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王健所著的《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经历的危机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书中很多观点和国内一些常见观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美联储是否通过滥发货币转嫁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关系等。王博士更注重梳理这些伺题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并利用现实数据验证这些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可以说,本书给出了符合中央银行学理论逻辑的分析框架和一些基本判断,也许读者未必同意这些判断,但是这种基于理论框架基础上的讨论,是可以进一步商榷并形成一些共识的,这与阴谋论难以证实的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内容推荐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简介:作为美国最高货币政策主管机关、全球最主要金融机构之一的美联储, 究竟是不是私人机构,股东是谁,利润如何分配? 谁负责制定美联储的政策? 它是否真像传说中那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 它又如何在金融危机时力挽狂澜,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量化宽松政策真的是美联储在滥发货币转嫁危机吗? 美国经济复苏后,美联储如何从现行政策中全身而退,又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什么影响? 王健所著的《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不仅对美联储的历史背景、政策目标、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作了客观明确的描述,而且对国内读者特别关心的有关美联储的各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澄清若干对美联储的常见误解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美联储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作用及其行事逻辑,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全球市场的预见能力! 目录 推荐序1 理查德·费舍 推荐序2 巴曙松 推荐序3 余永定 推荐序4 魏尚进 自序 王健 第一章 谁在美联储背后呼风唤雨 第一节 到底谁在掌控美联储:你所不知道的分权制衡原则 美国早期的中央银行: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 美联储的成立:金融危机后临危受命 美联储分权制衡的组织结构 何谓“分权制衡”? 第二节 谁是美联储真正的股东: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个传说 谁是美联储的股东? 中央银行应该被政府控制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联储如何玩转金融市场这把双刃剑 第一节 美联储如何制定利率? 充满神秘色彩的公开市场会议 美联储可以随意发行货币吗?——通胀为锚的纸币发行 黄金天生是货币吗?——金本位一去不返 牵一发而动全身: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美联储真的法力无边吗?——利率政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美联储如何在金融市场力挽狂澜? 金融市场并非圈钱机器:重要的金融媒介作用 金融市场的幽灵:金融挤兑 为什么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华尔街的富人:美联储大萧条中的教训 美联储为何要监管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责需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联储通过滥发货币转嫁次贷危机吗? 第一节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是滥发货币吗? 什么是量化宽松?——比较量化宽松和传统货币政策 正常情况下,美联储如何制定货币政策? 零利率后,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这种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量化宽松等于滥发货币吗?——关于货币供应几个常见误区 M2过高会引起通胀吗? 第二节 美联储如何运用量化宽松政策应对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起源:房价真的只涨不跌吗? 次贷危机是否由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造成? 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武器之一:紧急贷款 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武器之二:专项紧急救助 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武器之三:量化宽松 第三节 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向世界转嫁危机吗? 我的美元是你的问题:量化宽松是美联储在打汇率战吗? 量化宽松定引起国际资金泛滥吗?国际游资何去何从? 量化宽松定推高其他国家通胀吗?到底谁的错? 日本量化宽松是发动货币战争吗? 第四节 欧洲债务危机真相:是美联储在阻击欧元么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猪”一样的队友 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欧债危机罪魁祸首之一:政府开支的道德风险 欧债危机罪魁祸首之二:金融市场的挤兑风险 欧元区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危机时代美联储面临的全球经济挑战 第一节 请神容易送神难:美联储能从量化宽松政策中全身而退吗? 退出量化宽松的功过成败:重在时机 退出量化宽松时,美联储会亏损吗? 退出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新兴市场需防患于未然 第二节 “大而不倒”让金融市场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美联储可以用利率政策防止金融泡沫吗? 