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正文所著的《不惑之道》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励志读物。
作者以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困惑”和“思考”为线索,透过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对职业危机(或中年危机)现象作了深度的剖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告诉“中流砥柱”们:职业危机及中年危机的本质在于,我们常年忙于事,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惑之道(探索四十人生的奥秘)/仲景投资基金文化产品众筹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郝正文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郝正文所著的《不惑之道》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励志读物。 作者以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困惑”和“思考”为线索,透过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对职业危机(或中年危机)现象作了深度的剖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告诉“中流砥柱”们:职业危机及中年危机的本质在于,我们常年忙于事,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心”! 内容推荐 一部写给四十岁群体的心灵鸡汤。作者郝正文在《不惑之道》一书中,以自己的故事以及职业历程中的痛与觉为线索,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年危机现象作了深度的剖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告诉有焦虑感和困惑感的中年朋友们,危机的本质所在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作者透过其女性独有的细腻文字,告诉人们生活需要面对自己的真心,追寻自己的天性,重拾人生的美好。 目录 序 成功基于“自我认知” 自序 第一章 中流砥柱的迷失 第二章 你没有任何向导 第三章 重新认识你自己 第四章 深度解读你自己 第五章 自师,在每一个当下 第六章 我被谁掌控 第七章 谁是“心魔”的始作俑者 第八章 觉醒之路(1) 第九章 觉醒之路(2) 第十章 无心恰恰用 第十一章 悬崖撒手 自肯承担 第十二章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第十三章 以爱为前提Say No 第十四章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第十五章 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第十六章 直心是道场 第十七章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第十八章 修身作为 清明人生 第十九章 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梦醒时分 如果说“高处不胜寒”对很多人而言,还有无数的胜券在握,那么无数被动下台、离职、破产的企业家和高管们又将作何感想呢?特别是正当年却突然落马的高官们又作何感想呢?虽然下台、离职、破产,有的甚至面临牢狱之灾的原因各异:有高层企业政治的原因、有公司或股东经济的原因,有内部人际冲突的原因,也有家庭情感纠结的暗动力牵引等等。再说人到中年,遇上点事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当今,高官落马好比雨后春笋。 然而,面对落马、下台、破产、牢狱之灾等等,自己及亲近的人几人不悔、不恨、不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是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话好说,人难做! 回到现实,梦醒时分,如果真的再回当初,真的不会有今日吗?我们真的会好好做高官、好好做企业家、好好做高管吗?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正值中年、壮年的高官、高管、企业家朋友们,我们是正在梦中,还是已经回到梦醒状态了呢? 力不从心 对于身居高官、高管、企业家职位的中年人而言,还有更大、更普遍的一个挑战就是:力不从心。力不从心的表现在于:其一,身体不行;其二,江郎才尽。这两者,任居其一者,对于当事者本人而言,几乎都可以算得上毁灭性的打击。身体不行,意味着“壮志未酬身先死”,“此恨绵绵无绝期”;如遇“江郎才尽”而下台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莫如一个巨大的“羞辱”! 其实在生活中辨认“江郎才尽”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如领导们一扫往日气定神闲的风格,突然变得脾气不好,动不动骂人、挖苦、吵嚷、找茬、看人看事不顺眼等等,都是江郎才尽的表现。用心理学的效应解释就是:投射效应,即自己心里有“魔”,看谁都是“魔”;自己不自信,看谁都是来找茬的。当然,“江郎才尽”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几经挣扎后,直接就在“沉默中消亡”。 如果说“壮志未酬身先死”还有一种悲壮感在,那么“江郎才尽”就只有“饮恨吞声”了,尤其是被众人认为“江郎才尽”后,再被自己认定“江郎才尽”,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有一句话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大意是说,任何外在的因素让你垮下来,你都可能“东山再起”,然而,如果你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那么也可能真的就是“死路一条”了。人生几十年,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职位地位显赫否,无论财富多寡时,人到中年,有时候,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谁会没有江郎才尽感?