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共2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马伯庸//汗青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伯庸、汗青编著的《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共2册)》原书名为《帝国最好的荣耀——大明1592年抗日援朝》,这次修订,描述了明朝抗日援朝、中日决战的故事。这是一场被忽视歪曲和掩盖了四百年真相的国际战争、一场因日本企图角逐亚洲霸主地位爆发的大战、一场彻底影响亚洲此后三百余年战略格局的大战,史料真实,故事性强,叙述生动,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共2册)》是国内最全面讲述中、日、朝三国七年战争的专著,揭开了被时间迷雾掩盖和人为歪曲了的历史真相。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共2册)》由马伯庸、汗青编著。

目录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1)》:

代再版序言 像说评书一样把历史展现出来

序言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毛佩琦

序章 公元1592,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十六世纪的潜伏与暗战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烦恼

第三章 小中华

第四章 辩诬与联合国军

第五章 兵败如山倒

第六章 闪击

第七章 我要回家

第八章 明军始动

第九章 败北

第十章 第一次平壤之战:幕后的真相

第十一章 李舜臣(上)

第十二章 李舜臣(下)

第十三章 战与和

第十四章 廷议

第十五章 只想和你谈谈心

第十六章 我来了——李如松

第十七章 我看到了

第十八章 我赢了

第十九章 南兵北兵

第二十章 碧蹄馆

附图

《1592-1598中日决战朝鲜(2)》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001

第二章 战争与和平/022

第三章 三寸不烂/033

第四章 唇枪舌剑/041

第五章 追击/049

第六章 欺骗的开始/059

第七章 去与留/067

第八章 这是误会/075

第九章 东亚第一骗局(上)/086

第十章 东亚第一骗局(下)/094

第十一章 狡兔未死走狗烹/111

第十二章 丁酉再乱/128

第十三章 浴血全罗/144

第十四章 骑兵的胜利——稷山大捷/158

第十五章 巨星的再临/174

第十六章 蔚山血战(上)/184

第十七章 蔚山血战(下)/199

第十八章 前进与后退/217

第十九章 大增兵/228

第二十章 大明第一间谍/242

第二十一章 泗川的必然与偶然/251

第二十二章 倭桥胜败/271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海战/286

终章 帝国最后的荣耀/305

附表/319

试读章节

万历皇帝听了石星的建议,觉得不错,便开口说给秀吉封一个日本国王没问题,就是个空头名分。至于入贡,还是免了吧,让他们老老实实待在日本岛上就行了。

根据万历的口谕,朝廷拟定了一个底线:日本从朝鲜全部撤军;秀吉派人上一份降表请罪;大明封秀吉为日本国王。

皇帝既然定了基调,群臣也暂时消停了。石星心中大喜,赶紧告诉宋应昌,你手里不是还扣着一个日本使臣么?赶紧弄过来吧。

石星说的日本使臣,正是内藤如安。

原来沈惟敬和内藤如安两个人在汉城随明军后撤,满心以为能跟宋经略、李提督一同赴辽。可是九月十二号宋应昌和李如松渡江回辽,他们两个却被留在了平壤,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对于截留使臣这件事,宋应昌的解释冠冕堂皇:“我是打算把内藤如安羁留几个月,到时候留守的明军部队都安置好了,朝鲜军队也都整训完毕,届时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没后顾之忧了。至于这个日本使者要杀要剐还是要送去北京,听朝廷一句话。”

现在石星要求把使者送到北京去,宋应昌却没答应。宋应昌心里正来气呢,我刚上书说封贡是假的,现在石大人您又让把日本使者送北京议和,这不是让我自己抽自己嘴巴吗?

在之前那一轮弹劾里,宋应昌被弹得最凄惨,替石星背了不少黑锅。现在石星又来这么一出,让宋应昌十分不爽。

石星对宋应昌的消极也很不高兴,三番五次催促,宋应昌却始终不予正面回应。他的理由是:内藤如安自称是为和平而来,可身上什么文书都没有。陛下要求必须有关白的降表,议和才能继续。

宋应昌搬出皇帝来当挡箭牌,石星无可奈何,只得指示他尽快去日本弄一份降表回来。

宋应昌、石星之间书信往返,一转眼就到了十一月份。在这期间,沈惟敬在平壤待得如坐针毡。内藤如安迟迟不能赶赴北京,这让他有很不好的预感。拖得时间越长,他的谎话被识破的可能性就越高。

需要说明一点。在沈惟敬胆大包天的操作下,内藤如安表现得非常恭顺,一副要去膜拜天朝的嘴脸。无论是万历皇帝、石星还是宋应昌,在这个阶段都不知道秀吉曾经提出过七条极其苛刻的要求——若是他们知道这个,恐怕早就掀桌子开打,断断不会再有任何和谈。

另外一个谎言制造者小西行长在西生浦也特别着急,太阁大人已经逐渐从秀赖公子降生的狂喜中清醒过来,开始询问北京啥时候把割让朝鲜的文书签下来。小西行长实在等不及了,给沈惟敬写了一封信,措辞严厉,质问他到底怎么回事。

