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9岁的马克·扎克伯格由于梦想和天分建立了一个王国——Facebook。这个王国拥有8.4亿用户,是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大“人口”稠密国。这个王国与众不同,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帝国,是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马克·扎克伯格传》详细地介绍了作为Facebook创始人的马克·扎克伯格创建、发展Facebook的过程,以及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他的一些管理的特色和技巧,同时彰显着他作为一个“80后”青年与众不同的创业风采。马克·扎克伯格只是IT行业王者的代表,这个时代还需要千千万万个马克·扎克伯格来掌控世界。本书由周俊,王拥军编著。
“如果将Facebook联系起来的5亿多人聚集在一起,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相当于世界第三大国。”这是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马克·扎克伯格为年度风云人物的“理由”。
“财富眷顾勇者,帝国没有界限。”从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到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豪,马克·扎克伯格正是这个“帝国”的“国王”。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自始至终的自信和专注。他说:“成功不是灵感和智慧的瞬间闪现,而是经年累月的实践和努力工作。所有真正值得敬畏的事情都需要太多付出。”《马克·扎克伯格传》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扎克伯格创建、发展Facebook的过程,以及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他的一些管理的特色和技巧,同时彰显着他作为一个“80后”青年与众不同的创业风采。作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他的成功无疑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愿《马克·扎克伯格传》能够打动有识之士,为想创业而未创业和已经创业的青年打开智慧的宝典,让大家共同走进马克·扎克伯格的世界,感悟这位国王的睿智,参透这位国王与他的王国之间的奥秘,获取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本书由周俊,王拥军编著。
每当谈到年轻有为的马克·扎克伯格,总是有人会将其与大名鼎鼎的世界前首富比尔·盖茨联系到一起。两者的发展经历非常相似,都极具传奇色彩。翻开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的履历:两个人都考入哈佛大学,并且中途退学;二人都是19岁开始创业,并且都有着过人的IT天赋;继而又都因年少成名被人们所关注和称赞。不可否认,成功者的道路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因为相似的经历带给了他们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拥有了与同龄人不同的创造力、行动力等。那么,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具体都有哪些共性呢?
先从表面上对两人进行比较。首先,两个人都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都有电脑“神童”之称。在高中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和好友艾伦在计算中心(公司)的计算机系统中发现病毒,并把发现的问题逐一记录,汇编成册,命名为《问题报告书》,这份文件居然有600页之多。他们不仅找到了“病毒”,而且也得到了那些对后来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有帮助的第一手资料。而扎克伯格也是在高中时开发出了一个MP3播放器Winamp的插件。其次,两人都是哈佛的辍学生,但都是有为青年,都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成为IT产业的领军人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然而,他们表面上也有不同之处。盖茨不仅是编程天才,而且是商业奇才。相比而言,扎克伯格更注重电脑编程,更善于技术,与人沟通方面稍逊色。
两人内在的相似性更高,他们都有自己的团队,聪颖、执著、敏锐而富有执行力。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人事业起步的历程中感受到这些。
