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旧之变/三十年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郁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新旧之变收录的是孙郁的鲁迅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内容推荐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目录

自序

一九七八

 给马雅科夫斯基

一九七九

 秋

一九八〇

 无题

一九八一

 第一缕晨光

一九八二

 预言

一九八三

 读书笔记

一九八六

 人之惑

一九八八

 巴金: 反抗与忏悔

一九八九

 痛苦的轮回

一九九〇

 读《野草》

一九九二

 沉重的穿越

 血色的圣火

一九九四

 城南夜话

一九九五

 凝视东北

一九九六

 身后的寂寞

一九九七

 从纯粹到杂色

 章太炎先生

 “遗民”歌哭

 写在人生边上

一九九八

 自由的元素

一九九九

 自由的写书者

二〇〇二

 旧京记忆

二〇〇三

 陈独秀的学问

二〇〇五

 关于周作人

 写作的姿态

二〇〇六

 贾平凹的道行

 文学史的深与浅

 儒的是与非

 木心之旅

二〇〇七

 新旧之变

 东洋的流彩

二〇〇八

 文人的分与合

 志怪与录异

 西洋旧梦里的陈衡哲

 从“度苦”到“顺生”

附录一:三十年旧迹

附录二:读读想想

试读章节

我被《约翰·克利斯朵夫》迷住了。这里的一个人物多少让我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我无法和他相比),不妨说他是个逆境中不甘沉沦的强者。在第一册中所展现的那种天真、纯洁、无私的品格,真像个童贞的男儿。他的情欲、爱情、对人类从不衰竭而执著的追求的爱心,只能用高尚二字言之。

他对皮阿娜纯洁无瑕的爱,写得生动形象。虽然他对阿拉的爱是一种对死去的皮阿娜的爱的继续,其中不免夹杂些本能的表现。但无论怎么说,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贞洁、淳朴的。当他得知阿拉同自己的弟弟有那么一点暖昧、甚至肉体的关系时,他简直从爱的天空坠入了窘苦之境。他绝望了,迷惘了,只好从堕落者的队伍中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刺激。他学着父亲的样子酗酒,用近于疯狂的精神苦汁来摆脱人生中第一个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与他初恋时被妮娜母亲无情奚落是大不相同的。他恍然走到了现实的土地,悟出了人间那么多玄奥的不曾知的秘密。他觉醒了,开始在苦难中奋力跋涉,去寻找生活中更美丽的光芒。

罗曼·罗兰的叙述语言随意中夹杂着大自然的景致的描摹和恰如其分的比喻。他用诗的语言剖析人的精神世界的各种情感。豪放而不显空泛,细腻间杂着粗犷,浓郁的色彩融合着恰当的解说。生活、人、自然都成了他画匠般的手里任意涂抹的存在。

请看他在描写弟弟奥里维第二次投考去看榜的一段:

最后揭晓的日子到了。录取新生的榜是贴在巴黎大学文学院的走廊里的。安多纳德不肯让奥里维一个人去。出门的时候,他们暗暗的想:等会儿回来,事情已经分晓了,那时他们或许还要回过头来惋惜这个时间,因为这时虽然提心吊胆,可至少还存着希望。远远地望见了巴黎大学,他们都觉得腿软了。连那么勇敢的安多纳德也不禁对兄弟说:“唉,别走得这么快啊……”

奥里维瞧了瞧,勉强推着笑容的妹妹回答道:“咱们在这张凳上坐一会儿好不好?”

他简直不想走到目的了。但过了一会儿,她握了握他的手:“没关系,弟弟,走吧。”

他们一时找不到那张榜,看了好几页都没有耶南的名字。终于看到的时候,他们又弄不明白,直看了好几遍,不敢相信。临了,知道那的确是真的,是他耶南被录取了,他们一句话都说不上来。两人立刻往家奔去:她抓着他的胳膊,握着他的手腕,他靠在他的身上:他们几乎连奔带跑的,周围的一切都看不见了,穿过大街险些被车马压死……

真是惟妙惟肖。各自复杂的内心的流露,甚为传神。作者妙在不去写心理,而是行动。倘若在这里来一段心理描写,显然就拙劣了,一方面会延长情节正常发展,另外画面感又会显得不够,只两句对话,一个动作,一系列的东西都尽在其中了。

