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东革命老区口述史(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金陵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山东革命老区口述史(上下)》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与指导,本书编委会主任王裕晏和何法祥同志都是热心于革命老区建设的老领导、老首长。进行具体编辑的李金陵同志长期从事地方党史的研究工作,熟悉中共党史、军史,特别是山东地方党史,对山东老区的形成、斗争历程以及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对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比较到位,从而能够保证本书的高水准。书中所收录的文章作者层次高,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口述作者大都是战争年代战斗在山东老区的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如黎玉、罗荣桓、朱瑞、徐向前、萧华、粟裕等。从内容上看,全书分三个部分,既有革命老区光辉历程的描述,又有对具体战斗战役的细节再现,还有革命军队和根据地建设的具体内容,纵横结合,系统全面,全方位描述和展示了山东老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全貌。

内容推荐

由李金陵主编的《山东革命老区口述史(上下)》根据曾在山东革命老区战斗过、工作过的老首长、老领导、老战士的口述和回忆,将内容分为光辉历程、战斗战役和专题工作几部分,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山东革命老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程,又生动再现了著名战斗战役的具体场景,还分别介绍了山东革命老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全方位展现了山东老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全貌。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具有重要的存史、资政和育人的价值。

目录

第一篇 光辉历程

 黎玉 山东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

 郭洪涛 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李广文 创建发展冀鲁边抗日武装

 张修己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诞生与发展

 张加洛 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的创建和发展

 姚仲明 黑铁山上红旗飘扬

 李福泽 王文轩 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八支队的组建及战斗历程

 黎玉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与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的创建和发展

 李仲林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六大队创建前后

 张北华 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

 刘星 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的创建和发展

 王见新 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的组建

 郭影秋 湖西人民抗日武装起义

 冯起 邹西抗日武装起义

 黎玉 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和发展

 王彬 八路军山东纵队组建前后

 高克亭 山东纵队与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赵杰 山东纵队新四支队的战斗历程

 回东 牙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

 许世友 在胶东反“扫荡”的岁月里

 景晓村 徐斌洲 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王建青 宋登华 山东纵队第二旅的战斗历程

