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正需要的一件东西
在影片《大笨蛋》中,史蒂夫马丁饰演了一个白痴。一次意外的机会,使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眼镜架,从此变得非常富有。他购买了一栋豪华的别墅,里面摆满了各种高档消费品。不久之后,他便把所有的钱财挥霍一空。随着生活日益衰落,他的感情土崩瓦解,他的自尊也彻底破碎。在最后的经典一幕里,他踉踉跄跄地走在别墅中,打算永远离开那里。尽管他扬言不需要任何人或任何物品,却始终无法完全放弃。他抓起一把椅子、一件衣服、一个吸尘器。
“我不需要任何东西!”他大声吼道,“除了这个,这个,还有这个……”
等到踏出家门的时候,他的身上背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胳膊上挂满了数不清的家具和电器,甚至连裤子都掉到了脚踝。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准备解开行囊和重整行囊时,也许很多人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形(裤子部分除外)。虽然他们一直在想:“我不需要任何东西”,但是等到着手处理时,仍然会把这些沉重的负担收入囊中,难以割舍,仿佛没有它们便无法生存下去。倘若你也面临这种情况,那么,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选择一个重整伙伴并与之对话。
这种方式既能让你思考,你真正需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也能让你弄清楚,你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否的确需要。
另外,你也可以仔细搜寻一下家里的物品,然后好好想想,你真正需要的那件东西到底是什么。打个比方,如果家里意外失火,你首先抓住的是什么?记住,这件东西不一定是非常贵重的物品。它可能是一张珍贵的照片,一部你尚未发表的小说,或者也可能是你最喜欢的咖啡杯。
接下来,你应该问问自己,这件东西为何对你如此重要,看看是否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可以的话,把你的理由告诉重整伙伴,向他寻求一些额外的建议。最后,反复用这种方式去理清头绪,看看自己想继续携带哪些,现在可以丢弃哪些。
四种携带理由
通常说来,你之所以携带目前的行囊上路主要归纳为四个理由。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类,并创建一个矩阵,从而确定你的立场。
一种类型是,在当前的快乐与未来的回报之间形成的连续性。我们要么因为喜欢某件事情,才着手去做,要么是期待在人生旅途上有所收获。
另一种类型是,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形成的连续性。我们之所以去做某件事情,要么是为了自己,要么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者对他人有帮助。结合这四个理由,我们可以得知,你之所以携带现有的物品上路,那是因为:
你现在喜欢它们,因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你现在喜欢它们,因其能给他人带来快乐。
你现在能够忍受它们,因其将来能给自己带来帮助。
你现在能够忍受它们,因其将来能给他人带来帮助。
在第一种情况当中,可能包括你热爱从事的工作,业余爱好,或者你真正喜欢的娱乐活动。例如,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6点钟起床外出滑雪,你可能没有任何问题。
在第二种情况当中,举个例子,比如举办聚会。尽管你可能为此付出很多心血,但你仍旧乐此不疲,因为它能给你在乎的人带来乐趣。
在第三种情况当中,体育锻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也许并不喜欢健美课程,或者对于直线来回游泳压根没兴趣,但你仍然会做这些事情。这是因为你心里清楚,它将来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第四种情况当中,涉及到人们的工作。你可能对你的工作并无激情,甚至根本不喜欢它,但你仍然会继续从事这份工作。这是因为你必须养家糊口,或者必须为子女将来的教育投资。P45-48
这本书巧妙地融合了智慧、灵感和希望。我想把这本适时出现、永不过时的书,推荐给所有渴望幸福生活的人。
——沃尔特·蒙代尔,美国前副总统
理查德·莱德和大卫·夏皮罗知道世界瞬息万变,而我们需要携带更轻的行囊踏上生活之旅,因此他们重新整理了这本书,帮助我们重整行囊。
——理查德·鲍尔斯,著有《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我们总要进入生活的“下一章”,现在我们拥有了这本非同凡响的指导书。对于那些正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约翰·亨德里克斯,Discovery频道创始人
《暂停,整理,再出发》这本书抓住了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的实质,教会我们如何与命运认真“玩耍”。值得一读!
