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罗马美术(强悍的张力)/震撼的美术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王谢燕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古罗马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征以及艺术价值,精当地评价了雕塑、建筑、绘画等主要艺术。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内容推荐

美术史不仅是对历代艺术家及作品的欣赏,而且是对其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认知与解读。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自然对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社会大众看得“懂”美术史。这套世界美术史的普及类图书书,以明白晓畅的艺术语言,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诸多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拓展社会大众对美术史的思维与视野,真正做到艺术属于人民。

本书是“震撼的美术”丛书之《古罗马美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汲取大地之精华

 第一节 母狼传奇

 第二节 众神居住的地方

 第三节 希腊风格的涌入

第二章 引领时代步伐

 第一节 铭记一代伟人的风姿

 第二节 彰显艺术之风

 第三节 焕然一新的大理石城

第三章 难以抑制的天灾人祸

 第一节 帝国之初

 第二节 隐藏在暴虐之后的才华

 第三节 被火山灰覆盖的秘密

 第四节 华丽的工艺宝库

第四章 巅峰时代的艺术风采

 第一节 打开辉煌的篇章

 第二节 雕刻在大理石上的功绩

 第三节 建筑奇葩

 第四节 行省争风

第五章 腐化人心的艺术氛围

 第一节 欢笑背后的悲伤

 第二节 物美价廉的豪华之地

第六章 缔造永恒

 第一节 最后的凯旋

 第二节 让艺术延续希望

后记

参考书目

选图索引

试读章节

辉煌的征服之路。伊特鲁里亚文化是古罗马艺术发展的先驱,不过对罗马艺术影响最深的却并非是伊特鲁里亚文化,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希腊文化。早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罗马城才刚刚起步的时候,一批希腊人便迁移到意大利地区,居住在意大利南部、高卢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沿海地区。

但是那一时期。古罗马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主要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古罗马人与古希腊人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倒是伊特鲁里亚人在经商过程中与希腊人频繁往来,并将希腊文化引入到了伊特鲁里亚地区。后来伊特鲁里亚人又统治了古罗马,因此罗马人也开始间接地吸收希腊文化。很可能从那时候开始,追求完美的古罗马人便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元前493年,古罗马人渐渐适应了新的共和政治,发展水平也开始趋于稳定。但古罗马人却遇到了新的麻烦,发展迅速的罗马城引来了周围邻国的重视,各个国家都想要将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据为己有,因此各邻国纷纷对古罗马人发起了阶段性的进攻。进攻者有欲再次统治罗马城的萨宾人和伊特鲁里亚人,还有曾败于罗马人之手却想要卷土重来的伏尔西人。

为了应付多方的进攻,古罗马人主动与周围的其他拉丁诸城缔结了联盟,并签订了公平条约。条约中规定古罗马与拉丁诸城双方要共同参与战争,共同承担战争中的风险,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有了拉丁诸城的全力协助,罗马军队的实力倍增。公元前460年,罗马人打败了欲突袭罗马城的萨宾人。紧接着他们又再次击退了攻击罗马城的伏尔西人。随后,一场持续了80多年之久的维爱之战在古罗马人与伊特鲁里亚人之间展开。

维爱城是伊特鲁里亚人十分重视的一座城池,处在很高的地势之上,周围被深谷环绕,易守难攻,因此得到了伊特鲁里亚人的青睐,汇集了伊特鲁里亚的众多艺术精粹。古罗马与维爱城一直矛盾重重,约公元前478年,一支阻挡维爱入侵的罗马小分队遭到了伊特鲁里亚人的突袭,全军覆没。这一举动激起了罗马人的愤怒,于是著名的维爱之战也就此展开。攻克维爱城远比想象中还要艰难,尽管有拉丁诸城的全力协助,但罗马军团仍然不得不多次停战,以此来阻减军队的实力。

维爱之战因时打时停而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直到公元前396年,断断续续地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以后,罗马人才在“独裁官”卡米勒斯(Carmillus)的带领下,征服了这座维爱之城。“独裁官”是古罗马人为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而设立的官职,因此任职时间比较短暂,仅有半年。但“独裁官”的权力却是无可比拟的,在任职期间,“独裁官”可以随意差遣任何人,也包括两位现任执政官。不过战争胜利或者任职期满后,“独裁官”就必须将权力交还给两位执政官,以确保共和制度的稳定性。

