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的攀升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英)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所著的《人类的攀升》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全景史,是在英国BBC电视系列节目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追溯了科学的发展,并将科学视为人不同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书中历数不同时期人类的得大发明,从结绳记事儿到几何演算,从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作者认为知识的进步均可视为人类试图理解自然,并控制自然的努力。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带读者进入一个新奇的科学世界。

内容推荐

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所著的《人类的攀升》是一部翻译作品。最早为英国BBC的科教电视节目。由于喜爱的人众多,变成文字流传于中国。主要记述了科学文明与人类智力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该栏目是电视科教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目录

序言

1.人不是天使

2.四季收获

3.石纹的启示

4.隐秘的结构

5.天体的和声

6.星辰的使者

7.神奇的时钟结构

8.力的角逐

9.创造的阶梯

10.世界之中的世界

11.知识或确定性

12.代代相传

13.漫长的童年时代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人不是天使

人是一种非凡的动物。人具有一整套使自己在所有动物中显得无与伦比的天赋才能:因此,人并不像其他动物,只是自然景观中的一个景物。而是自然景观的塑造者。在肉体与精神两方面,人都是大自然的开拓者,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动物,他在每一块陆地上不是发现,而是用双手创建了自己的家园。

据说,还在1769年西班牙人越过美洲大陆,抵达太平洋海岸时,他们就常听见加利福尼亚地方的印第安人说,每当月圆时分,鱼就会跃出水面,在沙滩上蹦跳。的确,当地真有一种叫作格鲁尼昂的银汉鱼,常在月圆时分从水中游到高于正常潮线的沙滩上来产卵。雌鱼将尾部埋进沙里,雄鱼则盘桓其侧。雌鱼产下卵后,雄鱼使卵受精。所谓“月圆时分”,这一点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在两次涨潮之间的那9天到10天内,鱼苗才能够不受惊扰地孵化出来,在下次涨潮时,海水将孵出的鱼苗冲回海里去。

世界上每一种自然景观都表现出这种精确而美妙的适应性。凭借这种适应能力,每一种动物都像一个齿轮与另一个齿轮紧紧啮合那样适应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冬眠的豪猪等到春天来临,又开始了生气勃勃的新陈代谢。蜂鸟用翅膀急速地拍击空气,把尖细的嘴伸进那悬在高处的花蕊之中。蝴蝶模拟树叶的形状和颜色,甚至模拟有毒的东西,以欺骗天敌,免遭侵害。鼹鼠在地下打洞,仿佛是一种天设地造的穿梭机。

于是,数万年的进化,使银汉鱼完全适应了潮涨潮落的规律,能够准确无误地游到潮汐线附近。但是,自然——就是说,生物的进化——并未使人类适应任何特定的环境,恰恰相反,和银汉鱼相比,人类的适应本领相当笨拙:而正是这一点——人的状况自相矛盾的地方——使人类能够适应一切环境。在我们周围许许多多飞翔的、爬行的、打洞的和游水的动物中间。只有人不受其生存环境的束缚。人的想象、理智、敏感和刚毅,使人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不仅仅是随遇而安。人类做出了一系列的发明,一代又一代地改造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些发明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进化——不是生物的进化,而是文明的演进。我们将人类走向文明演进顶峰的光辉历程称之为“人类的攀升”。

我在这里使用“攀升”一词意义十分明确。人类以其富于想象的天赋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类综合运用自己的种种才能,制订计划,从事发明与创新。当人类学会以更复杂、更精巧的方式综合运用这些不同才能时,人类的创造发明也就更加复杂、更加精深了。因此,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形态在技术、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种种伟大发现,无一不表明人类才能的日益丰富和复杂的联系,表明人类智慧的常春藤的攀缘上升。

当然,希望人类最富于独创性的智慧成果,同时也是人类最新的成果,这引动着我们的心;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尤其如此。只要一想到脱氧核糖核酸(DNA)螺旋形遗传密码的解开,一想到在对人脑特殊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一想到建立相对论的自然科学研究上的洞察力,一想到物质的原子量级的细微运动。我们确实有充分的理由为人类在现代所做出的某些建树感到骄傲。

