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主义美术(走向世俗的高雅)/震撼的美术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王其钧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是一本系统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书籍,更是一部描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人们追求心灵自由的奋斗史,书中大量闪烁着个性色彩的艺术作品图片,无不折射着艺术家的灵魂之光。在结构上,它以不同艺术流派的出现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各个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雕塑、建筑以及设计等的发展变迁。

该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书中大量插图为手绘效果,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是中央美术学院学者写给读者的外国美术史,是一本生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入门读物,普及了美术知识,是艺术爱好者的理想读本。

内容推荐

美术史不仅是对历代艺术家及作品的欣赏,而且是对其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认知与解读。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自然对艺术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社会大众看得“懂”美术史。这套世界美术史的普及类图书书,以明白晓畅的艺术语言,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诸多方面进行了阐释,旨在拓展社会大众对美术史的思维与视野,真正做到艺术属于人民。

本书是“震撼的美术”丛书之《现代主义美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向现代主义过渡

 第一节 展现感官印象的印象派

 第二节 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三节 批判印象主义的纳比派与象征派

 第四节 向现代主义迈进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

第二章 奔放与疯狂的展现

 第一节 短暂而狂野的野兽派

 第二节 强调精神性的表现主义

 第三节 表现派风格的建筑

第三章 形体艺术的进步与展现

 第一节 重叠交错的立体主义

 第二节 立体主义延伸出的新流派

 第三节 立体主义雕塑

 第四节 生活中的立体主义建筑

第四章 未来与现实冲撞

 第一节 展现运动魅力的未来主义

 第二节 异国艺术家组成的巴黎派

 第三节 风格派

第五章 现代艺术的多种探索

 第一节 达达主义

 第二节 梦幻般的超现实艺术

 第三节 寻求现代设计之路的包豪斯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中对现代主义的探索

第六章 成熟的现代主义艺术

 第一节 不同形式的抽象艺术

 第二节 抽象表现主义

 第三节 二战后建筑艺术的发展

后记

参考书目

选图索引

试读章节

印象派中的传统画家德加。由于印象派是传统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最初阶段的艺术形式,因此印象派的艺术家们也是在运用传统技法和反对传统艺术的矛盾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的。但并非所有印象派画家都是如此,法国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qas)也是印象派一大巨匠之一,但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展现一种模糊的瞬间印象之外,还显示出较强的传统艺术风格特色。德加与大多数印象派的画家不同,他很少去描绘纯粹的大自然景色的魅力,而是喜欢从日常生活场景中取材,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生活中一幕幕真实的场景。

德加的作品展现出了生活的琐碎与平凡。像他在1896年左右所创作的《梳头》就是一幅表现题材很平凡的生活画,这幅画由大量的红色所充斥,画面中一位身着红色长裙的女子仰坐在梳妆台前,站在她身后的侍女一只手握着女子红色的秀发,另一只手拿着梳子,正认真地为其梳理那头火红的长发。画面的背景也采用红色来渲染,从而使坐着享受服侍的女子与背景融为一体。画家运用黑色的线条粗略地勾勒出坐着女子的轮廓,女子的双臂、脸和颈部在周围红色背景的衬托下也显得更加红润了。

在这幅画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为女子梳头的侍女。她身穿淡粉色的上衣和白色的裙子,而且双手和脸呈现出粉红色,明显突出于红色的背景。德加同样利用黑色的线条将其轮廓勾勒出来。并在侍女裙子的后方加粗加重了黑色的线条,形成些许的阴影。在画面的一侧,主仆二人的左手边有一张白色的桌子,靠近侍女的桌子沿上摆放着一把梳子,梳子的把手悬空,好像是侍女刚刚随手放置的。桌子在靠近坐着的女子一端还摆放着一些红色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既与女子的装扮相吻合,也与这幅画的整体色调相吻合。

