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第一章动荡的中国 20世纪初叶,世界的东方,一个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但已贫弱不堪、危机四伏的中国,蓄积已久的能量开始爆发,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拉开帷幕。 1911年10月9日深夜,一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湖南人蒋翊武在武昌发动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一时间神州大地风起云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在几个月内就被迅速推翻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根据南北和谈的协议,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发布退位诏书。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正式宣告结束。 尽管后人对中国是否适合民主宪政的争论从未间断过,然而,历史事实是:在亚洲,第一个推翻皇帝、建立共和的国家就是古老的中国。不过沿袭几千年之久的皇权制度并不会因一纸退位诏书就轻易结束,一场百年巨变才刚刚开始。 在这场百年巨变中,位于湘江两岸的湖南省和湖南人,一直处于这一历史漩涡的中心。 宋教仁,湖南桃源人,民国初期的主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力推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1912年秋,宋教仁联合五党组成国民党,参加全国国会竞选。从1912年8月10日开始,他奔走于全国各地,宣传民主宪政。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复选中,国民党占392席,共和党、民主党及统一党一共只有223席。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民党将组建内阁,宋教仁将出任总理。对此结果革命党人欣喜若狂,认为中国的前景一片光明,民主政治指日可待。 然而,掌握北洋军、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当然不能认可这一结果。他多次对宋教仁进行拉拢利诱,但都以无效告终。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耐人寻味的是宋教仁临死前还托黄兴(湖南长沙人,辛亥革命元勋,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给袁世凯发电报,电报内容并非要他追查凶手,而是希望他“开诚心,布公道”,保障民权,尊重宪法。 凶手很快被抓获,真相渐次浮出水面,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才是暗杀的真正主谋,全国一片哗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号召武装倒袁,并派黄兴领导倒袁军事。一场由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爆发,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纷纷宣布独立。 黄兴于1913年7月15日到达南京,随即组织讨袁军。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在徐州地区与冯国璋的北洋第二军和张勋的武卫前军会战失利。由于国民党人起事仓促,主张不一,各自为战,形如一盘散沙,“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从此,袁世凯独揽大权,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时期。革命党人在中国第一次进行民主共和体制的尝试宣告失败。 1913年,手握重兵的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湖南邵阳人)被袁世凯请到北京,随即遭到软禁。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后,蔡锷冒死逃出北京,回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地也宣布独立。从此,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 对于民国初期的中国来说,1913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这年春天,另一位湖南青年毛泽东正在历史漩涡中的长沙城。这一年他才20岁,刚刚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候。 在这个非常历史时期,那些最先觉醒的人有许多来自三湘四水,如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蒋翊武……尽管这些湖南人政治主张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腔热血,敢作敢为,革新图治,欲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由此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特别是后来湖南出了很多名将,甚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 1913年11月20日,湖南邵阳诞生了一名男婴。与上述那些湖南名人一样,他同样生长在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三湘大地,有着同样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不过与上述岳麓英豪不同的是:他走了另一条道路——科学救国之路。后来,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在当时的湖南人中还是很少见的。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李薰。 第二章家庭环境 一、李家溯源 湖南省邵阳县仁风乡有一个名日“大冲李家”的李氏家族,分散居住在方圆十几里的青山绿水之间。据家谱记载,大冲李家是唐朝名将李晟的后裔,时经宋元两朝,由江右迁武冈,又从祁阳转邵阳定居。至20世纪初,李家已有22代子孙在当地繁衍生息。 