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记述了李安的电影人生历程,从台湾的国立艺专毕业到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制作戏毕业,从求学的坚持到现在事业的成功都体现了人生的一句格言就是“坚持”从李安的少年时代一直到最新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色戒》,详细记录了每一部电影的摄制背景、心路历程及坎坷经历等。李安是一道风景,无论电影内外。作为华人导演最出色的代表,李安站在世界电影的风口浪尖摘下一个又一个桂冠,其电影奠定了“象征意义”的结构和范式。该书是国内研究李安及其电影的首部专著。通过解读李安的多部电影,本书全面分析了李安的导演艺术、电影影像风格、电影中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及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书中穿插有导演及对爱情、家庭的传奇故事和鲜为人知的拍摄花絮,还配有大量精美图片。
李安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策略的成功,因此,对李安作曲的文化研究正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叙事艺术渐渐成为文化经验、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传播途径,深刻影响着影像受众。
李安血液中的东方文化传承使他的作品相当程度上以一种东方式的理念诉说着世界性的话语和情感,从这种意义,李安电影使中国文化得到到了跨文化传播,也成为好菜坞生产制作中的一个“异类”。
李安的这种跨文化电影,最终成就了他的电影风景和席卷世界的李安现象。
位于美国东北海岸哈得逊河口的大都会纽约,在迷蒙的晨雾中渐渐显露出了清晰的轮廓。泱泱大洋岸畔的纽约港上,巍巍雄踞着那座100多米高的自由女神塑像,端庄俊逸的古典希腊美女,左手抱着《独立宣言》,右手高擎着一把火炬,居高临下俯瞰着充满现代气息的纽约城。
李安将要求学的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研究所就位于这座美丽城市的一隅。
当李安为了追寻电影之梦来到纽约的时候,他的心依旧为伊利诺斯大学所牵挂,这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学习戏剧的美好时光,更主要的,是在牵挂着那里的一个人:他的女朋友林惠嘉。
李安和林惠嘉的相识记忆是美好的。1978年8月3日,李安从台湾来到位于美国香槟城的伊利诺斯大学报到,不久之后的8月19日,他便和一群留学生一道前往芝加哥附近的盖城为世界青少年棒球冠军赛助威。在车上,坐在李安旁边的就是在伊大学习微生物科学的女学生林惠嘉,于是他们相识了。缘分有时就起于意外的邂逅,刚刚进入伊大的李安其实并不显眼,而且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大多都学习理工科,李安是当时惟一一个学习戏剧的中国学生,因此他们在交流上往往因为领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可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李安和林惠嘉两个人的发展,那次相识以后,他们便开始交往。
伊利诺斯大学的校园是美丽的,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李安和林惠嘉常常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里,谈中国、谈美国,谈人生、谈理想。有时候还会问到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比如有一天,林惠嘉忽然对李安脸上的酒窝产生了兴趣,就问他:“为什么你的酒窝位置和别人的不一样?”
李安回答说:“因为是狗咬的,所以位置没法子选择啊。”
“啊?”林惠嘉对李安的回答颇感好奇,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就说:“那这么说你是刻意让狗咬你了!”
李安看着林惠嘉那双美丽的眼睛,还是一本正经的样子对她说:“那是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邻居家的一条小土狗和我已经很熟悉了,我总是喂它东西吃,还逗它玩,所以它见了我总会摇尾巴。后来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路过邻居家门口的时候,忽然看见了那条狗,它的屁股底下坐着一块木板。我当时就想把木板从它屁股底下拿出来,可没想到,它忽然翻脸不认人了,照着我的头就咬了过来。上牙咬在了我的眉骨,下牙咬在脸上,咬得满脸是血。当时我也顾不得许多,撒开腿就往家跑,到了家正巧妈妈在家,可把她吓坏了。虽然后来没什么事,可是狗的牙印就在脸上留下了伤疤,就是你现在看到的酒窝啊!”
李安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林惠嘉在一旁听着,越听越吃惊,她没想到,原来李安说酒窝是狗咬的原来并不是玩笑;她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件童年的往事,在李安的口中讲出来是那样的活灵活现,让她仿佛置身当时的情境一样。在李安娓娓的话语声中,林惠嘉凝望着他,爱意由心底萌生……
就这样,李安在这里读书的两年时光倏然逝去,当他不得不为了追寻电影的理想而前往纽约时,两个人才在伊大的校园里依依惜别。小别难免,事业为重。虽然身在两地,但两个人之间仿佛有条扯不断的红丝线,连接在伊利诺斯和纽约之间,日久却情意愈浓。
来到纽约大学的李安很快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电影,以往的创作或是学习电影的经历难免都有些“票友”的意味,所以他此时的感受才变得十分明显。而纽约大学曾经培养出诸如奥利弗·斯通、马丁·斯科西斯、斯派克·李、科恩兄弟这样的著名电影大师,在美国电影史上形成了声名遐迩的“纽约学派”。因此,李安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他渴望自己经过在纽约大学对电影知识和技巧的系统学习,能够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在属于他的舞台上借助电影去表演。
那段学习时光,李安过得十分充实。他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名片的结构和分析拍摄思路很入神,一与电影联系在一起,他就会萌生出很多有趣的点子。有时候赶上放假没有课,李安甚至会有一种失落感。这种感觉在以往是绝对不会有的,因为学生总是渴望上学时放假,然后可以有空闲去玩,他在台湾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可是如今却产生了这样的变化,看来电影对李安的影响的确很大。
随着学习的深入,李安开始逐渐接触电影制作的全部流程。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系研究所是一个培养电影导演的摇篮,它有个很好的特点,就是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会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一些的实际操作机会。而且,在学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要求每个学生完成5部作品的创作,包括默片、音乐片、配声片、同步录音片和毕业作品。
P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