画面背景中有一个同样为红色的布帘,几条黑色的曲线勾勒出布帘的自然褶皱,也增加了画面场景的私密性。此外画面最上方的位置红色较浅,因此可以隐约看见一个画框,减少了画面背景的单调性。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在红色的简单中又透露出与白色强烈的对比,让人们对其印象深刻。这幅画生动地记录了侍女为女子梳头的瞬间动作,但画面对人物形象和场景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以粗略的线条和不同素描程度和不同色相的红色相混杂来展现。在这幅画中,德加并没有显示出传统画法的影响,他后期的画作已经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风格和艺术规则,步入到现代主义对色彩进行着重表现的艺术行列当中了。

现代主义艺术的曙光。19世纪时期的欧洲国家依然以传统艺术为主导,古典艺术成为各个西方国家的主导性艺术风格,而且已经根深蒂固。但是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一些新时代的艺术家有感于古典艺术在构图、用色等方面的桎梏,这使他们在艺术上进行新的尝试与创新。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传统绘画功底但积极追求新突破的艺术家。马奈1832年出生在欧洲古典文化中心之一的巴黎,而且他受传统美术教育而成为画家,但他在1863年所创作的《草地上的午餐》,却展现出了一种对传统美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的美学倾向。

在《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中,马奈描绘了两个裸女和两个衣冠楚楚的男士一起野餐的场景。在传统艺术中裸女是经常出现的题材,而且这幅画的灵感明显来自乔尔乔内的名画《田园合奏曲》。但是马奈的这幅画中的裸女并没有采用神化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而是采用现实中的人物形象来阐释。他在这幅画中所采用的大胆创新的绘画形象和绘画技法却招来了官方绘画展览会的退稿和社会上大量的批判之声。而也正是马奈对向传统绘画在构图、用色和人物动作上的反叛,使马奈的这幅画被认为是第一件具有印象派风格的绘画作品。

《草地上的午餐》的画面中两位身着整齐服装的男士坐卧在树林间的草地上,他们的衣着都是当时正流行的款式,因此给人一种亲切感。在两位男士的身边坐着一位未着寸缕的裸体女子。女子的右腿向上收起,左脚从右腿下穿过。右臂搭在右腿上,右手抚着下颌,将脸颊转向画面,并与画外的观赏者形成对视,大胆、开放又毫不做作。这位裸女的真实形象和她旁边身着当时流行服装的男子都暗示了画面取自现实生活的特色。女子大胆和自然的表情也暗示出她并不属于幻想中的女神形象,而是一个好奇地打量着观者的女子。这种现实又大胆的形象在传统艺术中是不可能见到的。在女子的右后方散落着她的衣物和一些食物,展现出一种闲散的感觉,这与传统艺术庄重、唯美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画面的后方,不合透视法则的景深处一位女子正在水中嬉戏,这位女子虽然比画前面的裸女多了一件宽松的衣物,但与衣冠楚楚的两位男士相比也显得过于随便。女子单薄的白色衣物颇具古典气质,但对这位女子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周围森林和前景中三人形象的细部描绘,却采用了概略化的表现手法。因此包括画面后部的女子和景物在内,都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意象美,而并非是古典式的精确美。马奈的这件作品也因为富有挑衅性的画面内容和新式绘画技法的运用,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反驳。但却得到了一群年轻的无名艺术家的青睐,而这些无名艺术家便是此后印象派的诸位大师们。因此可以说马奈是印象派的先驱,他也是传统艺术向现代主义转化的有力推动者。

如诗般美妙的绘画。虽然印象派是一个绘画派别,但是印象派大师们在绘画上所追求的目标并不相同,莫奈注重自然光线的瞬间变化,德加喜欢展现生活中琐碎的瞬间,而马奈并没有像其他印象派成员那样形成独有的印象派风格。作为印象派大师之一的阿尔弗雷德·西斯莱(Alfred Sislev)则喜欢绘制风景画,而且乐此不疲。西斯莱所选择的风景大多数都透露出一种理想化的明朗之感,而且以乡村风光居多,给人一种如诗般甜美与浪漫的情调。

西斯莱在1872年所创的《圣马丁运河上的风景》就是一幅典型的具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画,画面中的色彩鲜亮、明快,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在这幅画中,天空占了画面上大半部分的面积,淡淡的蓝色使天空看起来更加清透,少量的白云飘浮在空中,令天空看上去显得格外辽远。太阳并不在画家表现的画面中,只是在画面的右上方露出淡淡的黄色,可能是为了表现不远处灿烂的太阳光的来源。