李晟(727~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他勇烈有才,善骑射,18岁从军,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击吐蕃,一箭射杀吐蕃守城骁将,号称“万人敌”。李晟初为边镇裨将,他在御寇击胡的战争前线,从基层以战功升迁,中晚年平内乱、安天下而出将入相,受封西平郡王,拜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李晟成为与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唐朝中兴名将。后李晟因兵权和军功过大,引起唐德宗猜忌,被削夺了兵权,转职太尉、中书令。贞元九年(793年),李晟病逝,享年67岁。德宗亲临吊祭,废朝五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谥号忠武,追赠为太师。陕西高陵现存有西平郡王李晟石碑: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碑文由柳公权书写,号称“三大绝碑”。碑中铭字刚健遒劲,铭文称李晟乃陇西世家子弟,“代有名迹,雄于西土”。碑体雕刻精细,纹路清晰,虽历千年而完好无损。 李晟不仅有再造唐室之功,而且创建了一个显赫的家族——西平李氏。他有15个儿子,史载皆有才器。尤著者,李愿、李宪、李愬、李听。陆游有《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人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宋代另有诗云:“西平十五子,南渡百千孙。”正是李晟后人在晚唐及宋代向南迁徙流散的写照。P3-5 后记 大约是在2010年上半年,师昌绪老先生告诉我,金属研究所的老院士们都在写传记。《葛庭燧传》已经出版,郭可信的传记听说他的学生在写,当时师老自己也正在写自传。师老还对我说:“如果金属研究所这几位老科学家的传记都写出来了,而作为老所长的你爸爸李薰的传记却没有,是不是不太合适。你能否给你爸爸写个传?” 师老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感觉到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记得父亲当年回国曾有三个心愿:一是创建一个研究所为科技强国作贡献;二是创办一本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学术刊物;三是退休后坐下来写一本书总结自己的一生。他的前两个心愿在他生前已经圆满完成了,非常遗憾的是他未能等到退休后坐下来完成他的第三个心愿。我想这次既然要给父亲写传记,就一定要尽力把它写好,希望能在某些方面弥补父亲的遗憾。那么,怎么写?是我自己写还是找人写?找谁写呢? 我开始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的相关工作,看了几本已经出版的院士传记,还听到金属研究所一些老同志看过《葛庭燧传》后的一些反映。我的体会是父亲李薰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科学家的传记不同于政治人物,其中牵涉的科学专业知识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必须要懂这个专业的人才能胜任。同时,父亲又是一位科研领导者,他后半生的很多精力都用在规划新中国冶金科学发展蓝图和组织领导科研项目方面,不懂科研管理也难以理解和表达,而我恰好有这方面的工作经历。但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金属学科专业知之甚少。为此,我找到了父亲李薰的“关门弟子”之一——冼爱平博士,请他和我一起来完成这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工作。 冼爱平是1982年考入金属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金属中氢,师从李薰和王仪康。现在他是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在金属研究所已经学习和工作了30多年,听说过很多关于李薰的故事,认识跟李薰工作过的许多老同志。 我是李薰最小的女儿,1955年在沈阳金属研究所大院出生,伴随着金属研究所的成长而成长。我早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研究与开发工作,1987年开始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信息技术处担任科研重大项目主管和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担任科技处处长、研究员,对科研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工作比较熟悉。 我们根据自己不同的工作背景,尽量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描述李薰的思想、情感、工作、生活和经历,力求将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使父亲这一代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撰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本书的准备工作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访谈和资料收集,2011年夏天开始撰写。我打开了父亲去世后封存20多年的书箱和书柜,发现了父亲从海外带回的大量资料,包括在英国期间做研究工作的手稿、笔记和论文,在国外获得的奖牌和荣誉证书;当年郭沫若院长请他回国的信件和周恩来总理的任命书等很多珍贵的历史原件;从1951年回国到1983年他去世前的100多本工作笔记、一些工作总结、会议材料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检查材料,等等。 在一个大牛皮纸袋里,我们发现了一叠写有几十万字的“交代材料”的信纸。这是1968~1969年,父亲被打成“英国特嫌”隔离审查期间,被迫在“牛棚”里写的。父亲在这份“交代材料”中,用他一贯隽秀工整的字体,详细“交代”了自己从出生到出国的成长经历,从1937年出国到1951年回国直至1968年,甚至是按照年份详细交代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行踪和接触过的人,以及当时的思想状况等。这份材料为我们撰写本书提供了翔实的历史史实。 