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精)/歌者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布莱德·托林斯基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这本由布莱德·托林斯基著的《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书中,你会发现佩奇虽然是这本书的主角,但他绝不是这本书里唯一的声音。本书中涉及的其他人,在佩奇的经历和音乐方面,作为旁观者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话也可以为佩奇的叙述增添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之所以把约翰·瓦尔瓦托(John Varvato)关于佩奇对时尚的影响的看法也写了进来,是因为我觉得他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而这也是佩奇给世人留下的重要元素之一。

内容推荐

“齐柏林飞艇”乐队是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的鼻祖,同时也是20世纪最为流行和拥有最大影响力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给音乐工业和后辈乐队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几乎没有乐队能与之比肩。虽然很多畅销书中都记载了该乐队的辉煌历史,但还没有任何一位成员曾经提笔写下回忆录,或者与媒体或传记作者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如今,在《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这本书中,吉米·佩奇,该乐队中最沉默寡言也最高深莫测的一位成员,终于对布莱德·托林斯基开口诉说,他用大量的细节,从最深刻的切入点,第一次对公众展现了他一生非凡的音乐生涯。

目录

1 我们的每场演出上几乎都有人打架

2 我想弹得石破天惊

3 我充分利用了它们

4 我希望能在艺术上拥有更强的控制力

5 让60年代见鬼去吧,我们将统治70年代

6 他们说我们是在自取灭亡

7 那些巡演完全就是纯粹的享乐主义

8 这就是我的生活——神秘学与音乐的融合

9 我被彻底打垮

10 关于音乐,我还有很多要说

11 我们老了,也更有智慧了

终场演奏

致谢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新兵乐队令埃里克和杰夫作为吉他大师名声大噪,想到自己终于可以在台前闪耀,是否也是促使你加入乐队的一部分原因呢?

我其实没那么想。毕竟我觉得,我在录音棚和十字军乐队的经历已经足以证明我是个优秀的吉他手了。当时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和杰夫终于有机会尝试组一支有两个吉他手的乐队了。我们早就聊过合奏和分配,那样的摇滚乐就像是那个年代大乐队的铜管乐和萨克斯组合一样。那时候没有那样的东西。我们自己做得最好的版本就是《十年前的意外事件》。

回想起来,这个点子非常不错,但是乐队管理制度却不太行。我受雇于人,且新近才加入,所以实在没有什么话语权。吉姆·麦卡迪曾经说我抛下录音室的工作、跑来做现场乐队实在是太有毛病了,哪怕是打鼓他也愿意去做录音乐手!我觉得这话说得有点过,不过他也许是对的——因为,大家都认为我是全英格兰最好的吉他手之一,但我却放弃录音事业来弹贝斯!

但不可否认,这个差事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我是来填补山姆威尔一史密斯的空缺的,而他是那个时候全世界音乐圈公认的最佳贝斯手之一。此外,新兵之所以这么优秀,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节奏部分。听听《五个活生生的新兵》(Five Live Yardbirds),你就能明白保罗和吉姆的部分其实相当复杂。正是他们制造了人们所说的狂欢宴会般的感觉,乐队会慢慢地制造气氛,直至演奏到巅峰,音乐声如同要爆炸一般响亮。

新兵开辟了力度十足的科技音乐,同时也是现代合奏乐队的先锋。

还要算上迷幻音乐。

你觉得埃里克·克拉普顿版本的新兵如何?

我觉得他们很优秀,我在华盖看过他们的几次演出。埃里克在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被忽视了,那就是他们对翻弹布鲁斯歌曲的选择有着很好的品味。彼时,翻唱滚石不大明智。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乐队改编的《我没能俘获你》就很棒。埃里克的独奏实在是经典。

那你觉得贝克版本的新兵又如何昵?

我觉得杰夫时代有点像是在坚持寻找新境界。即便他们弹流行音乐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们总能找到新的方式来表达。

所以当你加入这支乐队的时候你们的想法终于实现了。

没错,两把主音吉他。杰夫是主要的主音吉他手,我则弹连复段和声,在合适的时候加入独奏。如果这可行的话,我们肯定开创了电吉他的新境界。我确信当时没人在做类似的事。

杰夫离开的时候你失望吗?