P11-12

序言

李辉先生嘱编辑一册三十年自选集,答应之余便是一番感叹。二十多年前我们见面时彼此还是个青年,现在自己竟也华发满头了。五十岁后才真的感到生命的速度,遗失的与遗憾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时候自然要有记忆的回溯,要留下一点什么。但人到了只会回忆的境地时,大概就真的有些衰老了。所以,在编辑这本书时,自己并没有多少兴奋,好像觉得身上的东西更沉了一般。

我发表作品是在1976年10月,第一篇稿子是刊登在县文化馆的小报上,恰是庆贺粉碎“四人帮”的诗歌。那时候的文字不能说是文学,不过是颂圣一类的东西,而且很是真诚。真的学会自己默想的文字,是80年代初。在日记里有零星的记载。但也是带着镣铐的样子。大约在1983年,忽地喜欢上西方哲学,一面又在读当代的小说,于是开始了所谓文学批评的尝试。感谢《当代文艺思潮》、《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评论》三个刊物接纳了我幼稚的文字,这三个平台影响了我后来的选择。80年代,我从东北向各地投稿,不认识一个编辑,但他们的认真,让我感到了一丝丝温暖。

搜集年轻时代的文章,觉出我在那个时代的痕迹已不再可能复出了。人不能脱离时代,我们都是社会的产物。对我自己来说,从来不是先知先觉的人,如果说还有点什么思想,那也是别人启发的结果。读书与读人,都会留下痕迹。这本书就是一个痕迹的汇集,连自己也觉得,可拿出的货色真的不多。

书读多了,挑剔自然增加,也就会感到先前对历史的看法是朦胧的时候居多。一旦了解真相,才懂得文字里的幻象太多,人生不过如此,只是被政客与文人弄复杂了。我后来才知道,读书与读人是不可割裂的。考察历史的细节,才是重要的。而我们的历史道德的涂饰过多,要进入现场,真的难之又难。

而且要命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早就被训练得方方正正,用的是格式化的形式看人看物。真的世间是不能格式化穷尽的。康德就看到了这一点。到了海德格尔那里,有限性被深思着,我们终于可以了解精神的复杂意义。

学术与创作,是无法规范的存在。可是我们偏偏要规范它。记得有位作家说,创作的时候,越清晰越写不好,倒是朦胧的状态会有佳作出现。学术与之却相反,越朦胧越不是学问,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别的学科我不知道,就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而言,只有逻辑化的术语还不够,趣味与鉴赏是不能偏废的。而鉴赏就是非逻辑的运动。要是把历史、尤其是文学史单一化,那读书人是不买账的。

可是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我看自己在三十年的写作里,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年轻时四处寻觅,圣徒般虔诚;中年后感伤不已,两手空空,不知如何是好;渐入老年,才知道世上虚妄者多多,回到自身才能找到问题。然而问题又接踵而至,不可胜数,于是又想虔诚地回到青年。然而已没有狂热的激情了。跟着别人跑不行,相信方法论也不行。到了自己想独立去说点什么的时候,反而发现竟无新意,不过是前人语录的陌生化的再现。这在我,是很大的痛苦。无话可说,或说了可有可无的话,那还不如沉默的好。我一直认为,叫唤的人,天际浅,而无语者,反而是大智慧的。历史上这样的人不知有多少,我们谁去注意他们呢?

现在看到这本自选集的样子,就像老人收拾残破的屋子,可入目的什物寥寥,有的连自己都陌生了。读者从来不需要教训,写作者能给世人提供的如果都是些正确的废话,那还不如沉默些好吧。好在还有人要出版这样的书,那不过是亮亮自己的家底。我一生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是清贫地过来,从未富有过。所以给世人的也多少是些贫瘠的文字。好在现在丰富的作品在增加,真的没有人再看我们这样的文字时,世界就真的进化了。我相信未来的青年,将写出别于我们这代人的作品,我读到6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的文字,就感到我们这一代人,快要过去了。历史属于洒脱的一代,久在囚牢的人,是飞不起来的。这样的时候,我对那些青年,真心地羡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