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平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平主编的《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介绍与战争相关的双方重要人物70余人,大致分为三类:

一、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帝后级人物,即中国清朝的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日本的明治天皇。

二、战争期间的重要大臣(文官),如中国清朝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各军机大臣,日本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三、与战争有关的陆海军重要将领,这部分人数最多,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清军一般为总兵以上的统兵将领,少数副将亦为名气较大者,如北洋海军副将邓世昌、林永升等;个别总督、巡抚虽系文官,但因统兵出征,也视为将领。日军则为少将旅团长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级将领,包括参与策划和指挥战争的参谋总长、参谋次长、海军军令部长及陆海军大臣。

内容推荐

徐平主编的《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以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双方从决策层到参战的主要指挥官的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清朝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军机大臣及北洋水师、淮军的主要参战将领;日本天皇、首相、外相、日本海军和陆军的主要参战将领)。

目录

上卷·中国篇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游

 慈禧太后那拉氏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

 督办军务、军机大臣恭亲王奕新

 帮办军务、海军大臣庆亲王奕勖

 会办军务、军机大臣李鸿藻

 会办军务、军机大臣翁同稣

 会办军务、步军统领荣禄

 出使大臣李经方

 奉军统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

 毅军统领、太原镇总兵马玉昆

 盛军统领、宁夏镇总兵卫汝贵

 盛字练军总统、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丰升阿

 榆防正定练军统领、直隶提督叶志超

 芦台淮练诸军统领、太原镇总兵聂士成

 和字军统领、记名提督程允和

 毅军总统、四川提督宋庆

 铭军统领、河北镇总兵刘盛休

 盛京将军、镶蓝旗汉军都统裕禄

 吉林将军、正白旗汉军都统长顺

 黑龙江将军、镶黄旗汉军都统依克唐阿

 拱卫军统领、正定镇总兵徐邦道

 桂字军统领、临元镇总兵姜桂题

 毅军分统、记名总兵马金叙

 嵩武军统领、登州镇总兵章高元

 两江总督兼署江宁将军刘坤一

 湖南巡抚、帮办东征军务吴大潋

 武威军统领、新疆布政使魏光焘

 山东巡抚兼提督李秉衡

 巩字军统领、道员戴宗骞

 护军统领、记名总兵张文宣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镇远”舰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

 “定远”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

 “致远”舰管带、中军中营副将邓世昌

 “济远”舰管带、中军左营副将方伯谦

 “靖远”舰管带、中军右营副将叶祖硅

 “经远”舰管带、左翼左营副将林永升

 “来远”舰管带、右翼左营副将邱宝仁

 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

 帮办台湾军务、南澳镇总兵刘永福

下卷·日本篇

 明治天皇睦仁

 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

 征清大总督、陆军大将小松宫彰仁亲王

 参谋总长、陆军大将有栖川宫炽仁亲王

 参谋次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

 军令部长、海军中将桦山资纪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陆军大臣(第二军司令官)、陆军大将大山岩

 陆军次官、陆军中将儿玉源太郎

 海军大臣、海军大将西乡从道

 第一军司令官、陆军大将山县有朋

 第一师团长、陆军中将山地元治

 第二师团长、陆军中将佐久间左马太

 第三师团长、陆军中将桂太郎

 第五师团长(第一军司令官)、陆军中将野津道贯

 第五师团长、陆军中将奥保巩

 第六师团长、陆军中将黑木为桢

 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第一军参谋长、陆军少将小川又次

 步兵第一旅团长、陆军少将乃木希典

 步兵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西宽二郎

 步兵第三旅团长、陆军少将山口素臣

 步兵第四旅团长、陆军少将伏见宫贞爱亲王

 步兵第五旅团长、陆军少将大迫尚敏

 步兵第六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岛久直

 步兵第九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岛义昌

 步兵第十旅团长、陆军少将立见尚文

 步兵第十一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寺安纯

 混成第十二旅团长、陆军少将长谷川好道

 近卫第一旅团长、陆军少将川村景明

 近卫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成

 联合舰队司令官、海军中将伊东祜亨

 第一游击队司令官、海军少将坪井航三

 南方派遣舰队司令官、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

 南进军司令官、陆军中将高岛辆之助

附录

 甲午战争清军(陆军)参战将领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师团基本情况表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海军各舰指挥官(管带)

 黄海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常备舰队各舰指挥官

 清代文武官员品级对照

 晚清民国军阶(军衔)等级称谓对照表

 新旧日军军衔等级称谓表

 北洋海军官弁岁支俸银表(两)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军官、士官薪金表

 甲午战争清军殉国将领

 甲午战争清军将领受处罚情况

 甲午战争日本文武要员授爵授勋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清光绪皇帝(1871—1908),爱新觉罗氏,名载淮,庙号德宗,年号光绪。为大清国入关后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倒数第二个皇帝。4岁登基,在位34年。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廿六日(8月14日)生于京师太平湖醇王府邸槐荫斋。生父为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崩,无子,按常规皇太子应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而慈禧太后却执意选择了载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她也成为当然的养母,从而使她可以再次垂帘听政。慈禧的安排注定了载湉悲剧的一生。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命年仅4岁的载湉继清文宗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号光绪。