 钟辉 陇海南进支队的战斗历程

 阴法唐 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的创建与发展

 黎玉 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萧华 英勇抗战的山东军民

 房众夫 “三人小组”在山东的活动情况

 贾若瑜 胶东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张劲夫 山东人民对淮海战役的支援

 黎玉 忆罗荣桓同志在山东

第二篇 战斗战役

 林一山 雷神庙战斗

 孙继先 孙祖战斗

 赵一萍 郭家店战斗

 周凤山 王郁亭 房冠廉 岳家庄伏击战

 林一山 贾若瑜 五龙河战役

 杨国夫 刘家井子战斗

 徐斌洲 魏家堡战斗

 钱钧 五井战斗

 赵杰 杨家横激战

 张玉华 魏学诚 血战苏家崮

 贾若瑜 留格庄战斗和腾甲庄战斗

 来光祖 岳天培 李光泽 奋战对崮峪

 胡奇才 解放沂水城之战

 赵玉瑗 莱芜战役

 宋登峰 孟良崮鏖战立大功

 粟裕 济南战役

第三篇 专题工作

 江华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组建与初步整训

 华楠 山东纵队的整风运动

 鲍奇辰 山东纵队的干部工作

 姚仲明 山东纵队统战工作的回顾

 何庆宇 山东纵队的对敌工作

 高峻 山东纵队与鲁中军区的通信工作

 于华亭 山东纵队的军需生产和供给工作

 李衡 山东纵队的医疗卫生工作

 李培南 抗大旗帜飘扬在山东

 徐元泉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赵德欣 胶东抗大六个春秋

 邹国资 贾汉文 孙维忠 山东纵队兵工一厂

 刘宗卓 山东纵队时期的《前卫报》

 虞棘 胶东国防剧团

 张加洛 筹建北海银行的始末

试读章节

山东共产党组织建立得很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王尽美和邓恩铭作为山东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从此山东党的活动蒸蒸日上。刘少奇同志曾告诉我,在北方来说,除了河北省外,就数山东党组织了,是有基础的。在山东省委领导下,山东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山东人民在三座大山沉重的压力之下,过着苦难的生活,特别是经过德国帝国主义在青岛及胶济路沿线的横行霸道,英国帝国主义在威海卫,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的侵略压榨等,这一切,都在山东人民的心灵上打下了帝国主义铁蹄的烙印。父传子,子传孙,他们世世代代把这笔血账记在心里,报仇雪恨挂在胸怀。再加上北洋军阀张宗昌、褚玉璞及随后国民党蒋介石支持的陈调元、韩复榘、刘珍年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们残酷地镇压共产党,残杀了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的工人、农民群众。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地和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一批革命者倒下去了,又一批新生力量站起来了;前几年被打散了,过几年又聚集起来了。这种前仆后继、永远打不垮的精神,是共产党人所特有的。因为她是无产阶级的最觉悟、最勇敢的先锋队,她胸怀人类最伟大、最光明的共产主义美好理想,她义不容辞地要团结千百万群众为推倒这三座大山而奋斗到底。

山东党组织在1930年到1933年期间,也错误地执行了“左”倾的立三路线和王明路线。不考虑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盲目地发动暴动,使党组织千辛万苦聚集起来的力量毁于一旦。这是错误路线招致的损失,从而又导致省委组织的破坏,以至于使山东党组织从1933年到1935年,与北方局和党中央失去联系。但是,广大党员、团员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勇敢地与群众一起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有的党员自己拿出路费到上海、北京寻找上级党的关系;也有的通过进步的教授、教师代为寻找,但几次也没有达到目的,而且险些遭到危险。当时,积极进行活动的有赵健民、王文轩、徐运北、鹿省三、刘盛玉、单昭洪等同志。

这是我去山东之前,山东党组织与山东人民的一些基本概况。

和山东党取得联系

1934年到1936年春天,我在河北省直南特委任特委书记,随后担任冀鲁豫边区特委书记,并以河北省委代表的身份在一个时期同时领导这两个特委的工作。冀鲁豫边区特委的工作范围有山东的一部分地区。这部分地区是当时鲁西的濮县、范县、阳谷、莘县、朝城等。1935年秋冬之际,我在特委统一布置下,前去山东濮县、范县巡视,并在濮县古云集徐庄支部蹲点。我发现这一带许多贫雇农没有饭吃,支部成员绝大多数是贫农,也缺粮、缺衣。恰巧这时河北省委又要各地区发动武装斗争,成立红军,因此,特委也布置了几个县的行动,但均未成功。我在范县、濮县发现了这个情况,就选择徐庄支部为整顿对象,在这里蹲点,发动支部把穷人会组织好。徐庄处在黄河大堤之下,受黄河水淹影响,所以收成不好。穷人会和支部同志反映冬天缺衣少粮,于是经过讨论,组织对地主户调查,然后决定进行分粮吃大户、夺取武器的斗争。连续进行两次,均取得了胜利,夺了几支枪,参加的人都得到了一口袋粮食、衣被等物。

在这次胜利之后,大约半个月,支部有个同志向我报告,有一个失掉了组织关系的济南乡师学生来了,想见见党的领导。

我想既是和上级失掉联系的同志,一定很心焦,这在白区是很常见的。过了几天,我见了到徐庄来的赵健民同志。他是济南乡村师范学生,是党支部书记。他听同学说,濮县搞了吃大户斗争,这里一定有党的领导,所以来找。他说1933年山东党组织受到大破坏后,再也没有找到山东省委,和中央也失掉联系。我把当时的全国抗日运动和红军北上抗日等情况和他谈了,并且告诉他,我是河北省委驻冀鲁豫边区的代表,这次是来濮县、范县蹲点的。山东省委的情况我不清楚,不过我可以给转去关系。我告诉他回济南后,好好巩固学校支部,一般不要搞什么斗争,以便转到关系时好找他们。总之,我们初见面就谈了很多,一问一答,简直有说不完的话。赵健民同志的诚恳、虚心和热爱党的事业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一个与组织失去关系的同志找党的迫切心情也很理解,觉得应该给予热情的关怀。所以我们一直谈到深夜,尽量把党的政策方针告诉他。第二天,赵健民同志把济南关系人名单给我留下,约定了接头代号,他就告别回去了。

