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描述
彤刚满20岁时,通过传统的相亲方式认识了龙。相亲那天,双方家里都去了十几人。第一次见面,彤对龙并无好感,可亲戚们都说龙的家庭条件好,人长得可以,彤的父母也压制彤接受龙。亲人朋友七嘴八舌地说龙的各种好,媒婆也催促彤赶紧给男方回话,彤一时没了主见,当天只能稀里糊涂地接受龙家的礼金,然后稀里糊涂地跟着龙回家摆定亲酒,又稀里糊涂地把龙带回自己家摆定亲酒。
就这样,彤和龙的关系在短短的一周内就定下来了。彤觉得整个过程中自己都像是一颗棋子,双方的父母搬出一堆礼节风俗,她和龙走完了各种仪式流程,关系也就定下了。现在彤心里毛毛的,感觉自己稀里糊涂地就找了个男朋友,心里很不踏实。
过来人支招
在农村,年轻人20岁左右就有热心人张罗着介绍对象。从相亲到定亲这个过程比较仓促,见了第一面就得决定是否愿意交往,如果双方愿意,女方就得接受男方的定情礼金。随后双方家人就开始准备定亲酒,喝了定亲酒关系也就确定了。
很多人因为太年轻,并不了解哪种类型的人适合自己,基本上是根据家人的意愿仓促地进行选择。彤在相亲过程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相亲前如果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谈恋爱,那就果断拒绝家人的相亲安排;如果觉得自己可以试着谈一段感情,那就做好拒绝对方和被对方拒绝的两种准备。彤在相亲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的想法,设法给自己预留一段时间考察对方,可以向媒人表示希望和对方接触一段时间再作决定。
此外,要巧妙应对相亲礼节带来的牵绊,各种礼节让定亲变得十分仓促,相亲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是在选对象,不是在走程序、过风俗。彤的情况很普遍,她可以利用一段时间考察龙,如果两人不合适,要果断拒绝,不能因为外界压力委屈自己。
心理师和你聊
彤在相亲的短暂过程中极易出现从众心理效应。“从众”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意见比少数人的意见更有科学性,少数服从多数,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不能不假思索地盲目服从多数意见。彤的亲戚朋友均对初次见面的龙及其家人欣赏有加,这很大程度上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当一个人说龙好时,另一个人若没看出有什么不好,就会自动附和前者。
实际上,现在很多青年人已经开始对农村相亲进行变革,他们不再遵守那种仓促接受礼金、仓促确定婚恋关系的传统相亲方式。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首先,彤可以求得家人的配合,与父母做好沟通,告诉父母自己需要时间去观察对方,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角色,进而要求家人不要急着操办各种仪式,相关的仪式程序可以随着双方的相处情况来展开。
其次,彤要有考察对方的想法,开始与对方“练爱”。彤要给彼此时间和机会,在具体生活中了解彼此是否合适,并做好拒绝对方与被对方拒绝的双重准备,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最后,彤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不要被传统观念束缚,试着接受“定亲并不代表一定要结婚”这种观念。相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真的不适合自己,可以做出终止定亲关系的决定。P8-10
有人说,城里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眼下,农民的“心病”也不少。2010年6月10日,宁波鄞州区姜山镇中心卫生院开出宁波首家农民心理健康门诊“心灵小屋”。“心灵小屋”的咨询师蔡文云说:“工作、住房、子女教育、家庭婚姻……如今,农民的烦恼可一点不比城里人少。”城市化打破城乡间的藩篱,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逐渐传到农村,农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变高了。可经济收入跟不上生活需求的提高,两者形成落差,造成心理失衡。一旦心理失衡无法调节,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据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约28万的自杀者及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当中,农民及农民工约占80%。因此,农民及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全社会关注。专家指出,农民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瓶颈,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城市,心理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医院开设心理门诊,社区成立心理辅导室,学校配备心理辅导师,企业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可在农村,对农民进行心理干预的渠道还很少。已有的针对农民心理的几本书,缺陷在于理论性太强,而所分析的案例也离农民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所以对我们而言,能有机会为农村朋友写点实用的心理调节书,是一件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事情。