何谓“大而不倒” 从“大而不倒”到“大了也能倒” 第三节 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还是囤积外汇储备:新兴市场的两难选择 全球需要更加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重新考虑美元全球货币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非一朝一夕之功 日本化还是拉美化: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本章小结 后记 试读章节 美联储在各种阴谋论故事中往往被描述成一个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机构:美联储作为一家私人机构,通过在全球制造和操控各种金融危机,为背后的金融家族疯狂掠夺世界财富。不可否认,《货币战争》之类的书籍充满了激情和张力,读起来让人惊心动魄、汗毛竖立,大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但事实远没有书中的描写那么戏剧化。《货币战争》一书娱乐性很强,但充满了各种误导。对于真正想了解美联储和理解全球金融市场如何运作的人而言,它并非一本好的参考书。 美联储的全称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类似于中国的人民银行。美联储实质上与世界上其他央行(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是一样的。但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美元作为最重要的全球货币,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因此美联储备受大家关注,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另外,美联储的组织结构和世界上其他央行相比也确实存在一些独一无二的地方。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等世界上其他中央银行基本上都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但美联储根据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在1913年成立时,被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Federal Reserve Board,也有人将其译为联邦储备委员会),另一部分是分布在全美12个不同城市的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是联邦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但12个联邦储备银行却不是政府部门,而是非营利性机构。 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对大家了解美联储造成了不少困惑,包括我自己——在进入美联储工作前,我对它这种联邦政府机构加非营利机构的双重结构也感到一头雾水。尽管我在学校学习了很多关于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的理论知识,但很少涉及美联储的制度细节以及这些细节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些知识是我在2006年加入美联储后,通过内部培训以及和同事的交流才逐渐明白的。 阴谋论正是利用公众对美联储的不了解,把它描述成一个受小部分政治和金融精英掌控的私营企业。他们声称美联储通过垄断发行美元的权力,为背后的政治和金融精英赚取高额利润,同时,在制定政策时偏向这些背后的大佬,通过制造金融危机帮助金融机构在全球各地剪羊毛。 在这一章中,我将扫除一些常见的对美联储的错误认识,比如美联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到底是不是私人机构;美联储的股东是谁,利润如何分配;谁负责制定美联储的政策,美联储高级官员如何任命。这些制度设计保证了美联储在执行政策时的分权制衡,使它既不会受少数大银行财团控制,也不会成为政府的印钞机。 第一节 到底谁在掌控美联储?——你所不知道的分权制衡原则 美联储采用的联邦政府机构加非营利机构的双重结构经常被人故意片面解读,成为攻击美联储的切人点。一方面,担心政府权力过大、过多干预经济的人往往把美联储解读成政府机构,是政府的代言人和印钞机。另一方面,担心经济被私营金融集团控制的人声称美联储是私人机构,为背后的金融集团服务。而美联储采用双重结构的真正目的恰恰是为了实现分权制衡,避免美联储被小部分政治精英或者金融精英控制。要理解这种分权制衡制度,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美联储的历史。 美国早期的中央银行: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 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比如英国在1694年成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和法国也分别在1668年和1800年成立了各自的央行。1609年成立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Bank of Amsterdam)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这些早期的中央银行仍然从事和私人银行类似的商业活动,比如吸收居民储蓄和提供贷款。这些商业银行业务后来逐渐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现在的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都只是政策和监管机构而不再对个人和企业进行商业借贷活动。政策职能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更有利于中央银行制定政策,就像我们常说的,一个机构不应该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和这些早期的央行相比,美联储的历史要短很多:从1913年到现在,美联储仅存在了100年。历史上,美国曾多次试图成立一个像美联储这样的中央银行,但因为议员及总统担心央行权力过大,或央行会被少数利益集团绑架而没有成功。美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同,没有经历过中央集权的时代。建国之初,美国是由一些独立的州以联邦的形式组成的松散组织,大部分的行政权力主要集中在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因此,成立中央银行这样一个联邦机构的想法会引起各州的警觉,他们担心联邦政府想以此为名来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就向国会提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汉密尔顿是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和起草宪法的几个领袖之一,和华盛顿等人一起被誉为美国的开国之父。