P4-5

序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历经90多年风雨沧桑,我们党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老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新中国是从老区走出来的。“饮水思源,不忘老区。”而“不忘老区”,最重要的就是不忘老区的光辉历史和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不忘弘扬和传承老区革命精神。为使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山东革命老区的创建过程、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为加快老区的发展做贡献,曾参加过八路军山东纵队史和史料丛书编纂工作的党史工作者李金陵等组织编辑了这部《山东革命老区口述史》。编辑出版这本书对于“存史、资政、育人”无疑是一件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情。

山东革命老区包括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山东辖区部分。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以一个省为辖区命名的抗日根据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它是山东土生土长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等武装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辖区包括津浦路以东的山东大部地区和江苏、安徽、河南三省边界的部分地区,东濒黄海、渤海,西临津浦路与冀鲁豫区,北迄天津与冀中、冀东两区,南至陇海路与华中的苏北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东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的道路。1939年3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奉命率领主力部队2000余人抵达鲁西之后,遂转战泰西地区,发动群众,扩大部队,帮助创建了泰西抗日根据地。同年3月下旬,又从湖西地区进入鲁南,开始创建抱犊崮抗日根据地,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密切协同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对于坚持和发展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  山东抗日根据地所处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抗日时期,我党创建的敌后根据地,基本上是华北、华中、华南三大块,其中以华北、华中两块最大。山东地处沿海,津浦、胶济、陇海三条铁路贯通境内,又处于华北、华中两大根据地结合部的中间地带,是从陆地和海上联系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和中转站。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非常关注山东的抗日形势,提出派主力部队到山东的主张;大反攻开始后,中央又命令山东主力部队开赴东北,控制东北,同时令新四军北上,控制山东局面。由此可见,在实现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山东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关乎全局。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给抗日战争带来严重困难。而处于敌后战场的共产党和八路军则始终植根于民众之中,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勇敢地肩负起敌后抗日战场的重任,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直至抗战最后胜利。

8年抗战,山东军民取得辉煌战果。山东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自卫团发展到150万人。共对敌作战7.8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3万人,缴获各种枪械20余万支、各种炮900多门。到抗战胜利结束,山东解放区除几座大城市和铁路沿线以外,其他地区已全部获得解放,山东党组织在斗争中也不断得到了锻炼、发展和壮大。党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战,不但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而且建设了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8年抗战,山东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重大损失。据1945年12月山东省政府的不完全统计:抗战军民死亡66.81万余人,占全省解放区总人口的5%;被杀同胞89.5万人;被抓壮丁39.32万多人;受害难民235万人;被烧房屋115.12万间,其他损失如牲畜、粮食、财物等更难以计算。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粉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保卫和巩固东北地区的抗战成果,1945年10月到11月底,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迅速进军东北”的指示,在山东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克服种种困难,先后组织主力部队和军地干部共计7万余人,从海上和陆路挺进东北。同时,先后抽调4000余名干部随军北上,为控制东北、发展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了组织上的准备,为实现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罗荣桓元帅生前曾深情地说过:“如果没有山东根据地,要集中那么多的兵力进军东北是不可能的;没有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集中我军向北转移就没有立足点,对后来的大江南北的作战支援也将是很困难的。”

抗战胜利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陈毅率新四军主力很快北移山东。为了使新四军官兵适应北方生活,新四军所到之处,都有山东人民群众欢迎亲人一样的迎接。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省出小麦、小米、玉米等粮食给部队吃,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部队住。妇救会、识字班的妇女们嘘寒问暖,帮助部队做饭、洗衣、照顾伤病员。一些老大娘拿出自己积攒的鸡蛋,甚至杀掉下蛋的老母鸡熬汤送给伤病员。山东的人民群众使新四军指战员感到了家的温暖,很快适应了山东的生活环境。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于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伟大的自卫战争。在整个山东解放区,党政军民投入了巩固、建设和保卫解放区的斗争,从而使山东解放区成为自卫战争的主战场、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夺取全国胜利的坚强后方。

