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人的成长》的第一部分,卡尔·罗杰斯大师回顾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历、成长体验,以及人生观的起源等。此书的第二部分,罗杰斯详细介绍了其个人的专业观点和参加的各种活动。书中的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教育问题,他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罗杰斯发表了他对文化巨大改变的看法,也推测了我们的世界改变的方式。
此书讨论的内容,已不局限于心理疗法,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哲学,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任何国家、任何职业的人都能非常热衷的、使生命得以扩展的方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人的成长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美)卡尔·罗杰斯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论人的成长》的第一部分,卡尔·罗杰斯大师回顾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历、成长体验,以及人生观的起源等。此书的第二部分,罗杰斯详细介绍了其个人的专业观点和参加的各种活动。书中的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教育问题,他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罗杰斯发表了他对文化巨大改变的看法,也推测了我们的世界改变的方式。 此书讨论的内容,已不局限于心理疗法,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哲学,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任何国家、任何职业的人都能非常热衷的、使生命得以扩展的方式。 内容推荐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会心团体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技术,从而影响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这些理论至今魅力不减。 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心理氛围下,人们值得信赖,富有积极性、创造性与影响力,能够自我激励并释放出无法想象的潜力。 虽然有人攻击罗杰斯的疗法过于简单,认为其技术只要重复来访者谈话的后几个字,但是,正如欧文·亚龙所说,罗杰斯的“疗法既不简单也不死板”。在这本《论人的成长》中,罗杰斯将为自己代言。 目录 丛书序 推荐序 自序 第一部分 个人体验和观点 第一章 关于沟通的经验 第二章 人际关系及其成长的哲学 第三章 46年以来 第四章 变老还是变成熟 第五章 我们需要一个“现实”吗? 第二部分 关于个人中心取向 第六章 个人中心取向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 共情:一种饱受争议的存在形式 第八章 埃伦·万斯特(Ellen West):孤独 第九章 建立个人中心的团体:对未来的启示 第十章 六篇短文 第十一章 助人职业的新挑战 第三部分 教育过程及其未来 第十二章 学习能够涵盖观点和感受吗? 第十三章 超越分水岭:现在在哪里? 第十四章 大团体中的学习:它们对未来的意义 第四部分 展望未来:一个自我中心的剧本 第十五章 明天的世界和明天的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这是一篇带有很强个人传记色彩的文章。我希望能够提供一些线索,来展现我的信念系统是如何发展和改变的,直到现在,它几乎与我年轻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和信念,是完全相反的。我尽最大的努力指出那些使我观点不断改变的因素,其中有外部因素,也有一些内部因素,还有一些因素来自于“关系”。这篇文章,最早出现在1972年8月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在夏威夷檀香山举办的大会上,而且它好像真正打动了在场听众。我希望这对你们也同样有意义。 在这里,我想探讨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以及方法的变化和发展。虽然我的专业方法在这几年中改变很多,但是,在这里我不仅会涉及我的专业方法,也会涉及我个人的方法。 让我先讲讲我的童年。我出生在一个严格的原教旨主义家庭中,我将父母的价值观投射在其他人身上。我不能肯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这些。