嗯,我是挺失望的。我当然很失望。但我不确定该不该掺和这件事,因为我不确定那会不会显得我太多事了。我希望杰夫留在乐队里,但其他人不这么想。

准备《小游戏》是在你加入乐队多久之后的事情?

这个嘛,很明显新兵只剩下4个人,而我得担起电吉他的重任。杰夫离开后,他们的经理西蒙·纳皮一贝尔想把自己在新兵的决策权都卖掉。历史时刻到来了,他和彼得·格兰特说好由格兰特来管理杰夫·贝克和新兵,而格兰特决定两个团队都由他的老搭档米基·莫斯特来负责制作。彼得和米基共用一间办公室,而且他们是面对面坐的。就那样,你知道吗?——一分钟前我们还在美国巡演,突然间我们的经理就决定不干了。我倒不是说他把新兵给卖了,但莫名其妙地,这事就这么发生了。杰夫要单飞出个人专辑,而我们要尽自己的全力坚持下去。

于是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已经为《小游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因为我在做录音乐师的时候就一直在作曲。例如《十年前的意外事件》,就基本上是由我创作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元素和新兵融合到一起。

问题的焦点之一在于米基·莫斯特。他很适合制作流行单曲。他的主要目标是推出热门金曲并打榜。新兵后来也是这么发展的。他对制作专辑和混音立体声都毫无兴趣。

所以当他专注于单曲时,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让专辑反映出我们的思想。我知道,鉴于杰夫的离开,我必须加倍努力,毕竟大家都知道新兵的主打向来是吉他,我可不想丢掉自己的名声。纵使我们不得不弹奏别人写的东西,我也非常希望能用上一些我的创作——只要能混合一些我的作品进去,专辑也会变得出挑。但唯一能加入我的作品的地方,就只有单曲的B面,或是专辑里。

从某种角度来说,米基对制作专辑没兴趣,也是一件好事,这么一来我们多少有一些自由的空间。但缺点在于,如果要录在专辑里,录制几乎必须一遍过。所以我们必须动作快。

P40-42

序言

序/布莱德·托林斯基

50多年来,集吉他手、作曲家、制作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吉米·佩奇,对其所在时代的音乐产生了多重意义上的影响。年轻时,他与另外几位音乐人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将美国的布鲁斯音乐带到了不列颠群岛,所掀起的音乐革命为滚石、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和奶油(Cream)等乐队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他在数不胜数的伴奏带中刻下了自己出神入化的吉他技巧。他曾与妮可(Nico)、乔·库克(Joe Cocker)、多诺万(Donovan)和“他们”乐队(Them)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家合作,也帮助当时最受年轻人推崇的“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制作了原声。他和齐柏林飞艇开创性的演奏、作曲和制作不仅在70年代名列前茅,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依然不断引起共鸣。

即使到现在,佩奇的创造才华依然让世人惊叹。他的上一部摄影自传《吉米·佩奇自选集》(Jimmy Page by Jimmy Page),是对他的生活和事业最原始也最美好的解说;而他的新网站jimmypagecom,图像和信息都十分丰富,也算能满足他那遍布世界各地的粉丝对他工作和生活的好奇心。

考虑到他的成就与经历皆多姿多彩,大家或许以为关于他的书不会少。然而事实上,吉米·佩奇的个人世界始终远离公众视线。

听起来似乎是又一个“齐柏林飞艇之谜”齐柏林飞艇的职业生涯神秘色彩浓厚,有诸多传言流传于世,虚实难辨,故称“齐柏林飞艇之谜”。,但这一个倒没什么故弄玄虚——主要是因为吉米·佩奇惯于保持沉默,毕竟他是那个在乐队1976年的音乐会电影《歌声依旧》(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中乔装成隐者的人啊。更重要的是,佩奇与音乐记者及乐评人曾有过一段不和睦甚至可说是敌对的历史。而音乐记者或者乐评人,正是那批想写摇滚传记的人。

到底是怎么搞僵的呢?说起来可能有点荒谬——在70年代早期,当齐柏林飞艇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时,热衷跟风的摇滚出版界对齐柏林飞艇的音乐总是——说得好听些——没什么兴趣,纵使现在它已广受推崇。

