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饕餮权相(大清二号首长和珅)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计平生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要以为和珅就是一土豪,他也是有情有骚有理想的文艺男青年。当世界把他推向大清2号人物的时候,不吞下这个帝国怕是对不起观众。这个千古巨贪,到底有怎样疯癫成魔的血泪屎,请自带纸巾阅读由计平生编著的这本《饕餮权相(大清二号首长和珅)》。

本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饕餮,就是吞没一切贪得无厌的巨兽。和珅从一个苦逼的文艺青年,一跃成为大清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兽性吞没了人性。和珅大大的贪字脸下面,深藏的是一个有血有泪有屎的血泪屎。说真的,在大清国做公务员没两下硬功夫还真混不下去,和珅绝非一个只知道贪的昏晕无能之辈,要不是他闭门苦修多年的内外功,怎么可能上下通吃,左右逢源。从皇上到群臣,哪一个不买和爱卿、和中堂的面子。做到这一切的原因,是和珅深知人心,饕餮的外表下面有洞穿人心的细腻心思。和珅,到底有多贪?他的奋斗史有多么苦逼?他除了贪之外还有什么?网文奇才计平生内功级作品《饕餮权相(大清二号首长和珅)》步步紧逼,循循善诱,走进这只巨兽的内脏。

《饕餮权相(大清二号首长和珅)》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官场标本,变现了一切,却道“百年原是梦”

1.每个变态的权力偶像背后,都有一个苦逼的童年

2.助人就像买彩票:好人会变成贵人

3.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4.开始,只是个理想主义者

5.学几项专业技能是多么重要啊

6.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7.标准有千千万,只取一条

8.拼爹不过头点地,勇气、能力、厚脸皮

9.不在“盛世”中可爱,就在挑逗中变坏

10.背景再深,用得上才行

11.雁过留毛、人过留声

12.上面有人,下面也要有人

13.首长是导演

14.钱?不是问题!

15.才子?能臣?

16.传说中的敌人

17.日斜夕阳

18.末日就要来了

19.死后原知万事空

20.篇外一:配角的侧脸

21.篇外二:帝国的那些年

后记 给我一个犯错的机会

试读章节

如果和大人只是涉足于教育行业,那就称不上和氏集团了,和氏集团主营项目非常广泛,包括粮店、酒店、古玩古董店、瓷器用品店、建筑用品店、柜箱铺、小煤窑等多项领域,甚至专门购置了80辆大马车,用于自己货物的运输并且额外向社会提供长途贩运服务。

其实这都是小意思,和氏集团盈利最多的业务是搞土地兼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财富最终的根基在于土地而不是货币,在当时手里握着几十万两白银的现银,远远不如拥有几块土地来的安心,这也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王公贵族开始腐败后,首要的不是搞什么金融贸易,而是大搞土地兼并,最终大批农民破产,然后无法生存的农民举行起义推翻政府,重新进行土地所有权的洗牌。

自古以来,每个封建制王朝的灭亡无不遵从这一个规律。

据传说,和氏集团掌握的土地大概有八千顷土地,相当于现在500多平方千米。啥?你不知道500多平方千米有多大?没关系,我可以给你一个数字你比较一下:如今北京市的总面积是也不过16000平方公里。

更为重要的是,和大人拥有的土地可不是在罗布泊或者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而是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北京周围,并且辐射到天津、承德,甚至连东北的沈阳附近也有和氏集团分公司的存在。

这些土地都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老大乾隆赏的。中国自古就有皇帝为大臣分封土地的传统,大臣可以收取皇帝赐予自己的这块土地上所产生的地租,这被称作采邑或者封地。作为乾隆最为宠爱的大臣,自然少不了这样的奖赏。

另外的绝大部分,就是和珅自己掏腰包从地主或者农民手中购得。土地买卖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向来是一件大事,大部分的土地主都不会轻易出售自己的土地,要不人们怎么会把“卖房子卖地”作为穷困的代名词呢?可见,不到万不得已,是没有人轻易出售自己的土地的,这在当时的农耕社会基本上相当于出售自己赖以为生的根本。

