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一员干将,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创造了中国洋务史上的十余项“第一”(即第一家银行,第一家电报公司,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工商业及教育文化的发展,并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极多极深的印记。盛宣怀八儿八女,或精明干练,或风流倜傥,或多情缠绵,本身留下许多令人关注的故事;这些子女又都是豪门联姻,互相攀附,于是以盛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江南豪富的典型的海派豪门网络。
盛氏家族在两百年间,共繁衍了八代子孙,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动荡。兴盛时可以直接和天子对话,衰败时竟落得个尸骨无存;有钱时可一夜输掉一条弄堂,没钱时竟八个人睡一间厨房……期间大红大紫,大喜大悲,祸福变幻,聚散无常,无不打上时代、社会和阶层的烙印。盛氏的一部家族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或上海的沧桑记忆。
宋路霞编著的这本《细说盛宣怀家族》采用历史纪实文学的形式,口述史料和档案文献相结合,文字和历史图片相配合,可信度和可读性皆强。
一个半世纪前,盛宣怀嗅到了洋务变革的先机,在上海滩创下晚清洋务工程的重镇,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家银行、铺设第一条铁路干线……其大视野、大格局、大谋略、大运筹,为世人所惊叹!
“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这是老上级李鸿章对盛宣怀的称赞。这位洋务运动的能臣,堪称实业救国、实业富国的先驱,虽没能阻挡大清帝国的倾覆,却传奇般地推动了上海商埠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也成就了一个家族财富名望、人丁兴盛的巅峰。盛宣怀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和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艰辛。一门望族,引领一段风骚。
宋路霞编著的这本《细说盛宣怀家族》就是近代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家族的历史纪实。全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细分十四章节,从江淮一带常州盛氏说起,以盛宣怀为主轴铺开海派豪门网络。
1900年(庚子)是百年来中国最痛苦的年头之一。
这一年盛宣怀正在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的任上,还是汉冶萍公司、中国电报总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的老板。一般情况下,晚清政坛上的事是轮不到他管的,他肩上那些“富强要政”已经让他忙得够呛了。但是有时候你不管政治,政治还是要来管你的。眼看北方“拳乱”日起,把他千辛万苦建起来的电报、电话、铁路等设施,一阵旋风似地刮得乱七八糟,大局愈发不可收拾,他必须出来“突出”一下政治了。
这年春天盛宣怀接到上谕,要他去北京与聂缉槊会同总税务司赫德,照会各国公使,着手修改税则事宜,争取能够通过增加进口物品税收的办法,来对付因甲午战败带来的巨额战争赔款。
这年五月,北京城里已经有义和团活动的踪迹,马路上时常能看到义和团的揭贴,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义和团已成如火如荼之势,烧教堂、杀“二毛”、拔电线杆、掀翻铁路……凡是有洋人和洋货的地方,大都遭了殃。各国不断向北京发出警告,他们的部队正在集结并向北京进发。
要命的是,朝廷内部对于“抚团”还是“剿团”的立场长时间没有确定,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上下,慈禧太后忽左忽右,久无定论,督抚大员无法作为,使得局面越来越乱。以慈禧太后身边的几个“载”字辈的满族亲贵(即载勋、载漪、载濂、载滢,后人称之为西太后身边的“四人帮”)为基于,还有大学士刚毅、大学士徐桐父子、甘军首领董福祥、前任山东巡抚毓贤等,都是力主“抚团灭洋”的“好汉”;而以兵部尚书徐用仪、光禄寺卿袁昶、吏部侍郎许景澄,以及东南一带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则是主张“剿杀拳匪”,和平解决教案问题,主要目的是力争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师夷之长,加强“新政”,壮大自己。
在此性命交关的紧急关头,老奸巨猾的军机大臣、老佛爷的心腹之臣荣禄却“生病”了,闭门不出,也就不需表态。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精明的盛宣怀在一旁洞若观火,尤其是荣禄的不明态度,使他“轧出苗头”,预感到京城将出大乱,于是赶紧收拾行囊,携带家眷,向朝廷奏明“前往上海考察货物时价”,匆匆赶回上海。
盛宣怀毕竟是清廷的忠臣,三代受恩于清廷,在此危难时刻,必然以“执政党”的利益为重。于是,他心急火燎地飞驰函电,请求中央赶紧抓住时机,加紧围剿,勿使事态滋蔓。他向两江总督刘坤一通报情况:“拳匪二十九、初一将涿州至卢沟桥丰台铁路车站机厂全行焚毁……”又向朝廷建议:“必须临以纪律严明之大军,方易解散了结。否则养痈成患,滋蔓难图。地方受害,何止铁路!”他又向荣禄等大帅建议:“凡聚众持械,即准格杀,以免统将误会,袖手失机”;“津城市教堂三处被毁,聚众不散,病在不肯杀人!”