谁会没有力不从心时?更何况“屋漏”偏逢“连夜雨”,遭遇“祸不单行”者大有其人!关键是,“当局者”当下缘何才能具备“旁观者”的智慧呢? 职业倦怠 比上面几种更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因职业倦怠突然离职。 我便是其中一例。我当年所在的公司号称世界500强、金融业全资美资子公司,号称业界“黄埔军校”。当时正在公司运营的课程有100多门,手下也有十几号人,所负责的项目也令不少人羡慕不已,至少会令父母骄傲不已。然而,再精彩的舞台、讲台,也抵不上日复一日的重复对人的“摧残”:几乎每41课程不说讲过上百遍,至少也讲过几遍几十遍,在我的世界里,管理也好,讲台也罢,已经没有任何新鲜事了,当时天天萦绕心头的感觉就是:再不走人,就会死!还有一点特明显的就是:似乎能走的都走了,我,应该是能走,也是必须走的一个! 不看不知道,离职吓一跳:没想到,一下子身边好像都是这样的人。在一些国际化课程的教室里,有一半是中小企业主,还有一半大概就是中途离职的高管们;在我的一些集团高管班的课程中,一半以上的高管们似乎都在忙着离职,或者被无尽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的工作拖着、累着、纠结着:想离职,又担心找不到有更好待遇的工作! 在后期与人合作的企业管理与咨询培训项目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高管离职后,自己出来创业、做管理顾问、做职业导师、做项目经纪人、做自由撰稿人、做理财规划师等等。 对于四十岁左右的人而言,离职容易,再岗难,有如生活中的离婚容易,再婚难是一样的道理: 2011年,我为基金公司做猎头期间,最大的发现就是有不少简历光鲜的应聘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到我所负责的猎头岗位上来了,我通过不同的人电话询问反馈,这些曾经“辉煌一世”的中年佼佼者们最后的回应是:还在比较中。对于这样一群人,最形象的一个比喻就是“剩女”,也就是说,过了恋爱挑选的季节,即便再优秀,再想人岗精准匹配就业,其概率及其要付出的代价一定比当年要大得多。话说回来:一家公司只需要几个高管,然而要当过高管的人,再回去当主管,绝少有人可以抹下面子真正做到“下嫁”,或者说也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吃力不讨好地请一个“特别有思想、有经验的人”去担当一个较低端的职位。然而,雪上加霜的事是,生活的成本在四十岁左右的年龄,应该也是最大的:上要养老,下要养小,自己的消费也不会小到什么地方去;另外,适应了匆匆忙碌的节奏,一旦闲下来,身体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生点小病或大病啥的。 那么,身处中流砥柱的阶段,如何看透、看穿“高处不胜寒”、梦醒时分、力不从心、职业倦怠的本质,而从容走过呢?也许从第二章“你没有任何向导”,可见蛛丝马迹! P6-9 序言 成功基于“自我认知” 成功从简单的重复开始,而这种重复的快乐基于“自我认知”。 在金融行业经过多年成长与历练的人或许都有一个大致共同的感觉就是:行业发展越久,身居其中的人财富逐步积累,职位越来越高,成就感或许会越来越大,可其幸福指数高低和困惑多少以及对社会贡献与需求的匹配度是否成正比等,也应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思考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服务在民众心目中的满意度也逐渐受到更大挑战; 思考二: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成功与否,成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多; 思考三:中国人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人们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要求也越采越多; 思考四:金融机构越是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引领行业创新,其资深锐意型的人才愈是难觅: …… 也许到了金融机构及其身居其中很久的人稍停下来反思的时候了:未来金融及金融创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合格人才?以上的困惑和必要的反思,不仅预示着一个人到了一定的生命阶段需要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取向,而且,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也非常需要停下来反思其行业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需求的!当下,中国金融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加起来应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这个团队中大部分人都能有良好的素质和积极、正向的价值追求,那这个行业的发展必然能适应好这个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所以说,成功首要基于“自我认知”。 我进入金融行业已经30多年。回顾这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与我共事,或者与我擦肩而过的人很多。站在行业的角度,我以为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品质的基石之一。站在个体的角度,我以为成功首要基于“自我认知”。真正认知自己并做好自己的人,才可能达成真正的、持久的、充满多赢与幸福感的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一般消费者都与金融机构打过交道,或者在银行,或者在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因为这些机构与客户之间都涉及一个重要的生活要素:钱。作为金融机构的客户们,对金融机构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着要求,充满着虔诚,充满着期待!客户至少希望金融机构服务自己的人能做到:专业、诚信!再好一点,能做到:耐心、微笑!更好一点,能做到:公开、透明,言行一致,或者还提供一些用心且实用的增值服务!