人叹为观止,难以忘怀。汪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小学生写日记,每天早晨把日记本交给她,她细心地批改评分之后,在当天放学之前发还给大家,以不误当晚再写。我们至今奇怪汪老师是怎样在几十年繁忙的教学活动之外,每天占用休息时间批改至少50个学生的日记的。 作文课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汪老师出的题目常常比较灵活、生动、结合实际。例如有一天小操场上的一棵大树被砍倒了,汪老师即以此为题。三妹的作文大意是:大树在操场上愉快地看着年复一年的师生们的活动,不断地伸展其枝干以保护师生们。但是为了迎接校园的一座新建筑,它默默地倒了下去,贡献了自己的身躯……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汪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办壁报。我们班的壁报名为《艺苗周报》。几个小学生编辑,搞的栏目有科学、历史、议论、文艺和友谊。期末,汪老师奖给每个编辑一支自动铅笔,并和编辑们以及投稿多的同学合影留念。在汪老师的诱导下,我们兄妹五人在家里也办起了一个叫《新世界》岛小刊物,大家投稿,轮流当编辑。其中的一期我一直保留到今天,封面是我周水彩笔画的几种茵类,有灵芝、松蘑、海藻等。 汪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们表达的能力。故事会、讲演竞赛和表演节目,即是其中的几项。记得徐京华同学讲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四妹树榛讲过“最苦与最乐”。比赛优胜者也发给奖品,并照相留念。刘肃同学十多年前还保留着这些照片,并复制了一份送给汪老师。 学校每周六举办周会,汪老师编排的节目,既有趣味又有知识性。我们班表演过“怪风琴”,表演者的高帽子上画看琴键,排成音阶,随着指挥演唱。当时唱高音的黄励同学,后来成了音乐家,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在师范大学三十周年的校庆上,我们班表演了一个小歌舞“鹬蚌相争”。汪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制作服装道具,用竹竿和竹叶当作鸟头、翅膀、蚌壳、蓑衣。这些梦型不争咎我们的童年增加了多少情趣,给我们的记忆带来了多少温馨的色彩。 峰高千仞不辞墁壤,海深万丈不拒涓流。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汪老师,最喜欢听课、学习,每有收获,啧啧称道:某位老师作文批语有启发,某位老师作业题目灵活,某位老师教法有创新……如数家珍。汪老师还亲自给学生们买书,支持学生办好教室的“读书角”。猜谜语、对对联、和对唐宋诗词教会了学生们在游戏中增长语文知识。至于每次作文与图画相结合,更是汪老师的绝招了。在突破课堂与课本的局限、建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指导下,汪老师的语文越教越新,越新越活,使我们学到了“点石成金”的本领。同学们说,当年并未觉得紧张,丰富的活动使我们不大复习自然就会了。这难道不正是汪老师的“大语文观”所取得的功效吗?P12-13 序言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年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周济 书评(媒体评论) 张树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生物化学家。她在白地霉糖代谢、红曲霉糖化酶结构与功能、糖苷酶和耐热酶等的研究中均有新的发现,由她开创并由其领导的研究集体所完成的黑曲霉糖化酶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1978年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奖。她在直稀之年为创建我国糖生物学和糖生物工程学科不遗余力,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1970年代她率先在我国自制仪器并建立等电聚集和凝胶电泳新技术。她为培养科研人才和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无私奉献。在参与科技社会活动中,严肃认真、严格把关,勇于向不正之风进行斗争,得到学界的好评。 本书用翔实的资料记叙了张树政院士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科研成就的勤奋生涯,读者将会从这位女科学家90多年的辉煌人生中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孟广震(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