可是当时大多数人都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这倒不是和大人给逼的,主要是因为白莲教起义。大家知道,兵荒马乱的,谁还能种地啊?说不定耕着耕着地就给当壮丁抓跑了,还不如赶紧换点钱买点东西储备着实在,这样保险、安全、便于携带的金银所起到的作用自然高于土地,所谓乱世黄金,真是如此。

和大人就是抓住了这种机会,瞅准时机,压低地价,廉价买人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并且安排自己的亲信管理,出租给佃农来收取极高的地租。

值得称赞的是,和大人在商业中继续秉承了“只认银子不认人”的精神,不管交易的对象是他的亲戚还是朋友,和大人都毫不留情地把价钱压到最低,然后最大限度地购进。最经典的就是针对自己舅舅明保的一次“坑舅”行动,和大人以势压人,用不足原价十分之三的价格就买到了自己舅舅一大片肥沃的土地,甚至连他夫人冯氏的祖父英廉的土地,和大人都没有放过。

这样的人,能不富吗?在脸皮和钱财面前人有很多选择,和大人选择了要钱不要脸。

这说白了倒不算什么,和大人买的再多,也不过是仗着自己的官位。但是如果你知道和大人买地的方式,那对和大人真的是五体投地:和大人买土地,并不采用普通的买卖方式,而是耍了个花招,用所谓“典买”的方式进行。就像土地主去典当行当东西一样,将土地典当给和珅,而不是一次出售。

典当的价格自然会远远地低于市价,从这中间和大人就能大赚一笔。这还不算,如果原先的土地主可以在筹足银两支付高额的利息之后,再将土地赎回,那和大人还能收取一笔极高的利息。如果原来的地主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土地赎回,那么这些肥沃的土地就成了和珅的永久财产,真可谓稳赚不赔。

我一直觉得和大人生错了时代,如果他生在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守法本分的经营,一定会打进世界富豪排行榜。

第三种来源就比较简单了,那就是直接索要,你别看这招最没有技术含量,但是这招得益最高,因为和大人几乎什么都不用付出。

P232-233

序言

官场标本,变现了一切,却道“百年原是梦”

作为一名大清朝的官员,二十余年的政治生涯显然不算长,要知道,当时没规定公务人员到了六十五岁必须退休,若是一位贪官,真是活到老、贪到老。但就算如此,巧取豪夺一辈子,想靠“灰色收入”成为世界首富,怕也不是易事。令人震撼的是,和珅同志只用了短短二十余年就做到了这一点。许多人会被这种“特异功能”蛊惑:哇,权力变现,真是个有前途的职业,快考公务员吧……

表面看上去,是这样的。

除了贪,其实还会别的

“贪官”是他留给后世的符号,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丑角”,通过一种叫做电视剧的东西让天下人取笑,更想不到当初那些被他一个个跨越的政坛人物会在剧中扮演正面角色,对他百般调侃。

生前再风光,死后的事情,他又如何左右?况且,他最终死的并不光荣。虽然他把一切能够实现的梦想都实现了,终究还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大人物,多少还是有一点“青史留名”情结的,谁也不愿意成为反面教材,死不瞑目。

但他就这样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不光彩的符号,抛开所有的政治理想不谈,光是他为了权力生生不息、奋斗终身的经历,也是一种至少不会被讥笑的哲学,事实却是,他被所有人讥笑了。

这本身就很无厘头。

在一个理性滥觞的年代,很多人会对权力争斗嗤之以鼻,并编出了各种天才式的段子去调侃官场中人,比如:“再不济,你也可以去当个公务员嘛”。这种话听起来很幽默,也很辛辣。但事实上,任何时代的官场中人,总体而言都是他们同时代对于人性和权力平衡的佼佼者。更不用说和珅这样一个代表了强盛王朝数十年、伴君左右游刃有余的人,你不能简单地把他刻画成一个坏人、一个大贪官、一个没什么脑子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丑,那就太脸谱化了。

从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剥离哪怕一小部分东西,就足够看到古往今来的许多影子了,但如果只是一个脸谱,未免乏味。

