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上下)》编著者柯云路。
《芙蓉国(上下)》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通过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生生死死的感情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经历的苦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芙蓉国(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柯云路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芙蓉国(上下)》编著者柯云路。 《芙蓉国(上下)》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通过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生生死死的感情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经历的苦难。 内容推荐 《芙蓉国(上下)》编著者柯云路。 《芙蓉国(上下)》内容提要:作者经过二十年的酝酿与准备,写成了这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 作品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通过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生生死死的情感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经历的痛苦与磨难。 这是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整个过程的全景式长篇小说;这也是一部对“红卫兵运动”作出深刻反省与检讨的长篇小说:这又是一部对“老三届”、“知识青年”作出独特诠释的长篇小说。 目录 卷一 第一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北清中学学生卢小龙心情复杂地拥挤在人群中/003 第二章 批斗教师贾昆、米娜 北清大学学生马胜利成为中学生造反的点火人/009 第三章 批斗现场转移至日月坛公园 贾昆、米娜遭残酷殴打/017 第四章 贾昆被打致死米娜在绝望中呼救/024 第五章 原国民党投诚将领沈昊与女儿沈丽雨中穿过日月坛 准备救助米娜/030 第六章 卢小龙与同学李黛玉返回日月坛 卢小龙邂逅沈丽/033 卷二 第七章 卢小龙的父亲、农林牧业部副部长卢铁汉的苦恼/039 第八章 卢小龙的妹妹卢小慧告诉他:文化大革命就是给你这样受压的人提供翻身的机会/044 第九章 马胜利与李黛玉 李黛玉看到父亲在万人大会上遭批斗/049 第十章 北清大学造反派头号人物武克勤给康生、陈伯达打电话/057 第十一章 北清大学教授李浩然的妻子茹珍希望丈夫带头自我革命/065 第十二章 沈昊生日聚会 沈丽在北清大学看大字报时近距离观察卢小龙/073 第十三章 米娜销毁了与卢铁汉交往的一切文字决心不顾一切地活下去/082 第十四章 卢小龙组建北清中学红卫兵/090 卷三 第十五章 北清大学造反派学生呼昌盛被工作组打成反革命/099 第十六章 卢小龙在北清大学张贴反工作组的大字报/107 第十七章 北清大学召开万人大会批斗卢小龙沈丽挤在批斗人群中/114 第八章 卢小慧无意中发现了米娜写给父亲的信/122 第十九章 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沈昊父女称卢小龙为学生领袖/128 第二十章 康生接到江青电话,得知毛泽东第二天回京/134 第二十一章 李黛玉被马胜利教训得胆战心惊/140 第二十二章 马胜利在自己居住的平民大院张贴传单/146 卷四 第二十三章 毛泽东回到北京 听取中央文革汇报工作/155 第二十四章 卢小龙被隔离审查 在监禁中绝食/163 第二十五章 江青等人出席北清大学群众大会 陈伯达宣布撤销工作组/172 第二十六章 七·二九会议刘少奇讲:老革命遇到新问题/183 第二十七章 《炮打司令部》 平反后的卢小龙回到家中/193 第二十八章 红卫兵破四旧运动展开 朱立红率人冲进沈丽家中/203 第二十九章 李浩然面对被搜寻的反革命证据无以辩白/216 第三十章 