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一书,着重回忆和记述了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非凡战功。对于粟裕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的突出贡献,早已有众多著述做过高度评价。这部书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是以一个身边工作人员的视角,来看待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的过人指挥才能,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既勇于探索和奉献,又有血有肉有情的杰出指挥员的风采,因此更值得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查科长严振衡的回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严晓燕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一书,着重回忆和记述了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非凡战功。对于粟裕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的突出贡献,早已有众多著述做过高度评价。这部书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是以一个身边工作人员的视角,来看待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的过人指挥才能,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既勇于探索和奉献,又有血有肉有情的杰出指挥员的风采,因此更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这是新四军老战士、粟裕身边的侦察参谋严振衡的女儿,一师分会的后代会员根据父亲严振衡生前留下的上百盘回忆历史的口述录音作为基本素材外,她还实地寻访,拜访了数十位父母当年的战友,同时还联系上海、广州、苏州、石家庄等地当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广泛听取历史当事人的讲述以求证和补充史实。历时七年书就的。国防大学徐焰将军评说,这部书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是以一个身边工作人员的视角,来看待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的过人指挥才能,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既勇于探索和奉献,又有血有肉有情的接触指挥员的风采。 目录 序 前言 参加抗战奔赴皖南新四军 渡江北上四十天 侦察科里的新兵 守土有责 反“扫荡”激战双灰山 战场是最好的课堂 海防纵队成立始末 神机妙算脱险境 史家镇全歼“忠义救国军” 谢家渡战后还战骸 人急时能量无法估量 护送粟师长去军部 舍近求远预先勘察战场 出任侦察科副科长 车桥战役连战皆捷 护送美军飞行员 第一次渡江侦察 在苏浙军区的日子里 第二次渡江侦察 邵伯、高邮激战迫使日军投降 停战前的要地争夺 在淮阴执行小组的日子里 外线作战与七战七捷 放弃攻占海安三援两淮失利 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和宿北战役 判断失误二战涟水失利 华野重组指挥机构 示假乱敌莱芜战役大捷 孟良崮全歼敌整编七十四师 七月分兵后的消耗战 沙土集再显华野神威 纵横驰聘于四战之地 军机不可泄露 决战豫东胜况空前 独到构想淮海建功 先遣纵队血战沙场 第三次渡江侦察 胸怀全局一片丹心 附录 血海铸情两地人 红色月季花 熔铁炼成钢 采访随笔 地图集说明 试读章节 不时有两三个或单个的东北军士兵或下级军官要求参加新四军,表示要跟新四军一起打日本。我们根据事先的统一商定,一律婉言拒绝。这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情况,无法判别真伪;即便出于真心,收容友军官兵容易引起纠纷,会被国民党当局利用作为口实。我是大队收容组成员,走在队伍最后面,一位东北军下级军官缠住我跟着走了几里路,苦苦请求准许参加新四军,说他在陕西参加过“西安事变”,见过红军,知道新四军是红军改编的。他要参加新四军,打回老家去。对方态度恳切,看来确有诚意,但也只能耐心说服。我一再对他说,如果我们收留了你,在友军之间容易引起误会。现在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抗日救亡,人人有责”,到处都可以打日本,劝他还是回东北军去。他看到我坚决不会收留才无奈地离去。 第七天,我们进入苏南境内。又走了一天,傍晚才抵达溧阳南渡以北约20公里水西村。由于国民党在《前线日报》上公布了皖南新四军北撤的消息,日伪军在苏南增兵2万多人,加强公路和京沪铁路沿线封锁,长江上敌舰日夜巡逻,企图消灭我北撤部队。先期撤离人员无法按原计划渡江,决定绝大多数同志化装为老百姓,分散在群众家暂时隐蔽待机行动,计划按三条路线分批陆续渡江北上。 教导总队由薛暮桥率领,按军部指定的路线,准备越过敌人封锁线溧水——武进公路经茅山根据地去苏北。从溧阳到苏北江边,约有近三百里路要经过三道日军封锁线。第一道是溧武路,第二道是沪宁铁路,第三道是长江。其间几乎都是敌占区和游击区。 我们这支近百人的队伍,除军事教育科长王太然同志、我和金冶、毛梅卿等军事教育干部懂军事外,还有一个30多人的女兵排,加上一些体弱的男同志。他们均无作战经验。部队在夕阳西斜时从水西村附近出发,走着走着渐渐进入了山区,这是茅山山脉的南端。