我只知道我按照这样的价值观行动。我相信,对待我们大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态度可以概括成这样的话,“其他人的行为怪异,这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许多人玩扑克、看电影、抽烟、跳舞、喝酒或者参加其他活动,有些难以启齿。因为我们也不知道更好的方法,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忍受他们,不与这些人近距离接触,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出淤泥而不染’是一条值得遵守的法则。” 如果我没有记错,整个小学阶段,我行为的特点就是这种无意识的傲慢独立。因此,我当时没有亲密的朋友。那个时候,有成群的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女孩在我家后面的街上骑车,但是我从来没去过他们家,他们也从来没有来过我家。 在所有家庭成员中,我最喜欢和弟弟们在一起玩耍,我非常嫉妒隔壁的大哥哥,并且非常崇拜我最大的哥哥,虽然我们的年龄差异太大,无法交流。我知道我的父母爱我,但是我从来没有与他们分享过我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我知道,这些想法会被他们评价,发现不足。我的想法、幻想和一些在意的感受,都不与人分享。 总结起来,在我的少年时代,可以说我完全缺乏现在所重视的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和沟通。我对待家人以外的人的态度是疏离和冷漠,这一点是从我父母那里获得的。 我在同一所小学待了七年。从这以后,一直到我毕业工作,我从来没有在同一所学校待过两年以上,毫无疑问,这也对我造成了影响。 中学的时候,我认为我开始有点意识到自己渴望陪伴。但是我的这种渴望的满足,首先被父母的态度阻碍,其次被环境阻碍。我换了三所不同的中学,没有在一所学校待过两年以上。每一所学校之间距离都很远。所以我从来没有建立社会根源,也从来没有和其他同学参加过课外活动和晚会。我尊重和喜爱一些同学,而且有一些同学也尊重,或许喜欢我——可能大部分因为我的好成绩——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一段友谊,我也没有任何亲密的人际关系。我在高中的唯一一次约会,是参加高年级的聚餐。 因此,在成年的关键几年中,我没有亲密朋友,只有非常浅表的人际接触。当我有非常体贴的老师时,我在那两学期的英文作文中表达过我的情感。在家,我感觉与隔壁的哥哥更加亲密,但是因为五岁的年龄差距,我们无法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当时,在任何事情上,包括在人际关系上,我更像一个完全的局外人和旁观者。我认为,我搜集和饲养夜间飞行的飞蛾的强烈的科学兴趣,毫无疑问,是对缺乏亲密分享的补偿。到现在,我意识到,我自己是一个特别的、独来独往的人,在内心给其他人只留下了一丁点儿的空间。我缺乏社交能力,与他人只有表面的接触。在这个阶段我的幻想非常匪夷所思,差不多可以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但幸运的是,我没有见过心理学家。 在我孤独的经历中,大学生活代表了第一次突破。我进入了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农学院,随后就加入了基督教青年会(YMCA)上遇到的一伙人中。虽然开始大家只是以这单纯的兴趣聚在一起,但是后来发展出各种各样自主的活动。在这里,我第一次发现,拥有朋友很重要。这里关于道德和伦理话题的想法和态度的讨论生动、愉悦和有趣。特别在一对一的基础上,还有人分享私人问题。在这个群体中的两年,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后来我转到文理学院学习历史,就慢慢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在此期间,我可以说,自己开始了对职业生涯的摸索。我担任了少年俱乐部的负责人,而且很享受这段经历。在我的印象中,我们的活动只局限于我们可以参加的——徒步旅行、野餐、游泳,等等。我不记得我曾经鼓励或者组织过关于男生兴趣爱好的讨论。当我的同辈们开始关心沟通的时候,我也明显地被这种沟通的可能性所吸引。但是我怀疑,我是否梦想过这对12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P21-23 序言 在卡尔·罗杰斯第一份教学工作中,他与一群心理系的学生打成一片。在他快40 岁的时候,磁带刚刚出现,罗杰斯和他的学生们兴奋地听着心理治疗访谈的录音磁带。罗杰斯会时不时地按下暂停,回放某些访谈片段。他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指出访谈时咨询师出现的失误,另一方面可以指出访谈中来访者表现出的显著进步。 这是罗杰斯的这本《论人的成长》中的一幕。试想,二十年以后,这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大家讨论一位在数十年前自杀的病人艾伦·韦斯特(Ellen West)的案例。