此为人之常情,换位思考,无可厚非。而这些服务都是通过我们广大的从业人员提供的,我们的服务品质直接影响着客户对我们的评价、对行业的评价以及我们企业立业的根本。 其二,对于身居金融机构的每一个人来说,要始终如一做到以上一些要求,却非易事,原因有三: 一是,金融工作不能有半点差错,如银行的柜台岗,保险的核保、理赔岗,各金融机构的会计、法务等岗位,在直面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的工作背景下,要保持常年的微笑服务,绝对不是制度可控制的。所以要成为这些部门受人欢迎的员工和领导都非常不易。 二是,有些岗位,如销售部、市场部、渠道部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近几年,金融机构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受到互联网等创新技术带来的服务方式全面创新的挑战和非传统类亚金融机构的亚金融业务的冲击,金融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 三是,金融业曾经一度因业务发展需要大规模招聘人才,这样使得直接接触客户的行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其中尤其是以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行业的一线业务人员为突出。 今天,我之所以提出“成功基于自我认知”,是因为各金融机构想要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真正成为受人民大众欢迎与认可的投资首选与理财首选,首要急待解决的是:合格的服务专才;其次每个从业人员自身的发展与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和繁荣也息息相关。当然,一个人的成长也好,成功也罢,首先必须尊重自己的天性、天赋,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事实证明:长时间的职业压力必然会伴生出许多的职业困惑和人生迷茫,特别是人到中年的许多金融从业精英与管理阶层们,作为社会的栋梁、事业的中坚、家庭的核心,更有必要随时检视自我,认知自我,找准方向,才能持续保证社会进步、企业创新发展与自我扎实的成长同向、同步。 今天很高兴看到郝正文女士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思考写出的《不惑之道》,郝正文女士是心理学科班出身,进入金融行业后,基于多年教育一线的实际经验和金融机构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实践相结合,将心理学的理论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及行业特征相结合,对金融和各行业的人才培养有了更多的见解和创意,并逐步施行于实践中,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此次书中还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对人性、事业、个人成长等做了多方面的详尽分析,特别是结合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对如何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准为客户和市场做了许多有益的剖析,这对我们这个需要创新和改善的行业及行业中的人有着适时的借鉴价值。 当然,做好自我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在《不惑之道》一书中,以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困惑”和“思考”为线索,透过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对职业危机(或中年危机)现象作了深度的剖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告诉“中流砥柱”们:职业危机及中年危机的本质在于,我们常年忙于事,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心”!“心”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心”是人的出发点,“心”也是人最后的归属!“心”是人的灵魂所在、是人的生命动力所在,也是人的智慧所在;“心”如同生命的发动机、如同生活的居所、如同身上的衣饰,需要时时关注、清扫、更新、滋养、整理等等,而这一切的工作,除了自己,无人可及,无人可知,无人可观照到!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人可及,并非无路可走,作者进一步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就是说,《不惑之道》在于:每天静下心来,与自己相处,透过“观”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看到自己的天赋、自己的核心兴趣、自己天生喜欢且擅长的事之所在!看到自己的“危机”之所在!借用禅宗名言:即空即有!也就是说,看到危机时,转机自在其中,智慧之门不假外求,自然洞开。境界够了,良知(良心)自然随行,内心自然强大,做人做事自然无畏无惧,人生自然也无悔无愧了!还有,看到“自己的危机”与外界拥有良师益友并不矛盾;相反,身边有再多的良师益友,外缘再多,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内因无法起作用,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而且离成功,似乎永远都差半步之遥!同时,那种天然的、纯真的成就感、幸福感,也许很长时间都难以体会得到! “自我认知”是每个人做好一切的基础。金融业是社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高风险行业,无论是企业和个体,做好自我认知尤为重要。今天向同行们推荐这本书,期待与作者一同探讨我们职业与人生中的“不惑之道”,活出每个人自己职业与生命的精彩,以无愧于自己、家庭和这个创新的时代! 何志光 2014年秋上海 后记 《不惑之道》不是一个偶然 写《不惑之道》于我,看起来从动笔到完成书稿,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然,从有惑,到迷惑,到探惑,到有所感悟,到动写书念头,再到成书的过程,大约跨越了五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在所见的圈子及各类群体中,凡有惑之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系职场及家庭之“中流砥柱”!