画面的下方被陆地和一条小河划分。宽阔河面上的河水十分清澈,人们还可以看见河面上激荡着淡淡的水波纹。在小河的对岸,西斯莱运用深绿色来展现阴影部分的树木,用浅而且发黄的绿来表现暴露在阳光下的这一岸边上的草地和树木。小河靠近画面前端的这一面似乎是一片坡地,地面上长满了低矮的杂草,有些杂草已经有些发黄,可能是已经到了深秋时节。西斯莱运用浅褐、淡绿、绿和深绿的搭配来表现深秋时丛生的杂草,粗略的笔触将杂草的无章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在坡地的上方是几处民宅,白墙红瓦的建筑在周围一片祥和的自然观下显得格外亲切。

西斯莱的这幅作品色泽艳丽、轻快,令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幅画的笔法粗略,没有精细的描摹,但又反映出一种真实感,这是古典式的精细绘画中不多见的,也是印象派画家对光与色十分敏感的特征反映,也是轻视传统透视与绘画规则的具体表现。西斯莱抓住乡村景观绚烂的这一幕,并将其完美地描绘下来。画面所呈现出的如诗般的感觉,令人眼前一亮。西斯莱对自然光照下景物的渲染以及用对比色来营造和谐画面的掌握都十分精准。尤其是他后期爱用的细碎的色块笔法使其风格与传统艺术的绘画明显区分开来。

P4-9

序言

从事与美术有关的职业,在当代社会,尤其在中国,是被许多人看不上眼的。当孩子考大学时,数理化或者文科的功课都不行了,有些家长就想到让孩子去学美术。其实,美术水平的高低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一个文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美术也是人类文明中较为难以掌握的一种学科。没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再加上后天不具备吃苦好学的精神,是肯定不能成为优秀艺术家的。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来看,哪一样东西离得开美术?我们开的汽车,需要优美的造型;我们住的房子,要有舒适的空间;我们吃的食物,要有好的包装;我们穿的衣服,更是要有好的形式。不仅是衣食住行,就连我们天天用的钞票,也需要有人进行图案设计。总之一句话,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美术。

可能也有人会争辩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不过,当你去博物馆的时候,当你去翻阅人类文明史的时候,你就会豁然发现,如果将贸易、金融、语言等人们认为热门、重要的专业和美术相比较,它们在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上都大大落到了美术之后。即便是将来,人们从各种更加丰富的媒体资讯中所看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会是美术。

将美术与其他社会专业这样比较,并不是说社会上的其他行业都不重要,我要强调的只是美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平常人的想象!尽管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或主流的媒体中并没有对美术予以特殊推崇,但是回头去看历史,即使是看距现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视觉资料,对你最为刺激的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只穿灰色的衣服?这就是美术!美术的表现最直接地反映了整个社会。

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方面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其中就包括美术专业的整体水平。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处于三十年连续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都涌现出过一些本国的著名建筑师以及一些被世界同行所推崇的优秀建筑作品。翻开外国人编写的世界建筑史,除了中国的长城、故宫等古代作品外,当代建筑还是零。不过在今后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肯定有两个中国建筑作品会被收入。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新楼(设计者为瑞梅·库哈斯Rem Koolhaas)和鸟巢(设计者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m)。但可惜的是这两栋建筑的设计者也都是西方人,尽管媒体在宣传时都尽量回避提及设计者是谁,但是历史是清晰的。

中国的美术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有些落后。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就是我主持编写这套《震撼的美术》的原因。简言之,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读者普及一般性的美术知识,增强美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运动的介绍与评论应该是中立的、不带有极强的个人观点的。但是历史是由后人来写的,因此要写一本完全忠实于美术史发展过程、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偏见的书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我只能说是尽量让自己做到客观公正。

