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本胡适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易竹贤//陈国恩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适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易竹贤、陈国恩编著的《图本胡适传》通过细密的观察,着意描绘出一个真实、鲜活的胡适,向读者呈示其起伏跌宕的一生及生动丰富的气质个性。

该书文笔细腻,广泛征引了传主的相关研究资料,特别注重最新出版资料的研究,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了解胡适一生的优秀读物。

内容推荐

易竹贤、陈国恩编著的《图本胡适传》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胡适的一生。

全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胡适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也探寻了胡适的学术思想与政治理念。

目录

引子 真假博士?

第一章 发蒙与求学

 一、县太爷的小儿子很聪明

 二、到上海求“新学”

 三、留学美国弃农从文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一、加盟新文化运动

 二、教“中国哲学史”

 三、发起文学革命

 四、与守旧派较量

第三章 “但开风气不为师”

 一、做年轻人的朋友

 二、整理国故和考证小说

 三、提倡科学的实证方法

第四章 包办婚姻与恋爱风波

 一、娶了一位小脚太太

 二、异国的缥缈恋情

 三、烟霞洞上神仙侣

第五章 “歧路上迟回瞻顾”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

 二、二进宫

 三、对孙中山的态度

 四、女师大风潮前后

第六章 欧美之行与人权讨论

 一、西游欧美

 二、重整新月社接长中公校

 三、“人权运动”始末

 四、当“独立”的诤臣

 五、与民权保障同盟分手

第七章 “低调抗日”到书生大使

 一、对日唱不抵抗“低调”

 二、再批文化保守主义

 三、南游惹风波

 四、从“低调”到抗战

 五、出任驻美大使

第八章 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

 一、劝共产党放弃武力

 二、执长北大拒做官

 三、差点儿当了总统

第九章 飘零的晚年

 一、纽约寓公与“国大主席”

 二、《自由中国》事件

 三、热闹背后的寂寞

 四、在“围剿”与欢会中倒下

 尾声:斜晖脉脉水悠悠

后记

试读章节

教完一年的课,《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讲义也编印出来了。这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加以扩充而成,总计12篇,十余万字,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蔡元培在序文中说:

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蔡先生给胡适这部著作很高的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即是说他的《大纲》用汉学家的方法,考实哲学家生存的时代、遗著的真伪及所用的辩证的方法,“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的法门”。第二是扼要的手段,即是所谓“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即摒除正统与非正统的观念,既不是儒非墨,也不是墨非儒,而是认为“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第四是系统的方法,即是用发展的观点,系统的方法,研究哲学流派,使其“一一显出变迁的痕迹”,“递次演进的脉络”。

不久,在《答林君琴南函》里,蔡先生又说:

胡君家世“汉学”,其旧作古文虽不多见,然即其所作《中国哲学史大纲》言之,其了解古书之眼光,不让于清代乾嘉学者。

蔡元培这样高度赞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当时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并非溢美之词。蔡元培以前清翰林出身和北大校长的地位,对胡适著作的这种热情肯定和赞扬,既是对胡适的极大支持,也是对学术界新思想和新成果的极大支持。

据冯友兰后来回忆,胡适的这部《中国哲学史大纲》,在当时看来,还有很特别的一点: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无论有没有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注释古代经典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都把经典的原文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这也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在无意中的流露。

蔡元培、冯友兰两位先生的见解,很有道理。除此之外,《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实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成的。这在中国学术史上,应该是一个创举。当时正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守旧的文人们以为提倡白话者,大约都是不会写文言、不能读古书的人。不料《中国哲学史大纲》竟全用白话和新式标点,提倡白话的胡适竟能读古书,而且“了解古书的眼光,不让于清代乾嘉学者”,这不啻是对守旧派国故家们的一种示威,更增强了白话文运动的声势。

《中国哲学史大纲》一出版,便轰动一时,不过两个月就再版了。胡适因此“暴得大名”,不仅在北大讲坛上站稳了脚跟,而且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占得了一个重要地位。

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记。1922年3月4日,梁启超应北京大学哲学社的邀请去演讲,他的题目是《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用梁启超自己的话,就是“把我认为欠缺或不对的地方,老实说出。”这有点打上门来的意思,连一向宽容的胡适后来也在日记里抱怨说:“这是他梁启超不通情理的表示。”

怎样打上门来?又怎样不通情理呢?这恐怕得从梁氏的为人说起。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又是文学家和学者,是胡适从年少时代起就崇拜的文化名人。

梁启超为人直率,词锋犀利。他应邀为徐志摩与陆小曼证婚,说了一段空前绝后的“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什么成就;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碍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说得一对“新人”无地自容。

1921年,梁启超写成《墨经校释》,送请胡适作序。胡适认为这是梁任公高抬自己,便认真拜读一过,对其中自己认为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辛苦的考证,写了一篇近3000字的序言。胡适充分肯定了《墨经校释》的优点,又以商量的口吻,指出其中的白璧微瑕。梁启超读过胡序后,觉得胡适“籍此商榷”所指出的“微瑕”不对。他反过来写了一篇长长的针锋相对的“答辩”,将其作为《墨经校释》的“序言”,而请胡适作的序言,却放到了末尾“垫底”!