——斯图尔特·布朗,美国玩耍协会创始人,著有《玩耍》
如今,我们的生活呈螺旋形,未来也无法预测。这是一本重要的指导书,帮助我们在迂回曲折中前进。非常及时。
——莎莉·海格森,著有《女性的愿景》《女性的优势》
《暂停,整理,再出发》这本书得到许多读者的热心反馈。很多人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情:当读完书中最后一个字,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进储藏室翻箱倒柜,整理出再也不需要的物品。旧衣物、从未使用过的全新运动器材、布满尘埃的书本与唱片,全都进了垃圾袋或回收中心。
把没有价值的储藏物扔掉之后,他们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释放的感觉。走进整洁明朗的阁楼与地下储存室,人们无比轻松。他们同时会问自己: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摆脱这些杂物,而是直到这么久以后才想到把它们处理掉。
当然,仅仅整理置物柜并不代表完成了重整行囊的过程;仅仅摆脱物质纠缠也不代表我们已经减轻了身上的负担。那些负担是什么呢?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得到那些成功重整行囊者的经验与感受呢?
在《暂停,整理,再出发》初版问世至今前后17年间,我们了解到的最重要的真相是:重整行囊的行为总是具有最终目的。我们必须坦然接受世上确实有比我们更伟大的存在,并主导着事物的运作。为此,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到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下,才能了解内心真正的渴求,它的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过个人的经验。
此刻,我们并非要求读者立刻加入任何一个宗教体系,也不是要读者追寻圣人的脚步。我们所要做的,是询问自己一个重大的问题:我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我们,这件事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办到。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既定的标准,为我们提供充足的依据。只有活出自我价值与意义,才能成功减轻人生的行囊。
好在我们虽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心中已有了大致不错的答案。
大卫回忆说:
《暂停,整理,再出发》初版刚刚问世以后,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觉。我的心中充满骄傲,身为作品被出版发售的作家,我确信自己可以帮助每个人减轻身上的负担。对此,我胸有成竹。有一天,我和一位客户约好见面。他的办公室离我家不远,因此,我决定骑自行车上路。我的自行车篓里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件干净的衬衫、一部手机和几块面包。我当时想:“世界再大,我也只需要这些。这正是《暂停,整理,再出发》的本质。如果我现在就可以抛下一切,仅留这些物品相伴,人生将会多美好。”
这些都是我的真心话,直到天空开始下起雨。大雨滂沱。我开始希望自行车篓里有一件雨衣、放着热饮的保温壶、一双干净的袜子与鞋子。我一路狂奔,终于赶到客户那里,浑身都湿透了。还好这位客户同时也是我的朋友,所以,尽管我身上的雨水弄湿了他的沙发,他也没有抱怨(虽然最后我们还是没有谈成任何生意)。 雨不停地下,我继续骑着自行车回家。一路上,我不断期待着前方温暖的家、干爽的衣物和一杯烫手的咖啡。到家后,狼狈的我得到妻子詹妮弗的心疼与关爱。她递给我一条洁净的干毛巾,让我擦干湿漉漉的头发。
手中捧着热腾腾的爪哇咖啡,我蜷缩在安乐椅中。我不禁想到一个事实:我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多,远远不止自行车篓里的那几样东西。我很高兴自己有家、有关心我的人,还有一堆让生活更美满的小道具。因此,减轻我们的负担是一回事;抛下一切只为追求极致的简朴,则是另外一回事。
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拥有它们
一切依然围绕着“多少才算足够?”这一问题进行。我们怎样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怎样做,才真正称得上是减轻负担?
有些结论,我们早已心知肚明。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心满意足的感受,它使我们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东西,不再需要哪些东西。不管是在筋疲力尽的长途跋涉后,坐在帐篷中享用冷冻的通心面,还是在奢华的旅馆游泳池畔躺一下午,然后在房间内尽情享用豪华晚餐,心中拥有的同样都是满足。真正的挑战在于,怎样使自己的价值观同拥有的物品相匹配。只有这样,我们拥有的,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许多传统观念教导我们,精神启蒙的关键,在于克服自己的欲望。但我们相信,精神启蒙的另一种类似的形式,不是来自于消除欲望,而在于理解欲望对于我们的目标具有怎样的意义。正如我们曾经反复强调的那样,有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更接近幸福,而有些东西则让我们不堪重负。欲望也是如此,有些欲望让我们更接近幸福生活,有些欲望(尤其是大众媒体与广告炮制和推销的某些观念),只会让我们离梦想更远。我们应该学着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而不是让随波逐流的欲望主宰人生。当天空乌云密布,想要一件雨衣是件合情合理的需求;当天空一片蔚蓝,想要一把全手工制作的雨伞,则是毫无意义的妄念。
