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易学界的权威人士杨庆中老师讲“《周易》与人生”!丰富我们的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把握变化之道,享受生命的乐趣!
《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本书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是学习周易中人生智慧的最佳读本。图文并茂,用周易智慧指导读者把握人生命运。所涉及二十个易学命题,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许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成语,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本书是对周易的智慧的积极解读,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内容深入浅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易与人生(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杨庆中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听易学界的权威人士杨庆中老师讲“《周易》与人生”!丰富我们的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把握变化之道,享受生命的乐趣! 《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本书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是学习周易中人生智慧的最佳读本。图文并茂,用周易智慧指导读者把握人生命运。所涉及二十个易学命题,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许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成语,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本书是对周易的智慧的积极解读,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内容深入浅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分内、外两编、二十个易学命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讨论了《周易》智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在引用古代故事的同时,还举了很多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含处世方法和德性涵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容易流于机心与游世;撇开前者只谈后者,则容易流于迂腐与拘谨。所以,内篇讨论人生活动的德性基础,外篇讨论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周易与人生》的“附录”部分则讨论了什么是命,八字与命运的关系等问题。 目录 引言:《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内编 一 自强不息 二 厚德载物 三 忧患意识 四 迁善改过 五 中正和合 六 谦卑礼敬 七 纯诚信实 八 利以合义 九、持恒守志 十、乐天知命 外编 十一 时止时行 十二 当位处顺 十三 知几察变 十四 慎始慎终 十五 交感比应 十六 屈伸有度 十七 求同存异 十八 裒多益寡 十九 遁世无闷 二十 极数知来 附录: 一、《周易》概说 二、《周易》六十四卦 试读章节 据《淮南子》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地被困,七天之中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但孔子却从不间断弹弦放歌。有一回颜回在外面捡野菜,听到子路与子贡一块发牢骚说:“我们的老师在鲁国被人给轰出来了,在卫国偷偷摸摸地不敢声张,在宋国则遭到他人的追杀,现在又困在了陈、蔡之地。杀老师的人无罪,侮辱老师的人得不到禁止,而老师却弄弦放歌,从不间断,难道君子对于这些遭遇就不觉得羞耻吗?”颜回听到他们的牢骚,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停止了弹唱,脸色凝重地叹了口气说:“由和赐,真是小人呀,你把他们叫进来,我要教训教训这两个家伙。”子路与子贡来到老师的面前,子贡先说道:“我们到了这等地步可以说是穷困之极了吧。”孔子反驳道:“这是什么话?君子的达是达于道,君子的穷是穷于道,现在我孔丘虽然生逢离乱之世,但却抱持着仁义之道,坚守着我的理想,怎么能说是穷困之极了呢?反省自己,在道的体认方面没有亏欠;面临艰难,在德的修养方面没有闪失。冬天到来的时候,霜雪降下的时候,我才更加知道松柏的茂盛和品格。过去齐桓公遭无知之乱而出奔莒,晋文公遇丽姬之谗而出过曹,越王勾践与吴战而败,卧薪尝胆于会稽之山。他们都没有为眼前的不利所吓倒,相反却自励自省,终于复国。现在在陈、蔡之地遭受这点儿困难,对于我孔丘来说,不也是一种幸运吗?”孔子说罢,志气高昂,继续弹琴唱歌;子路则受老师的感染,激动不已,随着老师的歌声跳起舞来。子贡叹道:“老师的圣德如天之高广,如地之厚博,我哪里理解得到啊!”处困而强,矢志不渝,“霜雪既降”,始“知松柏之茂”,这难道不是一种可以与日月同辉的伟大人格吗!——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孔子。 与刚健自强相关联,乾健之德的另一种表现为“日新精神”。日新就是日新其德,如《系辞传》所说:“日新之谓盛德。”君子刚健自强,积极进取,自然会日新其德,勇往直前的。德性的修炼,不像用铁水铸器具,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淮南子·缪称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伴随人之一生的事情。如孔子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谓“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己”(《淮南子·缪称训》)。宋代思想家说:“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二程集·畅潜道录》)就如《乾》卦九三爻辞所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即君子整天都要振作精神,进德修业,不知疲倦,直到夜间仍须谨慎小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人类效仿并内化天之刚健自强、日新不已的品格,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刚毅勇敢的拼搏精神。这种拼搏精神具体表现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永恒追求和“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纯诚心志。我想再也没有比“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更能形象地体现这种精神的了,这个故事,反映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刚健德性的真实写照。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浩然正气是与人的自尊自信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它也源于人的刚健自强的品格修养。