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走》为报告文学集,是作者尚柏仁多年写作文章的合集。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公家人,作为从乡村成长起来的思想者和他自嘲的“草根学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他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天然联系。在抗洪一线,他艰辛备尝,夙夜在公;在地块村头,他倾情掏心,披肝沥胆;对农民兄弟,他不仅当做朋友,更视作亲人。他把双脚扎在泥土中,让自己长成一颗思想的参天大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村行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尚柏仁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乡村行走》为报告文学集,是作者尚柏仁多年写作文章的合集。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公家人,作为从乡村成长起来的思想者和他自嘲的“草根学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他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天然联系。在抗洪一线,他艰辛备尝,夙夜在公;在地块村头,他倾情掏心,披肝沥胆;对农民兄弟,他不仅当做朋友,更视作亲人。他把双脚扎在泥土中,让自己长成一颗思想的参天大树。 内容推荐 透过《乡村行走》作者尚柏仁或理性、或深情、或犀利的文字,一个行走在豫西乡村田野上的思想者的形象,越来越凸显出来,他的前面是碧绿的庄稼,当然也有荒芜的杂草;近处有潺潺的流水,当然也有滚滚的尘土;有鸟语花香的怡人,也有聒噪喧嚣的烦心;有民俗风情画的安详,也有轻薄世情风的丑陋;有夜不能寐的无尽思索,也有着眼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在不停地行走,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索。 目录 序 上编 农村文化现状堪忧 一言难尽村干部 千言万语话“三农” 无可奈何乡干部 对农民犯罪问题的一点看法 “三农”问题原因探究 信阳郝堂村新农村建设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解决的10个问题 一些农村的卫生状况堪忧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农民们有尊严地生活 对农村资源整合的一点看法 为村官们说句公道话 要保住农村这块净土和蓝天不被污染 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 我的农民朋友们 农村比城市稳定的原因 农民兄弟呼唤吴树兰式的好干部 史来贺——中国农村带头人的榜样 从三道院村现状看贫困农村的未来走向 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编 应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官员为何怕记者 任何时候党都要和人民站在一起 要依法办事 人治与法治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亟须重塑 利益关系多元化挑战党的纯洁性 对影响政府公信力因素的几点思考 政府要关注民情 政府的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的深层改革势在必行 为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关键在做 重在落实 “四大一高”战略是三门峡发展的科学选择 实施“四大一高”战略 建设特色三门峡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建设特色三门峡 一面招展的精神旗帜:“三门峡精神”解析 建设“大交通”推动三门峡经济大发展 对三门峡市区绿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狠抓政风行风工作树立为民服务意识 学“七一”讲话精神加快大交通项目建设 对调查研究的理解 群众与干部 植根于民 对治安问题的反思 当今最大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 应加大对三门峡大坝的宣传力度 基层干部谈八项规定 浮夸之痛 给卢氏县潘河乡草沟村村民来信的复信 卢氏潘河交通抢险记 排除万难艰苦攻关 狠抓落实的重大举措 腐败问题 反腐败问题 反腐败之误区 潜规则是腐败的文化基础 不要把腐败的责任往老百姓身上推 官僚作风可恨 要学会对资料的整理 讲真话是记者的责任 三门峡的文化人需要组织起来 做客行风热线 回忆录 我所认识的李新焕 怀念桂云阿姨 英雄刘翔 看新闻有感 读李少民的新作《岁月的风铃》 感言五四青年节 读书有感 读《历代忠臣》 无奈的归隐者 尽享夜晚读书之趣 应加大对老子《道德经》及函谷关的研究与宣传 人情社会的悲哀 “大师”辈出社会悲哀 散步之趣 对流传在民间顺口溜的一些思考 找回了自我 一些富人的行为已成为社会的公害 对幸福的理解 对周口平坟“运动”的冷思考 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庄村变为“村级市” 结婚之难 心灵的自慰 复兴之路 把学习当成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养成的 