至今10美元的纸币上仍印有他的头像。 P3-5 序言 以理性思考来寻求符合全球化趋势的金融文明观 为王健博士《还原真实的关联储》序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把处于风暴中心的美联储推到了全球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位置之上,美联储作出的各种判断、决策,都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体系的互动更为密切。因此,了解美联储的日常运作、决策逻辑、所面临的挑战、与主要经济体的分歧与合作等,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中国金融界而言,更是如此。 此次次贷危机反映了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已经在快速全球化,但各经济体的央行和金融监管体系还保持着国别的视野。这种分歧集中表现在对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者美联储的政策评价上。 可以说,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国金融界之于中国央行,还是中国金融界之于美联储,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了解,甚至一些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这对于双方作出正确的金融决策、促进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显然是一个相当负面的干扰。 金融危机期间,一位经常在美国和中国调研的对冲基金经理不无调侃地对我感慨说,如果可以把美联储与中国的央行合并,金融市场中的许多分歧、动荡、失衡就会自然消除了。 记得有一次,我到位于华盛顿的美联储总部参观,在走廊挂着的艺术品中,有几幅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费新我先生的书画,这显示出了双方希望加深相互了解的愿望。在讨论中,美联储的一位研究人员提出疑问:“我们的这些决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是挺合乎经济逻辑的吗?为什么遭到那么多的指责和攻击?” 因为美联储对于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力,也因为对美联储的了解相对欠缺,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于美联储的种种难以证实的想象。例如,有些人把美联储描述成一个受少数犹太金融家控制的私营银行,认为美联储是金融大鳄搜刮世界人民财富的工具。 不容否认的是,中美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金融体系间的信任和交流不仅对彼此,而且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都极其重要。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中国也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逐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金融决策者与国民需要理性、专业和建设性的思考,而不是用阴谋论解释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我认为这是符合全球化趋势的金融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这样的金融文明观,得益的首先是中国的国民和金融体系,因为基于理性和专业基础上的金融决策才能更有力地维护中国的利益,同时提高中国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沟通效率,在全球金融治理中更好地发出中国的声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王健博士的这本书澄清了很多关于美联储的误区,同时可以帮助读者理性看待和分析目前的热点经济问题。 从2012年9月开始,王健博士在微博上对美联储进行了一系列介绍,有针对性地扫除了一些常见的误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本书后,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王健博士能在微博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王博士微博上的美联储系列相比,本书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扫除大众对美联储制度设计上的误区外,本书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经历的危机和未来面临的挑战。书中很多观点和国内一些常见观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美联储是否通过滥发货币转嫁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关系等。王博士更注重梳理这些伺题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并利用现实数据验证这些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可以说,本书给出了符合中央银行学理论逻辑的分析框架和一些基本判断,也许读者未必同意这些判断,但是这种基于理论框架基础上的讨论,是可以进一步商榷并形成一些共识的,这与阴谋论难以证实的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阴谋论逻辑上存在一个死循环,无法证伪。任何一个针对阴谋论的解释,阴谋论者都可以声称背后有更大的阴谋。为防止陷入阴谋论漩涡,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兼听则明,听听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王健博士通过介绍热点经济问题背后的经济学逻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阴谋论的思路。所以这本书的重要参考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提供了一个与阴谋论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经济问题的背景知识,帮助读者整理思路,为理性分析常见的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 全书语言平实流畅,分析深入浅出,即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金融学训练的读者也很容易理解。王健博士的观点立足于逻辑框架,绝不是哗众取宠地罗列一些耸人听闻的现象,读来有启发性。字里行间也体现了他本人在美联储工作的一些体会与感悟。