在阅读这些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还查阅了大量中外相应年代的历史背景资料,将父亲的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铺展开来,犹如展开了一幅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从中去追寻和了解父亲的思想、情感、精神和理想,便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父亲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和周铁珊老师的引导使他形成了自尊、自强、自立和正直向上的优良品质,从小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在他的头脑中打下了根深蒂固的思想烙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对事业的追求,“修、齐、治、平”的个人理想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指导了他一生的道路和言行。他在英国搞学问甘于清贫,十几年持之以恒,成为国际钢中氢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名誉、地位、金钱全部到来的时刻,他又毅然舍弃自己在英国十几年奋斗打下的基础,回国创业,一切从头开始,去追求中华民族科技强国的理想。在他的心中,个人的自尊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尊严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价值始终融于国家的整体价值之中。他回国后,在新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带领金属研究所为国家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回国30年,他没有涨过一级工资,没有拿过一分钱奖金,甚至因他在“科学的春天”刚刚来临之际就去世了,又据说是由于他在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在国防军工方面属保密范畴等种种,后来设立的各种国家对科学家的奖励和称号也与他无缘。总的来说,他的一生是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得失,无需激励,自愿奉献,虽无名无利,但无怨无悔,体现了一代爱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现实社会中,宣传和弘扬老一代科学家的这种爱国奉献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访谈工作,得到了与父亲李薰当年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师昌绪、刘翔声、王宁寰、张玉良、王仪康、孙大正、陈拱诗、戴受惠、杜绍卿、徐曾基、李绍光、陈文绣等12人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相关文字材料;刘翔声、王宁寰、柯俊、张子青、杨维琛、陈文绣、李铁藩、王仪康、徐曾基、吴平森、朱耀霄、孙大正、陈拱诗、王连东、张顺南、卢乃谦、戴受惠、张永刚等18人接受了访谈;王宁寰、张子青、杨维琛、陈文绣、李铁藩、朱耀霄、孙大正、陈拱诗、王崇琳、柯伟、吴维支、张弗天、李诗卓、藏启山、王元明、戴受惠、张永刚等17人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阅读了相关部分章节,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近30年了,这些和他共过事的老人绝大多数也都过了耄耋之年。在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对李薰的敬重和感激仍然溢于言表。孙大正称李薰为自己的“恩师”,尽管他当年与李薰接触的时间有限;张顺南不断地重申着:“李薰是大科学家,那是位大科学家啊!”“我对李所长佩服得五体投地!全所四五百人,没有人他叫不出名字,没有人干什么他不知道。他从来对人没有一句重话,你可以随便和他讨论,说错了也没关系,他总是发挥你的积极性……”王宁寰主动提出要写两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补充李薰的故事;特别是今年86岁的刘翔声,他的眼睛现在已经近乎失明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欢迎我的咨询和打扰。我写完本书的尾声部分念给他听,在我读到李薰去世那一段时,他竞忍不住哭出了声……还有胡启恒院士,在我到她家请她帮我辨认1978年她和我父亲访美的集体照上的人时,她主动将该照片亲自作了扫描和色彩及清晰度的加工。她还对我说:“望平,千万别客气!如果有需要修整的照片尽管来找我。”“我也想为你爸爸的书作点贡献。”这些老同志对父亲的情感的表露,每一次都让我感动不已,同时也更进一步感受到父亲生前的人格魅力。 对于撰写工作,我和冼爱平进行了分工,书中牵涉金属专业内容的篇章由他来写,其他篇章由我来写。由于我们各自单位的工作都很忙,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写作过程也是写写停停,断断续续地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主要通过电话对某些问题进行沟通和讨论,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顺利地完成了本书的撰写。 本书的写作还得到了金属研究所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冼爱平在写作过程中将资料录入计算机和到外地采访等提供了诸多方便。我的家人和办公室的同事们也给予本书很多的支持。我的女儿陈枢舒帮我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录入计算机,我的办公室的小同事褚大伟、汪洋、杨冰也在照片和资料的加工方面协助我做了许多工作。