那他还有什么能供我们戏说的?除了那不怎么光彩但实际上很多人艳羡的“富有”,他一生对于权力的追求,对于那个朝代的贡献,竭力平衡一个当时世界上综合实力第一的国家,这都是更值得深究的部分。

站在这个时代,以这个角度看回去,也算是一件理性的事情,甚至是一种难得的进步。

停止意淫,努力奋斗

关于和珅,最广为人知的却是一个名叫“刘罗锅”和一个名为“纪晓岚”的人,在这两部电视剧中,和珅被塑造成我们今天常见的那种领导身边的“红人”——他毫无功德可言,唯一的原则就是让领导开心,而且分分钟利用领导的威权打击“争宠者”;领导当然也需要这样的人:不开心可以拿过来发火、开心了可以抓过来逗乐子、有责任可以推卸到他身上、想出去玩可以让他安排一切……最重要的是,让这样一个一心巴结领导的人,和另一个看起来有着“完人”式政治智慧的手下重臣打打闹闹,自己嗑着瓜子看着热闹,就把天下治理了,怎一个爽字了得?

有过官场经历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样的剧情,因为他们很清楚,这只是一场戏,现实哪有如此轻描淡写?就算老百姓,大概也不会把这样的情节当做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的参照,顶多只是觉得那个大贪官和珅真是传神地塑造了一个“跳梁小丑”。

既然大家都知道,做官做到国家首长级别,不可能如此不堪,为什么还是免不了将和珅脸谱化为一个真正的“小丑”?

因为我们打心眼里讨厌尸位素餐、没品又下作的权力垄断者,在我们眼里,和珅就是这样一个代名词,不管真实的和珅是否如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戏剧中找到这个符号,并借助另一个智者,狠狠地敲打他。

这无可厚非。

但和珅如果仅限于此,那也太小看他了。而且,也不利于构建一种更加多元化、正常化的价值观——每个变态的权力偶像背后,必然有一段苦不堪言的奋斗史。

抱着正常的心态去了解这段历史,无疑有助于打破那种二元对立的简单价值观:要么“高富帅”、要么“矮穷丑”,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应当被打上这样的标签。毕竟,还是普通人多,普通人不奢望谋求多大的人生成就,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下,那些手眼通天之人,如和珅,是怎么奋斗的。

有限的人生献给无限的事业……

和珅一生只活了49岁,可谓“英年早逝”,当然,如果按照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而言,这也算不上短暂。援引到他的第一特点——“巨贪”,这倒不是栽赃冤枉他,我们要了解和珅的奋斗,也不必美化他——在短短四十余载人生岁月中,积累起当时地球上最富裕国家二十年GDP总和的财产,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逾越的“丰功伟绩”。试想一下,如果有个美国官员被查出来拥有相当于从1992年-2012年的国库收入,呃,没法想象是吧。和珅的财富,大概就是这么个比例。

要说和珅累积了如此巨富,此人也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他本姓钮祜禄氏,满族,这个姓氏是个大姓,但就像我们汉族百家姓一样,姓赵或者姓刘,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是名门。和珅家倒是有一点背景,作为旗人,他生下来就能世袭一个官衔,而且还是个不小的官,照今天的话来讲,应该算处级干部。

但你也知道,这种世袭的头衔,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一切还是得权力和金钱说话,就算你的父亲是帝都某处长,但如果久病不起,没法上班,挣个死工资,怕也没啥出息。和珅的父亲就属此类。

但是和珅毕竟不是常人,这小伙知道谁也靠不上,得自己使劲。那个年代,那个身份,要使劲,该怎么做呢?他可不能下海经商,一是没本钱,二是当时没有南巡讲话,不流行官员下海。那只好往上走,一条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他就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奋斗阶段——高考独木桥阶段。当时读书人总体而言比较少,当然读的书比今天要枯燥许多,而且严重偏科,就是教你引经据典写作文,可想而知,这是需要天分加勤奋的,和珅没办法,要么考,要么穷。他反正也没事,就努力吧。

