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法)迪迪埃·努里松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吸烟习惯最早见于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后由西方殖民者传遍欧洲。尽管盛行吸鼻烟的法国曾一度表示抗拒,但经拿破仑一世到三世,吸食热烟的风尚最终以风卷残云之势征服了整个法兰西大地:无论高贵的君王、时髦的绅士,还是平凡人家,乃至风尘女子,似乎大家指间都夹着一支雪茄。

迪迪埃·努里松编著的《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是第一部从人类视角研究烟草的专著。香烟的沿革虽自成一脉,但同时也与香烟零售商、相关商业机构、麻醉品、烟草消费者的历史息息相关。

内容推荐

《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由迪迪埃·努里松编著。

《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讲述了:

现代社会中,最能称得上“甲之甘露,乙之砒霜”者,大概非香烟莫属。在如今日益高涨的禁烟呼声中,香烟的形象蒙上了阴影,虽然它在公共场所中渐渐销声匿迹,却并未远离公众的视线。

吸烟习惯最早见于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后由西方殖民者传遍欧洲。尽管盛行吸鼻烟的法国曾一度表示抗拒,但经拿破仑一世到三世,吸食热烟的风尚最终以风卷残云之势征服了整个法兰西大地:无论高贵的君王、时髦的绅士,还是平凡人家乃至风尘女子,似乎大家指间都夹着一支雪茄。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烟制造从最初的作坊加工演变为工业化生产,香烟外形也逐渐变为尺寸一致的圆柱体。二战时期的美国大兵们将扁平烟盒包装引入了欧洲,彩色缎带捆扎的传统包装形式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目录

前言 “这不仅仅是一只烟斗”

第一章 烟草的味道

一切从“雪茄”开始

烟草点燃西方大陆

首支欧洲香烟源起西班牙

首次抵抗被迅速驱散

法国盛行吸鼻烟

无火不成烟

浪漫主义下的烟火

烟熏疗法

第二章 烟卷的诞生

雪茄与“烟卷”

“小俏妞”和“大女人”

“手工”制造

应运而生的卷烟纸

工业制造时代的来临

机械化推动市场化

撩人的烟火,美好的时代

第三章 香烟的持续发展

吸烟之道

艺术界的“新宠”i吸烟的人

吸着烟上战场

广告令香烟平添诱惑

香烟点燃情爱之火

第四章 香烟业的从业者

烟草种植者

加工香烟的女工们

香烟的销售者

第五章 世纪末的社会毒害

反对声音如桑海一粟

探索烟草的毒性

何为“烟草中毒”

医疗界统一战线

禁烟风潮席卷全球

第六章 “一战”及战后时期

1914—1918年间

把烟点上,像男人一样!

香烟的广告攻势

充满诱惑的舶来品

烟民的“最佳伴侣”

第七章 “二战”及战后时期的蜕变

法国香烟,战争的受害者

男人更爱“金发美人”

女人,香烟,美到让你无法呼吸

电影香烟

年轻人:新的目标受众

烟草与漫画

第八章 反烟潮的崛起

“吸烟者之癌”激发“反烟草思潮…

过滤香烟和“圣人”吸烟法

国家最终干预

隔火墙

20世纪末的香烟

第九章 充满疑问的未来

争先恐后的竞赛

成为非吸烟者

最后的香烟

其他地方的抽烟情况

香烟,现代的阿莱城姑娘

结语 这不再仅仅是香烟的问题

全书注释

试读章节

第五章 世纪末的社会毒害

在小说《漂亮朋友》中,记者管森林大概是第一个为大家所知的死于吸烟的人物:“在大伙刚点上烟时,管森林突然就咳了起来。这阵猛烈的咳嗽让他喉咙沙哑、双颊通红,额头冒汗。他用手巾捂住嘴,呼吸困难。”莫泊桑继续写道:“一开始,偶尔的咳嗽并不算厉害;然而症状慢慢恶化,他开始没完没了地干咳,严重时连呼吸都困难。到后来管森林每次都咳得肝肠寸断,喘不过气来。”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滥用烟草或过度吸烟而引起的死亡案例却是存在的。于是有不少人(通常是科学界人士)开始善意地提醒公众,吸烟有害健康。最初的反烟号召只是零星分散的个人行为,直到20世纪下半叶,国家才开始采取行动,组织反烟活动并出台了相关的控烟政策。