在此,对所有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3年是父亲李薰逝世30周年,也是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谨以此书作为李薰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 目录 总序(路甬祥)/i 序(师昌绪)/iii 第一篇成长之路 第一章 动荡的中国/3 第二章 家庭环境/5 一、李家溯源/5 二、祖父与父亲/5 三、父亲是第一任老师/7 第三章 求学之路/9 一、风云变幻的长沙/9 二、长郡中学与周铁珊先生/10 三、意外的转折/12 四、湖大才子/13 第四章 结婚成家/16 一、席家之女/16 二、长沙结婚/17 第五章 公费留学/19 一、应考公费留学生/19 二、金榜题名/20 三、漂洋过海/23 第二篇英伦十四年 第六章 英国钢都/27 一、谢菲尔德市/27 二、谢菲尔德大学/28 三、冶金博士的摇篮/28 四、安德鲁教授/30 第七章 白朗顿奖/31 一、第一次面试/3l 二、获得白朗顿奖/32 三、1938年的暑假/33 第八章 金属的塑性与加工硬化之谜/34 一、金属的冷加工硬化现象/34 二、安德鲁教授的猜测/35 三、相变的判据/36 四、科研要做老祖宗的工作/36 五、1939年的巴黎之行/39 六、博士毕业/4l 第九章 一架喷火战斗机坠落引发的基础研究/43 一、二战前夕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43 二、一架战斗机失事引发的基础研究/44 三、氢致发裂的证明和孕育期的发现/45 四、追踪飘忽不定的氢/48 五、影响钢材发裂的多种因素/52 六、白色富氢相/53 七、氢脆敏感指数/53 第十章 海外成名/55 一、高度的学术评价/55 二、中国留学生的骄傲/56 三、摘得冶金科学的皇冠/59 第十一章 园林路81号/62 一、新来的中国房客/62 二、房东郝莱特太太/63 第十二章 李薰的实验室/67 一、一把交椅/67 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71 第十三章 同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75 一、公费留英助学金/75 二、李薰带过的中国学生/76 三、同在异乡的中国留学生/79 第十四章 “冶金学家要回红色中国”/84 一、“我永远是中国人”/84 二、道路的选择/86 三、新生儿的躁动/90 四、告别英国/98 第三篇创建金属研究所 第十五章 越王剑的传说/105 第十六章 文津街三号/108 一、早期的中国科学院/108 二、冶金研究所筹备处/109 三、关于所名的思考/110 四、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11 五、选址沈阳始末/114 六、开赴东北/115 第十七章 辽东创业/118 一、古城沈阳/118 二、王鹤寿的“小灶”/119 三、西大楼的建设/120 四、忙碌的1952/122 五、初期的混沌/125 六、周恩来的任命书/127 第十八章 钢材,钢材/130 一、共和国急需钢铁/130 二、冶铁技术的历史长河/131 三、“一五”计划与钢铁工业/136 四、炼钢小分队/137 第十九章 建所初期李薰始建的几个学科/147 一、金属中氢/147 二、钢中定氧技术/162 三、钢中夹杂物的鉴别/165 四、真空冶炼技术/169 第二十章 人才,人才/172 一、盛名之下,济济有众/172 二、青年人才的培养/179 三、金属学院/186 第二十一章 创办《金属学报》/188 一、郭沫若院长的创刊词/188 二、两起两落/191 三、学人的口碑/193 第二十二章 一杯清茶话知己/195 一、高景之/196 二、张劲夫/199 三、刘彬/202 第二十三章 荣誉与责任/207 一、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7 二、规划国家科技发展蓝图/208 第四篇大国的脊梁 第二十四章 运筹帷幄/215 一、中国冶金学科“十二年发展规划”/215 二、战略性的转折/220 第二十五章 烈火金刚——高温合金/223 一、新中国的航空工业/223 二、铸造涡轮叶片/225 第二十六章 打开核工业的大门——一段尘封的历史/236 一、旧中国的核计划/236 二、“纸老虎”与“真老虎”/237 三、土法提铀就像做豆腐/239 四、分离铀一235/240 五、铀冶金/244 六、核燃料堆芯/247 七、那时我们正年轻/256 八、发展钛合金/265 第二十七章 耐天火的防护衣/266 一、嫦娥奔月的传说/266 二、中国返回式人造卫星计划/266 三、天火的起因与难熔金属/268 四、钼的脆性之谜/270 五、耐天火的涂层/274 六、钼蒙皮研制始末/277 七、头部材料/284 第二十八章 科学家为维护空军战斗力做出了贡献/286 一、几百架战机停满沈阳的机场/286 二、神秘的钢框自行开裂/287 三、冷加工与渗氢的二重唱/289 四、叶剑英元帅召开的会议/293 五、基础研究与技术突破/294 第五篇润物细无声 第二十九章 大师风范/299 一、办所思想/299 二、严谨治学/301 三、优良学风/303 四、海纳百川/305 第三十章 情感与家庭/308 一、沈阳团聚/308 二、女儿眼中的父亲/310 第三十一章 “文革”岁月/317 一、狂飙骤降/317 二、逃离沈阳/320 三、再人“牛棚”/325 四、“检查”过关/327 五、重新挂帅/329 第三十二章 钢之品格/332 一、大炼钢铁与“超声波运动”/332 二、“三线”建设/334 三、“文革”顶风记/335 第六篇科学的春天 第三十三章 春天来了/34l 一、春雷阵阵/341 二、全国科学大会/342 三、科学家的社会责任/345 第三十四章 和风吹春/349 一、恢复整顿/349 二、盘点成果/352 三、再绘蓝图/354 四、提拔“右派”/355 五、推荐学部委员/358 第三十五章 国际交流/360 一、交流与培训/360 二、尼加万来访/362 三、借鉴与思考/365 第三十六章 重返北京/368 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368 二、领衔技术科学部/370 三、组织学部委员评议研究所/373 四、倡导大力发展技术科学/376 第三十七章 播种春天/380 一、支持水下机器人学科领域的开拓/380 二、建立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382 三、大力选拔中青年人才/384 四、面向国民经济建设/385 尾声 第三十八章 永远的人间三月天/395 参考资料/404 附录一 李薰名言录/405 一、关于科学研究/405 二、关于人才培养/407 三、关于政治与科研/408 附录二 李薰年表/410 附录三 李薰主要科学论著目录/417 后记/420 序言 今年是李薰先生诞辰1O0周年,由李薰先生的女儿李望平和学生冼爱平合作编著的《李薰传》也将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描述了李薰先生自强、自立的奋斗历程,以及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强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李薰先生的爱国情怀。该书还通过李薰先生在英国学习、工作和回国创业的历史脉络,介绍了不同时代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和相关科学知识,有很好的可读性。同龄人看了感到亲切,后生读后也能了解到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其积极向上。 李薰于1937年考取公费生留学英国,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于195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初期,李薰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并找出了钢中除氢的规律。