和珅考上了当时北京城最有名的贵族学校,学费由他的叔叔资助。在这所贵族学校里的几年,和珅就像今天的名校中不多见的穷学生一样,知道拼爹拼不过,只好拼学习成绩。

而且他闲的慌,除了学习旗人自己的学问,还努力钻研汉族学问,这也是他歪打误撞得来的结果。有一个常识,估计知道的人不多,所谓的科举考试是专门为汉族人设立的,满族后裔是不需要科举考试就有机会做官的。这就奇怪了,既然和珅不参加科举考试也能做官,他为啥要学汉族学问呢?因为人家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杂志、写申论……

这就好比改革开放初期,忽然有个大陆学生满分考上了哈佛的英语文学系,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巧合的是,和珅除了对汉族学问感兴趣,还真的学了好几门外语,什么蒙语、藏语,就差没学英语了,也不能怪他,当时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他想学都没处学啊。

反正此人是个绝对的模范学生,谁能想到以后他会成为个贪官呢?嗨,这话说的,很多贪官的一个共性还就在于:年少时贫苦无助,大权独揽时贪得无厌。也算是一种典型性权力变现的心理吧。

暂且不研究心理学,继续看和珅同志精益求精、严格自律的人生轨迹。

无色无味的马屁

话说回来,再牛的后生,也离不开一位前辈的赏识。尤其是在那个年代,要想出人头地,学富五车只是打基础,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得到高人提携,这一点,自古皆然。

和珅这么另类,碰到贵人是早晚的事儿。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一个高级干部就看出了门道,摸着和珅的脑袋,那眼神似乎在说:“可造之材啊,亲。”而且还把自己的孙女儿许配给了他。

自此,和珅前面十八年的苦读,终于画上了圆满顿号——他等来了比官位更重要的东西,关系网。

当然,他不是刻意这么做的,谁也不敢一开始苦读就成天想着,我就是为了娶高干子弟,这无异于本末倒置嘛。总之,和珅的第一阶段顺利完成了。  接下来,当然就是最精彩,也是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的“我不是在拍马屁”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和珅官运亨通的阶段,严格来说,他步入官场之后连续升官真的不完全是溜须拍马的结果,那顶多算是辅助,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奋斗”。不是反讽,这是真话。

和珅苦读了那么多年,学识丰厚,长的又精神,刚开始参加工作是在仪仗队,身高一米八,酷似刘德华,难得的是,如他这般又高又帅,竟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衣服架子,此人出口成章,思路清晰。这样的人才,又成天能见到首长,一个不小心就和首长搭上话了,然后首长说,这个同志不错嘛,于是就升官了……

再次重申,这是真事。

后来进入权力中心,才学是一方面,会伺候领导就是另一个方面了。刚步入政坛的和珅,是个理想主义者,经过几次出色的政治表现,比如“315反腐行动”、“513平叛之战”“135招商引资”……呃,没有135这个日期是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年轻有为的和珅同志越来越接近首长。

当他猛然回头,发现首长已经离不开自己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必须交给他来做,这个时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钱财,他不拿的话,大家都说你太虚伪,你不给面子,于是,拿点外快就成了自己政坛生涯的衍生品。

拿了那么多钱,领导不是不知道,但一个贪图钱财的手下,总比一个图谋造反的大吏要好的多,况且,首长是真的离不开这个和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与首长心意相通,首长想什么他就知道什么,首长说个冷笑话他能幽默地接出下一个冷笑话,这样的人,首长就算觉得他在拍马屁,那也是一个“无色无味”的马屁。

和珅的悖论

做官做到这个程度,和珅当属大清朝的“二号首长”——除了乾隆,就属他最有权势。然而,和珅的身上存在几个悖论:他位高权重,但难以摆脱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运,因为他虽然有权势,却又对顶级权势敬畏有加;他富可敌国,但终究,那钱都是国家的,皇帝再弱小,一个号令,将其抄家,所谓的“和珅倒、嘉庆饱”,他一点脾气都没有。

这就是奋斗一生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果。因为他是大官,却又是首长的小秘书;他是大富翁,却生在一个商人不能决定社会走向的年代。

无论结局如何,和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典型的官场的一生。

最终深陷囚牢,他作诗一首,其中一句读来颇多感慨:“百年原是梦,卅载枉费神。”最有才的贪官是他,最有成就的官商是他,最大失落感的,还是他。如果没有这个结果,单就叱诧朝野的三十年来看,他是成功的,但成功的结局又是不可避免的失败。