沈惟敬接到信后一阵苦笑,这事已经有点脱离控制了,他也没好办法。

事情就僵在那儿了。

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帮他们解了围的人,居然是加藤清正。

自从明、日停战以后,大规模战斗停息了,可小打小闹却始终不断。在庆州、熊川等地,日军与明、朝联军经常发生战斗。在十月二十九日,加藤清正与朝军在永善又爆发了一次冲突,朝军将领赵希仁战死。十一月二日,明方本想派遣沈惟敬去交涉,可是他离前线太远了,临时派出了一个叫谭宗仁的指挥,前往熊川质询。

加藤清正二话不说,把谭宗仁软禁在了营中。消息传回到明军这边,沈惟敬精神一振,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主动请缨前去交涉。明军军中没人愿意去跟倭寇来往,既然他主动要求,便把他放了出去。

沈惟敬到了熊川以后,没去找加藤清正,先找到了小西行长。两人一见面,沈惟敬赶紧把大明提出的条件告诉行长,行长一听急了,说这跟太阁大人提的要求差太多,根本不可能谈得拢啊。

这事若是揭穿,无论小西行长还是沈惟敬,都没好果子吃。两个人愁容满面,都在问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还能怎么办?继续瞒吧!

万历皇帝不是要关白降表吗?没问题,我们给你伪造一个!

P72-73

序言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

毛佩琦

历史的魅力在哪里?

历史仿佛就在你前面,可是当你走近它,它却模糊了。

历史仿佛就在你身边,可是当你伸手抓它,它却成了碎片。

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而复原历史的真相却是如此困难。

历史就这样走过了,而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又是如此扑朔迷离。必然吗?偶然吗?谁在主宰它,它又怎样影响着后世历史?

历史学家为还原历史真相殚精竭虑,历史学家为揭示历史的谜团呕心沥血,然而,已经被认为考证无误的事实可能一朝被推翻,已经被认为推断确凿的结论可能还有待于完善。真实历史只有一个,而对历史真实的追寻却永无穷尽。历史像一个严肃的老人,不苟言笑,坚守原则,绝无半点通融;它又像一个顽皮的童子,东躲西藏,半遮半露地与你嬉戏。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已经知道的那点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滴滴水。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又是何等粗疏肤浅。秉笔直书和实事求是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但由于受了时代环境的限制和现实功利的驱使,一些人,包括史学从业者,却不能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公正的思考。而当历史沦为政治工具时,它甚至成了被肆意践踏和任意涂抹的奴隶。

以明代历史而论,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是不尽完整的,对它的理解也是不尽正确的。比如,对于万历帝这样一个执政四十八年的皇帝,从几本流行读物中所得到的印象一般说来是概念化的、脸谱化的。万历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大都不甚了了,当然,对于万历年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同样也是不甚了了。本书所揭示的正是万历年间发生的一段史实,由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指挥的,一场影响以后数百年整个东北亚格局走向的战争。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日本“大阁王”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气焰甚嚣尘上。他们攻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夕且渡鸭绿江”。朝鲜“请援之使,络绎于途”。明神宗召集廷议,认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是“必争之地”。当年七月,明朝就派出了第一支援朝抗倭的军队,反应不可谓不速。然而这一仗竞接连打了将近七年,其间起伏跌宕,曲曲折折。不过最终的结果是“诸倭扬帆尽归”,明神宗“御门受俘”,明朝总算赢了。东北亚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

本书为我们展开的就是这一跨越中朝日的历史画面。打开书卷,我们将亲身参与其中的一场场战争,帷幄运筹,疆场厮杀;我们将近距离观察一个个人物,勇猛、怯懦、刚毅、狡诈。而当我们或拍案鼓舞,或扼腕叹息的时候,可能不被留意的却是作者的史学功夫和文学工力。

为深入描述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必须搜集详尽的史料,为驾驭庞大的全景式题材,必须对史料作精心的组织和梳理。史料分散于中朝日的官私文献中,不上穷碧落下黄泉而不可得;史料又是真伪并存,菁芜杂陈的,不去伪存真舍芜取菁而不可用。我们看博物馆里那些用碎片复原的器物,惊叹修复者的精湛手艺,而难以想象碎片埋在土里时的凌乱无序。史学前辈胡适、陈寅恪都曾提出史学研究需要高远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文学的工力,即使有丰富的材料,也无法结构成完美的叙事作品,就如同面对一堆器物碎片而不能复原。作者奉献的是一部可读的史书,是一部文学性的史著,是一部可以走得近、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历史。

这几年有更多的人关注明史了,人们把它称为明史热。由于专业的缘故,我有幸被称为掀起明史热的第一人。四年前,作者之一的汗青就一再向我提及他们四处奔波地搜集明朝援朝抗倭史料的事。如今四易寒暑,一部大作已经摆在案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严肃认真,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苦努力。这使我想到了登山和攀岩。攀登者每一步都必须踩到实处,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步都必须为下一步做好准备,不能间断,更不能倒退。前面是艰难,身后是危险。如今他们历经艰险,已经沿着峭壁攀岩而上了。当一座山峰踩在脚下,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时,其喜何似!

欣庆之余,无以为贺,聊赘数语以为祝词吧。

是为序。

2011年3月22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8: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