“中流砥柱”们因“惑”而历经了种种刻骨铭心之“痛”,有些人因“惑”整夜整夜睡不着,有些人因“心痛”而常常从睡梦中惊出一身冷汗!那种因惑、因痛而对自己的健康、家庭、事业而产生的阻断与干扰,非自己亲身感同身受而难以精准表达!尽管世界上,目前流行于世的有五大宗教,也有八大宗教之说,然而对于每一个追求内在价值的职场人土而言,我们每个人只有亲自找到或悟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哲学,才能真正还原自己生命内在的清明与外在的流畅,一切的痛也好,惑也罢,才可能不攻自破。也就是说,生命由惑到不惑,与他人,与外在无关,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一个人内在的痛、内在的悟与觉紧密相关!否则,孔子也,不会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所以,《不惑之道》不是一个偶然,它是人人都可能会经历的一个生命现象!一个必然!不早也不晚。《不惑之道》只是一个开始 《不惑之道》第一稿发于网络之后,先后接到不少熟悉和陌生人的反馈、意见、批评、建议、期待等等,也有的朋友为我的下一本书取名为《三十而立》、《四十有惑》等等,在此,我非常想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人生很长也很短,生命弥足珍贵!《不惑之道》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引子,只是个话头,虽然我在书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惑”与“不惑”的感悟、概念、途径、方法做过一些思考与探索,结论是:只是一个开始!感悟、概念、途径、方法等本身都不重要,都是人为之作,都可更新、可修改、可批评、可建议!重要的是,《不惑之道》的终极目标旨在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在智慧,让自我的生命之花如期精彩绽放!应该说,有多少人,就一定会有多少解惑之道,佛讲八万四千法门,其理也在于此。所以,道否不重要,法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不惑的境界,尤其是活出了清明豪迈的滋味!所谓“清明豪迈的滋味”就是说,“我”完全知道自己是谁,“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天性与天赋之所在,“我”正在做自己天生喜欢并擅长的事,“我”所做的事利人利己,且“我”乐在其中!至于社会所公认的立功、立德、立言等外在的成功标志,则都只是第二位的事,是水到渠成的事,是做自己天生喜欢并擅长的事的必然结果!《不惑之道》应该是一个群体过程 《不惑之道》从中国的儒家、道家,到佛学,到哲学,到心理学等等,无不集中在对“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探讨上。我个人以为,无论我们每一个个体推崇哪一个流派,热哀哪一门学说,生命的本质应该是一个“群体过程”!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存、安全、归属、爱、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无论哪一个需求的满足,我们都离不开他人。或者用马克思的观点表达更简捷、明了,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再直白一点表达,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独终生!在此重申这些观点,是想表达:“生命有惑”源于群体,关于生命不惑、无惑的探索与领悟也必须依靠群体,否则一个人会流于个人的一孔之见而孤芳自赏;或者会在生命价值探索的道路上迷失于崎岖的羊肠小道而不能自拔,或者直接困死于“惑”中,这都不是本书的宗旨。《不惑之道》期待:我们对生命之惑的发问、置疑、探讨、求索、发现、提炼、分享等都能在一个群体的氛围下展开,是一个群体的过程,或者发问、求教于群体,或者解惑、分享于群体,透过群体学习也好、探索也罢,不仅安全,而且透明、敞亮,还能群策群力、多赢多得!何乐而不为!《不惑之道》凝聚着无数人的支持与厚爱 自小有着私塾背景的父亲一直用自作自写中堂、对联的方式要求我们“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且做人做事积极向上,没有止境!回望一路上的成长足迹,点点滴滴,无不寄托着父亲对子女们的深远期待!与父亲相比,用慈悲心肠、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形容我的母亲,我以为再恰当不过了!多少个黎明、多少个深夜,多少个艰难的日子里,家中处处都是母亲劳碌的身影!也正是母亲的身影,让我在初中二年级一年中,写满了侣本日记本!让我的字字句句之中都深深地印刻着母亲的慈悲,稳稳当当,不多不少!在此,也深深跪谢并感恩我的父亲母亲一路上的辛苦养育与殷切期望!它是我一生不竭的精神食粮! 在《不惑之道》成书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原太平人寿董事长、新华保险总裁,现新华商金控董事长何志光先生:在我正准备写这本书之前,何董曾对我说:“写书对你来说只是小菜一碟…‘真的吗?何董这么高看我!?”当我委婉请求何董为我的书写序时,何董不仅一口答应,并在百忙之中很快完稿!令我倍受鼓舞且信心大增!在此,向何董表示深深的敬佩与感恩! 在《不惑之道》成书的过程中,还要谢谢我的弟弟郝正明先生,应该说“自师”源自于他的灵感与感悟,尤其是在2010年的自师研发团队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家、金融高管、金融精英等都是慕他的名而来的,有他及他的“粉丝们”的参与,为《不惑之道》的构思与成书注入了无穷的智慧与能量!在此,感谢弟弟一直以来对我事业的支持与帮助! 除此之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先生李威,谢谢他一路上与我相携相伴20多年!谢谢他一路上容忍我的任性与执着!谢谢他一路上的职场智慧为我带来无穷写作的灵感与突破! 最后,也衷心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周峥主任、李莹编辑以及美编们的辛苦与支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