这么一位特行独立的梁任公要来北大公开演讲,评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自然引起了轰动。

梁启超开门见山地说:“胡先生观察中国古代哲学,全从‘知识论’方面下手……我所要商量的,是论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应以此为唯一之观察点?”他认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第一个缺点,是把思想的来源抹杀得太过了,好像老子、孔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个缺点,是写时代太不对了。只相信一部《诗经》,拿《采薇》《大东》《伐檀》《硕鼠》,指为忧时的孔墨、厌世的庄周、纵欲的杨朱、愤世的许行,简直像是说辛幼安的《摸鱼儿》、姜白石的《暗香》《疏影》和胡适之的哲学大纲有什么关系一样可笑。

梁启超没有讲完,第二天继续讲。头天,胡适因有公务没有到场,他的同事张竞生劝他第二天去听一下,他就来了。梁启超并没有因为胡适在场而讲客气,他接着头天的话题说这部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一言以蔽之,凡知识论方面,多有石破天惊的宏论,凡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十之八九很浅薄,甚至谬误。

胡适听得心里有些别扭,但临了还不得不首先表达对梁启超批评的谢意。当然,他也作了一点辩解,说梁先生常说我的时代观念太分明了,这一点我不但不讳,还常常自夸。最后他表示,梁先生今天的教训,使我们知道了哲学史上有学派,是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观点的。

这一次演讲,充分展现了梁启超和胡适的个性。梁启超率真,为学问而不顾及人情世故。胡适有雅量,他对梁启超的演讲心里有非议,可是能顾全大局,随堂听讲,不失君子风度。P42-45

序言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而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传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几年前,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一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示我对传记阅读的期望。现不妨转录于此,贡献给读者,特别是接触到这套书的年轻的朋友们:

读传记常常让人陷入沉思: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经验,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年轻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而有意义,不妨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我们、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那会终生受益。

这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后记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先驱者中,胡适是坚守民主自由理念而行动又较为温和敦厚的一位。他的温和敦厚,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文化性格。这使他在激进的政治革命时代,常常受到“革命”态度不够坚决彻底的指责,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这种不坚决和不彻底性,恰恰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特征。这些知识分子后来试图走一条温和的社会革新之路,而胡适以他的中道姿态,成了这批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缺乏生存土壤,胡适的坚守西方自由民主理想,并要把这种理想贯彻到政治革新实践中去,这注定了他要与不同的政治力量发生摩擦,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冲突。当然,他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间,并非是完全中立的。相比较而言,他更倾向于三民主义,而不赞同马克思主义。可是他倾向三民主义,却与标榜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政府存在着矛盾,他不赞同马克思主义,却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保持了长久的个人友谊。这种复杂性,又使胡适成了现代中国政治史上一个具有争议的标志性人物。

胡适相貌英俊,风度翩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可是却娶了一位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夫人。他后来移情别恋,闹出了爱情风波,然而在小脚太太的威吓下,又悬崖勒马,不仅与夫人白头偕老,还创造了一种理应怕老婆的理论。这又使他在五四新派人物中成了一个另类,几乎可以看做是一个调和了新文化与旧道德矛盾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码。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毫无疑问,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他的思想,研究其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革新的关系,研究他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当然也要研究他这个人。而研究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传记。

关于胡适的传记,迄今已有十几部,可以说各有千秋。本书的作者之一易竹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研究胡适,他撰写的《胡适传》于198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出版时所遭遇的情形,在该书1994年修订版的序中曾有记载:“犹记1987年4月,一万部精装本《胡适传》已整整齐齐,静静地躺在了书库里,却不得与广大读者见面。几经周折,终于这年10月21日获准发行。至年底2个月零10天便销售一空。反响也颇为强烈,有北京、香港、澳门、台北、纽约等地共40余家中外报刊发表评论或介绍文字。”出版一本胡适的传记,要遭遇这样的周折,这种感慨现在当然不会再有了,这说明时代有了巨大的进步。

这一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主持编写一套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名人传,这是让学术走向普及和大众化的一个好的提议。承他的约请,我们撰写了这部《图本胡适传》。易竹贤负责提供一些现有的材料和少量图片,而根据丛书的编辑设想,提出以胡适生平主要事件为重点的新思路,增加许多能突出传主个性的新材料,再配以大量新的图片,内容涉及与胡适相关的各种人物照片、图书杂志的书影,以及记录了重大政治事件的日记手迹等,加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以收图文并茂互动的效果,增加读者的视觉效应和可读性,这些则主要由陈国恩一手操办,易竹贤只是对文稿讨论校读一过。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可以说主要是陈国恩同志辛劳的一个成果。

我们需要开发胡适的思想矿藏,批判地吸收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因素,从历史的回顾中借鉴民主实践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新阶段。我们期望这本《图本胡适传》,能使读者在增强了解胡适这个人的兴趣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通过胡适的思想来反思中国现代的历史,思考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由此想到,学术的普及和大众化,有其重要的文化思想意义。学者不应该老关在书斋里,仅偏向于严肃高雅的学术事业。然而,趋向普及和大众化,又必须有严肃高雅的学术创新为基础,并在其指导下进行,非如此不能保证方向正确,并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打好学术的基础,还是学者的本质,绝对不可偏废,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陈国恩于2007年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立项号07JA751008,本书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08年8月15日记于珞珈山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