然而,如果一味赞美我们自己的成就,仿佛这些成就无须经历一段发展过程,那将是对人类知识的莫大讽刺。因为人类的成就,特别是人类的科学成就,并不是一座已经建成的博物馆,而只是漫长的进步过程中的里程碑。在这个进步过程中,炼金术士们的最初试验,以及中美洲玛雅天文学家们独立发明的精确计算都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在相去5个世纪后的今天,安第斯山区的马丘比丘城(Machu Picchu)的石器和西班牙摩尔人的艾勒汉卜拉宫(Alhambra)的几何图形结构,在我们看来,都是装饰艺术的杰作。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作品的鉴赏仅止于此,我们就无法领略那创造它们的两种不同文化的独到之处。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些成就,正像今天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对于我们一样,既引人注目,又至关重要。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转折点,有一种认识和说明世界的一致性的崭新方式。所谓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上的雕像中止了时光的流逝,这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而欧洲中世纪的时钟似乎也曾一劳永逸地宣告了关于天体运行的定论。每一种文化,当它被一种关于自然或人的新观念所左右而发生变化时,总是力图使自己的理想成分保持不变。但是,在回首往事时,同样使我们极为关注的是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从一种文明至另一种文明得以传播或再现的种种思想。在近代化学中,最出人意料的莫过于制成具有新的特性的合金;而在公元纪年以后的南美洲,甚至在那以前很久的亚洲,就已发现有合金制品了。有关原子分离和结合的概念也来源于人类在史前时期的一项发现:石头和一切物质都具有一种结构,按照这种结构,它可以以新的方式分解和重新组合起来。差不多与此同时,人类就在生物学方面做出了种种发明:农业,例如对野生小麦的栽培;以及关于驯养和驾驭马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

在追溯人类文化的转折和延续时,我将按照一般的而不是严格的编年顺序进行,因为使我感兴趣的是人的心智的历史,即人类发挥自己各种不同才能的历史。我打算把人的思想,特别是人的科学思想,与自然赋予人类的、从而使人变得无与伦比的才能的来源联系起来。我所描述的,也就是多年来令我心驰神往的,即人类思想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他本质中最基本的人性。

因此,这些系列节目,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智慧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到达他迄今所取得的成就高峰的亲身经历。人的地位不断上升。是因为人在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自己天赋(他的种种禀赋与才能)的丰富内涵。人类在上升过程中的一切建树都是人对自然和人对自身的认识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纪念碑——恰如叶芝(W.D.Yeats)嘶说,是“不朽智慧的丰碑”。

P6-8

序言

《人类的攀升》的大纲写成于1969年7月,而电视片到1972年12月才拍摄完毕。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工作,令人非常激动,但要着手进行,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项工作要求作者始终不懈地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全部身心。因此,我必须保证自己能够心甘情愿地做到这一点。比如说,我不得不毅然推迟已经开始的研究工作。我应当在这里说明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去这样做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学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注意力的焦点已从物理科学转移到生命科学上。于是,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对个体的研究。但是,即使对于那些有心的旁观者来说,他们还未曾意识到,这在改变科学所塑造的人的形象方面,将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我作为一个在物理学专业受过训练的数学家,要不是因为一连串偶然的机会,使我在步入中年之时有幸涉猎生命科学的话,我对此也会是茫然无知的。我有幸在我的一生中投身于两种富于创造力的科学领域,对此我十分感激。尽管我也不知道该感谢谁,但我是怀着一种感恩图报的心情来构思《人类的攀升》的。

英国广播公司向我发出邀请,是要我以电视系列节目的形式表现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克拉克爵士创作的有关“文明”的节目相配合。从好几个方面来说,电视都是一种令人赞叹的表现工具。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形成强烈的印象,能使观众对所描述的地方和过程有身临其境之感,它谈吐自然,富于亲切感,使观众意识到自己所目睹的是人的种种行动,而不是事件。我认为,电视的后一个优点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也是我在同意以“电视随笔”的形式编写一部人的思想传记时最看重的一点。这里最主要的一点是,一般所说的知识,以及具体而言的科学,都是由人们提出的具体的思想观点,而不是由抽象的概念构成的。从知识的初始阶段到近代的和独特的模式与构想,莫不如此。因此,那些揭示了自然奥秘的种种重要观念都产生于人类处于最原始的文化状态时具备的基本的官能。使这些观念发生越来越复杂的联系的科学发展,也同样应当看作是人力所为:是人,而不仅仅是人的头脑,做出了种种科学发现,这些发现因此成为活生生的,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假如电视不用来使上述思想具体化,那么它就失去了效用。

