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村里没事--陈华中篇小说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华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农民作家陈华30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下了众多描绘农村生活的生动故事。《村里没事——陈华中篇小说选》作者精心挑选多年来创作的9个中篇,汇集成“陈华中篇小说选”。这9个中篇故事均取材于县城和乡村的大众生活:有描写乡村农耕生活故事的;有描写乡村婚恋故事的;有描写乡村治理的等。小说近30万字,是农民作家写农村生活的质朴之作。

内容推荐

《村里没事——陈华中篇小说选》收录了陈华精心创作的9个中篇。

《大雪无瑕》是以大爱无私为主题来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作品,作者把人类的真、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读了以后,让人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提升了素质,净化了灵魂,铸造了品格。读《一地闹热》,同样叫人产生心灵的震颤,读完后忍不住要落下泪来,小说中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倏然浮现于眼前。作者把一个在转型时期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发展与职工的精神风貌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村里没事》、《村里有事》是姊妹篇,作者更是依据自己长期植根于农村所掌握的生活素材,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现代新农民形象,勾勒了一幅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画卷。一个乌不落的贫困村怎么发展?怎么奔向小康之路?作者不是游离于外娓娓叙述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而是置身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变革中,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奔向小康之路出谋划策。小说重点塑造了大学生女村官谭红玉的可爱形象,为巩固党在新农村的组织建设而充当号角。据作者介绍,当初此书稿送审时,湖南人民出版社根据作品内容,建议将其定名为《村里没事》。作者采纳了这一建议,为彰显农村生活特色,又立即创作了中篇小说《村里有事》以呼应前篇,增加农村题材分量,仅数日完成。其思维之敏捷,技艺之娴熟,令人叹服。

目录

新婚夜读后感(代序)

大雪无瑕

一地闹热

村里没事

村里有事

新婚夜

乡官

日从西出

附:作者寄语

附评论:日从西出日从西出

烽火湘乡

后记

试读章节

吃过早饭后,邢大叔在哥哥志坚和高鼻小伙子的帮助下又爬上屋檐去扒雪,邢大婶匆忙地转到屋后对着瓦屋上叫道:“老倌子,大水缸里的水用尽了,我去摇水,摇水泵全冻死了,莫想摇出水来。”

邢大叔在屋上说:“喂,你不会烧壶开水去烫开么。”

邢大婶说:“烫了,就是烫开了也没汲上水来。”

邢大叔只好爬下梯子看去了,接下来扒雪的任务就由哥哥志坚和高鼻小伙子几个人轮流着继续干完。

售票员站在屋后阶矶上,不时地跺响着冻僵了的双脚,嘴里呵着热气直往合拢的双手掌丫上吹,吹一下搓几下手,仍感到刺骨儿的冷,她抬头看到我哥哥志坚站在屋檐的楼梯上在奋力扒雪,反而把身上的短大衣脱下扔在屋后的冰雪坡坳上,浑身儿竟然还冒着热气哩。

售票员高声大叫道:“喂,喂,你下来,下来,休息一下吧,这么好的事儿。轮着我也上去干干,在这下头,看得尖冷尖冷的呢!”

在楼梯上扶着梯子脚儿防滑的高鼻小伙子连声说道:“不行不行,你不能上去!真是的,一个女人家,竟敢爬上屋顶,让我在你胯下站着,打我赤胯了,不吉利,不吉利!”

售票员偏就不依,噗嗤一声大笑道:“小伙子喂,我怎么不能上去帮着干点活儿,打你赤胯了又怎么样,你休往那邪处儿想,天底下的人哪个不是从那儿拱出来的,怎么会不吉利呢?”

看的,干的人都一片笑声。

邢大叔看完摇水泵后,知道来水管道都冻住了,就从灶屋里挑出一担大木桶,小心翼翼地在冰雪上挪动着脚步,踏出地坪走下山坡挑水去了。虎仔见了,立即从牛栏墙垛边的稻草堆儿窜出来,在雪地上伸着鼻子这儿嗅嗅,那儿闻闻地跟着走。

横屋的中央燃烧着一堆大柴蔸和大柴块,大部分旅客们都围着火圈儿烤着火,叽叽喳喳地在议论着,太多的话题是这场雪把大伙困在这儿,只有6天就过年了,看样子,回不回得去还是个问题呢,言词中,都对邢大叔邢大婶感激不尽。突然,胖女人发现了一个新话题,说:

“大叔大婶的儿女呢,在哪儿呢?”

大家都在猜测着。白发老头的老伴说我去问问,说罢就去猪圈里同喂猪的邢大婶聊了一会儿,然后来到横屋里对烤火的众人说道:“知道了都知道了,他们有个大女儿在江西南昌洪都航空集团工作,儿子正在哈尔滨工业学院读研究生,路途太远,过年不会回来。唉。估计家里不太宽裕,假期内能节省一笔往返车费呢!”