反对声音如桑海一粟

19世纪上半叶,随着烟草的迅速普及,吸烟风潮席卷了整个社会。反对吸烟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弱小。谁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社会。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巴尔扎克在《论现代社会中的刺激物》一文中明确地表达了对烟草的批判,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最出名的反烟派代表。然而这位大作家在文章中并未提到香烟,主要是因为香烟在当时还不是工业化大规模的产品。几年之后,巴尔扎克在小说《搅水女人》中着重提到了香烟带来的危害。小说讲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恨交织。小说男主角菲利普·布里多英俊而任性,年轻的他来到了美国这片新的乐土。在这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新世界里,他迷上了烟草;回国之后,菲利普变得“粗鲁无礼、目中无人,并且沉溺于烟酒之中”。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菲利普最终“染上了被作家拉伯雷称为魔鬼之物的所有恶习:酗酒、抽烟、赌博以及滥交女人”。布里多接着去到了伊苏丹。他与几个退伍军官一起混迹于桌球室:“无论输赢,每一场比赛结束之后,他都会狂灌几杯酒,然后一边来来回回地在大街上闲逛,一边抽上数十只雪茄。每晚他都会去荷兰小酒馆,享受完几只烟斗之后便开始赌博一直到10点……”总之,这个男人彻底迷失在了烟草之中,无法自拔。巴尔扎克最后总结道:“吸食烟草远比赌博更伤风败俗,它不仅摧毁了我们的身体,损害了我们的智力,最终还会让整个民族道德沦丧。”这无疑也是一句强有力的禁烟口号。

历史学家狄奥多西·布莱特在其著作《吸烟者剖析》中,用了一整个章节来讲述香烟。然而他对香烟并没有过多指责:“香烟让人口干舌燥,还会让人沾染上啃指甲的癖好。因为它会把拇指和食指熏黄,就好像剥青核桃会导致手指变黑一样,当然看起来会比这更糟糕。”与其他吸食烟草的方式相比,布莱特最终还是鼓励年轻人选择香烟,因为“它不会太强烈,不容易上瘾,而且香烟纸燃烧后产生的气味还能掩盖一下烟草过于刺鼻的味道”。不过另一本论著《烟草剖析》(1841)的无名氏作者则指出:“这种尼古丁草会让人产生倦怠,让人变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认为只有通过“母亲的循循善诱、父亲的严加管教以及老师的善意提醒”才能让年轻人远离烟草。

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不仅普通民众热捧烟草,就连皇帝拿破仑三世本人也不遗余力地推广吸烟的习惯,这样,反对吸烟的声音就更加寥寥无几了。某个叫做杜波依斯的上校曾把“沉迷女色、滥用烟草、热衷赌博、酗酒成瘾以及投机倒把”等行为称作“五大祸害”,然而大家都把他看作是疯子。而另外一位反烟人士作家儒勒·巴尔贝·多尔维利(Jules Barbey d’Aurevilly,他同时也是狂热的男权至上主义者)则以尖酸刻薄的口吻对烟草进行了评价:它令人丧失男子气概,令人耽于幻想:

无须拥有渊博的学识,任何人都能轻易体会并明确地指出烟草对身体机能带来的影响。任何一个人只要吸上几个小时的烟,他对烟草的了解程度丝毫不会输给那些专家学者的长篇大论。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烟草让我们的嘴巴微微发麻,它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大脑陷入昏昏欲睡的麻痹状态,这种麻木感再慢慢地蔓延到全身,最终让人变得迟钝。即使是最直白简单的描述都可以让不吸烟的人感受到烟草的独特魅力……可惜的是,这样的体验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所谓的快感只会带来男性能量的损耗……

P145-147

序言

“这不仅仅是一只烟斗”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书的观点,我们先来欣赏一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名画。画家勒内·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1937年在自己的画室里创作出一幅古怪的烟斗肖像图:欧石楠根的材质,熏得发黑的烟锅,磨得发亮的斗柄和烟嘴,一支货真价实的烟斗跃然纸上。然而古怪之处在于,这只看起来活灵活现的烟斗漂浮在暗白色的背景之上,又显得那么不真实。没有任何参照物,也看不到它的“主人”,孤零零的一只烟斗显得很突兀。画家甚至还在画布上用红笔写下一句话:“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就更加让人感到迷惑了。