当时的《滚石》杂志特别蛮不讲理。1968年,乐评人约翰·门德尔松(John Mendelsohn)写了一段关于齐柏林飞艇第一张专辑的389字解析,断言这张专辑的价值“与它的大哥乐队‘杰夫·贝克组合(Jeff Beck Group)’不可同日而语,基本是在炒杰夫·贝克组合的冷饭”。几个月后,《滚石》又请这位门德尔松来评价《齐柏林飞艇Ⅱ》,而他用一句“整张唱片里只有那首特别重型的歌值得一听”把他们打发了。

《滚石》绝不是当时唯一一个挑刺的。1970年12月,底特律传奇摇滚杂志Creem刊登了一篇针对《齐柏林飞艇Ⅲ》的差评,臭名昭著。乐评人亚历山大·爱斯奈(Alexander Icenine)佯装自己吸毒过后思绪不清,以混乱的笔调来表达他对这张专辑的蔑视:

骑玻璃飞艇?那是什么?每次睡下,我常常就此扪心自问。有时候我又想,为什么他们不叫Red Zipper或者Load Zoppinsky Red Zipper与Load Zoppinsky,发音均相近。呢?然而无论问几次,都没有答案,他们也从不回答。

面对这样无礼的评价和其他所谓“理性客观”的评论,吉米·佩奇是怎么做的呢?他干脆彻底无视了整个乐评圈。

随着乐队的日益走红,评论也逐渐变得积极,佩奇对出版界冷漠的态度亦有所缓和——但是不管怎么说,裂痕都是难以修补的。老牌摇滚作家扬·乌赫茨基(Jaan Uhelszki)仍然记得齐柏林飞艇1977年巡演期间她对吉米·佩奇进行的一次采访,过程很有趣。

“当时,在整整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和乐队始终待在一起,但我就是没法让吉米给我一次采访的机会。终于,他在巡演最后一天同意做采访,不过有一个条件:他的公关人员必须在场。一开始我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意思,直到采访的时候我才明白,吉米规定我必须先把我的问题说给公关人员听,然后再由她把这个问题转达给他——即便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且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只有6英尺。我们的采访就以这种形式持续了大约1个小时。”

不过吉米也有权将自己禁锢起来——毕竟大部分记者只是想知道他是不是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吸毒、是不是和骨肉皮(groupie)大搞危险性爱以及他到底有没有和撒旦签订恶魔契约。事实是,只有一小部分的记者能够在对待他或者他的乐队时,像对待约翰·列侬(John Lennon)、基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和彼得·汤显德(Pete Townshend)那样严肃认真。不过随着事情的发展,这些都不重要了。吉米那不为人知的私生活也成了环绕于其身的重重谜题的一部分——他成了摇滚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

而之后就该我登场了。

1993年,我第一次和佩奇说上话。作为《吉他世界》(Guitar World)杂志的首席编辑,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即采访佩奇,和他聊聊那时他与白蛇20世纪80年代著名流行金属乐队。(White Snake)的大卫·科沃戴尔(David Coverdale)那颇有争议的合作。但说实话,我感兴趣的是更加私人化的部分——作为一个从7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我是听着佩奇的音乐长大的,他和新兵(Yardbirds)、齐柏林飞艇的作品嵌在我的基因里。我一直都很钦佩他作为吉他手、作曲家和制作人的创造力。他能当上制作人,全是凭借着他不输菲尔·斯派克特(Phil Spector)和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记者,我一直都很好奇,怎么就没人问他那些事情呢?这正是我想读到或者想写下的东西。

佩奇总是对记者发脾气,这一点对我而言当然不陌生,所以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采访过程虽说不上相谈甚欢,但我可以看出他很高兴我能和他聊一些十分专业和复杂的技术及音乐问题。我们第一次的采访进行了几个小时,当他假装被我那极具挑战意味的提问搞得精疲力竭时(倒是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我们稍微放慢了一点速度。但我偏向虎山行,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进行更深一层的访问。奇迹般地,这轮采访又坚持了一个小时,而且佩奇也丝毫没有摆出摇滚大牌的架子。能感觉到他很高兴能好好地谈一谈他的音乐——不止是齐柏林飞艇,还有他和科沃戴尔超过一年的合作。

这也就是我写《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的目的。其实这本书是我们初次会面后极为自然的衍生品。我认为吉米·佩奇是上个世纪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吉他手之一。我想也没想就把他和那些艺术奠基人,如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和查克·贝里(Chuck Berry)等在艺术和商业成功之间架起桥梁的梦想家排在一起。他的音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仍在持续激励着那些在齐柏林飞艇解散后出生的年轻乐迷们。他的话和故事都很有历史意义。

