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部全面反思日本太平洋战争的鸿篇巨制!
日本国宝级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历时十年的封笔之作!
日本讲谈社精心打造历史小说精品,1986~2009,24年间重印42次!
正是日本民族的坚忍、决绝把日本带向战争的深渊,也正是这种坚忍与决绝让日本人在战后迅速崛起!
现代企业管理与日本天皇“辅弼”制惊人地相似,属下对天皇尽忠,员工对公司负责。除此之外,大臣们负责具体执行,老板只看公司的利润盈亏,这样既保证忠诚度,又极大地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太平洋战争(第3卷)》(作者山冈庄八)为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历时十年倾力呕心之作,全三卷,本书是其晚年最后一部作品,以洋洋近90万言详述了从1941年4月13日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到1945年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段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日本战争史、国际关系史。
《太平洋战争(第3卷)》(作者山冈庄八)为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历时十年倾力呕心之作,全三卷,本书是其晚年最后一部作品,以洋洋近90万言详述了从1941年4月13日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到1945年9月2日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段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日本战争史、国际关系史。全书展示了日本民族发动的这场战争之历史、政治、经济与文化渊源。书中聚焦了一个个或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详述了在太平洋战争发动过程中各个罪魁元凶随战争结束灰飞烟灭、认罪伏法的过程;展示了日本民族发动的这场战争之历史、政治、经济与文化渊源。《太平洋战争(第3卷)》作为一代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的封笔之作,堪称是一部现代战争启示录。
美军抢先日本占领了一个叫做塞班岛的地方,如果从塞班岛起飞去轰炸日本帝国的首都——东京的话,需要进行2700英里的长距离飞行。如此长距离的续航飞行,虽然B-29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执行这样的作战,仍需要克服三个很大的困难。
第一,由于长距离飞行,必须加载更多的燃料,这样一来炸弹的装载重量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护卫战斗机没有如此长距离的续航能力,不能给轰炸机提供护卫,所以轰炸机必须单独执行空袭任务,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危险境地。
第三,从塞班岛飞往东京执行任务及返航的途中,如果遇到紧急迫降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援救的希望,结果只能是牺牲。
对于带着“灭亡东京”的作战口号而挥师塞班岛的尼米兹切斯特?威廉?尼米兹(1885~1966),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太平洋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及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指挥美军及盟军对抗日军进攻,并指挥了日后对日反攻。1945年9月2日,代表美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军来说,这也是他们无论如何不得不克服的三个致命弱点。
存在这些弱点,自然就要考虑其他办法。在地图上观察这二千七百英里的距离,会发现距离东京1400英里的海上,零星地散布着一些岛屿,可谓是中间地带,这就是我们的小笠原诸岛。
“如果能进驻这里的话,那作战就容易多了!”美军肯定会这么想的吧。距离缩短了一半以上,因此大大减少了紧急迫降的危险,也能够尽量多装载炸弹,另外战斗机更容易为轰炸机提供护卫。
虽然日军在小笠原的父岛和母岛附近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但是对于硫磺岛并没有太多的防卫力量。
如果能够把硫磺岛夺到手,在此修建飞机场的话,就可以把灭亡东京的大本营一举向前推进1300英里。
于是在昭和19年11月之前,美军一直在计划在此常驻90架B-29、护卫战斗机5个中队共计180架飞机,并逐渐付诸行动。
因此,硫磺岛一旦落入敌手,就意味着我们居住的东京,不久将会遭到B-29的地毯式地狂轰滥炸。
当然,当时的我还不可能知道美军在硫磺岛常驻战机的计划,但是对于他们为什么拼死攻下这个小岛的原因,我已经明白。
“东京被炸成灰烬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种说法在国民中散播开来,人们慌忙地疏散儿童,市区的人也抛却了东京逃到乡下去了。
我记得和《朝日周刊》的主编凝重地握手时的情景,他对我说:“只要皇宫依然健在,我就绝不离开东京!”
美军会于何时从硫磺岛发动袭击?东京会被破坏到何种程度?会被火烧成什么样子?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能泄露的。把这些问题深深地藏在心里,我探访了栗林中将这个人。
最先得知的事情是,不久就会公布的已经战死的硫磺岛玉碎战的总指挥官,是《爱马进行曲》(也称《爱马进军歌》)的作者,当时我们时不时地哼唱那首歌。他出生在长野县,骑兵出身,是一个很不一样的军人。
这首《爱马进行曲》在当时不仅仅为大人们哼唱,被迫和父母分离的儿童们也经常哼唱这首军歌。
中国战争时的战场上,战士和马是把生命相互依托的战友,歌曲的开头是“离开家乡已经数月,抱着必死的决心,与马为伴”,歌曲有六段,其中包含的情感和流露出的勇敢悲壮的意境,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使所有日本人的情感在战场上得以相通。
“枪林弹雨中,依靠着你穿梭前进,在完成任务的那一刻,我含着泪喂你干草。”
中将做马政课长时候,创作了很多联结战士和后方的军歌,这首歌以及经常为人哼唱的《拂晓的祈祷》,都是其中的杰作。
这位诗人中将,不仅是当时马政的权威人物,而且还担任驻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武官。另外,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他曾任香港攻略军的参谋长。他就是这样的一位精英式的人物。
说实话,采访遗族的工作我真的吃不消了。说到玉碎部队的指挥官们,相对于那些具有现代感觉的,即所谓的有绅士风度的,那些感情丝毫不外露的具有古代武士气度的人,我的采访更容易进行。因为战争和人情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东西,战争是不能用理性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恶”。
但最后我还是有意地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冷酷,对没有战死的人进行了采访。在他们的面前,我总是控制不住地先于他们痛哭,这样采访任务也没有丝毫进展。
不管怎么说,在这里我还是掌握了中将的大概履历,然后我又从他的交际圈里,包括前辈、同级生、后辈、部下和朋友里面挑出了十几个人,以此着手了解他的性格为人。
中将的形象逐渐地在我眼前浮现出来,和我以前想象的不一样。我以前认为他应该是一位欧洲式的绅士,但却不是的,他是一副威严的帝国军人的形象,和我说起话来,给人一种仿佛是一座巨塔的感觉。
在发表玉碎宣言之后,中将晋升为大将。先不说这个,我觉得我必须先讲一下在硫磺岛上战斗的态势。
美国的太平洋部队在20日间就拿下了塞班岛,塞班岛上的日军兵力是2?5万人。在硫磺岛这个小岛上只有其一半的兵力,所以美军预测只需五日就可以攻克这里,日本也没有期待能够支撑多久。
可是战争却是如此的艰难。敌人从海上、空中发起了猛攻,和塞班岛登陆战的时候是完全一样的,敌军于2月19日开始登陆。从那时起,战士们不屈的斗志之火燃遍了整个岛屿。
“这里可是东京的前大门,战到最后一卒也要把他们拒之门外”,这句话成了我们战场的口号,直到3月3日,战争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3月3日发动总攻,3月14日军旗奉烧,3月17日发动最后的突击,3月25日玉碎战。
当然,在这之后,幸存下来的战士还在进行着零星的抵抗。可是在这个当初认为不能坚守五日的孤岛上,竟然顽战了一月有余,比塞班岛尤甚,这完全取决于漂亮的指挥和上下的团结一心,这一点我们是可以推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