众人都唏叹。忽听得屋后一声长长的女人尖叫声,都不约而同地涌出横屋大门往屋后跑,看见许多人都围拢在楼梯下,扶着刚刚站起身来的售票员着急地问:“伤着哪儿了,啊,快去医院看看。”

售票员脸色煞白,右脸的颧骨上有些红肿,显然是被摔伤了。售票员站在人群中定了定神,摸摸右脸儿,把髡垂在脸前的秀发往脑后拢了拢,又指了指高鼻小伙子,惨声地笑道:“没事没事,扒雪时脚没踩稳,从那屋檐上掉了下来,落地时幸亏他扶了我一把,只这颜面骨儿在雪地上擦疼了点儿,呵呵,大吉大利呀,没事,没事儿呢!”

大家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邢大婶两手甩着猪潲急急地扒开人群冲了进来,一把扯着售票员尖声大叫道:“闺女,闺女,吓死我了,没大事儿就好,你们在我这儿千万别出事啊!这屋上的大雪都留着,让你大叔来扒就是,啊,都别扒了——”

邢大婶说完,撩起围裙就往售票员的右脸上擦着,揉着。

高鼻小伙子说道:“邢大婶您就别给他擦了揉了,等大雪融化了,让大姐肿着脸儿回家去,叫她男人儿擦着揉着,那才叫心痛呢,才叫有滋有味呢!”

售票员瞅个眼儿“呸”的一声,惹得旅客们都乐了起来。

忽然又听得前边厅屋里和横屋里有虎仔来回窜动的怪叫声,大家正在纳闷,只见虎仔沿着阶矶奔跳过来,它钻进人群窜到邢大婶脚前,“汪汪,汪,汪汪——”一阵呲牙裂嘴的大声叫吠。邢大婶立即尖声叫道:“不好,老倌子出事了!”旅客们大惊失色,都跟着虎仔和邢大婶走出地坪向东边的山道雪路走去。

雪已经停下了。天老是阴沉着脸,一点儿也没有放晴的征兆。

山道弯弯的雪地很滑,我跟着大伙慢慢地移步走下坡去,心想邢大叔怎么好把这水挑上来啊。走了半里多路,果然看见邢大叔拾着一只摔坏了的大木桶攀爬着走上一道土坳,他笑着对邢大婶说:“挑水上来滑了一下,这水桶滚下坡去,可惜摔坏了。人倒是没事。”

P33-35

序言

◎赵志超

陈华先生把中篇小说集《村里没事》的清样送到我的案头,嘱我作序。我匆匆翻阅了这沓厚厚的清样,上、下两本,9个中篇,足有三十多万字的篇幅。说实在话,我当时心里着实咯噔了一下:一个没学历的老实憨厚的农民,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而且是一部中篇小说选啊!及至读完其开篇之作《大雪无瑕》,我不禁被小说的情节和主人公所感动,热泪禁不住潸然而下……

读当代小说竞读出眼泪来,对我来说,这是少有的事。于是,我对作品及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工作有点忙,时常为冗务所缠绕,我还是欣然答应为之作序。虽然是勉为其难,却令对方高兴不已。于是,我利用这几天假日,把这部中篇小说集浏览了一遍,并做了些札记。

《大雪无瑕》是以大爱无私为主题来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作品,作者把人类的真、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读了以后,让人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提升了素质,净化了灵魂,铸造了品格。读《一地闹热》,同样叫人产生心灵的震颤,读完后忍不住要落下泪来,小说中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倏然浮现于眼前。作者把一个在转型时期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发展与职工的精神风貌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村里没事》、《村里有事》是姊妹篇,作者更是依据自己长期植根于农村所掌握的生活素材,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现代新农民形象,勾勒了一幅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画卷。一个乌不落的贫困村怎么发展?怎么奔向小康之路?作者不是游离于外娓娓叙述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而是置身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变革中,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奔向小康之路出谋划策。小说重点塑造了大学生女村官谭红玉的可爱形象,为巩固党在新农村的组织建设而充当号角。据作者介绍,当初此书稿送审时,湖南人民出版社根据作品内容,建议将其定名为《村里没事》。作者采纳了这一建议,为彰显农村生活特色,又立即创作了中篇小说《村里有事》以呼应前篇,增加农村题材分量,仅数日完成。其思维之敏捷,技艺之娴熟,令人叹服。

站在农村和农民的角度,怎样直面那场给国人带来灾难的“文革”?作者绞尽脑汁创作了《新婚夜》这篇小说,并使出浑身解数揭示生活的本质,才使得作品一新耳目,不落俗套。小说聚焦于“我”新婚的那天晚上,通过各种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以小见大,把“文革”这场怪诞荒唐的闹剧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失为一篇彻底否定“文革”的力作,文笔犀利,思想深沉。