在山东各地老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我华中和山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获得鲁南战役重大胜利,全歼国民党两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共5万余人。新组成的华东野战军先后取得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共歼敌8.2万余人,给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部署以沉重打击。接着又先后取得周(村)张(店)战役、潍县战役的胜利,解放了潍县和鲁中十几座县城;1948年9月,在西兵团协助下,又取得济南战役的重大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年冬到1949年1月10日,我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此役,在全部随军常备民工中,有92%来自山东。他们忍饥顶寒,冒着枪林弹雨,千里支前,随军转战,对战役胜利做出重大贡献。陈毅同志曾赞扬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除直接在前线服务外,山东解放区人民还承担了大量的战勤工作:鲁中南地区群众修公路300余里、大路近百里,修建桥梁380座,使鲁中南地区主要交通干线全部畅通,保证了战时运输。渤海三个分区组织大车3000余辆、小推车5万余辆赶运军粮。滨海区数十万妇女一个多月加工粮食2000余万斤,赶做粮袋60多万条、军袜60万双、棉被20余万床。新解放的潍坊、济南等城市,也成立了支前组织,济南有60辆民营汽车开赴淮海前线参加运输。冀鲁豫区有200余万妇女碾米、磨面、做军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陈毅率第三野战军会同第二野战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和江南广大地区。山东党组织除派大量民工随军支前外,还先后调集大批干部南下,开展新区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山东战场上进行了20余次比较著名的战役。山东各解放区人民参军68万多人,先后动员1106万多名民兵、民工,使用了146.8万辆大小车辆,76.5万头大牲畜,出动了43.5万副担架支前,支援了华东、中原、东北、西北四大野战军作战,支援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定陶、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潍县、兖州、济南、淮海、平津、渡江等著名战役,随军转战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17个省市,源源不断地将11亿余斤粮食和大批弹药、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把20.3万余名伤员转到后方,还担负了看押俘虏、打扫战场、警戒放哨、搜集转送信息情报甚至参战等各种任务。解放战争时期,经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11.7万多名。山东人民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山东革命老区之所以能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主要原因是有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正确路线的指引。党中央通过派干部、派军队以及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做出重要指示,对山东工作给予了有力的领导和帮助;再是山东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路线和各项政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武装和团结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山东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扬了前仆后继、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山东军民及各解放区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为山东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用革命先辈们的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宝贵经验已升华为“爱党爱军、党民相依、军民团结、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山东老区精神,我们应当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回顾山东革命老区这段历史,我们为英勇的山东军民对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深感钦佩和自豪。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与指导,本书编委会主任王裕晏和何法祥同志都是热心于革命老区建设的老领导、老首长。进行具体编辑的李金陵同志长期从事地方党史的研究工作,熟悉中共党史、军史,特别是山东地方党史,对山东老区的形成、斗争历程以及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对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比较到位,从而能够保证本书的高水准。书中所收录的文章作者层次高,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口述作者大都是战争年代战斗在山东老区的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如黎玉、罗荣桓、朱瑞、徐向前、萧华、粟裕等。从内容上看,全书分三个部分,既有革命老区光辉历程的描述,又有对具体战斗战役的细节再现,还有革命军队和根据地建设的具体内容,纵横结合,系统全面,全方位描述和展示了山东老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全貌。全书内容可信度强,信息量大,简明通俗,生动准确,既具有存史的资料价值,又具有资政育人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较之当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重读《山东革命老区口述史》,学习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把握治国理政方略,坚定改革创新信心,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传承精神文化精髓,仍不失借鉴意义。捧读《山东革命老区口述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觉。在对山东老区历史怀一分尊重和敬仰的同时,也引发我们一些思考,这应当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