在任何情况下,对各种思想的阐明都是一种个人的精心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电视节目与这本书的共同基础。与讲座和电影不同,电视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播放。它只面对待在一个房间里的两三个人,很像是一种面对面的交谈——而且是一种如话家常的、苏格拉底对话式的交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像这本书一样,是一种单方面的谈话。对于我这个十分注意研究知识的哲理性质的人来说,这正是电视最有吸引力的一种禀赋,有了这种禀赋,电视也可以像这本书一样,成为一种富于说服力的精神力量。

这本印行的书还别具一种自由:它不像口头谈话,总是要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的局限。读者所享有的行动自由是听众和观众享受不到的:他可以中途停下来进行思考,也可以倒回去重读,反复推敲书中的论点,还可以把书中谈到的这件事与那件事做一番比较,而且一般说来,他可以欣赏书中翔实的论据,思路却不会被打乱。当我现在把电视屏幕上最初讲到的内容形诸文字时,我尽量使思想的进程更加从容不迫。但是,仅仅是电视屏幕上最初讲到的那些内容,就需要长篇大论,涉及许多事先没有想到的关系和种种奇特之处,如果不把一些非常丰富的内容收录在这本书中,那将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其实我本来想多收集一些内容,在正文中间,详细补充一些所依据的原始材料和引文。然而,这样做就使这本书成为学者用书,而不是一般读者的读物了。

在改编电视节目脚本时,出于两个原因,我力图使本书文字接近口语。其一,我想保持口头语表达思想时的自发性特点,不管我写到哪里,我总是努力做到这一点。(出于同样原因,拍电视片时,只要可能,我也总是选择那些在我和观众的眼中显得新奇的地方。)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我还要维护论证的自发性;它突出问题的核心,尽量使它显得重要而又新颖,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路子。因此,尽管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论证已被简化,其逻辑仍然是正确的。对我来说,论证的这种哲理化的形式正是科学的基础,这是不容混淆的。

本书中这些文章的内容,实际上比科学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宽广。假如我不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还有别的方式,我就不会把这本书取名为《人类的攀升》。我在本书中的抱负与我在其他著作——无论是文学著作还是科学著作——中的并无二致:这就是,为20世纪创造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正如我的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与其说是表现了一部历史,倒不如说是表达了一种哲学;与其说是关于科学的哲学,不如说是关于自然的哲学。这种哲学的主题就是过去所说的自然哲学的当代版本。在我看来,我们今天的思维结构比过去三百年来任何时候都更能使我们构想出一种自然哲学。这是因为,在关于人的生物学研究中最近的发现已经为科学思想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即从一般向个体转变:自从文艺复兴打开了进入物质世界的大门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没有人类,就不会有哲学,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我希望本书明白无误地肯定了这一点。对我来说,了解自然的目的莫过于了解人类的本质。了解自然之中的人类的境况。

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

1973年8月于加利福尼亚

后记

“认识自我”.这句镌刻于古希腊神庙的格言,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对自我本质的艰难探索的又一次伟大进步。进化论的深远意义,在当代著名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那里表述得再简洁有力不过了:“发现进化的规律是人类成熟的标志。具有理解力的生命能够领悟自身存在的道理才算成熟的生命。”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在致力于深入认识人类进化规律的同时,又完成了对进化论与遗传学说的新的综合,并把这种综合扩大到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类的进化已被看作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科学发展的这一背景之下,英国学者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应英国广播公司之约,创作并主持了电视系列片《人类的攀升》。这部电视片一经播映,立刻在西方国家引起轰动。后来,作者又将电视片脚本改写成书,使之流传更广。今天,本书的中译本将与我国读者见面。

对我国读者来说,作者的名字可能还比较陌生。他的作品还从未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而在西方,布洛诺夫斯基作为一位数学家、诗人、发明家、剧作家和人文学者,享有“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的美誉。布洛诺夫斯基于1908年生于波兰,童年时代即随家移居德国,后又迁至英国,并加入英国籍。1927年,他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45年,他被任命为英国赴日参谋长代表团的科学代表,分析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1946—1950年,他担任英国建筑工程部顾问,1950--1963年,领导全英煤炭委员会的研究工作。1964年起,作者成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常任研究员。作者在本书中表现的渊博学识无疑得益于他涉猎多门学科和参与有关社会活动的丰富阅历。