1973年,比尔·盖茨考进哈佛大学。与其他新生一样,他被崭新的要求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弄得步调大乱,遭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他发现自己在这里丧失了优势:每个人都如他一样聪明,甚至有些人考试成绩比他更好。盖茨好强的天性被激发出来,他开始奋发学习。他的学习方式很特别:先养足精神,然后持续学习36个小时,接着蒙头大睡12个小时;醒来时吃一块超大的比萨,之后再投入到下一轮学习战斗中。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盖茨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方面。其实早在上高中的时候,盖茨和小伙伴(例如他孩提时代的好友保罗·艾伦)组织成立了一个湖滨程序小组,为当地几家公司编写过调试程序,由此“神童”的称号不胫而走。在哈佛,盖茨仍旧无法抵挡电脑带来的诱惑,于是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他经常一连几天待在艾肯计算机中心的电脑实验室里整夜整夜地写程序、打游戏。盖茨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等待时机。
大一结束后的暑假,比尔·盖茨和好朋友保罗·艾伦一起来到霍尼韦尔计算机公司工作。不久,电脑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已露出微型化的苗头。他们确信,电脑的发展已到了关键时刻,一旦爆发,就会引来技术革命,电脑将走进千家万户,像电视机、汽车一样成为普及的物品。艾伦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不断催促盖茨一起开公司,自己干。虽然盖茨很想自己干,但是他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还未成熟。
最佳时机终于降临了。1975年新年,艾伦在杂志《大众电子》上看到第一台由MITS公司研制的微电脑——“牛郎星8800”上市了,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匹敌”。盖茨的潜意识如电光火石般一闪:个人计算机革命爆发了,它将改变整个世界。他们为此兴奋不已,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微电脑没有电脑语言,之前的电脑语言都是为大电脑编写的。两人决定为这种微型电脑编写语言。
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盖茨把一种简单的编程语言——BASIC的最初版本拼凑在一块。1975年2月,艾伦带着编程亲赴MITS公司演示。艾伦是如此虔诚,两指交叉祈求上帝保佑BASIC程序运行成功。漫长的等待之后,迎来了一片欢呼,随后双方成交了。这一创举不仅使“牛郎星”复活了,而且点亮了盖茨心中的“星星之火”。5月,盖茨萌生了退学自办公司的想法,他当机立断,决定付诸执行。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是经过多次商讨之后,他还是毅然离开了哈佛。之后,盖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好友保罗创立的微软公司中。面对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的前所未有的形势和机遇,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现如今盖茨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与他天资聪颖有关,而且也离不开他独特的个性、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决断执行力以及敢于尝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我们再来看马克·扎克伯格这个晚辈。扎克伯格身上有着与盖茨相似的、令人佩服的敏锐眼光以及果断的执行力。进入哈佛的第二年,他就利用“黑客”手段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虽然被禁止,但是他还是从中察觉到了人们对自身周围事情的关心,看到了人们对情感互动的渴求,坚定了自己建立一个大家都愿意上网分享乐趣的“地盘”的信念。在之后不久,他又和两位室友一起研究拓展,成功建立了Facebook。P22-24
年仅29岁的马克·扎克伯格由于梦想和天分建立了一个王国——Facebook。这个王国拥有8?4亿用户,是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大“人口”稠密国。这个王国与众不同,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帝国,是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
Facebook并非简单的网络公司,它肩负着崇高的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2012年5月18日,这是一个刻骨铭心、意义非凡的日子,Facebook股票正式上市了,扎克伯格和他的王国都来到了舞台的中央,熠熠生辉。万丈光芒中,世人对这位年轻的国王顶礼膜拜,扎克伯格迈向了世界的巅峰。
在成为国王前,扎克伯格和众多精英一起踏入哈佛大学,却没有和他们一起如期毕业,而是中途退学创办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扎克伯格年少轻狂,任性冲动,有着和同龄人一样的叛逆不羁的性格。但他无疑还是一名执著、狂热的梦想家。他用成绩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为什么他一手创建的Facebook能在千千万的社交网站中脱颖而出继而风靡全球呢?难道它被施予了什么魔法吗?