由于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加之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因此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陈华便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在《牛》这篇小说中,他把牛写得活灵活现,直通人性。尤其是牛为繁衍后代而争斗的场面,被他描述得十分逼真而令人惊心动魄,更让人对甘于奉献的牛产生深刻的纪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不是作者常年驭牛犁田,与牛朝夕相处,熟谙牛的生活习性,绝对不可能如此绘声绘色。如今的农村,耕牛急剧减少,机械化耕作取而代之,令人怀想昔日的农耕生活。我想,作者写出这篇小说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乡官》也是如此。作者通过对上世纪末农村基层干部的留意观察,把乡村干部们艰苦奋斗立志改变农村贫穷状态的精神面貌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日从西出》堪称一篇“伤痕文学”,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狠抓阶级斗争”的口号才刚刚收尾,为“五类分子”摘帽的工作正在进行,作品竞大胆描写大队党支部书记娶地主婆为妻,呼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啻春天里响起的一声惊雷,令人振聋发聩,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前瞻性。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呐喊?我想,这与作者的家庭出身及曾被歧视的经历不无关系。这是来自生活底层的呼唤,是一种受压抑、被扭曲人性的复苏与舒张。

值得指出的是,该小说集中唯一一篇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烽火湘乡》,大气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荡。作品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了抗战时期举国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揭示了这场战争“不但使中国人民受害,同样受害的也包括日本人民”这一道理,呼吁中日友好,消弭战争,有力地回去了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对侵华历史罪行的否认。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烽火湘乡》无疑是一份很好的献礼。

《村里没事》的艺术特色也比较明显:一是人物形象丰满。有人说,有人物个性的小说才是好小说。在每一篇作品中,陈华总是把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来展示;合上清样,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便浮现于眼前,各具个性,各有特色。二是生活气息浓郁。读完小说集,不累,宛如清风拂面,顿觉神清气爽。个中原因,主要是小说充满了较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看似有一些插科打诨的东西,但承上启下,展示人物性格和生活画面,关系密切,并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三是故事性较强。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潺潺流水一样,不曾干涸过。这是作者的又一创作特色。每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里,都有鲜活的人物出现,并赋予丰富的思想内涵,因而使得整部作品绽放光华。

当然,这部中篇小说选里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地方缺乏细腻的描写,偶尔表露过于直白,个别文字还应多推敲。作者也承认自己的这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村里没事》仍不失为一部好的小说选集。须知文学创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劳动,十全十美的小说作品是十分鲜见的。对此,我们不能苛求陈华这位业余作者。

诚然,陈华是一位农民作家,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业余作者,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在此之前,他曾创作发表过多部戏剧剧本、多篇中短篇小说;尤其戏剧创作方面佳作选出,可谓成绩斐然。他的剧本《涟水谣》、《大学生村官》曾受到有关领导欣赏并交付排练演出,广受好评。他的创作也由此受到领导重视。

作者过去命途多舛,生活坎坷。十年“文革”中,因父亲的特殊身世受到牵连和歧视,15岁即辍学在家务农,后刻苦自学完高中书本,却无缘报考中专、大学,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整天为生活而奔波。“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哪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陈华曾经迷惘过、徘徊过。然而,机遇的大门总是为勤奋和有准备的人敞开的。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着过人的聪明、执著和“湘乡牛”的倔强,陈华开始尝试着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脚本、写电影剧本……他焚膏继晷,苦苦地思索,锲而不舍地写作。天道酬勤,辛勤的耕耘终于有所收获,他捧出了这部厚厚的中篇小说选。

陈华先生勤奋进取,自强不息,自学成才,是一位难得的文学创作人才。据说,他在43岁时,曾经有一个去市专业剧团当编剧的机会,却因为剧本稿件丢失而失之交臂,结果编剧没当成,还引发了一场官司。这真是一大遗憾!原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读完这部小说选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像陈华这样执著而富有才华的业余作者,若能成为专业编剧或者专业作家,那么,他在文学创作上特别在戏剧创作上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湘潭文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也会更大一些。

我期待作者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社会,也期待社会能给予此类人才的成长以更多公平、宽松的环境。

愿千里马常有,伯乐亦常有!

