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绪论——新诗的美学维度:美学范畴与诗美艺术
上篇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
——现代新诗的美学范畴及其审美创造
第一章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
——郭沫若诗的美学范畴和新诗基本美学面相
第一节 “雄浑的大诗”:崇高美学范畴的凸显
第二节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的历史美学逻辑
第三节 崇高美:新诗与新文学的基本美学面相
第二章 优美与“小诗”
——新月、“湖畔”和女性诗歌的美学范畴
第一节 浪漫诗人的古典寻求:新月诗美范畴
第二节 冰心、“湖畔”与“小诗”的诗美范畴
第三章 丑·悲剧性·象征性
——20世纪20、30年代象征派与现代派诗的美学范畴
第一节 象征派:丑与感伤
第二节 现代派:悲与悲剧性
第三节 现代诗风:象征、隐喻与含蓄朦胧
第四节 审丑:审丑诗学的中国命途
第四章 “崇高”主旋律与美学范畴的多样统一
——艾青“诗论”与20世纪30、40年代革命诗歌的美学范畴
第一节 艾青《诗论》:崇尚和倡导崇高美
第二节 “一座崇高的山”:“七月”与艾青诗的美学范畴
第三节 《春鸟》新变:革命、左翼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审美范畴
第四节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九叶”诗的美学面相
下篇从诗的“新旧”之争到“关丑”建构
——现代诗歌诗美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第五章 “情感的自然流露便是诗”
——郭沫若的诗美思想与诗关建构的策略与实践
第一节 “主情论”、“写论”和纯真为美
第二节 “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
第三节 “情感的自然流露便是诗”
第六章 从“音乐的美”到“纯诗”
——新月诗人诗美建构的美学依据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声音与节奏:诗美的重要艺术构成
第二节 “音节化”:情感“诗化”的一种途径
第三节 “音乐的美”:新诗美学建构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纯诗”实践:新月诗美建构的新变
第七章 “美的表现”与含蓄美追求
——新月的诗歌语言美追求与审美表现探索
第一节 “美的表现”与修辞艺术
第二节 “融化旧诗词”与“美的表现”
第三节 “型类的混杂”与“美的表现”
第四节 含蓄美:“美的表现”的基本方式
第八章 “特别讲求音乐美”
——徐志摩诗的“音乐美”实践与诗美建构
第一节 诗歌“音乐美”与徐志摩的探讨
第二节 “新格律诗运动”与徐志摩
第三节 新诗“音乐美”建构的实践
第四节 美的情致,创造的机趣
第九章 “诗的散文美”
——艾青的诗美探索与自由体诗的创作实践
第一节 从诗的散文化到“诗的散文美”
第二节 口语美与形式美:“诗的散文美”实践
第三节 “绘画美”:“诗是文字的绘画”
第四节 “艾青体”:自由体诗的成功范式
第十章 纯粹·知性·非崇高
——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诗美艺术及其美学个性
第一节 “诗歌思维术”与艺术美的实验
第二节 “纯粹”:审美经验的凸显与“诗境扩展”
第三节 情、思“综合”与知性美
第四节 “低沉调”、丑与非崇高
第十一章 “新诗现代化”与“综合化”
——“九叶”的诗美渊源及其诗美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现代派、新批评与“新诗现代化”运动
第二节 诗的“知性美”与议论化的凸显
第三节 “新诗戏剧化”:“九叶”的诗美建构与实践
第十二章 大化·空灵·“圆形之美”
——《十四行集》的化转意识、时间体验与诗美建构
第一节 “大化”意识、现代性时间意识与人生智慧
第二节 空灵形态与现实性品格
第三节 知性美:体验、意象和诗语变更
第四节 “圆形之美”及其西式格律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