作家鲁湘岭被马胜利率领的红卫兵抄家女儿鲁敏敏被当众羞辱/225 第三十一章 米娜装疯露出破绽 学生告诉米娜:文化大革命还长着呢/238 第三十二章 卢小龙将抄家的红卫兵劝走 房间里只剩下卢小龙和沈丽/245 卷五 第三十三章 卢小龙初次走进沈丽的卧室 沈丽说:我不会和比我小的男孩谈情说爱/253 第三十四章 北清中学红卫兵宋发回村闹革命将右派和地主活埋/259 第三十五章 北清大学“对联”大辩论 卢小龙跳上讲台 坚决反对“血统论”/268 第三十六章 武克勤巡视校园、大字报棚区、牛鬼蛇神关押地/277 第三十七章 鲁敏敏随卢小慧外出大串联第一次知道自己长得漂亮/283 第三十八章 朱立红与父亲朱严明一起将领导干部照片分为左中右 要求与父亲一起见林彪/291 第三十九章 卢小龙与鲁敏敏在赣江边 知道自己对女性的征服刚刚开始/298 第四十章 林彪在毛家湾准备十月二十五日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305 第四十一章 沈丽躲避着卢小龙的亲吻说:让咱们的故事慢慢发展吧/314 第四十二章 卢铁汉在部里看大字报 米娜在电话中向卢铁汉哭诉/318 第四十三章 李黛玉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点支配马胜利的权力/326 卷六 第四十四章 卢小龙与沈丽参加北航反林彪秘密会议/335 第四十五章 “联动”受到围攻 黄海与田小黎回到家中准备自杀/345 第四十六章 一九六七年一月 中央文革接见造反派头头 受宠的卢小龙将手绘的江青画像送给江青/356 第四十七章 王洪文在高干俱乐部游泳池看连环画《红楼梦》/362 第四十八章 卢小龙率领联合调查团上崇明岛 王洪文对沈丽很感兴趣/369 第四十九章 张春桥在中南海召见呼昌盛 布置大规模批判刘少奇/382 第五十章 四十万人批斗王光美 胡萍十分钦佩王光美的勇气/391 第五十一章 王光美与刘少奇相依为命 她在大字报栏前搀挽着刘少奇慢慢往回走/399 第五十二章 新华门成为“揪刘前线指挥部” 卢铁汉与米娜在天安门广场见面/407 第五十三章 震惊全国的赣江大惨案 卢小龙和几百名首都红卫兵乘坐的江轮被击沉/417 第五十四章 李黛玉希望马胜利成为最了不起的造反派/424 第五十五章 劫后余生的卢小龙回到北京与沈丽久别重逢/432 卷七 第五十六章 “杨余傅事件” 卢小龙带沈丽去白洋淀遇险/441 第五十七章 北清大学已被两派武装割据/452- 第五十八章 卢小龙决定带已经痴呆的鲁敏敏一起下乡/462 第五十九章 毛泽东接见北京学生领袖 决心制止武斗/470 第六十章 胡萍与解除隔离审查的父母在家中相聚忧喜参半/476 第六十一章 马胜利投靠军宣队 茹g-的揭发造成一老教授当场跳楼身亡/485 第六十二章 毛泽东在书房观看八届十二中全会电视 与小护士谈论“全国山河一片红”/495 第六十三章 下干校前卢铁汉召开家庭会议 一家人从此各奔东西/502 第六十四章 江青在钓鱼台会见叶群 江青说:九大争取咱俩都进政治局/512 第六十五章 卢小龙从天安f1步行出发去农村在风雪中与沈丽挥手告别/521 卷八 第六十六章 卢小龙带领知青在刘堡落户 鲁敏敏和姐姐鲁继敏值日/535 第六十七章 叶群用排列卡片的方式分析上层权力结构/548 第六十八章 沈丽一家在颐和园荡舟 沈夏告诉沈丽:无名指代表婚姻/563 第六十九章 河南修武大柳村 农林牧业部干校庆祝五·七指示发表三周年/571 第七十章 卢小龙在刘堡的作为遭到大队支书的嫉恨/578 第七十一章 刘少奇被秘密押送到河南开封 含冤去世/591 第七十二章 卢小龙在沈丽家中召开知青座谈会论及人民公社体制问题/598 第七十三章 李黛玉未婚先孕 5胜利以暴力致使李黛玉流产/610 第七十四章 朱立红调查卢小龙 北清中学一派凋零/619 第七十五章 胡萍上吊自杀 胡象在苦闷中走出户外 到处是不满的窃窃私语/628 第七十六章 林彪指导林立果执掌权力 林立果在空军大会上发表“天才”讲演/637 第七十七章 卢小龙在农村被打成“五·一六”分子 刘堡知青点分崩离析/646 卷九 第七十八章 卢小龙在流浪中对农村进行社会调查/661 第七十九章 庐山会议后 林彪的授意 林立果准备发动军事政变/677 第八十章 胜利陪同北清大学党委书记汪沦视察江西干校 看到了被关押的武克勤和呼昌盛/687 第八十一章 “九·一三事件”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698 第八十二章 林彪垮台后卢小龙回到北京企图有一番新的作为/706 第八十三章 卢小龙在北京研究理论 苦闷中不时与沈丽发生冲突/715 第八十四章 1972年是中国的周恩来年/723 第八十五章 米娜在结婚前到干校看望卢铁汉/735 