是为序。

2014年5月2日于莲城耘斋

赵志超号耘斋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01——2011年曾两任湘潭市文联主席。2011年9月至今任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故园行》,散文集《独步芳躅》《飞越重霄》,报告文学集《播种芳菲》,以及多部诗联集、评论集、文论集、随笔集,主编《韶山魂》《湘潭文艺家辞典》《光荣的史诗》等20余部。迄今累计出版发表600余万字。

后记

陈华,笔名。陈,姓也;华一一陈氏宗祠族谱里班序排列为:“大启昌名运,英华振楚湘,芝兰成衍秀,金玉裕增光”,余属华字辈,故以“陈华”冠之,实不敢忘祖丢宗也。

原名陈国钧,换第二代身份证时被错改为陈国均。名字者,不过一记号或一符号耳。叫猪伢狗伢猫妹者有之。为一叫法,大可不必争一长短耳。

男性,1954年生。黄脸,黑发,鬓角亦白。脸有须亦常刮。不嗜烟酒。貌平淡不俊,右眼睑下垂,显比左眼小。血躯皆父母所遗,亦不敢自鄙自弃也。

天生不会钻营,竞投胎一历史反革命家庭。极左年代,每一个人是要划分阶级等级的,以贫、富为基准,都要“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贫者乐,富者哭,福、祸延及子孙。余家庭被划为中农成分。父亲17岁参加国民革命军抗日,经淞沪战役和沧州、浙赣抗战九死一生,战火洗礼中,由班长、排长升至连长,抗战结束后即退役,未向共产党放过一枪。还算有点收获,8年抗战打鬼子捞了个历史反革命分子当一当。经常被捆打批斗中,其中竟然还要遭受一个当过汉奸(曾被父亲在退役后协助国民政府审查过)的贫农干部的凌辱,生不如死。死时不瞑目。打鬼子到底是对还是有罪,父亲至死要求平反。余含泪写下《父亲是抗战老兵》,在全国网络上轰动至今。实属实话实说也。

饥饿中成长。少儿时,一年到头,不知饱饭为何物,常以糠粑、野草、树皮、树叶及苎麻蔸充饥,阅尽人间饥寒交迫、衣衫褴褛之苦楚。天,仍是这个天,地,仍是这块地,无灾并无害,反而风调雨顺;历经公共食堂,饿殍遍野,余常生吃蝗蚂蚱、土茯铃和观音土充饥,差点饿死。到15岁时,值“文革”浩劫中不治学业,余数学、语文、英语学业都顶尖,却因黑五类子女不准升学读书,回乡务农。不准上学,不知哭过几番几回和几天几夜。命运多舛,受尽阶级等级设置的歧视。种田驭牛是能手。自学缝纫,常上门缝制衣裳,飞针走线,倒也巧手如织女。亦游乡串户换伞衣,刻章雕琢。曾几度赴江西山区伐树锯料。七十二行三,唯独碓臼未担。为生存,违心无偿地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家人做了8年衣裳,包括为短裤子打补丁……否则,讲究阶级仇恨的年代里,差点捞个资本主义帽子戴戴,当个阶级斗争靶子打打。阅历不可谓不坎坷。那时鼓吹交白卷,惧怕知识分子,恐知识越多越反动。只好在劳累后的半夜里,昏黄的煤油灯下,偷偷摸摸搬弄点文字组合组合,也把数学各种解方程和几何算算。1978年恢复高考后,夜以继日复习功课,因头上顶着黑五类崽子帽子不准报考中专。后自学完高中功课,1980年要求报考大学,也是这顶反动帽子的缘故不准报考,还被潭市学区主任朱XX等人讥讽一场。知子莫若父——至今记得2007年5月25日凌晨即将去世的父亲在湘乡东山医院里从昏迷中醒来后拉住我的手说:“……我打日寇……错了么……连累了你!”那个时候,人祸地搞严酷的阶级斗争,贫下中农没有坏家伙,不是贫下中农没有好家伙,整个社会都以歧视的眼光和手段对待我们这些人,也迫使我们这些人以别样的眼光看待过社会和思索人生。余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后,把小说、散文、电影文学剧本、花鼓戏舞台剧本都写写玩玩。不好张扬,失败重来。还办了个厂子弄弄,把个厂长、会计、供销员也当一当,供供销销的,居然跑遍了全国,草原、戈壁滩和大沙漠里也去走一走。真没想到,把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子女当个人看了,也能饱衣足食了,写点东西还能出书,人权平等,实不敢忘邓公小平之恩德也。

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事物与深沉的思想感悟和大胆有序地张扬人性,把时代的印记留给后世,认真完成每一篇作品是余所力求的。颂伟人功绩,敢于鞭挞罪责者,唯恐重蹈覆辙。追求真理,常怀杞人忧天之念,亦不趋炎附势,秉性也。

选出几篇结集,有幸得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青睐,实乃无心插柳柳成荫。甚喜甚慰。同时,此书还得到老师彭见明、陈元初、周业贵、王柏松及好友朱继平、陈建、谭亮、叶波、颜强、谢坚柏、楚子、陈子赤、易军湘、杨新跃及已故作家胡耀松等人的大力支持与修正,在此一并谢过!

另外,此书的出版还得到湖南宏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万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湘乡市供水管理处在资金上的赞助,特致谢忱!

作者

甲午年正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