本书特别适合金融市场从业人员、公务员、学者、财经媒体人,以及对经济、金融感兴趣的师生阅读。 希望王健博士继续努力,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后记 加盟美联储 研究部是美联储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聚集着毕业于世界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博士。很多人好奇,一个中国人如何可以到美国的中央银行工作。结合自己的经历,我简单介绍一些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信息,希望为想了解美国,尤其是希望到美国学习和工作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我毕业的威斯康星大学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Madison),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建在曼多塔湖畔(Lake Mendota),是全美最漂亮的大学校园之一。在学术方面,威斯康星大学的多个专业(比如统计、经济、公共政策、机械、医学、法学等)在全美都久负盛名,其中经济学博士项目一直排在全美第十名左右。① 从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的人遍布全球。有的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担任教授,有的到美联储、欧洲央行、加拿大银行等中央银行担任研究人员,也有的到美国财政部和劳工部等政府机构或IMF等国际经济组织任职。在2004年的一份统计中,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为美联储输送毕业生最多的三所大学。①比如目前里士满联储主席Jeffrey Lacker和波士顿联储主席Eric Rosengren都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在美国,经济学博士的就业比其他很多专业的博士都好一些。首先,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在大学可以直接获得助理教授的教职,不用像其他很多专业,必须经过多年的博士后阶段才能申请到教职。另外,经济学博士的起薪比其他很多专业的博士高一些。 虽然就业前景看好,美国的经济学博士训练是魔鬼式的。每个人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顺利毕业。很多学校的淘汰率非常高,比如我毕业的威斯康星大学,大概只有40%的学生最后能拿到博士学位。 目前经济和金融研究非常依赖数学模型。这种注重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使思维更严谨,逻辑更连贯,而且可以利用数据检验模型是否和现实经济状况一致,避免了纸上谈兵。因此经济学博士前两年的课程主要是熟悉研究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在这个阶段,中国学生往往非常优秀,甩多数美国同学几条街。但在第三年的研究阶段,一些数学功底也很扎实的美国学生反而更容易出成果。因为这个时候拼的是谁能发现有意思的问题,提出新见解并写成论文。中国学生在这个方面训练少,进入状态往往比较慢。目前中国的教育过度强调机械式重复,强调熟练程度,而不是独立思考,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值得反思。 读书期间和导师的相处非常重要。“听话”和“尊重老师”并不是给老师留下好印象的充分条件,而是要通过与导师互动,让他觉得你思维敏捷,做事认真。中国文化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尊卑关系,所以很少有学生与老师争论。而美国强调学术上的平等自由,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的观点。只要你言之有理,没有老师觉得被学生反驳是很丢人的事。 刚到美国时,我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课堂气氛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进行提问,发出质疑。在学术报告上,更是不分师生,无论是牛人还是无名晚辈,都可以自由发言,大家经常因为观点不同吵得不可开交。当然,这种思维交锋建立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上。由于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表现得安静,给人思维不活跃的印象。这正是中国学生和中国教育可以改进的地方。 毕业后,我选择到美联储工作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首先,美联储的研究部除了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外,对学术研究也非常重视,有利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美联储研究部拥有非常优秀的研究环境。这里聚集着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达拉斯联储经济学家的研究方向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国际贸易、政府财政、能源市场等方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经济问题,我都能找到相应的专家进行讨论。这种宏观经济研究上的广度和深度,对多数其他机构而言都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美联储非常注重培养新员工。比如刚加入研究部的博士毕业生第一年基本不需要参与任何政策性工作,只需要旁听政策会议,以熟悉政策流程和内容,为今后在政策工作上独当一面热身。剩下的多数时间可以用来进行学术研究。这种机会对刚毕业的博士而言,非常难得。 美联储有600多位拥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负责为最高决策机构提供政策分析和研究支持。美联储经济学家的日常工作包括两大部分:政策分析和学术研究。由于职务和部门差异,每个人分配在政策分析和学术研究上的时间也不同。二者目前大概各占我工作时间的一半。从这个角度,我在美联储的工作和大学教授非常类似。不同的是我把大学教授授课的时间用来做政策研究。剩下的时间里,我和大学教授一样做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由于工作性质的相似性,有不少美联储同事后来就跳槽到大学当教授。 我在达拉斯联储的政策工作包括为费舍主席准备公开市场会议报告,并在会前一个星期向他通报当前全球经济情况。费舍主席或者一些副行长也会不定期要求研究人员对某些热点经济问题撰写报告或者协助起草发言稿。比如2012年6月,我协助费舍主席起草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讲稿。 