1942~1948年,他发表了关于钢中氢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全面地阐述了合金结构钢中裂纹的发生机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有关扩散除氢温度范围等工艺参数,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贡献突出,被公认为该研究领域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应郭沫若院长之聘,毅然回国,擘划新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953年4月1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通知书任命李薰为所长。 李薰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创建者和首任所长,主持金属研究所工作30年,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主要面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主战场,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金属研究所建立初期,李薰主要抓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一是接受国家任务,为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的兴建服务,集中所内选矿研究室全部力量和分析化学室的大部分人员,从事大冶和白云鄂博两铁矿的选矿研究;调集耐火材料研究室的主要研究骨干,配合地质部门的勘察,为苏联援建两公司的耐火材料厂提供技术设计的科学依据。其二是指导耐火材料研究室为鞍钢炼钢平炉强化冶炼过程,对该室所发明的镁铝砖深入研究使用损毁机理,奠定科学基础,并与鞍钢合作,开拓和改进炼铁高炉用高铝砖。这两种耐火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金属研究所的创新。其三是研究改进钢质量,强化炼钢过程,提高收得率,减少不合格品。例如,与大连钢厂合作,在国内首先实现电炉氧气炼钢;为鞍钢当时生产钢板、重轨等,从压力加工到热处理,解决了质量问题。50年代末,国内冶金部门和各大企业的科技力量逐渐成长,国际科技发展步入新的阶段。1957年李薰访苏归来,审时度势,考虑到我国喷气式飞机开拓及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认定发展高温合金和高强度材料是主要方向,于是在所内迅速组织力量成立了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金属陶瓷、表面涂层等研究小组;同时也加强了合金钢的力量;为配合我国核技术的发展,成立了铀合金研究组。不久,这些研究组又被拓展为研究室。自此,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成为金属研究所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李薰亲自挂帅,带领金属研究所为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发射第一颗重返地面的人造地球卫星,造出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造成第一艘核潜艇等,研制某些关键材料和部件材料,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金属研究所在李薰的领导下,应用基础研究和理论基础研究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极左”思潮的影响,未出现大幅度的左右摇摆。金属研究所自建所之日起,设有以葛庭燧为室主任的金属物理研究室,从事晶体缺陷与力学性能的研究,金属研究所虽两度调整各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但该研究室未加改变;60年代初,又成立以郭可信为室主任的合金结构研究室。李薰曾号召全所高级研究人员,一定要开展基础研究,他本人率先攻坚,将难熔金属存在的要害问题(金属氧化)作为他的研究对象。 李薰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1956年,国家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李薰是冶金科学技术方面的召集人,并参加综合组工作,规划出我国冶金事业发展的蓝图,由此形成其后一段时期冶金科技领域的指导性文件。60年代初,特别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又多次邀集专家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李薰均负责冶金学科,后出任冶金专业组和冶金新型材料组的副组长,高温测试组和航空材料组组长。20余年里,他制定各方面的发展规划,审查年度计划,亲自起草文件,编写说明,对各个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团结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引导着全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前进方向。 李薰始终重视科技人才。在他受聘组建金属研究所之初,即广泛罗致人才,除了邀请留英学者张沛霖、方柄、张作梅、庄育智与他一同归国创业外,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还先后争取到自美国和欧洲国家回国的学者葛庭燧、何怡贞、师昌绪、一郭可信、斯重遥、吴鼎铭等来金属研究所工作。李薰主动诚挚地团结他们,充分依赖他们,任其施展才华,使这些海外归国学者各自开拓学术领域,均做出了贡献。 李薰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金属研究所建所初期,分配来的几十位新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不是学材料和冶金专业的,缺乏钢铁工业生产的知识。况且,那时还招收了上百名中小学毕业生,他们对研究工作更是一无所知。李薰制定了边建所、边工作、边培养、边学习的方针,组织高级研究人员授课,在教专业课的同时,还教他们如何查阅文献、做实验、写文章,使研究所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同时,还将他们编成工作组,派赴钢厂,一方面协助工厂解决问题,一方面学习生产实际经验。