要做好这套书,首先要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状况,了解到底什么样的心理自助书才能够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实际心理困扰。为此,我们通过大学生村官搜集发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案例,并且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专业指导,这也帮助我们看到真实的新农村人的生活。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则通过开放式访谈,调查了困扰农村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并且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典型的心理困扰进行了深度访谈。此外,我们还通过农村中的“心理达人”,即那些能够把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的过来人现身说讲,以“过来人支招”的形式再现了农民朋友处理相关问题的切身经验,而且身边人的切实经历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接受。“心理师和你聊”则是心理师通过对农民兄弟的困惑进行专业解答,从而把心理学的原理生活化、实用化。总之,丛书相当于心理自助手册,使农民朋友一学就会,一看就懂。
这套“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丛书凝缩了农民朋友的主要心理困扰:打工在外的农民,特别是二代农民工面临的恋爱、婚姻、家庭、城市融入等问题较为集中,集结成了《打工篇》;《恋爱篇》则关注现代恋爱方式下,中国农村仍然混合存在的相亲、奉子成婚、爱在两地、农村彩礼等现象;《家庭篇》关注了新型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姑嫂关系及红白喜事等贯穿农村生活那些事情;《亲子篇》则针对两代人不同育儿观引发的矛盾,初为人父、初为人母面临的问题,是否让孩子继续待在农村等现实问题提出具体的心理指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书中所有案例中使用的人名均为化名。
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还请大学生村官给村民看了部分书稿,看文字是否妥帖,是否看得懂、看得进、学得会,遇到了类似心理困扰是否知道如何处理。在得到农民朋友肯定的反馈后,我们更加有信心做好这套书,并且还给我们提了很多好的意见与建议。例如,“现在的婆媳关系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虽然偶有矛盾,更多的人在学习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婆家让我生儿子’一文看了令人感触颇多”,养儿子来传宗接代的观念在一些地方仍深入人心,其实养儿养女都一样,对于和谐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也真诚期待这套丛书能够真正成为农民朋友喜欢的枕边书,劳动之余,茶余饭后,开开心心看书,和和美美生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期待这套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特别感谢全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全国高校道德模范、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林崇德先生为本书倾情作序,并且对书稿的写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感谢本科生刘庭园、欧小兰、刘天宇和研究生李洁、武瑞芳、王丽莎、杨康、王静在收集相关资料和提供一线案例方面所做的工作;感谢科学出版社付艳编辑和张凡编辑的倾心付出与大力推动。
段鑫星
2011年9月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依次针对农民兄弟成长、成熟、成家、育儿等一系列人生课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形式.与农民兄弟拉家常,为广大农民兄弟排忧解难。
段鑫星等编著的《恋爱篇》由“事例描述”、“过来人支招”、“心理师和你聊”三部分组成。“事例描述”中主要列举了农民相亲、恋爱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案例,“过来人支招”则再现了农民兄弟独自处理问题的经验,“心理师和你聊”则从心理师的专业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易学的方式来给予农民兄弟细致入微的帮助。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恋爱篇)》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妈妈阅读,也适合农村地方干部、农村问题研究人士参阅。
“新农村心理健康读本”以时间为纵轴,考查了农民兄弟成长、成熟、成家、育子等一系列人生课题,以案例集的形式再现了农村生活场景。段鑫星等编著的《恋爱篇》主题为:相亲恋爱,缘定今生。主要集结了农民相亲、恋爱过程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案例。案例由事例描述、过来人支招、心理师和你聊三部分组成。其中,“事例描述”部分集中笔力写农民兄弟适应社会、婚恋成家、养育子女过程中的心理困惑;“过来人支招”部分再现了农民兄弟独自处理问题的经验;“心理师和你聊”部分站在心理师的角度,细致入微地对农民兄弟的困惑进行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