我也给达拉斯联储的董事会做过一些报告,比如关于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等热点经济问题。董事会成员都是全球著名企业的CEO,虽然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对市场热点问题把握得非常出色。这些人在商场可谓身经百战,各个聪明干练。因此给他们作报告要求非常高,要能深入浅出地把经济问题背后的逻辑讲清楚。 这些政策研究工作不仅使我经常接触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且锻炼了我的交流能力。我要时常考虑如何用大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如何不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生涩的经济学术语与非经济学专业的人交流,这些锻炼机会对于只从事学术研究的经济学教授来说并不多见,是我在美联储工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我在美联储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进行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和政策研究不同,学术研究更关心长期经济现象,为思考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为了开展学术交流,我们平时会邀请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来美联储进行学术报告或者参加学术会议。达拉斯联储曾经和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央行、墨西哥央行等中央银行,以及大学机构一起组织学术会议。 达拉斯联储正在加强与中国的研究机构的交流。2012年,我们和上海财大的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组织了国际宏观经济研讨会。2013年达拉斯联储和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日内瓦高级国际经济发展研究院一起承办了上海论坛的金融分论坛。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美联储的研究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学术界对货币政策的批评和建议。美联储的很多高层决策者都有学术界背景并和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比如伯南克主席曾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副主席耶伦曾经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此外,美联储聘请了很多著名经济学教授做访问学者和顾问,为货币政策出谋划策。 美联储并不忌讳理性和客观的批评。对提出这些批评的研究人员,美联储不但不抵制,反而会请他们到美联储进行学术交流,仔细考虑这些批评是否有道理、如何在政策中改进。制定货币政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所以美联储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聆听批评。比如美联储的公开出版物往往并非一味给自己歌功颂德,同时也会讨论美联储过去犯过什么错误以及如何在未来避免类似的错误。 由于很多原因,社会上流传着不少对美联储的机构性质以及货币政策的误解。兼听则明,我希望本书能为您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解读美联储。如果书中的一些信息和观点对您有启发和帮助,将是我最大的收获。谢谢!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将复杂深奥的金融问题,用流畅的文字诠释得浅显易懂,值得一读。 ——魏本华 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前副局长 人们对一个不了解的庞然大物有所恐惧是自然的。而如果美联储被妖魔化,危害极大。因为它影响我们对美联储行为的正确判断,也影响我们和美联储的正常交往,最终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材料,将美联储的过去和现在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既有可读性,又有权威性。是每一个学经济的学生,以及从事经济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同仁的必读之书。 ——甘犁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终身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特聘院长 美联储一直被认为是美国金融体系中最为强大的机构。此次金融危机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更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但由于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及其平素稳健和低调的风格,人们对它的了解往往不够充分。本书正好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对于各位关心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问题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一把及时的、有助于打开诸多疑问和纠结的钥匙。 ——王江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王健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严谨直观的现代经济学逻辑,系统简洁地介绍了关于美联储的基本知识及其决策过程和逻辑;非常及时地澄清了一些对于美国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决策以及量化宽松等重要概念常见的误解,有助于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美联储及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给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金融如何在国际大舞台上稳健发展的读者们。 ——王能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早一天读完本书,你就早一天免受阴谋论者的愚弄。读王健这本书不仅能加深你对金融市场的理解,更能让你领略美联储及其他央行的决策程序和行事背后的逻辑,从而增强你对央行政策的预见能力。 ——谢丹阳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