布洛诺夫斯基著述颇丰,其中包括《诗人的辩护》(The Poet's Defence,1939)、《威廉·布莱克与革命时代》(William Blake and the Age of Revolution,1944)、《科学常识》(The Common Sense of Science,1951)、《暴力之外观》(The Face of Violence,1954)、《科学与人类价值》(Scienceand Human Values,1958)、《算盘与玫瑰之间: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新对话》(with the Abacus and the Rose: a New Dialogue on Two World Systems,1965)、《威廉·布莱克选集》(Selections from William Blake,1958)、《西方知识传统》(The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1960)、《洞察力》(Insight,1964)、《人的同一性》(The Identity of Man,1965):《自然与知识:当代科学哲学》(Nature and Knowledge:the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Science,1969)。有些著作还多次修订再版。其中尤以《科学与人类价值》、《人的特性》以及本书最负盛名。

与西方国家名目繁多的人类文明史不同,也有别于关于人类生物进化的一般著作,在《人类的攀升》中,作者以宏大的气魄、敏捷的才思、深邃的目光、生动的联想和优美的笔调,把艺术的体验与科学的解释巧妙地融为一体,引导读者进行穿越人类心路历程的美不胜收的精神漫游。作者匠心独运,高屋建瓴,精微至毫发,广阔如苍穹,使本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在撰写本书时,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精通多门学科、具有极高的审美趣味,以及与当代众多杰出科学家的交往——涉及到人类知识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医学、数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从原始人类的简单技能到当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从物质结构到浩渺星空,从游牧生活到工业革命,从欧几里得几何到相对论原理,从宗教裁判所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从基因的排列到人脑的演化,从《圣经》故事到莎士比亚戏剧,从炼金术到原子能——恰如国外书评所称道的,作者旁征博引,“织成了一张极为富于诱惑力的网”,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本书不算鸿篇巨制.却清晰而又形象地描述了人之上升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本书也不是正规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却言简意赅,新见迭出,发人深省。正如美国《芝加哥每日评论》所说:“通俗作品也可以是深刻的,本书就是一个惊人的证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现代进化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有两方面:生物的,这是人类和其他生命共同具有的;文化的,这是人独有的。人类的进化不能理解为一种纯生物学过程,也不能完全描述为一部文化史。在人类的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过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反馈。怎样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内在联系,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者宣称,本书“与其说表现了一部历史,不如说表达了一种哲学,与其说是科学的哲学,不如说是自然的哲学。这种哲学的主题就是过去所谓自然哲学的现代版本。”这一“现代版本”的特点,就是人的自然史与文化史在当代科学水平上具有哲学意义的新的综合,被称之为“科学文化人类学”。英国18世纪伟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曾经计划写作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巨著,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未能完成,而只写成绪论部分,即《人论》。而布洛诺夫斯基在本书中依据当代科学成就,成功地表达了对人、自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刻领悟。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之上升”吧!

作者把人类进化的漫长历程喻为“人类智慧的常春藤的攀援上升”。在作者看来,科学与艺术的发展都是人类无与伦比的天赋——想象力——的不断进化。人类正是凭借想象力,从已知推测未知,从眼前展望未来,跨越时间和空间,以其科学与艺术的辉煌成就,卓然独立于自然界。正如国外书评所说,作者在本书中“处处揭示艺术与科学的联系”,生动地展现了人之上升的绚丽多彩的画卷:关于自然力的新概念,使湖畔派诗人为之神往,以异乎寻常的热情讴歌自然的神奇造化:科学家对光色关系的揭示,丰富了画家的调色板和诗人的辞藻;岩石的纹理。同时给艺术家以灵感,给科学家以启示;相对论不仅具有科学的伟大意义,而且赋予自然科学理论质朴的人性;测不准原理打破了绝对知识的神话,使科学家也像艺术家那样诉诸情感;杠杆原理与圆周运动概念,标志着新大陆与旧大陆文化进化的时滞量度;阿拉伯王宫中的几何纹饰。代表着当时人们研究空间对称性的水平;奇音妙响,状物绘形,竟蕴含着极为简单的数学关系;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分析,与立体派画家的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复活节岛上表情呆板的石雕人像,暗示着科学上的无所作为;文学艺术的爱情主题,竟使人们领悟到人类性选择的奥秘:农业的起源和牲畜的驯养不仅是遗传学的古老成就,而且解释了《圣经》的美妙传说;建筑和雕塑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人手功能的进化;普罗米修斯遭受天谴的神话,表明学会用火的人最终区别于一切动物,成为掌握巨大力量的“神人”;文人墨客对科学家的嘲笑,无意中预言了任何一种理论必将受到挑战的命运;弥尔顿咏叹力士参孙的诗句,与伽利略和他本人的遭遇相映成趣;伊萨克·牛顿和威廉·布莱克代表着人类思想的两个方面,共同表达了人的本性,《李尔王》中主人翁的癫狂呓语,何尝不可以看作对宣扬绝对真理的“哲人”的生动写照——真可谓奇想联翩。汪洋恣肆.令人叹为观止。

