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家道义新解/一霖儒家道义研究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宋一霖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开源大圣》追溯了儒家文化的源起和圣世体现;《儒家道义记》集录译注了彰显儒家道义的经典精句;《儒家故事解读》从故事中见道义,以道义解读故事;《儒耶道义对话》从儒家和基督教的道义对话中体现儒家道义推及基督教原理的相通共性。本书则集成了上述几本书的内容,比较系统、完整地阐释了儒家之道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

内容推荐

本书以通俗的表述和翔实的论证,对儒家之道作了全新的系统解读:儒家之道是贯通天人的精神信仰,是普行人世的公共法则,是修养人身的美善德行,是遏恶扬善的正道义理,和顺时应事的权变思维,也就是恒常真理与权宜变化相辅相成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儒家之道包括天是主宰、人性为本、天人合一、奉守公则、修养德行、遏恶扬善、权宜变化、禀常达变、殊途同归九大基本精义,是超越时空的永恒长存的普遍真理。本书告诉我们,继承儒家之道的道义传统,禀持儒家之道的开放视野,顺应时移事异的变化发展,我们将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和指向灯塔,从而自信、充实而明智地行进在人生的漫长复杂旅途之上。

目录

天是主宰第一

中华先民的信仰

天是最高主宰

天的完全禀赋

敬畏天是人的本分

人性为本第二

人的本性需求

禁欲背弃人性

纵欲必招祸乱

欲望中道:追求而节制

以民为本须以人性为本

天人合一第三

天与人同在合一

学道可达天人合一

祭祀、祈祷的功效

奉守公则第四

道行于人世为公则

日常生活十公则

奉守公则,做合格社会公民

奉守公则,必修德行

修养德行第五

道存于人身为德行

以仁爱为核心的“十美”德行

“十不”及“十害”

“十过”“十弊”

中庸“十德”

如何修养德行

遏恶扬善第六

善恶俱存的世界

常理辨别善恶

善恶的源起

善恶转化

善恶报应

遏恶扬善

善恶是比较而言

权宜变化第七

权宜变化的必然

什么是权宜变化

权宜变化之术

执一不变的危害

徒知权变的祸患

禀常达变第八

常理与权变

人人皆可成圣

成治或致乱的奥秘

殊途同归第九

孔子的远见卓识

儒家与诸宗教的殊途同归

道教教义

印度教教义

佛教教义

犹太教教义

基督教教义

伊斯兰教教义

殊途同归

有识之士的见地

前景与展望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华先民的信仰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求实用价值的民族,缺乏终极的精神信仰。这句话说对了一半:中华民族生活在地形复杂、气象多变、耕地有限的地理环境中,并没有那么多幻想、空想、玄想,务实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须。这句话又说错了一半:中华民族并不缺乏终极的精神信仰。自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对皇天上帝的信仰,对万物神灵、圣贤英灵、祖先亡灵的祭拜,一直是中华先民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远古时代,帝王号称承受天命而君临天下,圣明帝王在泰山筑坛祭天以报答上天的恩赐,以及匹配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山辟场祭地以报答大地的功德。每逢世代兴盛,圣明帝王必亲临泰山祭祀天地,以报答天地之功;及至世代衰微,昏庸帝王也就废弃了在泰山筑坛祭天和辟场祭地的仪典,从而使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礼仪未能流传下来。但是,对皇天上帝及万物神灵、圣贤英灵、祖先亡灵的信仰和祭拜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持久地流传于民间。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也是一个具有精神信仰的民族。

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贤相管仲就曾经说过,古代在泰山筑坛祭天和在梁父山辟场祭地的受命帝王共有七十二家,我看到所记载的有十二个——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成王。这些圣明帝王都是承受天命之后在泰山筑坛祭天和辟场祭地的。

远古伏羲氏治理天下,抬头观察天象,俯首观察地情,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适宜存活的万物,近处取自人身,远处取自自然万物,于是始创八卦,以便贯通神明的德行,以便类比万物的情态。伏羲氏在远古就开始探寻神明之德了。

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炎帝神农氏因为农事初兴,创立了腊祭,以报谢天地之恩。他率领姜炎部族族众,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宣诵腊祭祭词:“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腊祭创立后,一直为后人所沿袭。对于不理解在腊祭日举国之人狂欢的弟子子贡,孔子告诫说:“百姓终年辛劳才得腊祭,享受一天的恩泽,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只紧张而不松弛,文王、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文王、武王之道。”炎帝神农氏创立的腊祭和孔子对腊祭祭众的理解,显示了中华远古先民对天地功德的报谢、祈求和欢悦。

最早创立中华古代一统国家的黄帝轩辕氏修德整兵,经阪泉三战打败炎帝神农氏的衰微后嗣榆罔帝和涿鹿大战擒杀暴虐百姓的蚩尤,征讨平服了作乱不顺从的诸侯,巡视东、南、西、北各方,在釜山与诸侯合符盟会,天下得以太平。万国安和,黄帝登山筑坛辟场祭祀天地、山川、鬼神一类的祭祀仪典比前朝历代都多。

唐尧在位,命令羲氏、和氏恭敬顺从上天的意志,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制作历法,慎重地授于民众农时。唐尧年高,征询群臣谁可继承帝位治理天下,重臣放齐称赞尧的儿子丹朱开明,尧说丹朱凶顽无德,又好争辩,不可以继位。重臣谁兜称赞共工能够聚人兴功,尧说共工言辞巧饰,行为邪僻,外表好似恭谨,连上天也敢轻慢,这样的人不可用。即便是四方诸侯长推举的虞舜,唐尧也要经过理家治政考察他,以便观察天命。经过二十年的考察,虞舜政绩累累,唐尧才让舜摄政代理天子之职,向上天推荐虞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唐尧敬天顺天,不愧为仁德如天、智慧如神的一代圣王。