第八十六章 李黛玉想为父亲平反 遭到母亲的反对/744 第八十七章 1973年的春天十分料峭地开始了 卢小龙与沈丽一天天疏远/753 卷十 第八十八章 卢小龙回刘堡办招工手续 看到已完全疯傻的鲁敏敏/769 第八十九章 江青在北海公园骑马后读史认为自己比武则天有更大的政治优势/785 第九十章 卢小龙差一点再一次被打成反革命卢铁汉病重而死/794 第九十一章 1975年大整顿 邓小平在中南海向毛泽东汇报工作/804 第九十二章 卢小龙最后一次见到L丽 沈丽怀着无限温情与卢小龙分手/812 第九十三章 1976年一月周恩来逝世 马胜利在长安街对悼念人群作调查/828 第九十四章 “四五运动”爆发 黄海、田小黎、米娜之死/838 第九十五章 毛泽东在病榻上的谈话/846 第九十六章 1976年10月 卢小龙因反革命罪被枪杀 同日“四人帮”被捕/855 尾声/867 后记/871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无论哪里的人踏人北京,都会知道北京有一块特别的地方,叫燕京区。燕京区是一片很大的地方,中心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公园,也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叫日月坛。日月坛南北东西各开一门。 日月坛的南边是南苑,这里有芙蓉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北清大学。 日月坛的东边是东苑,北清大学工科分校——北清东校就设在这里。 日月坛的北边是北清大学附属中学——北清中学。在北清中学的背后,是芙蓉国历史上有名的圆明园旧址。一百多年前的英法联军放火将它烧成一片灰烬,残存的废墟上是一片片的草坡、苇塘、稻田和农庄,弥漫伸展到很远。在北清中学稀稀疏疏的领地内,有一棵北京城内最古老的槐树,像个饱经沧桑的童话神秘莫测地立在那里。这棵树下又有几个神秘的小院,高墙锁闭着没有任何声响的空间。当一群乌鸦从高大的古树上沙哑地呜叫着投落下来时,很难从它们飞行的轨迹中判断这几个灰沉沉的四方院落是否有人居住。据附近的老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这里似乎软禁着几个曾经大胆妄言的将帅。 日月坛的西边就是西苑了,那里有一处由花岗岩围墙堂堂皇皇围起来的地方。从外望去,其间松柏苍苍掩映着一些楼阁。里面住着若干既不惹人注意又有某种高贵身份的人物,他们和京城大多数人的生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环绕日月坛转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位处日月坛南边的北清大学。需要补充介绍的是,在北清大学的南边是一大片繁华商业区,沿袭着几百年前的老名——黄村。 公元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北清大学开始了。这场大革命很快辐射向全国,首先受到辐射的自然是北京。北清大学附属中学——北清中学最先受其影响,在炎热的夏季,这所中学第二天就开始了自己的大革命运动。 因为急于抢先跟进,这个坐落在圆明园旧址的中学里的学生们能够想到的第一个革命行动,是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老师揪了出来。将两块小黑板贴上有光白纸,用毛笔写上“反革命流氓分子”挂在了他们的脖子上。男老师叫贾昆,女老师叫米娜,他们的名字也都分别写在了各自胸前的牌子上,并且用红笔打上了大大的“×”。 这一天校园里汹涌喧嚷,人头攒动,停课闹革命事实上从这一天起已在北清中学开始,一群学生将两个反革命流氓犯推搡到操场的检阅台上进行公审批斗。检阅台位于包围足球场的环形跑道旁边,那是运动会时校领导就座的地方。一男一女两个反革命流氓犯被一群气汹汹的学生一左一右反剪着胳膊,摁成喷气式。 我们一时还无法看清学校的师生们对大革命就这样开始持什么态度,我们只看到操场上聚拢的各种各样的面孔:或震惊,或兴奋,或惊愕,或恐慌,或疑惑,或犹豫,或好奇,或刺激,或喜笑颜开,或前瞻后顾,或惴惴不安,或毛骨悚然,或故作轻松,或故作激昂慷慨……不少人抻长脖子踮起脚尖拼命往前挤。这其中无论什么样的表情,猎奇是普遍的,就像街头撞死了人,凶恶的人,善良的人。同情的人,幸灾乐祸的人,都不会放过围观的机会。上千之众像是争夺光源的一簇荒草,倾斜着聚向检阅台;又像是一齐跃出海面的海豚,争戏着一只色彩艳丽的大圆球;还像同时从草丛中立起身来的大大小小的毒蛇,或惊恐、或凶狠、或犹豫、或坚决地注视着同一个目标。