生命科学代替物理科学,成为当代科学的主流,进而又将注意力从人类的生物进化转到人类的生物——文化进化,绝不是自然科学家观察角度或研究兴趣的转移,而反映了自然科学人文化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体化的趋势。如果说,生物进化论是对人类状况严肃思考的科学前提,那么,对人类命运的热情关注,就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每一位富于人文主义精神和责任感的科学家的崇高选择。确实,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历程中,不仅耸立着不朽智慧的丰碑,也回响着人们错误的悲凉挽歌。今天,人类开发出了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同时具有建设性和毁灭性的自然力,从而使自己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作者在以深情挚爱回顾了人之上升的历程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西方可怕的意志消沉的观念包围之中,感到无限悲哀”。又有谁能够断言,西方文明不会遭遇古代文明的命运,人之上升不会再度受到挫折呢?作者在此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前途的深沉忧虑。正如我们无法确定人的生物进化将走向何方,我们也难以预料人的文化进化的前景。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中,曾经表达了一种“西方文化在劫难逃”的悲观情绪。那么,人类文明的前景如何?一些人寄希望于东方文明的复兴,甚至求助于佛教教义,而社会生物学的发现又使一些人产生误解.认为人类“不过是动物”,从而感到失望,无所适从。诚然,如果西方文明真的衰落,毕生接受西方教育的作者有理由为之黯然神伤。但是,作者本着一位科学家的良知,以他特有的令人感奋的力量指出,如果我们致力于理解人类自身,就不会囿于已经掌握的知识范围。每一个人,每一种文明,将由于自身天职的驱使,而奋然前行。人之上升,未有竟时。中国是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在人之上升的历程中曾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吗?此时此刻,我们又回想起诗人蒲柏的一句名言:“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本身。”

本书文笔优美,用典自然,措辞精巧,寓意隽永,行文潇洒,风格安详。识者誉为当代英国散文的杰作。例如,就其用典而言,书名系反神学家悲叹“人之下降”(the Descent of Man)其意而用之,贴切自然,不落痕迹。第一章标题原文为“Lower Than Angel”,直译为“低于天使”,出自生物进化论创立之初科学与神学的一场论战,在此暗含讽刺意味:人类纵然低于天使,也高于其他一切生命。又如第六章标题《星辰的使者》,源出布鲁诺的同名著作,第七章标题《奇妙的时钟结构》语出笛卡儿笔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译事从来不易,迻译本书,更难乎其难。译者虽勉力为之,仍恐不能传达其神韵于万一。再者,本书系由电视片脚本改写而成。如借助视觉形象,则明白晓畅。但在无法再现其画面的情况下,纵然悠然心会,要将其意趣形诸文字,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同时,本书不独涉及学科甚多,且于诗歌戏剧,时有征引,典故轶闻,每每采撷。译者囿于学识,虽曾持稿求正于方家,仍不免有扦格难通之处,尚祈识者教正。

本书附有大量精美的图片。与文字叙述相得益彰。限于条件,我们只能择取其中少数几幅。

本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人物、事件等甚多,但未加注释。为帮助我国读者理解,我们为中译本做了较详注释。但难免挂一漏万,还望读者见谅。

本书中译本,是译校者密切而愉快的合作的结果。译校分工情况如下:任远——第一、二、三、四、九章和第七章部分内容;王笛——第八、十一、十二、十三章;邝惠——第五、十章;朱通伯——第六章和第七章部分内容。由朱通伯对全书译文进行校改及最后审定,任远对全书译文做了文字统一工作并参与部分校改.全书注释工作和专有名词查证由王笛承担。

译者

1987年9月于四川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