良知是专家学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我的八小时之外的“工作” 人的素质与形象 不讲法律可怕 实现中原梦是河南人民的福祉 市区“黑车”为何残疾人居多 古村赵沟 黄河船工 深耕崤函沃土情洒豫西大地 故乡的枣树 茶之印象 灾后思索 也谈诬告 也谈酒 一次清风扑面的集中调研 谈房屋装修 随笔 吊唁母亲 有感于合伙 人啊,人 卢氏的夜 蜗牛 讲真话之难 书趣 一失足成千古恨 国破则家亡 读历史品人生 铭记该铭记的忘记该忘记的 该为后人留点什么 错过精彩亦无悔 读书心得 想对女儿说句话 附录 三门峡人共同的期待 情系三农大写人生 无怨无悔的追求 沉醉爱好淡泊名利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时间不妨看看《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余事成家 心放黎民 尚柏仁:咬定“三农”不放松 媒体刊发、转载情况汇总 后记 试读章节 农村文化现状堪忧 去年市委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以来,笔者走访了所在村庄周边的7个乡镇50余个行政村,对农民的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农村目前文化现状堪忧: (一)现状 目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看上了电视,由于电视信号的原因,只不过是频道多少的问题。每家每户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手机的强大功能在给村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低级趣味的、消极的垃圾信息、黄段子等不健康的短信也从城市向乡下传播和蔓延。村委会基本上都订有报纸,但看的人极少,并且把日报当周报看(邮递速度慢或村委会无人)。戏曲活动每村每年平均达不到一场,稍富一点的农村在春节前后有一次诸如拔河、锣鼓、秧歌、社火之类的文娱活动。另外,富裕的村民家中如果遇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乔迁新居之类的大事,也会找一些民间的戏曲班子在自家的院子里唱上半天或一天。农村较大的文化活动则是“礼拜”,每周日大家都会按照约定俗成聚集到教堂或教会的某一聚集点开展活动。除此之外,农村便冷冷清清。农村文化的乏味让农民们的精神世界极度单一。农村没有活力,农业没有后劲,农民没有组织观念,很大程度上与农村文化落后有关。在当前社会,文化反差导致人们行为冲突的现象十分普遍。城乡之间文化的差异,造成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不协调;官民之间文化价值倾向的分离,使“主仆”之间产生对抗;富人与穷人之间追求生活方式的差别,则产生穷富之间在“利”和“义”上的碰撞。因此,文化问题处理不好,城乡之间、官民之间、穷富之间就达不到和谐,从而整个社会的稳定就很难保证。 (二)问题 一是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文化活动。对当前绝大部分农村来讲,青壮年劳力外出,农村中仅有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的老人很寂寞,农村的妇女很劳累,农村的儿童很孤独,农村的文化很苍白,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单一。村里即使每年仅有的一两次文化活动也缺乏组织、缺少经费。没有人气的农村更需要文化生活来充实村民的思想,增加农村对他们的吸引力。劳累的农民很想告别“长长的夜和早早地睡”的寂寞,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盼望着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丰富的、充实的心灵家园。中国的农村需要文化来塑造精神,需要用文化把那种松散的、自由的、无用的、功利的大众灵魂改造成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骨节和脊梁。中国的农民要重建一种执着、求索、英勇、向上、崇高、圣洁的信仰。否则,贫穷的农村也好,富裕的农村也好,都将是没有灵魂的群体。 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贫乏。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大多集中在信教、赌博、聊天、看电视方面。既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尽管也涵盖送春联、唱戏、电影、篮球赛、社火、楹联、科技、医疗卫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但仍缺少农民群众最急需的果树管理、猪鸡防病、蔬菜种植等知识。并且形式老套、档次低、无新意、吸引力不大。农村的萧条、凋敝、耕读文明的消逝,无不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消失有关。历年来,我访问调查过无数长年在外打工春节返乡的人们,他们普遍认为:城市容纳不下他们,那里只是他们打工、挣钱、流汗、出力的暂住地,虽说长年蜗居城里,但精神家园依然在故乡农村。每年春节,回家的儿女之情可想而知,他们拖家带口,挤火车,赶夜路,一旦踏上家乡的故土,一旦和亲人们团聚,一旦和乡邻们交流,立马就有一种凄凉和失望。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反差,文化的空白,人与人之间观念的不同,使他们感到成了另类,他们在农村已找不到致富的机会和落叶归根的希望。