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影响人类的十本书”之一,它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它首先从巫术、仪式中过渡到哲学性质的问题,并谋求其解答,开辟了印度哲学的先河。
本书主要收录了《大森林奥义书》《泰帝利耶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疑问奥义书》《剃发奥义书》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奥义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奥义书》“影响人类的十本书”之一,它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它首先从巫术、仪式中过渡到哲学性质的问题,并谋求其解答,开辟了印度哲学的先河。 本书主要收录了《大森林奥义书》《泰帝利耶奥义书》《由谁奥义书》《疑问奥义书》《剃发奥义书》等。 内容推荐 “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干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 据说佛教的思想也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融会存其思想之中。从巴利文献看来,许多佛陀的对话都是一种“隐藏的哲学”——仅扼要勾勒出佛陀思想的大概,烘云托月,言有尽而意无穷。比较起来,《奥义书》显得更有细织、更有系统。 本书精选了古老《奥义书》的精华,不仅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而且故事性较强,阅读后让人大彻大悟。 目录 导言 大森林奥义书 歌者奥义书 爱多雷耶奥义书 泰帝利耶奥义书 自在奥义书 由谁奥义书 伽陀奥义书 疑问奥义书 剃发奥义书 蛙氏奥义书 白骡奥义书 憍尸多基奥义书 弥勒奥义书 试读章节 第三梵书 耶若伏吉耶前来拜访毗提诃国王遮那迦,心里想着:“我不准备说什么。”然而,他俩以前在讨论火祭时,耶若伏吉耶曾赐予毗提诃国王遮那迦恩惠。遮那迦选择的恩惠是可以随意提问,毗提诃也已允诺。因此,现在这位国王向他提问。(1) “耶若伏吉耶啊,人有什么光?”他回答说:“阳光,大王啊!人们依靠阳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2) “太阳落下,耶若伏吉耶啊,人有什么光?”“月光。人们依靠月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3) “太阳落下,月亮落下,耶若伏吉耶啊,人有什么光?”“火光。人们依靠火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4) “太阳落下,月亮落下,火熄灭,人有什么光?”“语言之光。人们依靠语言之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因此,大王啊!即使伸手不见五指,只要前面有说话声音,就能走到那里。”“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5) “太阳落下,月亮落下,火熄灭,寂静无声,人有什么光?…‘自我之光。人们依靠自我之光,坐下,行走,做事,返回。”(6) “自我是哪一位?”“他是生命气息中由知觉构成的原人,是心中的光。他同样地进入两个世界,若有所思,若有所行。因为他人睡后,超越这个世界和各种死亡形态。(7) 注:“两个世界”指觉醒的世界和熟睡的世界。“这个世界”指觉醒的世界。 “这个原人出生后,有了身体,也就与罪恶相连。一旦死去出离,便摆脱那些罪恶。(8) “确实,这个原人有两种境况:这个世界的境况和另一个世界的境况。居于两者之中的第三种是睡梦的境况。处在这个居中的境况,他看到两种境况:这个世界的境况和另一个世界境况。无论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路口是什么,一旦进入这个路口,就会看到罪恶和欢喜这两者。他在这里进入睡梦,携带着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材料,自己毁坏它,自己建设它,依靠自己的光辉和光芒做梦。这个原人在这里成为自我启明者。(9) “这里,没有车,没有马,没有道路。于是,他创造车、马和道路。这里,没有欢喜、快乐和高兴。于是,他创造欢喜、快乐和高兴。这里,没有池塘、莲花池和水溪。于是,他创造池塘、莲花池和水溪。因为他是创造者。(10) “有这些偈颂为证: 他用睡眠压倒身体各个部分, 而自己不睡,观看入睡的感官; 他携带着光,回到原来的境况, 这个金制的原人,唯一的天鹅。 他以气息保护下面的巢窝, 而自己游荡在这巢窝之外; 他任意遨游,这位永生者, 金制的原人,唯一的天鹅。 这位神在睡梦中上升下降, 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象: 忽而像是与妇女寻欢作乐, 忽而像在笑,甚至遇见恐怖。(13) “人们看到他的游乐场,而没有看到他。