部队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前进,一夜连续行军一百多里,走了十几个小时,等到越过溧武公路后才能休息。天色渐黑,部队翻过大山口,下山时又下起了细雨,后来大雨滂沱,同志们身上有背包、米袋,脚下是山石泥浆,衣服外面是雨,里面是汗,把厚厚的棉衣都湿透了。因连续行军没有休息,大家疲惫不堪,队伍里不时有人滑倒。有的同志还开玩笑说:“你们知道吗?人在摔跤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五体投地,另一种方式是四脚朝天”,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黎明前,开始过溧武路封锁线。溧武路并不宽,原本公路上不时有日伪军巡逻队,由装甲车为前导,乘着汽车来回巡逻,大概也是由于大雨,日伪军毫无动静。而这时我们的队伍已是三三两两,稀稀拉拉,不成队形了。过了公路,又走了二十几里路,在天大亮后到达了休息地。连续走了十四、五个小时,又累又饿,来不及烧水、煮饭,便把米倒下锅煮稀饭。这时,许多同志倒在地上睡着了,身旁汪着一滩水。稀饭煮好后,有的人竞站不起来盛饭了。 过溧武路这一天,我仍旧负责收容组,同夏光亚(建国后任某军政委)走在最后,与大队拉开一段距离,循着前面留下的路标往前走。后来大雨把路标都冲掉了,只能沿着路前进,幸亏这段山路没有岔道。我们在离公路还有四五里路的地方,果真“收容”了汪溪。她的脚扭伤了,痛得无法走路,前面传下命令叫她留下等收容组。队伍都走了,剩下孤零零的她坐在泥水中感到惊恐,不禁哭了起来。我和夏光亚顺着哭声找到了她。汪溪是训练处的文化教员,我们彼此都认识,她见到我们顿时喜出望外。 我和夏光亚架着汪溪,走一段,停一会儿。雨越下越大,汪溪的一只脚完全不能沾地,全身的重量统统压在我们身上,如何拖得动?无奈,三个人只好坐在路旁的沟里。 二十多分钟后,从队伍前进的方向来了黑压压一队人,行走得很快,他们把鬼子的电线杆和电线破坏了,扛在肩上,还唱着歌。大家心里一怔,何许人也?待走近才看清,原来是江南指挥部派来护送大家过溧武公路的警卫连,完成任务正在返回。 我和夏光亚同他们商量,希望他们协助把汪溪送过公路去追赶队伍。 “快要天亮了,赶不上了!”他们说。“过了公路还要走20多里路呢。你们明天再过公路到西旸附近可以找到部队。” 警卫连走后,留下我们三个人。雨还在下着,前无村,后无店,离公路很近了,公路两侧日伪军活动频繁,呆在原地十分危险,必须找个隐蔽的地方。我们只好艰难地朝队伍前进的反方向走。 在一片漆黑中,忽然发现左边的山腰上有隐约可见的灯光,我们估计是老百姓家,便朝灯光走去。果然,发现了一户人家。我叫开了门,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男主人面有难色,回答说:“这儿离公路很近,鬼子和伪军常下来,这不是你们逗留的地方”。他告诉我,翻过一座山向西走,有一户主人叫许维新的是新四军的营长,他手下收了不少徒弟,敌伪军不敢惹他。说着,这位老乡给我们带上了路。 拂晓时,看到了一所新瓦房,背靠山冈,房前是一片稻田。我走到房前敲门,来应门的是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她是许营长的妻子。知道是新四军掉队的干部,她非常热情,安顿我们住下。P12-14 序言 逝者如斯,弹指一挥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了60年。一个甲子的光阴,已经带走了为新中国建立而奋斗的那一代人的壮丽韶华,我个人熟悉的父辈们也大都不在人世。对于今天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来说,祖国大地乃至整个世界早已是沧海桑田,人间巨变,那场波澜壮阔的雄壮革命战争已是那样地遥远。前几年当我撰写纪念“海陆丰斗争”的文章时,有的学军事的研究生看了标题甚至问这是不是写错了字,是否应该是“海陆空斗争”?的确,现在人们关心的多是当前的事物,以往的斗争岁月对多数人来说已感陌生。 注重现实问题而不背过重的历史包袱,这是开拓进取的国家和人民需要具有的特征。不过,任何一个强调民族精神的国家都重视历史教育,青少年要从中树立政治信仰并以此维系自己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军人则要从本国以往战争的历史中培植尚武精神和确立荣誉感。因此,今天的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仍然应该经常回顾历史,温故知新、借古鉴今,在颂扬前辈的优良品质时激励自身的创业奋斗精神。对于新一代军人和军事爱好者而言,通过阅读属于口述史学性质的回忆录,对了解战争和培养自身的军事素质也非常重要。 细节决定历史,历史也体现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之中。过去受教条僵化的思潮影响,国内出版的一些军史书往往是数字、番号的堆砌,令人一翻便头皮发涨而看不下去,因而只能作为资料备用而不具有可读性。严晓燕女士所编著的《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却有一种活泼生动的风格。该书以口述辅加资料整理的方式,详细描述了她的父亲严振衡跟随一代名将粟裕转战的岁月。由于严振衡担任过新四军一师侦察科副科长、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侦察科长、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侦察科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转战中长期跟随粟裕,因而他能栩栩如生地勾画出那位名将是如何指挥一次次震惊全国的辉煌战役,是如何运筹、如何思考、如何下决心……从书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名将形象,也能从经验概括中得出不少有益的启示。 如今的军队指挥,与60年前早不可同日而语。不过现实都是历史的延续,今天和今后的作战指挥特别是司令部工作,仍应借鉴革命战争年代的不少经验。