哲学有很多派别,但无论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印度圣贤帕坦加利,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都相当注重克己或节制的人格特质。通过制约欲望的实际作为,此种美德将得以彰显。这里所谓的制约并非抵制自我,而是以健康生活作为行为指标。举例来说,亚里士多德鼓励我们尽情享受食物、酒水以及性爱的乐趣,不过,他同时告诫我们,必须有如天下有德之人一般,要以正确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获取它们。
这正是我们要传达的宗旨。减轻我们的负担,卸下多余的负重,不表示我们必须遵行节食或禁欲;相反,这是关于在正当的时间,根据正当的理由,用正当的手法,想要并拥有正当数量的事物。我们谈论的不是如何消减欲望,而是如何不被欲望所控制。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拥有它们。
回归节奏 “看!就是这里。”达乌迪·彼得森指着我和洛基的前方。“这就是海达谷地,哈扎人生活的地方。”
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达乌迪和理查德谈论着“回归节奏”——和哈扎人一起迁徙,并且学习他们的传统狩猎采集生活方式。
达乌迪表示,他一直深深被这个充满野性的国度吸引,一个在地图上很少被标注出来的国度。他说得没错。离开道路不到半英里,文明社会的迹象荡然无存。在无穷无尽的荆棘中,崎岖而颠簸的道路上,真实的非洲终于展开。如果日后有人也想踏上这条路,请记得提防进入亚伊达村庄前的一个大斜坡。
又一个更陡峭的下坡后,节奏开始在我们心中响起。
我们沿着道路,进入这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这里就像是史前的世界。在那一瞬间,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远古时期。
最早出现在坦桑尼亚的居民依靠采集狩猎为生,并以此技能在当地存活超过7万年以上。一部分的居所、石制用具和武器,至今依然保存良好且持续使用中。因此,哈扎人也被视作史前时代残存的人类部落。
“可乐瓶在哪里?”
洛基小声地问我。此刻,我脑中同样浮现影片《上帝也疯狂》中的场景。眼前的景致和部落就像是从《探索》频道纪录片中走出来的史前人类先祖们。
三位哈扎向导站在我们面前,身上穿着与焦黑大地相互辉映的衣服。三人身上都背着一个与自己身高相当的弓,用着如同腰问箭筒里的毒箭那样使人紧张的速度说话。
也许是长期相对孤立与抵抗外界的本性使然,哈扎人发展出一套深厚的自觉意识。他们看上去相当害羞,不过,他们还是热烈地欢迎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他们历史悠久的狩猎采集生活形态。
霎时间,我意识到,这趟旅程将不会是所谓的“度假”。度假,根据字典的解释:从一些事情中脱身。然而这趟旅程却是带领我们进入“一些事情”,走入洛基所谓的“未知之地”。这是多么罕见的机会,让我们得以踏上杳无人迹的道路,穿越文明世界的安全网,得到不同凡响的体验。我终于发现自己内心一直深切期盼的,就是此时此刻。
洛基也承认,当他从“已知领域”跨越到“未知之地”时,他必须完备自己一颗初学者的心,放下批判姿态,以承认自己全然无知的态度接触世界。对于身边不熟悉的人们,他试着不以陌生人或外人的标准识别,而用单纯的“人”——和他一样的生物的角度,去接触对方。
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彻底融入“未知之地”,回归没有事先计划、没有任何规则,只是纯粹体验的生活韵律与节奏。 我们跟在哈扎向导身后,看着他们在灌木丛中轻巧地移动,忽隐忽现,就像幽灵一样。观察他们跟踪猎物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珍贵的体验。哈扎人,现存最原始的狩猎采集部落,早与自然融为一体。荆棘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当洛基、达乌迪和我被灌木丛缠住的时候,他们早已用熟练而迅速的动作,把那些枝条和荆棘移开。
突然间,身形最为矮小的向导马洛布停下身,把目光固定在20码以外一棵高大的猢狲木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传来,马洛布用相同的声音与之回应。他伸出手,指向一只灰色小鸟。它的大小和知更鸟差不多,正从一棵树枝飞到另一棵树枝上。
“它想告诉我们蜂蜜在哪里,我们都喜欢的蜂蜜。”马洛布说,“它是我们的蜂蜜向导,是哈扎人的朋友。”
随后的半个小时,我们紧跟这只小鸟的指引,不断加快脚步。它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带领我们前进。在我们短暂休息的时候,这只小鸟会如同猎狗等待主人般停下,并用清脆的鸟鸣催促我们赶上来。每当遇到这种时候,马洛布也会满面笑容地与它回应。