它具体表现为人的正直、气节和精神气概、操守涵养,又表现为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而由于这种气“至大至刚”,所以它能造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宋朝的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作过一首《正气歌》,用诗的形式和语言对“浩然之气”进行了描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 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文天祥的《正气歌》不仅是用墨汁写的,而且是用鲜血写的。文天祥的身世经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P19-22 序言 一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然而,由于《周易》自身的复杂性,加之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陌生,人们对《周易》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多偏差,或者视之为神秘的天书,或者视之为单纯的占卜算命之书……而社会上的一些旁门左道也都喜欢攀附《周易》,以神秘其说,于是《周易》的面貌变得光怪陆离,让人觉得好像是雾里看花,似近实远。 事实上,如果懂一点相关知识的话,就会发现《周易》并不神秘。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许多都出自《周易》,或与《周易》有关,如居安思危、穷变通久、自强不息、韬光养晦、否极泰来、三阳开泰、革故鼎新、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洗心革面、义结金兰,等等。其中像“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就来自《周易》的《泰》卦和《否》卦,《泰》卦后面是《否》卦,否极泰来,意思是坏的过去好的到来。又如“革故鼎新”,是由《周易》的《革》卦和《鼎》卦组成,革是变革,鼎是鼎立。革去旧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就叫“革故鼎新”。再如“义结金兰”,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的感情不错,要结义为兄弟,即所谓的结金兰之好。这个成语即出自孔子对《同人》卦的解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还有“三阳开泰”,“三阳”指的就是《泰》卦下面的三个阳爻。等等等等。 再比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这三大殿是清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名字“保和”、“太和”、“中和”,就来自于《周易》。又如故宫里的乾清官和坤宁宫之间由交泰殿联结,就是根据《周易》的思想原理。又如,过去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这个“九五之尊”也来自于《周易》,《周易》的《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代表天,九五又是“飞龙在天”,所以人们把它比作皇帝,称之为“九五之尊”。 其他如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比如我们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我们通常会说“又变卦了”,“变卦”一词,也来自于《周易》。可见,《周易》一点都不神秘,它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 既然《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那我们应该如何给《周易》定位呢?或者换句话说,《周易》究竟应该算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这样一段话: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意思是说,《周易》的道理,涉及的范围很广,主流的不论,旁支所及,举凡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道士炼丹等,无不受到《周易》的深刻影响。这说明《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有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的地位非常特殊。自汉代始,在整个封建时代,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经学的核心则是易学,《周易》就处于传统学术核心之核心的地位。所以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曾说:“易乃大道之源。”著名旅美学者成中英先生则形象地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地诠释《周易》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焕发青春的。著名易学家、哲学家朱伯岜先生认为,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之前,即近代之前,主要是靠研究《周易》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解宇宙,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 要而言之,关于《周易》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既然如此,我们学习《周易》,目的是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层面可以思考:第一个层面,了解《周易》的基本内容,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大有裨益。第二个层面,学习《周易》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个层面,也是笔者在本书中所重点论述的,就是对于帮助我们安身立命,过正确合理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也正是孔圣人为我们探索出的一条学《易》之路。据史料记载,孔子早年由于瞧不起巫师之流,对《周易》并不十分看重,到了晚年重读《周易》,发现里面有“古之遗言”,有“德义”可观,于是“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之韦编三绝”,并慨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把学习《周易》的目的,定位在“无大过”上面,“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这是他的学《易》体会,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学《易》的目的。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探讨《周易》的智慧——少犯大错误的智慧,安身立命的智慧! 三 《周易》的智慧可以细分为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两个方面。《周易》的生活智慧可以概括为一个“变”字。“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周易》讲“变”,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成功或走运的时候如何防止变;另一方面是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如何促进变。