“独裁官”的出现为古罗马征服维爱之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原本经过多年的战争,罗马军团中的士兵死伤无数,而且为了参与战争,很多士兵都没有时间从事以前的工作,导致生活失去了保障。因为一开始罗马军团的士兵是没有报酬的,不仅如此,这些士兵还要自己出钱配置装备。但是现在,士兵们负债累累,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更没有能力配置新的装备。如此一来,罗马军团的实力快速下降,在战争中也开始趋于劣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独裁官”卡米勒斯决定给军团士兵提供军饷,这样一来士兵们的生活就得到了保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争之中,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虽然卡米勒斯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罗马人杜撰出来的传说,但是据史料记载,古罗马确实是在公元前4世纪初期开始实行军饷制的。

维爱城被古罗马人攻陷以后,更多的伊特鲁里亚文化被引进到罗马城,增长着罗马艺术的光辉。璀璨的光辉引来了高卢人的入侵,使古罗马人遭受了一次惨痛的失败。高卢人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大片平原之上,原名为克尔特人,属游牧民族的范畴。终日的游牧生活培养了高卢人英勇善战的特性,这很可能是罗马人之前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由于太过轻敌,古罗马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胜利的高卢人闯进了罗马城,用大火烧毁了这座城池。罗马人无处可逃,只能全部躲在卡庇托林山顶上,双方僵持了数月之久,高卢人始终无法攻克卡庇托林山这最后一道防线。最后失去耐性的高卢人与罗马人提出和谈,罗马人用高额的议和金保住了这座都城,逃过了致命的一劫。

高卢人离开后,罗马人不得不暂停征服的脚步,重新翻修这座被大火侵蚀的罗马城。不过很快,这座城池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风采。为了防患于未然,罗马人还专门在城墙上加盖了守城的碉堡。碉堡是用大块的巨石垒砌而成,高出城墙的部分呈半圆形,上面开设有多个小窗口,士兵可从碉堡内向外眺望。同时碉堡的顶部也设有凹凸有致的防御墙,士兵们可站在碉堡的顶端,观察远处的敌情,防御墙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保护措施,使其可以躲避敌军的进攻。

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古罗马人心生胆怯,他们迅速重整旗鼓,重新踏上了征服之路。这一次,古罗马人将目标投向了南意大利地区。公元前343年一公元前290年,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萨莫奈战争,古罗马首先攻破了居住在萨莫奈人的防线,占领了萨莫奈地区。

征服南意大利的首战告捷,大大增强了古罗马人战斗的决心。于是他们开始将征服古希腊定为自己最大的目标。首先在迦太基人的帮助下,古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在意大利最重要的一座城池——他林敦城。随后,罗马人扩大了征战的目标,又与曾经的盟友迦太基人展开了三次布匿战争。布匿战争进行得相当激烈,据说罗马人曾受到迦太基战象的攻击,险些落入失败的境地。不过罗马人很快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并奇迹般地反败为胜。

迦太基的陷落使罗马人将整个意大利半岛以及地中海的南部地区全部囊括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对于这些被征服的城市,罗马人在上面建起了自己的行省,派正统的罗马人前往当地去进行管理,以防止当地人发动反抗斗争。征服了地中海南部以后,罗马人开始向地中海东部进军,那里聚集着众多希腊要塞。

在征服之中,罗马人闯进了希腊人居住的地区,与希腊文化直接接触,才发现希腊文化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完美。这一发现助长了罗马人的斗志,因此征服东地中海的希腊诸城也开始变得易如反掌。随着马其顿和雅典等希腊重要的城池先后沦陷,众多希腊的艺术品被掠夺到罗马城,许多来自希腊的艺术家也被带到罗马城中,为古罗马人传授他们毕生之所学。

融合希腊之风。古希腊文化以雕塑艺术最为显著,希腊艺术家们利用自己细心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为人们创造出众多犹如真人的雕塑作品。在艺术家的精心雕琢之下,一些难得的精彩瞬间被记录了下来,像是古希腊著名的雕塑作品《掷铁饼者》就将运动员在准备掷铁饼那一瞬间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另外,通过艺术家们的想象,曾经只在神话故事中出现的各种神灵也有了他们固定的形象,像是希腊战神阿瑞斯总是以一副桀骜不驯、威武不屈的形象出现,而女神阿芙罗狄忒则总是美得那么透彻,与最美女神的称号相互吻合。

和古希腊人一样,古罗马人也相信神灵的存在,而且古罗马神灵的形象也同古希腊神灵的形象如出一辙,只是在名字上有所改变而已。比如说将希腊主神宙斯改名为朱庇特,将战神阿瑞斯改名为马尔斯,将最美女神阿芙罗狄忒改名为维纳斯等。

一时之间。复制和临摹希腊雕塑艺术品成为了古罗马艺术家比较热衷的一项事业。因此,尽管一些希腊雕塑的原作未能被保存下来,但出自古罗马艺术家之手的著名雕塑复制品却弥补了这些遗憾,为人们了解古希腊雕塑艺术提供了足够的依据。