其实本书中讲述的香烟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大概都能轻易地描述出香烟的样子,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都了解香烟到底是什么。香烟这东西本是一件简单的物品,而一旦被点燃,被“吸入”,它就真正的拥有了“生命”,它的存在也就变得更有价值。香烟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早已深人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们从勒内·马格里特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里至少了解到两点。一方面,对某一事物的历史性描绘不应仅仅局限于它本身,同时还要考虑到它所具备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我们可以说,香烟发展的历程映射着社会的演进,点燃的烟火照亮、撩动了整个社会。

另一方面,香烟也是文化的产物:香烟不单是由烟草组成的,还需要烟纸来包裹,还要被装进烟盒里。为了点燃香烟,还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手中夹着香烟、身处于缭绕姻雾中的男男女女们。总而言之,我所讲述的香烟,正如马格里特心中的烟斗一样,并不是一件了无生命的物品。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香烟”也一直在发生着巨变。

从“香烟”的身上,我们到底可以了解什么呢?

——首先要知道,这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东西,可同时又充满了神奇的魔力。我敢肯定没有人会不知道香烟长什么样子。’然而,在它平庸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神奇和奥秘:“别看它外表简单,你手中的香烟可是个高科技的现代产物……它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更难以捉摸。”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之一,香烟在生产流程标准化、批量化之后变得越来越普通,外表都是一个样子了。尺寸相同的10或20根香烟被分装到大小一样的烟盒里,之后再用同样标准尺寸的箱子装好,分散运输到各地去。从早先的圆柱形烟盒到后来的长方形烟盒,包装外形的改变也赋予了香烟新的形象和意义。这可以说是香烟史上非常重要、里程碑式的改变之一。

——其次,我们可以把细长的香烟当作是缩小版的雪茄。就好像味道独特的苦艾酒说到底只不过是由酒精勾兑而成的一样,香烟其实也只不过是由烟草衍生出的一个“分支”而已。然而如今在人们的意识中,小小的香烟竟然蚕食了它庞大“祖先”的地盘,在现实生活中,香烟已然成为了烟草的“代言人”。

——纤细的外表让香烟显得如此娇俏可人,可它却暗藏着一颗“杀心”,带来致命的伤害,让人们为之疯狂,也为之恐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香烟成为了“杀人工具”:侦探小说里的“尼古丁谋杀案”令人惊悚,而在许多医疗报告里,香烟也是导致众人生病乃至死亡的元凶。另一方面,在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中,香烟却散发着女性般的亲切魅力,以至于大部分香烟的品牌都以柔美的名词来命名。香烟的各类广告也在不断地向公众展示和强化它独特的“女性”魅力:性感、柔美、暧昧……

不仅细长浑圆的香烟,棱角分明的烟盒也是如此:“就像人一样,烟盒也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又无法清晰地定义香烟。有人或许会说香烟就是烟草,剥开烟纸能找到;有人或许会说香烟就是焦油,飘散在空中的烟雾。可是,香烟烧到尽头之后,剩下的却只有烟蒂和烟灰。谁又能说得清楚香烟到底是什么?

基于以上四点,本书决定引领大家去深入调查,还原历史,探索香烟这个当今十分流行的诮费品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香烟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与烟草的历史有着共通点,毕竟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尼古丁。因此香烟与鼻烟、烟斗和雪茄一样,同属于烟草的大家庭。

香烟同时也有着“可燃物品”的血统。就像鸦片、大麻、酒精一样,它“点燃”了人们的欲望,撩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吸烟这个动作就如同吃饭、饮酒一样,能调动起人体所有的感官:嗅觉、触觉、视觉甚至听觉(香烟在手指间滚动发出的轻微沙沙声),一直到味蕾被激发。烟雾在身体内外缠绕,心绪在瞬间辗转弥离,香烟之火就此燎原。

起源于美洲印第安社会,香烟踏着历史的步点,遍及五洲,无处不在。身处于“地球村”的当今,手里夹着香烟的人们更是随处可见。

正如本书标题所示,香烟被反复强调的特性之一,正是它所散发出的女性魅力:美丽、诱惑、无法抵御。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烟不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被人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封建王朝时期,正如当时的一位记者亨利·罗什福尔(Henri Rochefort)所言,香烟是“不满的象征”。而对许多人来说,香烟代表着享乐,但对某些人来说,香烟又意味着忧心忡忡。

