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公共性和企业性,决定了政府、社会中间组织和食品供给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三类重要主体,分别代表着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三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体的食品安全状况。因而,理解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中间组织和食品供给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理解。《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由秦利所著,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高低取决于政府、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三者良性互动的程度”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秦利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公共性和企业性,决定了政府、社会中间组织和食品供给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三类重要主体,分别代表着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三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体的食品安全状况。因而,理解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中间组织和食品供给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理解。《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由秦利所著,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高低取决于政府、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三者良性互动的程度”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内容推荐 《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由秦利所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食品工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粮食总产量2009年比l990年增长了22.03%,肉类、水产品、糖料等2009年的产量比1990年分别增长205.19%、320.36%、69.92%,食品工业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008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在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了95.8%和94.5%。目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不仅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而且给食品工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声誉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背景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 国内绝大多数文献从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政府和市场机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有其合理性,也给政策制定者很多启发,但偏颇之处在于忽略了社会力量的作用,容易形成“市场失灵找政府”、“政府失灵找市场”的二元思维结构。当政府和市场在食品安全领域发生双重失灵时,这种二元思维便陷入困境。《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公共性和企业性,决定了政府、社会中间组织和食品供给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三类重要主体,分别代表着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三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体的食品安全状况。因而,理解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中间组织和食品供给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理解。基于此,本书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高低取决于政府、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三者良性互动的程度”这一命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在理论层面上,首先,厘清了食品安全治理的概念,将其理解为“通过食品供给者、社会中间组织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消费者获得他们期望的安全食品的制度安排及其实施过程”。以此概念为基础,提出了问题的研究假设,构建了一个基于制度视角的食品安全治理分析框架,为本书各部分的研究提供了逻辑分析主线。其次,通过分析“食品安全属性一制度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了食品安全属性决定治理制度安排的命题,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与制度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食品安全治理主体由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必然过程。 在实证层面上,分别对政府、食品供应组织和社会中间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行为及其绩效进行了实证考查,分析了这三类组织在食品安全领域非合作行为发生的制度因素,以及对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整体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选择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机制的必然性,分析了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机制的前提、核心及保障,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构建措施。本书拓展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制度经济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内容,所提出的食品安全治理绩效改进的观点及措施,对于中国目前新型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构建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目录 序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2 概念界定、研究假设及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假设 2.3 基于制度视角的食品安全治理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食品安全的属性特征及治理机制 3.1 分析的理论基础 3.2 食品安全的属性特征分析 3.3 基于食品安全属性特征的治理主体 3.4 基于食品安全属性特征的治理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食品安全治理主体行为特征的博弈分析 4.1 食品安全的市场自我治理:食品供给者与消费者行为 4.2 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第三方治理:政府的监管行为 4.3 食品安全的非强制性第三方治理:社会中间组织的介入 4.4 食品安全多主体合作治理的进化博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演进及绩效分析 5.1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的演进历程 5.2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 5.3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制度安排 5.4 中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绩效评估 5.5 对比分析:美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经验总结 5.6 案例研究:“三鹿奶粉事件”中的政府失灵 5.7 本章小结 6 中国食品供应组织模式及食品安全治理效率分析 6.1 食品供应组织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6.2 中国食品供应组织现状及供给能力分析 6.3 供应组织模式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基于中国乳业的实证分析 6.4 供应链中利润分配结构对中国食品安全影响的分析 6.5 基于食品安全的中国冷链物流模式效率分析 6.6 对比分析:国外食品供应组织发展经验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社会中间组织食品安全治理行为及绩效分析 7.1 社会中间组织对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主要方式 7.2 中国食品行业中社会中间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制度因素 7.3 案例研究:中国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的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行为 7.4 对比分析:国外食品行业社会中间组织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经验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措施 8.1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动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8.2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 8.3 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的前提及保障 8.4 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食品安全制度的政策建议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