我尽力诱使这位以擅长保护隐私而闻名于世的大师尽量多谈些他那绵延多年、丰富跌宕的事业经历。感谢我在《吉他世界》的职务,使我在过去的20年间有不少机会能和吉米聊聊天。虽然我觉得我们算不上朋友,但至少我们的关系是很友好的,我们在彼此的专业性之上建立起了相互尊敬的桥梁。

“专业性”是指,他随和亲切、举止礼貌、对我尊重——只要我不故意触碰禁忌。他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只讨论客观事实。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这一点,我们的话题都只集中在音乐上。只要我遵守这些规则(当然不能明说),他便会和蔼可亲,且很真诚地接受采访。

让他推测他人对他音乐的态度的开放性问题,或者试图让他对其他音乐人做出消极的评价的问题,都是他所讨厌的。只要你问了其中一种,就会让原本进行得十分顺利的访问唐突地停下来,并且难以重新开始。作为一个作家,这些限制虽然会给我带来束缚,但是面对音乐这片肥沃的土壤,这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说到禁忌话题,绕不开的便是佩奇对神秘学的狂热兴趣(这也是人们一听说我能和他见面就立刻问我的问题)。与大众的想象截然相反,他从来没有隐藏自己对魔法(magick,英国神秘学家阿雷斯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为将魔法与魔术区分开而选取的拼法)和玄学的痴迷,这种痴迷也表现在了他的音乐里。但他发现很难深入地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无论他说什么,最后都会被人故意曲解或者断章取义得耸人听闻——他觉得这样不仅侮辱了对他而言重要的东西,也会显得他是个神经病。这么想也没错。  不过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这方面的学问,分明是他的艺术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希望在必要的时候,他能多谈论一些他的兴趣爱好。搞不好这些信息还能让那些喜爱魔法仪式、玄学和占星术的人茅塞顿开呢。

除了魔法,《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全盘揭秘型的传记,而是(至少我希望是)一本清晰的、由摇滚天才自己讲述的音乐人生,而它能给予读者些许启发。在音乐纪录片《吉他英雄》(It Might Get Loud)中,吉米简单地提到了对他而言“光与影”是什么:

“力量十足的……雷声;让你陶醉的声音。吉他之所以如此让我着迷,是因为它有其他物体没有的特性。每个人弹吉他都具有自己的风格,这和他们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就把这本书想作是建筑在此观念的基础之上,一次倾听艺术大师讲解他的音乐的难得机会吧。

你会发现佩奇虽然是这本书的主角,但他绝不是这本书里唯一的声音。本书中涉及的其他人,在佩奇的经历和音乐方面,作为旁观者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他们的话也可以为佩奇的叙述增添有趣的细节。比如,我之所以把约翰·瓦尔瓦托(John Varvato)关于佩奇对时尚的影响的看法也写了进来,是因为我觉得他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而这也是佩奇给世人留下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想这些材料中所呈现的,即是一个复杂的男人身上如吉米所言的那种被称为“光与影”的东西。

书评(媒体评论)

《波士顿环球报》:布莱德·托林斯基的《光与影:吉米·佩奇谈话录》就像一道光,照亮了这位高深莫测且难以为世人所知的音乐天才。

纽约书评网:引人入胜。《光与影》堪称无与伦比的摇滚传记。

AllAbout.Jazz.com:关于一位天才大师的一段生动有趣、既具有启发性又坦率的人生经历。《光与影》是如今关于齐柏林飞艇的书中最棒的一本,它描写了一位在音乐等文化领域都有无限影响力的人。

斯拉施:这本书集访谈、见解与奇闻秘事于一体,是一本综合性极强、十分引人注目的关于摇滚史上首屈一指的吉他手、作曲家和制作人的书。凡是像我这样的吉米·佩奇狂热粉丝,都值得拥有。

柯克·汉密特:《光与影》充分展现了吉米·佩奇的才华。与作者的谈话更是体现了他的智慧、音乐和魔力。

比利·吉布森:吉米·佩奇,无与伦比!无论风格是温和还是狂野,吉米都得心应手。这本书能让你大开眼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2: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