香烟的故事逐渐从个体描述的片言只语汇集成了整体性的深入探索。正如医生们研究病患者,历史学家们挖掘历史(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针对香烟发展历程的各类研究报告也层出不穷。而本书的目的则在于探索香烟为何能一度引领风尚,而又是如何征服社会的。

本书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以法国为主,当然,也不可忽视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在烟草文化的传播、烟草大型企业的崛起以及大众消费行为的引领等各个方面对香烟发展的重要影响。香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时期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形象。法国的香烟发展史也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法国政府对香烟制造和售卖的垄断长达两百多年;其次,法国的香烟广告制作与投放也一度是由政府出资的;而在1976年“韦伊”(Veil)反烟草法案生效之后,反烟草的广告随之盛行。总之,法国既是最晚开始“吸烟”的国家之一,又是最早推行反烟运动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建立起烟草工业的国家。这些相互矛盾的事实恰恰表明了法国香烟发展的特立独行。

香烟的历史很长时间以来都未得到过正式的认可和公开的支持。斗转星移,无论对于烟草的专论如何变迁,香烟的历史一直以来都难登大雅之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香烟的故事总是以各种奇闻轶事的形态出现。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一本又一本书出版了,但其实对于香烟的描述从来都未能体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无论以何种方式,香烟似乎无处不在,不仅是社会新闻、现实主义小说,就连抒情诗歌里也可以看见她的影子。

鸟笼般的卧房,

透过窗的太阳,

点燃香烟迎着晨光,

烟雾升腾我心畅想,

只想停下吸烟,不想脚步匆忙。

近二十年来,才开始有人从科学的角度,以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和解读烟草的历史。阿塔迪斯集团[成立于1999年,由法国塞塔(SEITA)烟草公司和西班牙塔巴卡乐拉(Tabacalera)烟草公司合资而成]出资在法国组建了“塞塔历史研究”公司,该机构旨在清点旧时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所有相关资料,展开对零售商的问询调查等调研工作。因为各家烟草生产或售卖企业总是迫不及待地清除那些有损自身形象和利益的资料,对烟草历史的调研工作举步维艰,进展不那么顺利,尤其是针对法国以外的调研对象更是如此。例如在1983年,美国的雷诺兹(R.J.Reynolds)烟草公司就曾为了逃避司法诉讼,把大部分的公司内部文件偷偷转移到了律师事务所。英美烟草集团也曾经花费了两百万美元,委托一家名叫“G4”的安保公司将其内部纸质文件销毁,将其内容转刻成光盘,而最终就连光盘也被要求全部销毁。

我们可以了解到,烟草制造业、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从各个侧面反映出香烟的发展足迹。而香烟的历史也由此全方位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史。

借助于文学作品、录音带(零售商、吸烟者的口授回忆录等)、图像资料(绘画、漫画、报纸插图、电影作品、广告等),香烟的发展历史得以进一步重现。

当然所有的这些记录都是对香烟的一种描述,也是对香烟在某种程度上的“宣传”。正如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提到的:“只要涉及审美或道德层面的评判,所有所谓客观的观点其实都是建立在对表象的描述之上的。”历史学家则需要抛开审美观或道德评判,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力求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本的消费型社会逐步转型成传播化社会,而无论在哪种社会里,商业广告都大行其道。早在1694年版的《法国学院词典》里就曾这样指出:“广告就是对大众犯下的罪行。”现如今,广告已经变成某种来者不拒的“贩卖”。无论是漫画、连环画,还是先锋派画作,甚至悬念式影片,这些艺术类型都是香烟广告营销常常采用的形式。广告“就像是最新的表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场景的化身一一粉墨登场”。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文开头描述的马格里特那幅著名的烟斗图,它就好像一个十字路口,各种关于香烟的广告营销思路都在此交汇。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烟草的应用总是层出不穷,吐故纳新;

——即使香烟不得不逐渐退出公众场所,却绝不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香烟总是不遗余力地展示着它性感、挑逗、充满诱惑力的一面。烟雾缭绕、手指翻动、双唇微张,无论从视觉还是触觉上,抽烟这一行为都可以唤醒激情,都会令人产生欲念和体内的躁动,都散发着一种暖昧的味道。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反正香烟就好像空气一般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遍布社会肌理,深入其骨髓。因此,香烟各种不同形象的演变过程也正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