自光绪二年(1876年),载湉开始在毓庆宫入学读书,师傅翁同稣力图把他培养成一位有作为的青年皇帝。

光绪十三年(1887年),载淮举行了亲政典礼,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政治伎俩训政了两年,才允许载湉亲政。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使光绪帝在亲政与大婚后仍然形同傀儡。

载湉亲政后遇到的第一个大事就是甲午战争。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主张予以严厉回击。对于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的挑衅行为,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7月24日,他在寄给李鸿章的上谕中指出:“现在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膺重寄,熟谙兵事,断不可意存畏葸……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7月25日,日本舰队在丰岛海域袭击中国的运兵船只,随后,中日战争便逐步升级。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双方开战后,23岁的年轻皇帝精神振奋。他命令太监把记载圣祖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经过的《圣武记》搬到乾清宫,彻夜不眠地研究列祖列宗用兵的方略。

起初,光绪帝提出南北夹击的战略主张。命令已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与牙山一带的南路清军叶志超部同心协力,夹击日军,使日军两面受敌,难以应付,为此他三令五申要李鸿章电催平壤各军星夜兼程,直抵汉城,与叶志超合力夹击。“相机进取,力挫凶锋”。

然而,主持前方战事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却有恃无恐地将光绪帝的督战上谕置之脑后。采取了保存淮军实力的作战方针,声称要“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步步稳慎,乃可图功”。致使在平壤的清军虽有29营之众,却迟迟不敢南下接应。使“南北夹击”的作战计划变成泡影。对于李鸿章幻想依赖俄、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出面调停的做法,光绪一开始就表示怀疑,他在上谕中明确提出,“俄使喀西尼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别谋?李鸿章当沈机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不宜借助他邦。致异日别生枝节。”光绪帝不想依赖他国,而是希图凭借本国的军力战胜日本。同时也说明了他对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他所制定的作战方案亦有不少空想成分。加之清军武备废弛,指挥失当,因此在10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即长驱直入,突破鸭绿江防线,深入到中国境内作战。面对着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光绪帝束手无策,只能仰天长叹。光绪帝在召见军机大臣时曾表示“朝廷一力主战,并传懿旨亦主战”,同时不许向外洋借债。而在慈禧看来,只要天朝上国赫然震怒,区区小寇就会一鼓荡平,故在战端初开之际,她对光绪的主战并不介意。随着战事的发展,慈禧便认为当初的主战是一种错误的决定。因为甲午年是慈禧的六旬庆典,她准备大张旗鼓地举行庆祝,而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势必会影响到她的庆典活动。  中日甲午战争终因清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不久,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宿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至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且皆当体谅也。”

在这场战争中,光绪皇帝表现出了晚清统治者少有的血性,或者说,是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对于一场战争来说,仅仅有热血是不够的。在战争中,年轻皇帝的性情急躁,缺乏耐心暴露无遗。

P3-6

序言

甲午战争,是1894—1895年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8月1日中日双方相互宣战,第二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战争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也称“明治二十七年战役”,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日本又进行了侵占澎湖、台湾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也被称作“乙未战争”。由于乙未台湾之战的起因是甲午战争,因此也被看做是甲午战争的延续和甲午战争的一部分。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但遗憾的是,很多国人对甲午战争的了解非常有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部老电影《甲午风云》的水平上(幸亏有这样一部电影)。对于甲午战争人物更是知之甚少:一是只知道邓世昌、丁汝昌、方伯谦少数几个海军将领,而对众多参战陆军将领不甚了解;二是对日方人物几乎一概不知。这种局限,难免对甲午战争产生片面甚至偏颇的认识。

为使广大读者对甲午战争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我们编写了这本《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作为对甲午战争“双甲子”的纪念。

本书介绍与战争相关的双方重要人物70余人,大致分为三类:

一、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帝后级人物,即中国清朝的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日本的明治天皇。

二、战争期间的重要大臣(文官),如中国清朝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各军机大臣,日本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三、与战争有关的陆海军重要将领,这部分人数最多,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清军一般为总兵以上的统兵将领,少数副将亦为名气较大者,如北洋海军副将邓世昌、林永升等;个别总督、巡抚虽系文官,但因统兵出征,也视为将领。日军则为少将旅团长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级将领,包括参与策划和指挥战争的参谋总长、参谋次长、海军军令部长及陆海军大臣。

另外,为增加本书的信息量和可读性,还编制了十余个相关表格附后,作为对正文的补充,其中一些在国内出版物中首次出现。

由于资料的局限和编写时间的仓促,书中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弥补。对于本书中的错、漏,也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正。

作者

2014年(甲午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