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阐发“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入手,重点研究马尔库塞的马克思观、社会发展观和意识形态批判观,着重分析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继承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技术意识形态观,进而对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批判之批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三条道路--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崛起之真谛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李忠尚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阐发“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入手,重点研究马尔库塞的马克思观、社会发展观和意识形态批判观,着重分析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继承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技术意识形态观,进而对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批判之批判。 内容推荐 纵观今日之世界,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正肆虐全球。资本主义正处于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境地中,而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国家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窘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堪称一枝独秀。“自由资本主义日落西山,中国社会主义蒸蒸日上。”人们不禁自问:“难道马克思当年所描写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于是,人们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解决金融危机的灵丹妙药,“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便再度时髦。它旨在建构一种新的理论和学说,走“第三条道路”。那么,“第三条道路”到底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在哪里?它将把世界带向何方? 从一般特征来说,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无根本区别。中国给市场经济加上社会主义,这就是创造。中国30年高速发展的道路,既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走了第三条道路。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同“新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是怎样的关系?中国将在世界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模式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吗? 本书正是从研究“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入手,结合中国及世界新的实际,回答这些宏大的、迫切的,又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 目录 哈贝马斯与李忠尚对谈录(代序)/1 第一章 导论/1 一、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之道路/1 二、“新马克思主义”及马尔库塞、哈贝马斯/11 1.“新马克思主义”概念/11 2.“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同/15 3.“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9 三、马尔库塞的思想概貌及其发展/28 1.第一阶段(1928~1933年)/30 2.第二阶段(1934~1941年)/32 3.第三阶段(1942~1964年)/33 四、马尔库塞的马克思观/36 1.马尔库塞马克思观的基本倾向/38 2.马尔库塞马克思观的“新发现”/40 3.马尔库塞马克思观的思想渊源/42 4.马尔库塞的个人主义的乌托邦/45 第二章 “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48 一、马克斯·豪克海默对社会批判理论的总体表述/51 1.“批判理论”的前奏/51 2.“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52 3.“批判理论”的独立性/55 4.豪克海默的悲观主义/58 二、马尔库塞对“批判理论”的哲学表述——马克思主义批判论/61 1.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经济的和机械的唯物主义/63 2.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过时的19世纪的理论/65 3.将“批判理论”解释为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69 三、马克思的批判和“批判的批判”/74 1.马克思的批判/75 2.“批判的批判”/81 3.“精神”与“群众”——“批判的批判”与“非批判性的群众”/85 第三章 马尔库塞的海德格尔式马克思观及其历史观/88 一、马尔库塞的早期马克思观/89 二、马尔库塞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历史性理论”/92 1.“历史性”概念/92 2.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状况”的确定/95 3.马尔库塞的“激进行动”论/97 4.“思维行动”和“不断革命”/107 三、马尔库塞将辩证法与现象学结合之败局/111 1.辩证法作为对历史性中过去的“否止”/111 2.马尔库塞的现象学概念/114 3.马尔库塞的“辩证现象学”构思/116 四、马尔库塞和马克思的历史概念/119 1.马尔库塞的早期历史观/119 2.马克思的历史概念/121 第四章 马尔库塞的人道主义马克思观/124 一、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理论“本来基础”的“新发现”/126 1.感性从“德国古典哲学转向革命理论”时的“决定性”意义/126 2.作为“本体论”范畴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131 3.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理论的基础/137 二、马尔库塞将黑格尔哲学解释为马克思理论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1 39 1.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基本范畴”/140 2.关于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真理/142 三、“认识”在扬弃物化中的作用/146 1.从人的本质来解释外化劳动的可能性/146 2.识别物化的认识是扬弃一切异化的杠杆/150 四、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与“人的解放”/152 1.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152 2.“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概念和“人的解放”/153 第五章 马尔库塞的旨在扬弃异化的个人主义的共产主义/155 一、马尔库塞的“异化”概念/158 1.共产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一种新形式”/159 2.扬弃异化的顶点——废除劳动/163 二、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观/169 1.青年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71 2.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171 3.人的本质的解放是马克思理论的目的/172 4.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化是马克思的主题/173 三、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相结合的尝试/175 1.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冲突/175 2.马尔库塞与弗洛姆之间的分歧/176 四、马克思的“异化”概念/178 第六章 马尔库塞的乌托邦社会发展观/181 一、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社会”的批判/181 二、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性”和“一体化”概念/189 三、马尔库塞对“单向度思想”的批判/195 四、马尔库塞关于社会发展的“选择的可能性”与批判之批判/200 第七章 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批判观/203 一、从传统意识形态批判到技术意识形态批判/203 二、关于意识形态的几个传统概念的演变/209 三、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实质/214 四、马尔库塞的文明观及其评析/215 1.关于实现“现代文明世界”的“彻底人道化”问题/217 2.关于“文化革命”问题/220 3.马尔库塞及“新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评析/226 第八章 第三条道路/228 一、马尔库塞的第三条道路思想/228 二、马尔库塞的现代工业社会理论之总体批判/237 1.关于现代工业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是否会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问题/239 2.关于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作用问题/240 3.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问题/241 4.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问题/242 第九章 哈贝马斯的技术意识形态论/243 一、哈贝马斯的思想发展及其理论框架/245 1.《公共性的结构转变》/246 2.《大学生与政治》和《抗议运动与高校改革》/247 3.《认识和兴趣》和《关于社会科学的逻辑》/248 4.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到《交往行为理论》/251 二、哈贝马斯的现代工业社会之意识形态批判/255 1.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马尔库塞的意识形态批判/256 2.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之阐释和发展——“合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政治内容”/261 3.哈贝马斯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及其有关范畴/263 4.哈贝马斯论现代工业社会的两大发展趋势与技术及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267 5.哈贝马斯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过时论/271 6.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取代论”与“唯一的抗议源”观点/273 三、哈贝马斯的技术意识形态论评析/274 第十章 哈贝马斯的新思维与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279 一、哈贝马斯对技术意识形态论、交往行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认识/279 二、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284 1.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更全面地认识现代资本主义/285 2.在比较中体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86 3.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丰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87 第十一章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89 一、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蒙/289 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重新崛起/290 三、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及其崛起之真谛/291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以人为本/293 参考文献/294 附录一:德文目录/328 附录二:哈贝马斯与李忠尚对谈录(德文版)/338 附录三:德语专文1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348 附录四:德语专文2再度回归正常的德国民主/356 后记/36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