严振衡作为长期在司令部工作的侦察科长、所讲述的战争年代的工作方式,从司令员粟裕到司令部的科长,参谋如何上下协谋、有效指挥,对于今天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仍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我看过这部书后便感慨系之,很希望更多的新一代军人也来读,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库。如今军事书籍的一些写作者,也应该思考应该如何从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出发,在历史书中改变过去那种将革命粗鄙化、把传统教条化的做法,以使历史书籍包括军事历史书真正为新一代人所喜闻乐见。 从一部长篇回忆录中,往往可以看出回忆者的素养和特点。我童年时也生长于军队大院,后来又参军并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研究,几十年来接触了众多老一辈将帅,以及为新中国创立而奋斗过的老干部、老战士们。根据我自身的感受,当年投身于革命斗争的那一代人按出身和个人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而参军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中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在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势中,前者是火种,后者是干柴。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愿意思考,不甘盲从,因而在政治风浪中往往经历坎坷,却能留下许多可发人深省的思考。通过阅读《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读者可以看到,这位粟裕身边担负侦察重担的科长严振衡,绝不是单纯的勇武之人,同时有着很好的文化素质。他少年时便上过美国教会办的学校,学过英语,参军前就在繁华的大上海学习工作过。按照当年的学历标准,严振衡无疑当属知识型干部,此后又经过严酷战斗考验,可以说是文武兼备。这样的领导干部所写出的回忆录,不会是简单的“感恩”式的颂扬或流水账式的记述,在对历史细节的追忆中相伴着许多理性思索,这些反映历史规律性的思索比记述本身更有价值。 《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一书,着重回忆和记述了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非凡战功。对于粟裕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的突出贡献,早已有众多著述做过高度评价。这部书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是以一个身边工作人员的视角,来看待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的过人指挥才能,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既勇于探索和奉献,又有血有肉有情的杰出指挥员的风采,因此更值得一读。 往事如梭,岁月如歌。听过了20世纪上半叶革命和战争的主旋律,又有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20世纪下半叶和新世纪的开端,我们这个国家和星球上已经发生并继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人民军队在过去战争年代的许多拿手好戏在新条件下会失去以往的光辉,已变成了隔日黄花。例如在敌方拥有大规模杀伤兵器的情况下,仍沿用过去集中兵力于敌多少倍的老办法,以庞大兵团用于一狭小战场,势必为人刀俎之肉。再如当年人民解放军擅长于夜战的优势,可是在如今对手拥有发达的夜视器材的情况下,夜战就不一定是自己优势。毛泽东“本本”上的现成论断,以及粟裕等名将指挥作战的许多方式,在今后显然应加以改变。现在的人们讲继承、讲发展变化,其变中亦有不变。那就是,具体战法应该紧紧追随世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这一原理则是一切从事军事工作的人始终应遵循的,也是学习粟裕的指挥艺术时所应该注意的。 世人都是以自己的心态来了解和对待历史著述,如同读《红楼梦》一样,道学家、才子和革命家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新一代人再看名将粟裕和他身边共同战斗的那一代人,不仅要了解他们曾改变了中国面貌的战争业绩,而且要思索如何能帮助今后的中国军人在未来的军事舞台上再创辉煌。细读《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无论对经过传统教育的人或是刚刚涉足社会和军旅的人,都会使其受到极其生动、信息量又很大的教育。我向读者推荐这部书,也是希望人们能从这部书中既看到历史,又能启迪对今后的思考。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曾为无数有志者引为座右铭_“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使我们民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强大国防,我们从老一代前驱者身上所能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不也正是这种求索精神吗? (徐焰为国防大学教授、少将军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