古希腊的艺术家擅长于塑造裸体的雕塑形象,并可以通过裸体的曲线来表现出雕塑本身的特质。受到古希腊这一风格的影响,古罗马人也开始塑造裸体的雕塑,《挑刺的男孩》和《演说家》的雕塑就是希腊风格影响下的产物。

《挑刺的男孩》是古罗马著名的雕刻家巴西特列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雕塑作品,用青铜雕刻而成,现陈列在罗马博物馆之中。雕塑中的男孩全身裸体,坐在一座石堆上面,男孩用右腿支撑着地面,左腿翘到右腿之上。左手将脚心翻向上方,右手小心翼翼地挑拨着扎在脚心中的刺。由于太过专注于这一动作,男孩的头埋得很深,并微微向右倾斜,以便可以看到脚心上的情况。倾斜的角度刚好将男孩的侧脸显现出来,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脚心处,极力地想要将脚心上的刺挑拨出来。以减轻脚心的疼痛。

P37-44

序言

从事与美术有关的职业,在当代社会,尤其在中国,是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当孩子考大学时,数理化或者文科的功课都不行了,有些家长就想到让孩子去学美术。其实,美术水平的高低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文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美术也是人类文明中较为难以掌握的一种学科。没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再加上后天不具备吃苦好学的精神,是肯定不能成为优秀艺术家的。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来看,哪一样东西离得开美术?我们开的汽车,需要优美的造型;我们住的房子,要有舒适的空间;我们吃的食物,要有好的包装;我们穿的衣服,更是要有好的形式。不仅是衣食住行,就连我们天天用的钞票,也需要有人进行图案设计。总之一句话,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美术。

可能也有人会争辩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不过,当你去博物馆的时候,当你去翻阅人类文明史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发现,如果将贸易、金融、语言等人们认为热门、重要的专业和美术相比较,它们在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上都大大落到了美术之后。即便是将来,人们从各种更加丰富的媒体资讯中所看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会是美术。

将美术与其他社会专业这样比较,并不是说社会上的其他行业都不重要,我要强调的只是美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平常人的想象!尽管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或主流的媒体中并没有对美术予以特殊推崇,但是回头去看历史,即使是看距现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视觉资料,对你最为刺激的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只穿灰色的衣服?这就是美术!美术的表现最直接地反映了整个社会。

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方面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其中就包括美术专业的整体水平。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处于三十年连续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都涌现出过一些本国的著名建筑师以及一些被世界同行所推崇的优秀建筑作品。翻开外国人编写的世界建筑史,除了中国的长城、故宫等古代作品外,当代建筑还是零。不过在今后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肯定有两个中国建筑作品会被收入。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新楼(设计者为瑞梅·库哈斯Rem Koolhaas)和鸟巢(设计者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m)。但可惜的是这两栋建筑的设计者也都是西方人,尽管媒体在宣传时都尽量回避提及设计者是谁,但是历史是清晰的。

中国的美术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有些落后。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就是我主持编写这套《震撼的美术》的原因。简言之,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读者普及一般性的美术知识,增强美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运动的介绍与评论应该是中立的、不带有极强的个人观点的。但是历史是由后人来写的,因此要写一本完全忠实于美术史发展过程、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偏见的书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我只能说是尽量让自己做到客观公正。

美术发展史又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彼此相依的。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美术史书籍基本都是与社会史脱节的所谓纯美术史图书,即使有的美术史图书涉及到一些社会史的内容,也只是只言片语的提及。但是社会史是美术发展的重要背景,有时还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编写这套书时,我坚持将美术的发展放到社会政治、经济、商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介绍、分析。这种横向的历史关联互述,也会使读者易于产生阅读兴趣。

此套丛书共十三册,分别介绍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洲、印度、哥特、文艺复兴、法兰西、俄罗斯、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潮流。这些分册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概述了外国美术史的最主要发展历程。

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美术水准,包括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都会相应地有所提高。而只有美术水平提高了,国民的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附加值。

谭平

于中央美术学院

后记

当我们阅读美术史的时候,往往会对一些优秀作品产生的时间段记忆不清。主要的原因在于读者需要一个有年表的、论述清晰、深入浅出的美术史书籍。我们这套书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为大学生和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编写的。

为什么介绍古罗马时期的美术时,绘画艺术介绍得不多?原因在于早期的绘画多为壁画或在家具和器皿上的绘画,因而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而且西方普遍使用的丹培拉和油画材料的绘画作品是逐渐从早期哥特时期,也就是12世纪以后才开始兴盛起来的,因而可介绍的古罗马时期的绘画作品不多也是其原因之一。还有一点也必须提及,那就是宗教对于绘画的推动作用。古罗马时期基督教徒遭受迫害,直到公元313年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大帝才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宗教为题材的绘画才开始大量出现。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中我所选的美术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筑艺术作品。