这大概就是大清朝官样标本,也是这个并不传奇、充满写实意味的清朝二号首长的官样年华。

Mayday与亚麦呆

几为铁律,那些生前轰隆作响的大人物,最后统统毁于一件事情——他之所以轰隆作响的事情。如果说大多数人默默无闻,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那件令其轰隆作响的事情,所以只得终老一生,平淡无奇。

这就是我们的过去,也将是我们的未来。人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临终之际是坦然或者颓然,前者构成默默前行、转向的历史,后者是这条历史之链上个头偏大、颜色偏亮的颗粒。

和珅则是大颗粒中的大颗粒,浑圆丰满,乌黑透亮。可惜,一扎就破,脓水迸射,其状,惨矣。

历史是一场黑白默剧,和珅是肢体语言最丰富的那个演员,你看他一颦一笑,基本上就能知道他说话的语气和腔调,这是一种出色的表演素养。

在这部默剧的第二集,我们要看看他表演生涯进入正轨之后的情节,非常精彩,不要走开。

和珅的故事,实际上是大清朝的主流官场文化,只不过披着亚文化的外衣罢了。就好比主流的求救信号是maydaymayday,在他来说,却是亚麦呆亚麦呆……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前者是警示,后者是乞求,姿态不同而已。

1776年,他与首长初次说话,就博得了后者的信任,那个身份卑微的基层公务员用一种戏剧冲突式的表现,虏获了首长的好奇心。

乾隆皇帝,当然是一个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对于他身边的人,早已经听腻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奉承与说完一句话长舒一口气的畏惧,更讨厌那些埋头哆嗦,生怕与他发生目光对视,每天只是掐着点下班的官油子。

和珅,填补了这些空白。但如果说这个角色不需要付出,只是一个水到渠成之举,绝对有失公允。但凡影帝,看似水到渠成,实则南水北调,背后的功夫与心思,永远不为人知。虽然我们以为那是他的本色出演,实际上,根本不是。

和珅为了这个角色,牺牲了他能够牺牲的一切,什么真善美啊、小清新啊、公平与正义、光明与磊落,总之,正面的东西,他基本上都牺牲掉了,有时候他也会害怕,人性深处的脆弱会让他扪心自问,怎么会这样?我再也回不去了?我还要不要相信爱情?

可是,他反过来一想,那些正面的东西,让我活的犹如蚍蜉,又如蝼蚁,无足轻重,我不要。

况且,只要大家都和我一样,哪怕是表面上的一样,我也就安心了。于是,他开始一种反向实验——不要那些冠冕堂皇的口号了,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只要我和珅在这里,你最好和我保持一致,并认同我的世界观,我要让亚文化变成主流文化。  不得不说,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样的选择赶对了鼓点——王朝的后期,必然要走下坡路,将王朝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需要的就是这批“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同志”。

他是个中翘楚,是同志们的领路人,是将王朝从陈旧引向更加陈旧的绝对巨星。他并不高呼Maydaymayday,而是以柔弱之势,激烈地叫着亚麦呆亚麦呆,还带着一点点半推半就的难为情,终于将乾隆和官员们带进了一片白茫茫、黑黢黢的世界。

他的“功德”,并没有白费,三十年辛勤耕耘,几百年风声鹤唳,丧钟于是长鸣。

相处容易相爱难

不是我用错了俗语,而是对于和珅而言, “相爱容易相处难”实在应该换做“相处容易相爱难”。即便是那位他的“最爱”,皇帝,也只是他的一个相处对象,在相处方面,他是万人迷,跟谁都处得来,只要那些人不讨厌他——这看起来像废话,其实不然。

和珅的准则在于,他把大多数周遭之人当做自己相处的对象,而不是真心实意地去“相爱”,他更擅长的还是相处。

所以我们现在看他的故事,就看他怎么相处,至于“真心实意”、 “浓情蜜意”暂时丢到一边去。如果说两个人真心地对待彼此,那种“相爱时共同走过的路搭成天梯通往天堂”,那么和珅的版本则应当是,那些“相处时共同走过的路搭成电梯通往海市蜃楼”……