每条蛇的眼睛都在露出思索,咝咝咝吐出的信子表明内心思索的节奏;聚拢向检阅台的人群还像上千只章鱼的触角在海水中朝向同一个目标,在弯弯曲曲地不停舞动着,最终要攫取什么。六月的上午天气晴朗,甚至可以说十分炎热。这一千多人还像一大片向日葵,齐刷刷地仰起接受阳光的金灿灿面孔,这些面孔构成了一个特别的抛物镜,焦点聚在检阅台上。 上午的太阳半斜不直地照下来,男女学生如此密集地簇拥在一起,空气中飘散着骄阳蒸发的浓烈汗气。无论面对多么令人斗志昂扬或惊心动魄的场面,人群中只要有男女,性的意味便悠然存在。在今天这个突如其来的革命运动中,这个一向以校风严肃闻名的校园里,男男女女的学生都在缺乏思想准备的动荡中,初次感到性的兴奋。往日体育课男女生分着上,数理化在教室里端端正正坐着上。只有到运动会时,男女生才有了欢欢喜喜的相互刺激与兴奋。现在不分男女地挤在一起,没有队列,没有规矩,没有年级班级之分,没有距离,他们首次尝到了别样的滋味。要好的女生们手拉手肩并肩站在一起,亲近的男生们靠在一堆,当他们交头接耳、男男女女地交换情况时,似乎都在关心文化大革命运动。正是这个重大的命题掩护了他们,使他们突破了往日的禁忌与矜持。 高三·八班的卢小龙正挤在人群中,踮着脚伸长了脖子仰望着检阅台上正在进行的批斗。他中等身高,清白长条脸。最初听到校园里一片喧嚷,听说揪出了反革命流氓分子贾昆和米娜时,卢小龙十分惊骇。那一瞬间,他甚至觉得小便有些失禁。 他随着人群或者说被人群裹挟着去围观大革命时,正赶上两个流氓老师被押向操场。一小群人气势汹汹地押着俘虏走在前面,大群的人呼呼啦啦簇拥跟随着,有的还超越到前面。及至批斗在检阅台上开始时,人群中的卢小龙不过扮演了争夺同一光源的大片野草中的一株,然而他的惊骇远远超过周围的人,因为他和此刻正被弯腰批斗的两个反革命流氓犯都有一点特殊的联系。 贾昆是美术老师,而卢小龙曾是北清中学业余美术班中最被赏识的学员。后来听说贾昆因为流氓作风,一个挺生疏的词,叫什么“同性恋”,受到校方的内部处分,被调到校办工厂劳动去了。自此卢小龙很少见到他,偶尔碰面,对方不过像一片枯叶滞涩地飘过。 每次看到贾昆,卢小龙都会漾起极为异样的感觉。这是一种很不舒服又特别纠缠人的感觉。 看到贾昆低着头灰影一般在校园里滑过,卢小龙就会想到“流氓”的说法,也不由得想到自己作为美术老师的得意门生和他有过的一些亲密交往。曾经有一次,贾昆玩笑似的抱住他,轻轻将他挤压在墙上,他当时更多地感到一种得到长辈喜爱的暖意,同时也隐隐有一丝被羞辱的抵触。这样的事情只发生过一次,在卢小龙心中很快被师生的友情解释过去,变为一种事后想来并不坏的感觉。然而,自从听说贾昆是同性恋流氓犯之后,这种感觉立刻在心中翻了个个儿。它让你浮想联翩地恶心,就像吃了一块异常肥嫩鲜美的肉之后,有人告诉他那是一块人肉,这时,记忆中鲜美的滋味尤其引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恶心与呕吐。 现在,贾昆被架成喷气式弯腰弓背,又被揪着头发抬起头面对台下时,卢小龙看到的是一张形同木雕般干枯的脸,很像印第安人的鬼怪脸谱。他的眼珠死人般向上翻着,黑眼珠的大半隐没在上眼睑中,因为腰弯着,头发又向后拽着,垂直的头和水平的脊背成一个直角,下巴像把木犁伸向前方。嘴大张着,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因为脸太黑,黑黄的牙齿居然显出一点白来。凝视着这张面孔,你会觉得它和身体已经脱离,像是被枭下的一个首级,放在黑漆托盘里示众。贾昆的口水沿着嘴角流下来,像两串念珠一样垂落飘逸着,不由得让你想象这是一个传说中的龙头,龙涎下坠。这样看着贾昆,他心中更直接的思绪是,贾昆与自己无关,自己虽然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但与他的流氓行为无关。 突然,那对死人般的眼珠转动了一下,黑白在眼眶里的比重变化了。卢小龙觉得他的目光似乎正在扫过自己,便让自己的头稍稍移动了一下,使前边一个女孩成为屏蔽。这一瞬间,贾昆的头显得如此硕大,像恐怖的老龙头一样转动着,寻找着猎物。他只有躲在这个女孩身后,凝视女孩雪白的脖颈同时闻着她被汗湿蒸腾起来的体味,才能够驱散虎视眈眈的老龙头形象。他吸了吸鼻子,更清楚地闻到了这个女孩的体味,借着人群的涌动,他懵懵懂懂地趁机贴近了女孩的身体。操场上大革命情绪的高涨使得拥挤更合理化了,在和身前女孩的拥挤中,他从对老龙头的恐惧中清醒过来,而且觉出了自己的冲动,就像夜晚在宿舍失眠时,他常常用性的自我刺激来转移和驱散各种缭绕心头的烦恼一样,此时,他多少有点自觉地运用性的刺激来转移对老龙头的恐惧。 身前这个女孩很好看,当他贴到她的身体上之后,觉出一种冲动的紧张和紧张的冲动。他小心翼翼地把握着挤压的程度,以免引起对方的抗议。这种借着人群涌动的若即若离的挤压,似乎并未引起对方多心。