保罗·艾伦(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我无法在世界历史上找到一个先例,这么年轻的人却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亚历山大大帝。”马克·扎克伯格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决策能力酷似一位国王,“统治”权术也被他运用得游刃有余。这难道是靠天分吗?不,这是梦想的力量。
梦想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绽放之前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激情与期待。精通电脑的马克·扎克伯格幸运而又有天分,但Facebook的成功绝不仅仅因为这些。Facebook是扎克伯格的生命、梦想,更是一种使命。如何开启这个王国的大门,需要这个国王有过硬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执行力,超强的驭人之术,特立独行的风格,为实现梦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
从小便开始独自编程的扎克伯格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脑奇才。在高中时,他便设计开发出了一个MP3播放器Winamp的插件。这个插件可以帮助听者逐渐了解自己对音乐的收听习惯或者偏好,继而自动生成一个符合个人音乐审美的播放列表。这个小小的程序招来了AOL和微软等公司的加盟邀请函。可这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仅证实了扎克伯格在互联网行业绝对可以出类拔萃。然而这个倔强、桀骜不驯的少年在诱惑面前已经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的,他深知应该通过进一步深造去创造自己更宏伟的事业。在哈佛大学,他主修了心理学,这让他对人性有了深邃的理解,更能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但是课余时间,他继续对计算机进行钻研。他将两门知识融会贯通,抓住瞬间的灵感——人们渴望聊天、认识彼此,进而用不光彩的“黑客”行动开始创建属于他自己的社交网络——Facebook。至此,这个梦想的王国终于有了雏形。
人的梦想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暂时的激动,而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在Facebook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和认可的时候,小有收获的扎克伯格胸中的星星之火被点燃了。他雄心勃勃,更加富有激情,开始尝试着以一个职业管理者的角色去打理这个王国。
要想让Facebook成为行业的佼佼者,首先需要解决人才问题,得人才者得天下。而人才的选拔是双向的。正是由于扎克伯格的努力,Facebook才创造了诸多奇迹,由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Facebook惊人的发展潜力,最终促使这些顶尖人才纷纷跳槽过来。这使扎克伯格的王国更具活力和战斗力。此外,为了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扎克伯格也绞尽脑汁,花了一番心思。他制定高薪酬,调整办公管理,延缓公司上市,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改善员工的就餐质量,等等。这些一方面能让员工较快地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快感;另一方面,使员工感受到公司的人性化管理,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舒适的工作环境,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人才问题一旦解决了,技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靠什么体现?就是技术。同行业之间竞争激烈,要在激流中独占鳌头,必须坚持不懈地调查市场,分析客户需求,开发和完善新产品。扎克伯格是一个敢于迎接挑战的人。面对纷纷而来的挑战,他不断更新Facebook的功能和完善基础设施,并且对新增功能和用户体验更为关注。当然,这些更新是针对一些已过时或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东西,Facebook始终保留那些优质的功能,例如Facebook界面的简洁。作为一名设计师,扎克伯格在界面上花费心血颇多。他在Facebook的个人主页上,把自己描述为:率真、破坏欲、革命性、信息流、保守、动手制作、心无杂念。
Facebook的另一特色是重视人性,采用实名制。匿名、假名、冒充名人一直都是互联网的特色。但是在Facebook上,你的身份就是自己,认识的朋友也都拥有真实的身份,这就为交流提供了信赖和保证,剔除了网络社交的虚假风气。使用实名制是Facebook最大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给客户带来一些忧虑——会不会过分地暴露自己的隐私。对此,Facebook一直都很重视,为应对充斥在公司上空的反对声,扎克伯格用自己坚定而富有智慧的态度使大多数用户放了心,他在网站上增添一些功能,可以让用户选择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公开自己的资料。
Facebook让世界各地的用户汇聚在一起,让各地的人们自由交流,实现了扎克伯格建立Facebook的初衷:让世界变得更加透明。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这种趋势不会因为任何困难暂停下来,因为人们需要Facebook,需要马克·扎克伯格。他也因此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和至高的荣誉。不过,作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并没有改变本色。他依旧穿着橡胶凉鞋,穿着牛仔裤,套着带帽的T恤衫和毛绒夹克,租住着房子,低调而简单地生活着。他的头脑中只有梦想,只有Facebook的发展,只有怎样让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马克·扎克伯格传》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作为Facebook创始人的马克·扎克伯格创建、发展Facebook的过程,以及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他的一些管理的特色和技巧,同时彰显着他作为一个“80后”青年与众不同的创业风采。马克·扎克伯格只是IT行业王者的代表,这个时代还需要千千万万个马克·扎克伯格来掌控世界。愿此书能够打动有识之士,为想创业而未创业和已经创业的青年打开智慧的宝典,让大家共同走进马克·扎克伯格的世界,感悟这位国王的睿智,参透这位国王与他的王国之间的奥秘,获取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