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由麦尚文所著,作者将中西媒介融合的研究发现与本国报业转型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获得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作者对中国式融合路径作了多维度考察,提出“关系为王”、“融合边界”、“嵌入度”融合指标等论点,为“融合新闻”理论注入更多元素,理论创新堪称亮点,相信这部专著对我国传统新闻业转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新闻传播学文库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麦尚文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由麦尚文所著,作者将中西媒介融合的研究发现与本国报业转型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获得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作者对中国式融合路径作了多维度考察,提出“关系为王”、“融合边界”、“嵌入度”融合指标等论点,为“融合新闻”理论注入更多元素,理论创新堪称亮点,相信这部专著对我国传统新闻业转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式融合的概念与逻辑/1 第一节 找寻融合新闻业的“中国问题”/1 一、全媒体作为解密融合的钥匙/1 二、融合实践的“未来十年”考量/3 第二节 全媒体融合的多维视野与研究走向/5 一、全媒体融合研究的中国面相/5 二、国外融合研究的多维视野/9 三、融合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议题走向/12 第三节 全媒体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14 一、关于全媒体的逻辑起点/14 二、全媒体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15 三、全媒体融合研究的突破点/20 第四节 建立融合新闻业研究的关系范式/22 一、“关系”对融合新闻研究的适用性/22 二、全媒体研究关系范式的建构性/23 第五节 全媒体融合的理论与知识创新预期/25 一、理论价值:关系范式下的全媒体融合理论建构/25 二、实践意义:全媒体融合的一种行业标准参照/26 第六节 “全媒体”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诠释/27 第二章 全媒体:融合新闻业的一种新思维/32 第一节 全媒体概念生成与身份界定/33 一、全媒体概念生成语境:技术革命推动报业身份转型/33 二、争辩全媒体:三种思维的碰撞与兼容/36 三、本研究对全媒体的界定:报业转型的结构融合模式/40 第二节 作为融合新闻业的新思维/42 一、战略观念转换:从传统以“纸”为核到“跨界”融合考量/42 二、“融合”理念升级:从报网互动到“融合2.0”思维模式/45 三、生产规范再造:从“版面导向”到“全界面”聚合生产/47 第三节 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多重逻辑/50 一、市场逻辑:变革商业模式实现报业价值的增量/50 二、新闻逻辑:捍卫专业化新闻生产及职业属性的社会意义/52 三、政治逻辑:建构作为国家能力的现代传播体系/54 第三章 重塑新闻:全媒体新闻的“关系”诠释/56 第一节 新闻嬗变:全媒体塑造的新闻面相/57 一、谁决定新闻:新闻定义的多样性与社会化/58 二、全媒体新闻的三重面相:“私人化、移动性与全景式”/64 第二节 “关系即信息”:全媒体新闻本质的一种诠释/70 一、全媒体新闻的结构性特征/71 二、从“内容信息”到“关系信息”的逻辑转换/72 三、“关系即信息”:全媒体新闻本质的三个维度/74 第三节 编织“关系”:“下一代新闻”与媒体再造/86 一、“新闻3.0”:从全媒体新闻到下一代融合新闻/86 二、再造媒体:传统媒体转向新式通讯社/91 第四章 “关系”裂变:全媒体布局的结构模型/97 第一节 尴尬的报网互动:融合新闻业的初级模式/99 一、“关系”十年:我国报网互动发展简史/99 二、融合的基点:报网互动对“2.0新闻业”的意义/104 三、身份焦虑:报网互动的双重困境/106 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滚动新闻部”:一个过渡性机制的双面意义/108 第二节 重组“关系”:报业全媒体布局的五种模式/116 一、“报网双核”模式:人民日报社的全媒体融合路径/119 二、“终端”模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价值追求/129 三、“全线”模式:南都报系全媒体集群战略构想/138 四、“小型通讯社”模式: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的整体转型/155 五、“网络门户”模式: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的单边行动/162 第三节 发现“边界”:全媒体融合的战略选择与布局规则/168 一、全媒体模式的战略适用性/168 二、全媒体布局的结构缺陷/170 三、全媒体“融合边界”的三个理论维度/171 四、全媒体战略的核心思想与布局规则/179 第五章 再造流程:全媒体新闻生产的路径与模式 第一节 生产链重构: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四种模式/184 一、“多中心制”模式:以平台为主导的“全流程”协作模式/184 二、“双轮”编辑部模式:报网两条生产链的对等协作/191 三、“同轴捆缆”模式:终端导向的“重定向”制作流程/198 四、“扇形”模式:基于中央内容枢纽的“多层开发”与制作/204 第二节 重拟规范:全媒体新闻流程模式的行业标准/214 一、生产流程的理想模型与现实选择/214 二、全媒体流程再造的三大定律/218 第六章 开放性“协商”: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协作机制/223 第一节 结构性制约:全媒体新闻生产机制的现实问题/224 一、媒介场的封闭性:制约用户观与社会化生产/224 二、协作链的断裂:媒体链接与角色分工的失序/227 三、观念场的抗争:融合认同与实践思维形成矛盾/228 第二节 权力的扁平化:全媒体新闻生产的协商机制/230 一、编辑部权力场的调整:多中心与扁平化/230 二、有价协商模式:作为“交易品”的内容产品/231 三、“爵士乐队”模式:全媒体报道团队的最优结构/234 第三节 新闻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全媒体生产的社会化机制/238 一、“集市模式”与“教堂模式”/238 二、破除“信息茧房”:社群媒体的聚合模式/240 第四节 “开放性”协商:建构全媒体新闻生产协作体系的规则/245 一、协作体系的内容构成/245 二、开放式生产的两个规则/247 第七章 “身份焦虑”:全媒体的角色认同与观念转型 第一节 “组群问偏见”:全媒体转型中的身份冲突/253 一、“全能模式”与角色的单一性/253 二、跨介质壁垒制造“身份偏见”/255 三、技术与新闻的结构性背离/256 第二节 多重的身份:全媒体职业角色的转型路向/258 一、以平台为中心的角色扩散模式/258 二、作为“信息优化师”的社会角色担当/261 第三节 “价值的迷思”:全媒体结构下的新闻观念与职业取向/264 一、全媒体新闻观念体系的基本面/264 二、全媒体“职业共同体”认同与建构/269 第八章 “关系为王”:全媒体融合模式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内容处优”:全媒体优质内容银行体系的构想/277 一、内容观的再诠释/277 二、全媒体内容银行体系的三种结构/281 第二节 “平台先行”:对全媒体融合边界与身份的再考量/284 一、平台化趋势对媒介融合的意义/284 二、平台于全媒体的身份适用性考量/286 第三节 “关系为王”:全媒体模式的嵌入理论解释/289 一、“关系”范式与融合理论建构/289 二、全媒体“关系为王”的理论图式/292 参考文献/302 后记/3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