唐尧逝世后,虞舜认为丹朱是尧的嫡长子,按常道本该父死子继,于是到南河之南避让丹朱;可是诸侯朝拜的不到丹朱那里却去朝拜虞舜,诉讼的不找丹朱却找虞舜,歌咏的不歌咏丹朱却歌咏虞舜。虞舜这才说:“这是天意啊!”于是前往都城,登上帝位。早在摄政代理天子之职的时候,虞舜就敬畏上天,祭祀天地神灵:他向上帝祭告继位大事,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神灵,遍祭诸神;他巡视四方:在东方登上泰山,燔柴祭天,按等第遥祭其他名山大川,到南方、西方、北方巡视也像在东方一样。虞舜敬天、爱人、任贤、疾恶的优秀品赋贯注于言行政务之中,所以才能与唐尧一起成就了永世流芳的尧舜盛世。

P2-4

序言

可以说,这本《儒家道义新解》是《中华开源大圣》、《儒家道义记》、《儒家故事解读》三本书的集成之作。这本书集成了上述三本书的内容,系统、完整地陈述了儒家道义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

本书通过引经据典和翔实论证,提出:儒家道义是贯通天人的精神信仰,是普行人世的公共法则,是修养人身的美善德行,是遏恶扬善的正道义理,和顺时应事的权变思维,也就是恒常真理和权宜变化相辅相成的信仰体系、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本书以道的展开为线索,探寻了儒家道义的九大基本精义:

天是主宰,讲道源于天;

人性为本,讲道本人性;

天人合一,讲道合天人;

奉守公则,讲道行于世;

修养德行,讲道存于身;

遏恶扬善,讲道施报应;

权宜变化,讲道尚权变;

禀常达变,讲道通完全;

殊途同归,讲道同途殊。

显然,这里所说的道,并不是指只适用于一时一地的器用、意识、制度,它是超越时空的永恒长存的普遍真理,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而与人世的诞生、现存直至延伸相伴同行。这,就是儒家道义的源远流长,就是儒家道义的博大精深,就是儒家道义的生命活力。有道则治,无道则乱;顺天则存,逆天则亡——这一圣人古训,无论是过去,抑或现在,以至到未来,都是同样适用的。

固然,道义的思维并非我的个人创造,一切都存在于中华古圣的教诲之中,一切都存在于儒家经典的记载之内。我因循孔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诲训,仅仅是从中华古圣的教诲和儒家经典的记载中学习、探寻、提取、陈述了儒家道义而已。我怎么敢贪天功和图圣绩为己有呢?道义普存于人世。任何人,只要肯虔诚地学,认真地看,平静地思,专精地悟,一样能够通达道的义理。我,就是这些学、看、思、悟的凡人、常人、俗人中的一个。

因此,这本书并不是专家学者的学术专著。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探寻者,和那些与我一样的普通人娓娓而谈,分享学道、寻道、达道的妙乐。由此,这本书虽然尽量忠实于儒经原典,却没有照录远古文言原文而译成了现代白话文。文言文太晦涩难读了,不符合现代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白话用语习惯。现代人解读儒家道义,除了少数专业人士之外,似乎还是以白话译文为好。至于译文的出处,作者也已经一一标出,以方便专业人士或能读原著的读者查找。说实话,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但又为通俗表述儒家道义所必需。

通过一轮的探寻,我相信:继承儒家的道义传统,禀持儒家道义的开放视野,顺应时移事异的变化发展,我们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和指向灯塔,从而充实、自信而明智地行进在人生复杂漫长的旅途之上。

希望,在探求真理的人们!

希望,在崛起的年轻一代!

宋一霖

2010年2月于广州

后记

在近于“闭关”的整整十年时间里,我克服了生活的浮躁喧嚣,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平静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探寻着儒家道义的真谛,至今总算完成了一轮的探寻。这,若说是人生的命运,也就无须夸耀,也无须诉苦,顺命而行就是了。

只是,在回思自己创作历程的时候,我忘不了恩师、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诚心感谢恩师、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

范志伦、曾汉民两位恩师最早鼓励我投身创作,关注文化的灵魂价值;

周子雍,数年如一日地支持我的创作,并无私提供了各书的资金资助;

梁彦斌,积极提出图书出版建议,并多方支持图书的出版、发行事宜;

樊丽萍,自始至终地关心书籍的出版,不辞辛劳地精细编辑了有关图书;

蔺红专,主动协助书稿的出版、发行,努力采用多种方式把图书推向社会;

赖群,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打印、编排了系列图书数百万字的文稿,并处理了全部电子文件;

张洪波,一直关心书稿、图书的推广,将图书信息推至海内外;

赵广军,热情鼓励我的溯本求源探索,主动联系相关影视机构的制作事宜;

黄建和,伴陪我走过中国十余个省市的山山水水,平安完成圣地的考察旅程;

温广才,主动承担了电脑安装、维护的责任,确保创作全过程的信息采集、文稿打印的技术支持。

诸多恩师、朋友难以一一列举。正是在他们的理解、支持下,笔者才顺利完成了系列图书全部文稿的写作、出版与发行,在此谨向师友们致以殷切的感谢。

只是,学道、达道、立道、弘道、权道、同道、行道的途程岂有止境?愿与恩师、朋友和读者们共勉。

宋一霖

2009年12月

电子邮箱:yilin6918@sina.com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