罗杰斯表达的观点的深度和思想的强度让在场听众为之震惊:仿佛艾伦·韦斯特是他熟知的老友,仿佛她昨天才喝药自杀。罗杰斯不仅为她悲惨荒芜的一生感到悲痛,也对精神病医生通过毫无人情味和带有偏见的精确诊断,将其移情为一个物体(object)而感到愤怒。罗杰斯问,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做?如果他们知道,将人看成物的疗法永远无法成功。如果他们能尊重她,将其看成一个真实的个体,体会到她的现实生活,他们就有可能化解来访者这种致命的孤独。 另外一出场景出现在十五年之后。七十岁的卡尔·罗杰斯被邀请在美国心理学大会上发表荣誉演讲。听众们放松地靠在椅子上,等着他来富有涵养地回顾大家盼望已久且备受推崇的七十年。然而,罗杰斯用一系列的挑战晃醒了他们。他督促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治疗那些被过时的、没有意义的教育系统摧残的学生,而要努力改变这种系统,以及参与设计一个新系统,从而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其学习的乐趣。随后,他还斥责专业主义的局限。他认为,证书和执照弊大于利:赢得了大众信任的江湖骗子太多,而很多有天赋的治疗师却被拒之门外;过去美国心理学会严格的官僚主义已经将这个领域变得刻板,也扼杀了创造性。这次演讲中,没有人打瞌睡。 从这些场景,还有那些《论人的成长》这本书中提到的场景中,卡尔·罗杰斯对他人成长的贡献显而易见。罗杰斯喜欢用“个人中心”(person-centered)这个术语来概括他的疗法。自从在罗切斯特治疗过失足青年和贫困儿童后,罗杰斯工作中的首要一点就是关心和尊重来访者的经验世界。他在那里工作了十二年。他开始渐渐形成自己关于治疗方法的观点。他认为,咨询师必须依靠来访者勾画出治疗工作的方向——因为来访者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什么样的经历需要吐露,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性的。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的一篇关于治疗儿童问题的文章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因此被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 他在当地开设了咨询先锋课程。(记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我们所知的临床心理学是不存在的。)很快,随着他关于治疗的观点日益完善,他写了一本教材,《咨询和心理治疗》(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但是出版商不愿意将其出版。出版商说,他们更希望看到已有的课程或领域的教材。最终,这本《咨询和心理治疗》和罗洛·梅(Rollo May)的《咨询的艺术》(The Art of Counseling)注定在临床心理学的诞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决定了人本主义疗法的未来。 卡尔·罗杰斯是个坚强的战士,他参与了许多战斗——与医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战斗,因为他们阻止心理学家去“治疗”病人;与还原论者(如斯金纳)观点上的斗争,因为还原论者否定了选择、意愿和目的的中心地位;与精神分析论者程序性的斗争,精神分析论者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太过简单和反智。 如今,半个世纪过后,通过几十年的心理疗法的研究,罗杰斯的疗法似乎非常正确、自我证实、非常确凿。这些研究很难归功于那些激烈的战斗,因为这些战斗甚至不能理解其内容。如今,有经验的治疗师赞同罗杰斯职业生涯早期就领会的观点——治疗的关键是治疗关系。当然,治疗师与病人真诚地联系在一起很有必要——治疗师越是真实,越是能避免自我防御、职业面具和角色限制,病人就越容易有回报,向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当然,治疗师需要无评判和无条件地接受病人。同时,治疗师需要共情地进入来访者的未来世界。 然而,罗杰斯有一个新奇的想法,强迫自己将工作记录下来。他的主要工具是客观的证据。他还是提倡用实证研究说明心理疗法过程和结果的活跃分子。他的关于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继续被社会科学家看成相关研究的典范。 在罗洛·梅的强力召唤下,罗杰斯用了毕生努力创造和发展了心理治疗的人本疗法。虽然这两位对此种疗法的目标和方法观点基本一致(而且也都是在联合神学院[the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学习过),但他们取得成功的途径不同:卡尔·罗杰斯是从实证研究中获得成功,而罗洛·梅则从文学、哲学和神话研究中获得成功。 在职业生涯中,罗杰斯因其疗法看似过于简单而受人攻击。而且很多实操者将来访者中心疗法仅理解为咨询师需要重复来访者谈话的最后几个字。