亲人、乡邻、同学、战友遍地的乡村不能成为游子们感情释放的乐土,那些长年在外积压的委屈,已无处可诉。这种失落,其实是一种由农村文化空白而引起的失落。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城市发展的一日千里与农村人走村空的渐渐荒凉;城市文化的丰富和多元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消亡或单一;城乡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困难,慢慢地造成了亲情、友情、乡情等人际关系的“疏离”。城市在快速的发展,农村在慢慢地落后,城乡的差距在加大。乡恋、乡情、归乡的梦正在他们内心一步一步地破灭。 三是农家书屋发挥作用有限。对承载农民群众重要文化活动的农家书屋,没有充分发挥其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应有作用。首先是设置不合理。农家书屋约占行政村的四分之一,且多设置在富裕的村里,而对迫切渴望致富奔小康、急需提升科学文化水平的贫穷村却没有农家书屋。其次是书籍不适用。书屋里所配备的很多书籍多由上级单位配发和有关部门捐送,要么过时、要么冷僻难懂,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农民群众大多看不懂、不实用。最后是开放不正常。农家书屋的大门多数时间是关闭的,只是在搞活动或上级来人检查时才开放,村民们很少去阅览,造成很大的浪费。 四是政府组织的有限的农村文化活动效果不佳。由于个别基层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浮夸主义作风严重,不能屈下身子、深人群众、调查研究,他们对广大农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知之甚少。那些按照传统思维,站在政府角度组织开展的一些农村文化活动,看上去内容多、花样新,但缺少现身说法、现学现用、立竿见影的东西,实际上不适合农民,与农民群众的所想所盼相差甚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P3-5 序言 与尚柏仁先生相识,是在数年前市社科联的一次颁奖会上,听到一篇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获奖,还以为是一位乡镇干部的大作,不料作者单位却是市交通局,还是一位副局长,当时甚感诧异。后来接触得多了,才知道他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三农”问题专家,有许多颇具分量的论文、专著先后在许多大的理论平台上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后交往日深,知道他在官场滚打多年,曾任常务副区长、企业董事长等,亦曾执掌甚重,于名利场中,大酱缸里,偏能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已属难得,无奈不喜周旋,独好读书写作,于是惺惺相惜,成了心有灵犀的文友。他每来卢氏或我去市里,只要有时间,我们一定要晤面一谈。他的质朴、热情和诚恳,足以令同道者一见如故,而且目光如炬,热情似火,又很快让你觉得相见恨晚,以文为友,以酒为媒,话语滔滔,口无遮拦,无异于一次酣畅的心灵按摩,熨帖舒展,其乐何如!我愚长其几岁,他总以兄称之,其实在我心中,他才是一位颇具才情的忠厚长者,可亲、可敬,尤为可交。 马年刚过,笔者正参加“两会”,又受人之托加班审读一部六七十万字的志稿,加上烟火人情迭出,忙得有些不堪,谁知就在元宵节前,柏仁先生打来电话,说他有一本书稿准备出版,嘱我作序。自感无能,不敢应允,无奈其一片诚心,只好答应下来,遂得先睹为快。 柏仁先生的这部书稿,厚厚的一大本,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他擅长的“三农”宏论,那是他的最爱;还有多篇随感、杂谈,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细细品来,其中大有真意,大有深意。纵览全书,既有理论上的冷静分析,也有学术上的推理研判;既有心灵深处的真情呼唤,还有道义上的痛加挞伐……然而这一切,都来自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来自于对这片土地上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 因此我要说,柏仁先生是有佛心的。 透过他的或理性、或深情、或犀利的文字,一个行走在豫西乡村田野上的思想者的形象,越来越凸显出来,他的前面是碧绿的庄稼,当然也有荒芜的杂草;近处有潺潺的流水,当然也有滚滚的尘土;有乌语花香的怡人,也有聒噪喧嚣的烦心;有民俗风情画的安详,也有轻薄世情风的丑陋;有夜不能寐的无尽思索,也有着眼未来的美好憧憬……作家当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柏仁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忧患着的思想家。而且我坚定地以为,他是有着浓烈的土地情结的。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在不停地行走,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索。故此,他的这部书取名为《乡村行走》,是非常恰切的。 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公家人,作为从乡村成长起来的思想者和他自嘲的“草根学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无限深情。