美术发展史又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彼此相依的。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美术史书籍基本都是与社会史脱节的所谓纯美术史图书,即使有的美术史图书涉及到一些社会史的内容,也只是只言片语的提及。但是社会史是美术发展的重要背景,有时还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编写这套书时,我坚持将美术的发展放到社会政治、经济、商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介绍、分析。这种横向的历史关联互述,也会使读者易于产生阅读兴趣。

此套丛书共十三册,分别介绍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洲、印度、哥特、文艺复兴、法兰西、俄罗斯、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潮流。这些分册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概述了外国美术史的最主要发展历程。

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美术水准,包括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都会相应地有所提高。而只有美术水平提高了,国民的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附加值。

谭平

于中央美术学院

后记

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确切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程度,何时衰落?是一种风格的名称?一个时间段?抑或是一种思想状态,至今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总而言之,从艺术观点来看,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在“先锋主义”、“颓废主义”和“实验派”等各种现代文学艺术流派名称之下,兴起和发展的一场文艺运动、文艺思潮、文艺派别的总称。

在文学方面,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之间的畸形、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在创作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思想知觉化的方法,以开掘人物的内心奥秘,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

在美术方面,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对现代主义美术的思想倾向、艺术特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哲学思潮的共同点是反对理性的压抑,重视直觉与潜意识活动的作用。这就直接要求其作品深入表现精神意识的奥秘,而不满足于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其艺术特征的表现为:忽略画面的形象性描绘,而格外重视表现方法、技巧,以及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发掘和表现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形象,而是内心世界的情感,追求对于梦境以及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的描述。

在建筑设计方面,现代主义却是一个有着明确时间概念、有着典型的代表风格和代表人物,并且以对理性主义的绝对崇尚为特点的运动和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这种模式后来从西方影响到了全世界。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建筑也被人们称之为“国际主义建筑”。但随着规则统一的国际主义建筑兴起的反应并不是赞誉,而是一片批评之声。因此,现代主义建筑也开始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在设计手法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因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建筑。

艺术的创新首先在于哲学思想的创新和解放。尼采的悲观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其共同出发点都是反对理性的压抑。而这种对于理性的新古典主义的反叛,其经济原因在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和机械化的大生产,给人们传统生活模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的后果必然引起社会模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而经济基础的改变对于哲学、美术等上层建筑发生变革的推动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此看来,了解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其概念的理解过程,会自然联系到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过程。而如果想知道现代主义美术变革的起因,就必然需要对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和根源有所了解。这本书,就是通过对许多种艺术形式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描述,与当时社会的艺术发展氛围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人类文明,尤其是艺术文明的发展规律的。

王其钧

2009年11月4日

于中央美术学院

书评(媒体评论)

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后,人类的思维精神总是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与求答,执着地探究着生存的本义与灵魂的归附,艺术就是在这个求证过程中,以审美方式留下的文明记忆。这里纪录着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信念与意志,抗争与进取,憧憬与渴求,历经岁月的淘洗,超越时空而播布至今。这部美术史以学者的识见,艺术家的禀赋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阐发,史论两重,图文并茂,读者自会从中得到切实的警醒、启迪与激励,以及丛书所标举的心灵上的震撼。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与评论家原《美术研究》主编 杜哲森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存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作品中,建筑作品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一部建筑史,尤其是以翔实的史料分析和丰富的图片细节来加以呈现的建筑史,是艺术爱好者与文化爱好者不可夺得的收藏。这套《震撼的美术》书籍中有关建筑史的论述部分,结合了历史、文化、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元素,对各个时期及经典类型的建筑案例进行了解析,同时旁征博引,扼要地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建筑师的设计理论与创作观点。窥一斑而知全豹,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套书不失为是一套可以涵盖建筑艺术及其理论的优秀读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贵祥

震撼的美术诞生于天才之手,而天才是父母生育的,更是社会养成的。他们在挥洒艺术才华的时候也是在诉说着自己时代的故事——这些呈现故事的画面联缀起来,就是历史的画卷。因此,我们通过鉴赏这套书,走进艺术之林,也能够实在地感到走在它们所属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在感觉愉悦之外也感受着人类历史的厚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高丙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