然而,那些熟知罗杰斯,那些看过他的访谈,或者仔细读过他著作的人知道,他的疗法既不简单也不死板。 事实上,罗杰斯总是从下而上,而不是从上而下深入访谈的。也就是说,他首先立足于对自己和其他治疗师治疗工作的直接观察,然后产生初级但是可验证的假设。(这是罗杰斯疗法与精神分析疗法最主要的不同点,因为精神分析是先做出高层次推断,从而建立一个没有办法验证的假设,最后再推导和规范精神分析疗法。)然而,在罗杰斯的职业生涯初期,他确实得到了几个基础的假设,而他后面的工作也都建立在这几个假设基础上。 他相信实相(reality)和人们选择的重要性;他相信,相比于知识的理解(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经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更有利于个人的理解和成长变化,是更强有力的方法;他还相信每个个体内在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an actualizing tendency)——一种内在的朝向成长和完善的倾向。罗杰斯经常提到他深信不疑的一种在所有有机体中都有的成长冲动(formative impulse)(一种平衡的熵力量)。因为相信人类自我实现的趋势,他加入了人本主义思想者的队伍中,这支队伍中有尼采(Nietzsche)、克尔凯郭尔(Kierkegarrd)、阿德勒(Adler)、戈尔茨坦(Goldstein)、马斯洛(Maslow)和霍尼(Horney),他们都相信每个个体都存在一种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和个人变化(personal change)的巨大潜力。因此,尼采说过关于人类的完美性(human perfectibility)的第一句金句就是“成为你自己”;凯伦·霍尼,一个特立独行的心理分析学家,她认为,“就像橡树果实长大了会变成橡树一样,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成人”。从这一观点产生的治疗任务并不是一种建构、一种重建、一种操作,或者一种塑造;相反,这是一种促进,移除成长中的障碍以及帮助个体释放一些本来就存在的东西。 罗杰斯相信,“个人中心”取向可以给人们的改变带来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至于没有什么原因可以将其局限于心理学的诸多问题中。因此,他试图在许多非临床领域中应用此疗法。数十年中,他在教育项目中主张以下观点:教育应该既包括认识学习,也包括情感学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这个整体,应该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教师和学校的员工应该接受“个人中心”取向的培训,应该付出努力建造学生的自尊,以及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 会心小组(encounter groups)常常被视为“正常人团体疗法”。它们徘徊在教育和治疗之间,或者没那么恭敬地说,它们是处于“头脑收缩和思维扩展”(head shrinking and mind expansion)之间。在20 世纪60 年代,罗杰斯就懂得细腻的团体体验包含着令人改变的巨大潜力。他投身于会心小组运动中,而且在团队领导力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强制的、控制的领导风格不同,他认为个人中心取向不仅适用于个人咨询,在团队体验中也同样重要。团队领导者既是领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自身来创造出最有利的环境。罗杰斯遵循着自己的方法,他与组员的协议也揭示了他那惊人的真诚:在他的个案工作中,他不仅公开了自己的私人问题,也揭示了其他成员的梦想——他认为这些会引导其他人进行建设性的内省。 对小团体有效的方法对大团体依然有效。在罗杰斯75 岁时,他带领了几百名社区建设成员,他相信个人中心小组是解决人类冲突的强有力的工具:无论这种冲突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为了能在跨文化和种族矛盾问题中有所建树,罗杰斯在他生命中最后十年中四处游走。他在南非组建了黑人和白人的沟通小组;在巴西就个人自由与自我实现话题进行了大规模演讲;促成了十七个中美洲国家的高层行政人员的冲突解决工作坊;在苏联众多的工作坊中演示了“来访者中心”咨询。他参与了非常多的国际活动,因此还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此书首先介绍了罗杰斯关于沟通的观点,他认为对自己感觉和想法准确而真诚的沟通非常重要。他避免任何畏惧、劝说或是操纵。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介绍有点肤浅。虽然很少有人需要更多的介绍,也没人想要更少的介绍。就像读者们将要看到的,罗杰斯用极度的清晰和极大的魅力“为自己代言”。 欧文·亚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