他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天然联系。在抗洪一线,他艰辛备尝,夙夜在公;在地块村头,他倾情掏心,披肝沥胆;对农民兄弟,他不仅当做朋友,更视作亲人。他把双脚扎在泥土中,让自己长成一颗思想的参天大树。他说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最善良、最有同情心和忍耐力,最爱国、最有奉献精神、最有创造性,诉求最低而又最容易被伤害。他深切地关注着他们,关注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关注他们的医疗条件、卫生状况和居住环境,关注他们的进城打工、选举权和犯罪问题,关注他们的集约经营和城镇化,希望中国的农民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同时,对乡村基层干部的忧乐、尴尬和苦衷,他也抱有宽容的理解和同情;对高居庙堂之上某些专家级顶层设计者的雾里看花和隔靴搔痒,则大呼隔膜而不惜直言诟病。概言之,举凡关乎中国“三农”者,无不萦其心怀。他的赞叹嘉许、忧虑伤神、痛心疾首、热切期盼甚或声色俱厉,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对父老乡亲,对国家民族,对执政的党,直抒胸臆,率真直白,一颗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让人读后怦然心动。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难道就是在写他吗? 作为执政党的普通一员,作者同样有着深深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他对居住的这座城市有着诗人般的热情,一厢情愿地规划着心中的美好蓝图,为掌舵者设计的航线鼓吹呐喊,期盼着早一日抵达理想的彼岸。对于体制内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诸如官僚习气、奢靡作风、贪污腐败、拉帮结派、阿谀奉承、不学无术、前恭后倨、蒙上欺下、追名逐利、人治之祸等,不一而足,一一针砭,其爱之也深,恨之也切,巴不得一夜之间,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作为一名学者,作者的不少文章足显性情。数十年来,于工作之余,于静夜灯下,读破万卷,悟得况味,颇多心得,遂注入笔端,与读者分享——得积累之功,享读书之乐,谈孝顺之道,论做人之本,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好似风清月明之夜,持香茶一杯,与君对坐,如沐春风,让人倍感温润,清香满怀,心中有一丝暖意氤氲开来。 打开《乡村行走》,便是一幅豫西乡村的朴素长卷,便是一钵滋养心灵的原汁鸡汤。虽然其中的某些文章和段落文字仍需斟酌推敲,但就总体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做作、有温度而显性情的真文字,是一部静下心来读进去就会有所得的好书,特不揣冒昧,将它推荐给众多的读者,愿我们一起从中受益。 是为序。 李啸东 2014年2月20日夜于卢氏山城 后记 我在城里工作三十多年了,但在我身上乡土的味道仍然很重,多年来让我始终割舍不下的依然是那乡村的情结。我忘不了参加工作来结识的农民朋友们,我热爱生我养我始终给我灵感的小山村。节日闲暇回老家转转,和乡邻们聊聊天,到田间走一走,亲近家乡的山山水水,吃一顿可口的农家饭,已成了多年生活中的习惯。 我是一个比较迟钝的人,但我很勤奋。自参加工作以来,我的大部分时间在基层任职,到市交通局后我又挤出时间在农村做了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写过很多文章,不少文字常常见诸报纸杂志,虽价值有限,却丰富了我的阅历,加深了我对农村的了解和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支撑了我的精神生活。现在仔细琢磨这些,虽劳累,但对我自己仍不失是一笔财富。《乡村行走》一书,便是我这么多年的文章积累。 我在机关多年,虽不会做“官”,却办了一些实事,始终在努力做人,因无爱好,到农村调研、徒步、讲课、写文章、收藏书籍,几乎成了我业余生活的全部。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这方热土上,我行走了很多次,考察过风土人情,探究过历史文化,拍摄过数千张照片,思考过农村的现状和未来,留下200多万字的笔记。本书选择的文章,大多是公开发表过的。有论文、随笔、漫谈、杂感、访谈,文中有议论、建议和感叹。篇幅长的2万余字,短的数百字,其内容或多或少都与“三农”有关。 在本书的写作、资料整理和打印过程中,刘田忠先生、闰丽萍女士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李啸东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写序,女儿尚亚楠在文字方面做了大量的校正,北京凤凰树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编辑们对成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们的关注下,《乡村行走》一书,才能与广大朋友们见面。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欠妥之处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2014年2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