因此,有些人说,不要唤醒沉睡的人,如果他不返回这个人,那就难以医治了。而有些人说,他就在醒着时的地方,因为他在睡梦中看到的就是醒着时的那些景象。应该说,这个原人是睡梦中的自我启明者。” “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为了获得解脱,请你给予更多的指教!”(14) “他在沉睡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又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梦中。他在那里看到的一切并不跟随他,因为这个原人无所执著。” “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为了获得解脱,请你给予更多的指教!”(15) “他在梦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又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觉醒。他在那里看到的一切并不跟随他,因为这个原人无所执著。” “正是这样,耶若伏吉耶!我赐予尊者一千头母牛!为了获得解脱,请你给予更多的指教!”(16) “他在觉醒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又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梦中。(17) “犹如一条大鱼在两岸之间游动,忽而此岸,忽而彼岸,这个原人在睡梦和觉醒两者之间游荡。(18) “犹如一头兀鹰或秃鹫在空中盘旋,已经疲倦,收拢双翼,冲向自己的巢窝,这个原人快速返回那里入睡,没有任何愿望,不看到任何梦。(19) “他有那些名为‘利益’的脉管,细似头发的千分之一,里面充满白色、蓝色、褐色、黄色和红色。在那里,人们似乎杀害他,似乎战胜他,一头大象似乎追赶他,他似乎跌入一个洞穴。这些都是出于无知,想象自己在清醒时遇见的种种恐怖。然后,他仿佛认为‘我是天神!我是国王!我是所有这一切!’这是他的最高世界。(20) “然后,他进入一种超越欲望、摆脱罪恶的无畏状态。正如一个人在拥抱爱妻时,他不知道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东西,同样,这个原人在拥抱由智慧构成的自我时,不知道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东西。在这种状态,他的欲望已经实现。自我就是欲望,因而没有欲望,也没有烦恼。(21) “在这里,父亲不是父亲,母亲不是母亲,世界不是世界,天神不是天神,吠陀不是吠陀。在这里,盗贼不是盗贼,杀害胎儿者不是杀害胎儿者,旃陀罗不是旃陀罗,包格沙不是包格沙,沙门不是沙门,苦行者不是苦行者。善行不跟随他,恶行也不跟随他。因为此时他已超越一切心中烦恼。(22) P78-82 序言 奥义书(Upanisad)在印度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对印度古代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上古时代也称吠陀时代。现存吠陀文献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吠陀本集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约产生于公元前十五世纪至公元前十世纪之间。其中,《梨俱吠陀》(Rgveda)是颂神诗集,《娑摩吠陀》(Samaveda)是颂神歌曲集,《夜柔吠陀》(Yajurveda)是祈祷诗文集,《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是巫术诗集。这些吠陀本集表明印度吠陀时代是崇拜神祗的时代。神祗分成天上诸神、空中诸神和地上诸神三类。许多天神由自然现象转化而成,如苏尔耶(太阳神)、阿耆尼(火神)、伐由(风神)、普利提维(大地女神)和乌霞(黎明女神)等,也有一些天神由社会现象或与自然现象相结合的社会现象转化而成,如因陀罗(雷神和战神)、陀湿多(工巧神)、苏摩(酒神)和毗诃波提(祭司神)等。《梨俱吠陀》中的颂神诗主要是向这些天神表达崇拜、敬畏、赞美和祈求。在印度上古初民的心目中,人间一切事业的成功都依靠天神的庇佑。 印度吠陀时代早期是氏族部落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强,而形成种姓社会制度。社会成员分成四种种姓:第一种姓婆罗门(Brahmana)是祭司阶级,掌管宗教;第二种姓刹帝利(Ksatriya)是武士阶级,掌管王权;第三种姓吠舍(Vaisya)是平民阶级,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第四种姓首陀罗(Sudra)是低级种姓,主要充当仆役。从四种种姓的排列次序就可以看出,婆罗门祭司在社会中居于首要地位。《梨俱吠陀》有一首晚出的“原人颂”,已将种姓制度神话化。这首颂诗描写众天神举行祭祀,以原始巨人补卢沙作祭品。众天神分割补卢沙时,“他的嘴变成婆罗门,双臂变成罗阁尼耶(即刹帝利),双腿变成吠舍,双脚变成首陀罗”。