 这是真相,但人们往往不愿意轻易接受真相,而且和珅对皇帝的所作所为,确实很容易令人想入非非,在这个“基情四射”的年代,他们两个人的“相处”铁定会被安上一个“必有基情”的定论。

在野史中,确乎有这种传闻。

话说和珅在短短半年内由一介普通小公务员迅速攀升为副部级官员,其中奥妙,很难让人相信仅仅是时运与能力使然。好事者就编了如下段子:

在乾隆尚未成为皇帝之前,与父皇雍正的爱妃马佳氏眉来眼去,有了奸情,但是就如同千古以来的宫廷戏剧所演绎的一样,他们被皇后,也就是乾隆的母亲给识破了。皇后非常恼怒,好你个专业小三,勾引完老的还不放过小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马佳氏迫于宫廷舆论高压,不得不在月华门自尽。乾隆知道消息之后,火速前往营救,只可惜来晚了一步,他搂着已经喝下毒酒的爱人,眼瞅着她气若游丝,死不瞑目。年轻的乾隆悲痛欲绝,一口咬破自己的食指,在马佳氏的额头印下一点红印,并对她耳语,若有来世,此印即是你我相认的暗号。

二十年过去了,乾隆终于当上了皇帝,而且眼见自己也已老去,却迟迟等不来那位转世的爱人。正当此时,二十六岁的和珅出现了,与六十一岁的乾隆相认了——和珅的眉心有一小块淡淡的红色胎记。

于是,和珅的飞黄腾达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说明白点,乾隆与和珅是一对真正的好基友……天雷滚滚呀。

野史的说法,姑且当做个笑料吧。我们回归正题,和珅对乾隆当然是有爱的,但我们八卦的重点不是龙阳断袖之爱,而是作为一个下级,对于自己的上级出于天生的敬畏与发自内心的敬爱,是一个年轻人对一位中央首长的“亦爹亦友”的皈依。

历史在转,他却浑然

窗口朝南,新月初升,雨很大,水向东——这种历史感十足的情境,很容易让我们回到某个过去或者走向某个未来——按照量子力学等西方人喜欢钻研的哲学性大过实用性的学科来看:时间是不存在的,人生是虚假的投影,每一步每一天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那么,和珅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一种命定,甚至扩大来说,他所处的时代本身也是设定好的,他挖掘到的每一分钱财,讨好的每一个人,斗争过的每一个对手,都是“楚门的世界”:一切都像是预先设定好的道具,他则是唯一的主演。

于是,那个时代的西方开始按照剧情默默转向,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革命:由于人口不够多,所以被迫依赖机器,提升生产效率,扩大对外贸易。在东方,庞大的清帝国却依然摆出世界中心的姿态,固步自封,在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脚本中,各种工具还是他们最初被发明出来的样子,原封不动,基本上没有进步。

这是一种最省事的发展轨迹,因为众多的人口和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体系,以及不关心将来只关注眼下的民族文化心理,都对发展与变化无所求。

在和珅那个年代,正所谓世界开始前所未有地发生变革,只可惜清帝国的统治达到了专制制度登峰造极之地,“百姓社会”犹如铁屋完全没有缝隙,西方而来的现代文明新潮流压根儿无法渗人。

于是,极端的专制造成了极端的僵化与守旧,这难道不是1840年清帝国大失败最开始的源头吗?甚至,这也是其后很长时间内这个国家陷于困顿与战乱的滥觞。

在南中国,其实在乾隆皇帝之前曾经有过一片相当繁华的对外贸易区,类似于今日的经济特区。这个特区设立于康熙年间,本来是清政府成立的专业商行,在产权而言,显然是国有企业。

此地远离北京城,毗邻海岸,民风较为开放。南方渔民特有的精明与对未知的勇敢令他们成为对外贸易的先锋。在这片特区之上,现代商业的雏形、契约精神都暗自萌发。

早在17世纪末,就有来自西方的船只往来如梭,熟悉各种洋务的当地商人充当起翻译和中间商。洋人进口中国货,销售西洋货,一时之间,一片兴盛场面。

然而,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的骄狂自大几乎无人能敌,自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之后,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防范洋人、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先的沿海商行统统关闭。