这样,不仅这些新人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也为所厂之间长期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使科学研究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素质,金属研究所经常举办讲座,邀请所外著名专家前来系统讲课。李薰和所有参加学习的人一样,一同听讲,一同考试,并将考试成绩张榜公布,李薰总是名列前茅。此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他的身教言教和这种学而不倦、治学严谨的精神,推动了全所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比李薰先生小5岁,也算是同龄人。我自1955年9月从美国回国后,被分配到金属研究所工作,与李薰先生共事25载。那时,他是所长我是室主任,但我们一直是志向相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是我们人生最精华的岁月。金属研究所从欧洲和美国科研第一线回国的学者有十余人,他们回国不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遇,而是一心为了报国,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在所内形成了一个“学术自由,勇于创新的和谐小社会”。虽然彼此间也有分歧,有时甚至会争吵,但是大家一致服从党的领导,牺牲小我顾大局,以国家的任务为重,这对金属研究所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带动作用。 1981年5月,李薰先生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技术科学部主任。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技术科学的重要性及对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索科学院面向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在考察攀钢等冶金企业行经昆明时,于1983年3月20日晨不幸溘然长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失去了一位科学界的老前辈,失去了一位长期和我们并肩战斗的老战友和指挥员,这是我国科学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 为纪念金属研究所创始人李薰,2001年金属研究所科研楼西大楼被正式命名为“李薰楼”,同时设立了“李薰成就奖”和“李薰讲座奖”等“李薰系列奖”,以缅怀先哲,启迪后人。 愿李薰院士的爱国与治学精神永放光芒! 内容推荐 李薰,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冶金和金属物理学家。李薰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0年获谢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以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及去氢规律,开拓了钢中氢研究领域:195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他因此成为自1923年设立该学位以来世界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新中国成立伊始,应郭沫若院长之邀,李薰回国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事30年,成绩卓著,蜚声中外。他坚持科学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望平等编著的《李薰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以翔实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记述了李薰自强、自立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强国事业做出的贡献,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特别是通过李薰回国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在新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一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强国事业的奋斗史。 《李薰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适合大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各级领导干部阅读。 编辑推荐 李薰院士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主任等职。他早年留学英国,先后获雪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和冶金方面科学博士。20世纪40年代初,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及去氢规律,成为这一学科领域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伊始,应郭沫若院长之聘,放弃已在国外取得的名誉和条件,毅然回国,擘划新建中国科学院第一所大型研究所——金属研究所。主事三十年,成绩卓著,蜚声中外。他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个重返地面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第一艘核潜艇,提供关键材料,开拓尖端技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冶金学科领域享有最高荣誉的学者。 李望平等编著的《李薰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记述了李薰自强、自立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强国事业做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