(10.90.12) 四部吠陀也是适应祭祀仪式的实用需要而编订成集的。婆罗门教的祭祀仪式分“家庭祭”和“天启祭”两大类。家庭祭是有关出生、婚丧和祈福等日常生活祭祀仪式,只要点燃一堆祭火,由家长本人担任司祭者,或者请一个祭司协助。天启祭则是贵族和富人,尤其是国王举行的祭祀仪式,需要在祭坛的东边、南边和西边点燃三堆祭火,由四位祭官统领一批祭司担任司祭者。这四位祭官分别是:诵者祭司(Hotr),由他念诵《梨俱吠陀》颂诗,赞美诸神,邀请诸神出席祭祀仪式;歌者祭司(Udgatr),由他伴随供奉祭品,尤其是苏摩酒,高唱《娑摩吠陀》赞歌;行祭者祭司(Adh-varyu),由他执行全部祭祀仪式,同时低诵《夜柔吠陀》中的祈祷诗文;监督者祭司(Brahman,梵祭司),由他监督整个祭祀仪式的进行,一旦发现差错,立即予以纠正。 《阿达婆吠陀》编订成集的时间晚于前三部吠陀。但这不意味《阿达婆吠陀》中的巫术诗产生时间晚于前三部吠陀中的颂神诗。巫术是属于原始宗教乃至前于宗教的古老社会现象。它更多体现始终在民间流行的通俗信仰。《阿达婆吠陀》的早期名称是《阿达婆安吉罗》。阿达婆和安吉罗是两位祭司的名字,也代表两种巫术咒语:祝福咒语和驱邪咒语。在《阿达婆吠陀》中也有不少颂神诗,但一般都与巫术相结合。在这里,《梨俱吠陀》中的诸神适应巫术的需要,几乎都成了降伏妖魔或敌人的神。 印度吠陀时代上古初民崇拜神祗,热衷祭祀。而婆罗门主导祭祀活动,并在祭祀活动中接受布施和酬金,是最大的实际受益者。在吠陀时代后期出现的各种梵书便是婆罗门的“祭祀学”著作。梵书(Brahmana)这一名称的词源是“梵”(Brahman,词根brh的意思是增长和发展)。“梵”在早期吠陀文献中常常用于指称吠陀颂诗,由此,念诵吠陀颂诗的人叫做婆罗门(Brahmana,阳性),解释吠陀颂诗的著作叫做“梵书”(Brahmana,中性)。现存梵书有十几种,分属四吠陀。婆罗门在这些梵书中,为各种祭祀仪式制定规则,诸如祭祀的种类、祭火和祭司的数目、祭祀的时间和地点、念诵或咏唱的颂诗、供奉的祭品和祭祀用品等等,并千方百计将祭祀仪式繁琐化和神秘化,强调所有这些规则乃至最微小的细节都事关祭祀的成败。在这些梵书中,祭祀本身成了最高目的。包括天神在内的一切力量都源自祭祀。而婆罗门执掌祭祀,也被抬高到等同天神的地位。婆罗门的祭祀理论至此达到鼎盛。 在梵书之后出现的是各种森林书和奥义书。这两类著作性质相近。奥义书有时包含在森林书中,如《爱多雷耶奥义书》包含在《爱多雷耶森林书》中;有时本身既是森林书,又是奥义书,如《大森林奥义书》。但这两类著作一般都作为梵书的附录。森林书排在梵书之后,奥义书又排在森林书之后。因此,这两类著作,尤其是奥义书,又被称为“吠檀多”(Vedanta),即“吠陀的终结”。虽然排在梵书之后,但它们的主题思想并不是梵书的继续或总结,而是展现对于祭祀和人生的另一种思路。 森林书(Aranyaka)这一名称的词源是“森林”(aranya)。这类著作是在远离城镇和乡村的森林里秘密传授的。它们主要不是制定祭祀的实施规则,而是探讨祭祀的神秘意义。这些森林书的作者隐居森林,不仅摒弃世俗生活方式,也摒弃世俗祭祀方式。他们强调内在的或精神的祭祀,以区别于外在的或形式的祭祀。这样,森林书标志着由梵书的“祭祀之路”转向奥义书的“知识之路”。 …… 中国翻译奥义书的先驱是徐梵澄先生。他自1945年起,侨居印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期间,潜心翻译奥义书,先后译出五十种。1979年回国后,他将译稿题名《五十奥义书》,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徐梵澄先生的译文采用文言体,故而对一般读者而言,在阅读和利用上会有一定困难。鉴于奥义书在印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觉得有必要为国内读者提供一部《奥义书》的现代汉语译本,也就着手做了这件工作。 我的翻译依据印度著名学者拉达克利希南(S.Radhakrish-nan)的《主要奥义书》(The-Principal Upanisads,1953)中提供的梵语原文。拉达克利希南的《主要奥义书》收有十八种奥义书,我译出的是前面的十三种,也就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三种原始奥义书。在翻译中,也参考美国学者奥利维勒(P.Olivelle)的《早期奥义书》(The Early Upanisads,1998)中提供的梵语原文。奥利维勒的《早期奥义书》收有十二种奥义书,也就是没有收入十三种奥义书中一般认为较晚的《弥勒奥义书》。我对译文的注释既参考他们两位的注释,也参考其他的相关著作。我在注释中注意把握这两个原则:一是适应中国读者的需要;二是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或过度诠释。 奥义书原本是口耳相传的,因此,文体具有明显的口语特征,诸如常用复沓式表述、惯用语、语气助词和借助手势等,其中不少也直接采用对话体。但它们最终毕竟形成书面文字,以抄本形式留传下来,也就有别于纯粹的口语。因而,我的译文也不刻意追求口语化,只是尽量做到文字表达上明白晓畅。至于效果如何,只能留待读者检验。 黄宝生 2007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