对方时而往前让一让,似乎在躲避他的挤压,这让他受到打击,甚至心生一丝懊悔,责怪自己的鲁莽;随后,对方又在人群的自然涌动中向后靠近了他的身体,这又使他怦然心动,即刻用身体温柔地迎接着,同时微微增加向前挤压的力量。他和对方身体的接触多少有了一点拥抱的感觉。隔着夏季薄薄的衬衫,他觉出对方身体的柔软、弹性、青春和美丽。他有些心惊肉跳地意识到自己男人标志的勃起,他渴望着那个标志与对方臀部的接触,但这毕竟太危险了,他只能在若有若无甚至象征的意义上完成这个身体下部的接触。随着前面人群一阵海潮般的涌动,这个女孩在抵抗不住的压力下向后靠过来,这给了卢小龙一个机会,这不过是若干秒钟的接触,随着人群拥挤的反动,卢小龙也便自然而然地结束了这极具冒险的、惊心动魄的挤压。他立在那里,以一种亢奋有所得又沮丧有所失的矛盾心态面对眼前的大革命。 那个女孩还在与身旁的另一个女孩说笑议论着什么,而卢小龙此刻倒完全克服了对老龙头的恐怖,开始有点冷静地观看起检阅台上的戏剧。 P3-7 后记 一 作为老三届的一个普通成员,我曾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又由于一份思想的执著,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努力地做过各种社会调查。近年来,有关这一阶段历史的更多资料、素材被逐渐披露、整理和出版,也有了更多的对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与研究,我对此也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收集。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写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说。为此,我在艺术上尝试并探索过多种风格与手法,在思想上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曾经写下一份几十万字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全过程分析’的理论札记。现在,多年的夙愿总算实现了,我写下了这部《芙蓉国》。 对于这段历史,应该有文字记录下它们。 二 描写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有几个难点: 一、这段历史太近,全社会都经历过它,任何一部作品必须经得住阅读和检验,任何虚假敷衍的描写都将显得做作可笑。 二、这段历史素材浩瀚,不仅有数以亿计的人亲历,还有无数文字资料。如何在作品中艺术地概括这段浩瀚的历史,自然颇费琢磨。 三、这段历史又是错综复杂的。当一个作家试图去描写它时,如何不受各种表面现象的迷惑,需要思想的犀利与感觉的敏锐。 四、面对这段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各种理念都可能纠缠作家的创作。艺术家自然要从艺术上概括历史,然而又不可能抛弃理念。如何理清纷至沓来的理念并达到超越,最终解放出活生生的艺术感觉,在尽可能自由驰骋的艺术创作状态中写作,是需要训练的。 三 在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中,经常感到两种相逆的思维程序: 一个,是艺术的、文学的思维程序。那就是从人物丰富的感觉、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出发,进而是人物行为构成的情节与故事,再进而,是这些故事汇成的历史。这里,历史成为人物活动舞台的背景。 反之,是历史学的、哲学的思维程序。最先考虑的是整个历史背景,进而考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行为、情节与故事,再进而去个别地探究某些人物的心理与感觉。 希望《芙蓉国》这部书是艺术的、文学的,是从人物丰富的心理感觉出发去展开故事、勾勒历史的,一切都在人物的心理感受中展现和表现;同时,作为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伞过程的作品,又希望它能够对这段历史做出概括,有关“文革”十年的重大事件都不该被忽略,不该被遗漏。 四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这部作品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芙蓉国》这部书中,所有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而故事情节则是虚构的。 