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乾隆晚年国家财政的赢弱不堪,因此皇帝才那么倚重善于搜刮财富的和珅。

乾隆皇帝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实在不好说,但是以这个角度来看,至少他不是那么“英明”,和珅之流更是一种大环境下的小喽哕,他们玩的很小,只局限于看似广袤的华夏天朝,实际上内心不堪一击。

叵耐,他们的后人似乎还未苏醒,依旧沉醉于他们的“丰功伟绩”,这种诡异的观点,其副作用是遗毒无穷的。和珅是这种不求变化的副作用中最毒的那个元素。

在第一部中,我们已经知道,和珅迅速发迹之后,扮演过很多角色,他是一个全能战士,哪里不会点哪里,堪称步步高点读机。其中,与少数民族和西方人打交道也是重要工作之一,在外交方面,和珅也是巧设关卡,精妙盘剥,送出去的是人情,收回来的是金银。

凡此种种,庸俗不堪,可是羡慕嫉妒恨的现代人何其多也?这就是历史的真相,谁都痛骂特权,痛恨不平等,怒操贪官的祖宗十八代,真实的原因却只是这特权与好处没能为我所分享……

制度的建设就这样在人为的、天定的剧本中一错再错,甚至于,从来就没什么制度,有的只是和珅这样的制度人——无数的细则无数的规章,到了和珅头上,只是那个并不存在的时间:所谓人生的投影,他说了算。

这是多么寂寞如雪的世界啊,他原本一心反腐倡廉,但是灯红酒绿、一个眼神就能把所有事都办妥了的那种快感,又岂是肉胎凡夫所能抗拒?他本想刚正实干,可是根子上烂透了的时代,让他死活坚强不起来。他虽然料到自己进入这个圈子,就是要吃这碗饭的,终究还是突破了自己的想象力边界:背靠皇帝这碗饭,竟然这么好吃,让他大吃一惊……

历史转向的当口,他还是安心地做回了千古贪官们最习惯的那个轨迹,他不是没看到转向,只是人生短短几集,争那么多后世之名,又有何用?还是现世快乐幸福,这最实在。

你说他浑然,其实不然。就在这庸俗不堪的剧情中,他把每个台词都说出了一种前所未有、以后大概也不会再有的意义。

这就是他的选择,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或者说,即便有害,也只是等他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身后事,苍天啊大地啊,后世的我们简直就是和珅一手造就的杯具啊。

后记

给我一个犯错的机会

和珅同志,在三十五岁前后,终于稳定了局面,在政坛上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对他的综合评定,应该是:政治家、军事家、商人、诗人、贪污犯……

其实没什么新鲜的,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大清朝官员为了权力奋斗不息的履历。他生在那个时代,借助皇帝的荣光,一步步获得了机会——“不断犯错”的机会。

他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在首长看来,他做的当然是对的,至少是合乎情理的。为了首长的生活过的更好,和王申不惜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选择做一个大俗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事情……

在结识皇帝之前,他曾日夜等待这样的机会,如果后人认为这是错的,那么,他也要请大家给一个犯错的机会。终于,他等到了这个机会,并且牢牢抓住。

我们在他的履历中,能看到喜怒哀乐,能听到最无耻的笑声,也能见识最下流的手段。可是,这些正是构成历史的要件。在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身上,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这样的影子。

皇帝是明君,可是他奢靡无度;刘墉是正人君子,却也仇恨满腔;纪晓岚学识饱满,却明哲保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真实的历史,永远没有绝对的是非。

从这一点而言,和珅所做,倒更像是封建王朝的合格官员:皇帝要他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皇帝想让国家变成什么样,他就帮助他实现愿望。对于这样的“能人”,皇帝自然重用他,而且百般宠爱,明知道巨额钱财会流入其手,却并不设法令其收敛,反而持续加大放权。

皇帝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给了和珅一个犯错的机会。到头来,还是皇帝想的更长远,他料定和珅只是官场油子,却远非政治野心家。他知道自己百年之后,和珅一定会紧随其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