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变和如何不变。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很成功的时候,便会希望保持住这种势头,即要防止变,但防止变的办法仍然是变。变什么呢?就是调试自我,谦卑虚心,戒骄戒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成功。清代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即“花未尽开月未圆”。花开尽了,便会凋谢;月亮圆了,就会亏缺。现实中的花,开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尽的;月亮到了十五、十六,一定是要圆的,这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但人不一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未尽开、未尽圆,其方法就是谦卑。《周易》的《谦》卦是极其重要的一卦,汉代人说此卦大可以保国,中可以保家,小可以保身。现实中不少企业或个人,曾经名噪一时,但转眼之间就垮掉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防止变,不知道怎样通过变来防止变。 相反,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要懂得如何促进变,这叫穷变通久。穷是指境况不如意的当下,变是要变这个“穷”,通则是克服、超越了穷,也就是走出了困境。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越失败越要有信心。总之,成功辉煌时就好比登上了山顶,这时如果不谦卑,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失败倒霉时就好比走到了谷底,这时只要保持信心,坚持不懈,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而防止变或促进变,就是要人努力追求和保持存在的合理性,变得恰到好处,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低谷,恰到好处,就是成功;防止走下坡路,恰到好处,就是保持成功。 防止变和促进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变。但变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周易》讲变,根据是“时”,也就是“变通趋时”。“变通趋时”就是“屈伸随时”、“因时而变”。所谓时,就是客观变化的时势。《周易》的卦爻辞在解释卦爻象时,非常强调“时”,认为是否趋时,直接关系到吉凶祸福。而《易传》在解释《周易》古经时,也十分看重“与时偕行”,注重对“时之义”的阐发。 如何把握时?《周易》认为,关键在于“知几”。“几”是苗头、兆头。《周易》讲:“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知道事物发展的兆头,便可以成就天下功业。《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就是说,事物变化都有一个开始,你能及早辨察,就可以趋吉避凶。所以,《周易》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认为如果能够发现并研究细微的征象,就能够成就大事业,就能够无须着急,万物速成;不用费力,事半功倍。这叫“知几,其神乎”!也就是说,知道了“几”,知道了这个苗头和兆头,就能够达到很“神”的程度。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吉凶已经非常明显的时候,才能够判断吉凶,而善于“知几”的人能在吉凶刚刚开始露头的时候,或者吉凶还没有表现出来而仅有苗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四 《周易》智慧的第二个层面是生命智慧。生命智慧主要是从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讲的,可以用“乐天知命”来概括。“乐天知命”,就是乐其天然,知其命运。而乐其天然之“乐”,又必须以“知命”为基础,所以“乐天知命”,归根结底还是“知命”。 “知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所谓的“知命”,实际上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周易》所讲的“乐天知命”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乐天知命”呢?《周易》提供的思路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就是探讨阴阳变易的法则;尽性,就是发挥人的仁义之性。遵循这样的路数,《周易》特别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比如《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等。“天行”即日月星辰在天上的运行,“地势”即山岳川流在地上的形势,“云雷”即云彩与震雷,这些自然现象包含了事物之理。《周易》就是教人们透过这些事物之理,去体会社会人生之理:看到日月星辰无休止有规律地运动,人要效法它,去体会自强不息的做人准则。看到大地养育万物乘载万物的特性,人要效法它,去体会厚德载物的美德。这是教我们透过自然理解人生,透过自然之理提升人的德性层次。所以,《周易》特别强调观物取象,观象取意;强调效天法地,明白宇宙之理,贯通生命之道。而这,也正是乐天知命的最终目的。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对宇宙人生有一个合理的理解,并因此使自己的生命活动也逐渐地合理化。而最合理的状态则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的合天人、合四时、合鬼神,实际上就是与宇宙合而为一。达到了这种合一,对于生命也就有了新的理解。所以《周易》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讲天人合一的。正因为如此,《周易》才特别强调“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也就是特别强调“生”,而“生”恰恰又是宇宙合理性的最佳表现。所以《周易》讲变、讲乐天知命等,都可以归结为讲“合理性”这三个字:讲宇宙的合理性,讲社会的合理性,讲人的合理性。“合理性”三个字也把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贯通了起来。把“合理性”这三个字再精简一下,就是一个“道”字,而人如果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合理性,遵循着这样一个道来建构自己,展开自己的生命历程,就会与宇宙的合理性合而为一。这种合一就是境界很高的天人合一,也是最合理的存在形式,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如此。 本书分内外两编,由二十个易学命题构成,讨论了《周易》的智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含处世方法和德性涵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容易流于机心与游世;撇开前者只谈后者,则容易流于迂腐与拘谨。所以,本书内编讨论人生活动的德性基础,外编讨论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考虑到《周易》一书结构特殊,有一套专门的术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附录”中特别收录了一篇专门介绍易学基础知识的文字,并附上《周易》六十四卦,供读者参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