他甚至直接电奏皇上:“今匪患已著,若再姑容,恐各省会匪愈炽,内外勾结,或有举动,更恐各国推广保护使馆之议,派兵分护商埠、教堂、铁路,何堪设想!……似宜趁各省土匪尚未联合,外人尚未启齿,即就现在有力,克期肃清畿辅,消外衅而遏效尤。”他还劝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应当尽快主动将“剿拳”、“护洋”的方针照会各国事务衙门,要让他们知道,朝廷已经在派兵剿匪了,并无姑息,以堵洋人的嘴。一旦外衅内乱相因而至,大清王朝危若累卵,后果将不堪设想!也可以说,盛宣怀在五月初九那天的电奏中,就已经预见到了八国联军登陆入京的一幕。
这期间,由于慈禧太后的怂恿姑息,北方的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京津地区的电线杆全被拔起,电线全被拉断,北京与外界的通讯联络完全中断,琉璃河、长辛店、丰台一带的铁路也全被破坏……朝廷的圣旨只好依靠古老的“八百里快骑”往济南传送,再通过坐镇济南的袁世凯与各地联络。李鸿章这时身在广州,段数也不低,他派大儿子李经方前往济南,与袁世凯共济时艰,济南就成了临时的情报联络中心。
北方的战火使上海的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各地在上海转口的货物无法运出,轮船招商局的营业额不及平时的一半,江海关的税行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更为严重的是,英国人已经把三艘军舰分别开到了汉口、南京和吴淞口,以防不测;还放出舆论,一旦形势需要,英国将出兵占领江阴炮台、江南制造局以及整个吴淞地区。
盛宣怀再也坐不住了,他不断地致电长江沿线的总督大员张之洞、刘坤一及山东巡抚袁世凯,互通情报,献计献策,同时与宁、汉、沪等地的各国领事频频接触,酝酿中东南地区实行“互保”,与朝廷的“抚团灭洋”政策来了个分庭抗礼。这就是说,你朝廷若弄得战火南下,对不起,我们南边要“格杀勿论”。你们要“灭洋”,由你们灭去,我们南边却要联合一起,实行“互为保护”。凭盛宣怀的聪明才智,他知道清廷并无与洋人打到底的决心与实力,弄到最后,少不了又要与洋人讲和,说不定今天是“借团灭洋”,明天还会“借洋灭团”呢!后来的事实表明,盛宣怀不愧为大战略家,他把后来的事情全预料到了。
南方的督抚思想基本统一了,可以实行“互保”,而北方的战火何时能灭?盛宣怀这时寄希望于他的老上级李鸿章。李鸿章自甲午战败后已经失势,此时在天涯海角当两广总督。他致电李鸿章,劝他在国家危难的关头出来主持和局。而李老夫子却说:“国事太乱,政出多门,鄙人何能为力!”他又去游说张之洞,说:“傅相(指李鸿章)督直二十五年,深得民心,若调回北洋,内乱外衅,或可渐弥。”同一天他又致电刘坤一,希望张、刘二人以封疆重臣的资格,向朝廷推荐李鸿章回镇直隶,拯救万一。
P60-62
自2001年1月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百年家族·盛宣怀》以来,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期间,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1月出版了《盛宣怀》,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09年8月出版了《盛宣怀家族》。如今,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细说盛宣怀家族》已是第四个版本了,属于第三次修订再版。