第二,大的空间环境如北京、上海、河北、江西、河南、山西、长江、黄河、赣江是真实的;而小环境如燕京区、北清大学、北清中学、日月坛公园、西苑等是虚构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虚拟的燕京区,缩影和凝聚了文化大革命的方方面面。 第三,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是真实的,除此以外的众多社会各阶层人物都是虚构的。 五 在写作蕴酿过程中,作者一直面对着一个问题,就是作品与生活的距离感。观察和描写的眼光既不可离生活太远,也不可太近,特别要避免太近的倾向。因为一个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经历所迷惑。 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部作品在描写“文革”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时,对那些在当时看来弥漫时空的“革命”口号、政治“理想”做了相当有距离感的节制的描写。作者无意连篇累犊地重复和渲染那些淹没一切的表面的革命狂热,而是力图表现那些“绝对革命”的口号与行为下掩盖的切身利益与人格心理。 历史没有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国提供一个超越商品经济发展的乌托邦理想王国的存在基础,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调动起来的不过是各种现实的社会矛盾与情绪。就历史而言,它是一个逆经济发展的倒退;就活生生的人物而言,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各种人性的暴露。 在所谓的革命洪流下面,揭示和表现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饮食男女才是有文学意义的。 六 正是在“文革”的废墟上,诞生出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改革运动。 作者认为,面对这段历史,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与历史责任感应该是能够统一的,艺术家对艺术的绝对追求和对民族的责任心是可以统一的。我是中国的作家,我热爱中华民族,我深信自己的民族有勇气正视自己经历过的全部苦难,并从中磨砺出开创光明未来的必要的觉醒。 我用艺术家的良知写下这段历史。 我希望为这个饱经沧桑又奋力前进的民族写下它不该忘记的历史的一页。 希望这部书能够随着时光的流逝,多少经得住阅读的检验。 这部书写给共同经历过“文革”十年的中国几代人。 这部书写给我的可以称之为“老三届”和“知青”的同代人。 这部书也写给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以为那种可以大串联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段很好玩的岁月。希望我们的孩子及更遥远的后代在想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曾经发生过的文化大革命历史时,能够有这样一些书可读。 当然,这部书也写给那些希望真正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世界友人。 就在写作“后记”的时候,我还曾翻看到书稿中有关刘少奇的描写,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在那时都无法借助宪法保护自己最起码的公民权益。他的令人深切同情的悲惨命运,大概是中国那一段可以称之为“浩劫”的历史缩影。 但愿这段历史永不被人忘记,永远不要重演。 本书于二○○○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作者化名辛克。大概因为这是第一部全景式描写“文革”十年的长篇小说,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读者的热情支持让我感动。这次借长篇小说文集出版之机,作者对全书进行了认真修订。 柯云路 二○○八年九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