古罗马建筑艺术是对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与古罗马不同的是,古希腊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对于神的崇拜,而古罗马的建筑则体现为对“人”的崇拜。而且这种崇拜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个体的人的崇拜,并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古罗马的建筑借助于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将古希腊的神殿转为世俗。古希腊的建筑艺术特点是和谐、崇高、完美,是人们为神而建造的。但是古罗马的建筑是为人建造的,因而在许多方面对古希腊建筑风格予以了发展。

古罗马建筑的功能直接为经济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服务,这些建筑的种类包括广场、道路、桥梁、隧道、高架输水道、竞技场、赛马场、剧场、浴场、住宅、别墅等等。在艺术风格上尽管也涵盖了和谐、崇高、完美这些古希腊建筑的风格特点,但是建筑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崇高、完美了,而呈现的是一种世俗的和谐、崇高、完美。

维特鲁威(Marcus Vitmvius Pouio)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理论家,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建筑十书》中曾经提到过建筑“须讲求规则、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极少会考虑到建筑耗费的钱多与少的问题。维特鲁威之所以谈到“经济”,是因为古罗马建筑既然是为世俗的人服务,就不需要像古希腊建筑那样在建造过程中精益求精、内外都使用真材实料,并且是希腊人自己亲自参与建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建造数量众多的、体量更大的各种建筑。古罗马时期的大型建筑都是由奴隶来建造的,从劳务费用这一点上说,就已经达到了“经济”。在建筑材料上,古罗马建筑多使用壁柱和墙体承重来替代古希腊风格建筑中以柱子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方式,古罗马建筑并使用拱券来代替古希腊的横梁,既增加了跨度,又节约了成本。这些举措都是“经济”的。

古罗马建筑不是仅仅比古希腊建筑要“经济”,更重要的是把建筑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古罗马建筑使用了穹隆顶,这样建筑的外部造型更加丰富,也给建筑的室内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古罗马建筑也有相当大的创新。譬如古罗马大斗兽场(The Colosseum)的外部立面高四层,底层为多立克柱式,第二层为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为科林斯柱式,而顶层则围绕着壁柱。尽管这三种柱式都是古希腊柱式,但古罗马人使用在这里,已经不再像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子起承重作用了,这里的柱子是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墙体。

其实古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远远不止这些,就拿凯旋门来说,自古罗马出现这种建筑形式以后,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模仿建造,影响直至今日。古罗马建筑室内的巴西利卡模式,为后世的大型公共建筑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经典平面布局形式。这些成就,令世人赞叹。尽管古罗马的奴隶社会是黑暗和悲惨的,但是古罗马时期的美术发展还是辉煌灿烂的。  这本书的重点是阐述古罗马这几百年时间段的美术进程。为了区别于普通美术史书籍的单一内容,我们将古罗马美术的发展放到古罗马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予以介绍,以便使读者对于古罗马美术有一个立体的、形象的、全方位的了解。由于我自己不懂意大利语,在介绍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自己无法预测的不足或偏颇,因此我也欢迎同行对本书的不足提出宝贵意见。

王谢燕

2009年10月3日

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书评(媒体评论)

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后,人类的思维精神总是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与求答,执着地探究着生存的本义与灵魂的归附,艺术就是在这个求证过程中,以审美方式留下的文明记忆。这里纪录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念与意志,抗争与进取,憧憬与渴求,历经岁月的淘洗,超越时空而播布至今。这部美术史以学者的识见,艺术家的禀赋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阐发,史论两重,图文并茂,读者自会从中得到切实的警醒、启迪与激励,以及丛书所标举的心灵上的震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与评论家原《美术研究》主编 杜哲森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作品中,建筑作品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一部建筑史,尤其是以翔实的史料分析和丰富的图片细节来加以呈现的建筑史,是艺术爱好者与文化爱好者不可夺得的收藏。这套《震撼的美术》书籍中有关建筑史的论述部分,结合了历史、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元素,对各个时期及经典类型的建筑案例进行了解析,同时旁征博引,扼要地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建筑师的设计理论与创作观点。窥一斑而知全豹,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套书不失为是一套可以涵盖建筑艺术及其理论的优秀读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贵祥

震撼的美术诞生于天才之手,而天才是父母生育的,更是社会养成的。他们在挥洒艺术才华的时候也是在诉说着自己时代的故事——这些呈现故事的画面联缀起来,就是历史的画卷。因此,我们通过鉴赏这套书,走进艺术之林,也能够实在地感到走在它们所属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在感觉愉悦之外也感受着人类历史的厚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高丙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