这十四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盛氏家族也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一批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的老先生先后故去了,他们是盛毓邮先生(盛宣怀的孙子)、孙蔚青先生(盛宣怀的侄女婿)、盛毓琛先生(盛宣怀的孙子)、盛毓珠女士(盛宣怀的孙女)、马芳踪先生(盛宣怀的孙女婿)、邵祖丞先生(邵洵美的长子、盛宣怀的曾外孙)、彭国裕先生(盛宣怀的外孙)、盛承业先生(盛宣怀的曾侄孙)。这对盛氏家族的研究来说,无疑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他们是活资料,是“活宝”,可能心中还留有很多故事。比如在谈到某些敏感话题时,他们常常犹豫不决,然后说:“唉,以后再跟你说吧。”人们思想的“解放”往往是渐进的,但是口述历史常常又等不及这种“渐进”。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我深感家族史研究的无奈。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想这不仅仅是指物质财富,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盛宣怀家族毕竟树大根深,影响深远,而且代有人才出,值得“捕捉”的人物有很多。从盛宣怀的祖父盛隆算起,到“乐”字辈已是第七代了。目前“颐”字辈在世者已是凤毛麟角,“毓”字辈人都已步入老年,正在精神抖擞地创业实干的是“承”字辈和“乐”字辈。十四年来,我有幸又“追踪”到一些有故事的盛家后人,于是,这本《细说盛宣怀家族》又增补了不少内容,比如盛宣怀的侄女盛范颐老人抗战中随夫上前线的故事;盛宣怀的孙女盛毓新、盛毓敏不堪后母虐待,从日本逃回中国的故事;盛宣怀的外孙庄元端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从玩小汽车到制造大卡车的事迹;盛宣怀的曾孙女盛承慧继承家族的慈善传统、大手笔“助困、助学、助医”的事迹;盛宣怀的曾侄孙王征(盛毓南的儿子,随母亲姓)为整理和利用“盛档”,勇闯丁关根病房的故事……从中可知,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对事业的追求,对灾难的忍受和抗争,对历史的宽容,可谓有声有色。
老上海常说“富不过三代”,尽管盛家在十年浩劫中也有过灾难,但已经富了六七代了。可贵的是,盛家以慈善为怀的传统还在延续。盛宣怀的曾孙女、盛恩颐的孙女、盛毓绶的女儿盛承慧女士是盛家第十七世后人,她富而不忘回报社会,在河南、安徽等地设立“盛承慧慈善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她还在广东江门市(其丈夫黄炳均先生的故乡)捐款一亿元(每年两千万元,分五年),设立“昌兴关爱基金”,帮助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摆脱困境,走入阳光生活;她甚至还带着女儿冒着风险,深入河南“艾滋病村”;在曾祖父创办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庆115周年时,她慷慨捐款一千万元,在该校设立“盛毓绶细胞与免疫力研究中心”……
盛承慧是盛宣怀的“富四代”,身价数亿,但她质朴无华,谦和内秀,柔中有刚,常常念及祖上的恩泽。她常谦虚地说,自己没能继承祖上的本领和事业,但是做慈善,是她唯一可以继承的事业。纵观盛家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家风、家教、家训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盛家的故事,对眼下热议的“富二代”、“富三代”问题,也是一面极好的镜子。
承蒙广大读者和出版社领导的厚爱,《细说盛宣怀家族》又推到了大家面前。但愿这本书能促进对家族史的关注和研究。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族都安静地、优质地生活和运转了,我们的和谐社会还离得远吗?
权作序言。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