终于,鸟儿落在一棵大槐树上,用一串充满快乐、期待的鸟鸣向我们通报。马洛布靠近大树开始搜索,很快确定了蜂巢的位置。他搜集了一摞干草,用身上的钻木棍快速摩擦,点燃草堆。当一缕烟轻轻飘起,马洛布立刻将草堆塞进树木的洞穴中,用烟将蜜蜂驱赶出来。
我对他闪躲蜜蜂蛰人的技巧深感佩服。一段时间后,他再次贴近树洞,肩部以上几乎埋进洞里,接着抓出一块沾满蜂蜜与蜜蜂幼虫的蜂巢。他把刚刚取出的美食塞进嘴里,把剩下的一大部分让我们分享,其中还有一部分,留给那只蜂蜜向导。它始终站在枝头,耐心地等待着奖赏。
在整个上午,这一幕景象不停地重演。新的蜂蜜向导随时出现,带领我们探索另一处同样的美味。但是,随着接近正午时分的太阳越来越毒辣,三个哈扎向导开始略显疲惫。向导们开始以之字形的方式轮流出去勘察,时不时地寻找某些特殊的标记。每当我看见他们重新出现在众人眼前时,对于他们的方向感我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我也开始担忧:如果他们真的迷路了,我想我们应该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找到回去的路。
不过最糟糕的是,我们口干舌燥。恐怕没有任何食物能像蜂巢这样,尤其使人觉得干渴。洛基、达乌迪和我,同时也可以看出,眼前的大地和我们一样干渴难耐。不过,哈扎向导向我们保证,在附近有一条河流,即便是现在的旱季,也依然流淌着水。
在我们渴望“水资源向导”出现时,哈扎人带我们来到水边。好几处水洼分布在滚烫的地表,看来,昨夜这里应该是斑马群的浸身小水塘。我忙于给自己补充水分,以至于没有时间询问他们,到底是如何找到荒漠中的这片绿洲。
天气炎热,又吃了太多的蜂蜜和幼虫,我们的旅伴洛基一动也不想动了,瘫倒在水塘边的树荫下喘息。生活的奥秘
事后回想起来,理查德突然明白:哈扎人从来不会迷路。或许该说,他们同样踏在未知的土地上,但他们知道该如何保持冷静,仔细聆听周围的声音。他们会让大自然发现自己。他们把陌生的事物看作是强有力的向导,欢迎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他们对于生活的奥秘有独到的见解:
存在就是一切。
哈扎人知道,怎样使生活现出它的原貌。不管做什么,他们总是全力以赴,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向前迈进。而且,他们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他们打开大门。
理查德如此回忆当时的感受:
我从来没有带着这么少的东西旅行过,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如此安心、充满活力。过去,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所携带的物品,足以应付每一个突发事件;但这次,我们只是轻装上阵,走进灌木丛。有时候,我以为自己的生命还未开始,所以更加期待美好的事物突然出现。然而,和哈扎人相处的时光让我意识到:只有像马洛布那样,用新鲜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未来才不会充满失望。
只需找回自我
当哈扎人在树林间迷失方向时,他们从不惊慌。他们不会疯狂地想尽各种办法,试图弄清自己身在何方,又该往何处。相反,他们跟随自己的直觉经验,静静地聆听、观察,体会内心的感觉。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气氛的世界里,我们经常感到迷失。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断回头寻找来时路,试图回到感觉熟悉的地方。然而,失去的再也不会回来。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在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迷路了。我们必须找到出路,如同哈扎人那般,让直觉经验引导我们。
这一切只需有面对新世界的勇气和接受自己一无所知的态度。在旅行者和冒险家的态度之间,是有差别的。旅行者不爱接触真实,只是按照旅游书上的景点进行肤浅的认识。而冒险家却在体验生活,他们把自己的头脑和身心完全投入其中。最终,这样的差异将影响人们面对迷路的情形。
下面是理查德的非洲日记,是在他和哈扎人一道出行后留下的记录。
在非洲迷路的经验,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更加了解自己——不只是讨人喜欢的部分,而是更完整的自我。最近的几年,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对生活的坚持。直到今日我才发现,那些我企图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今天开始,我要认真地活,而不是花时间解释生命。这种感觉真好。
这里的生活是如此单纯,我心中有着满满的喜悦。生命是如此简单,我找到自己最重要的部分——爱,那些存在于我和安迪、格里塔、莎莉以及身边人们之间的感情;充满归属感的地方,让我充分感受自己与世界紧紧相连;工作,让我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其余的不过只是生活的点缀而已。“为何威功如此沉重?”
“你好,理查德!最近怎么样?”
考耶用斯瓦希里语向我问候。此时,我们正站在他饲养畜群的围栏中,身边有上百只吵吵闹闹的动物,包括牛、驴和山羊。考耶看起来就跟在家里一样自如,但我被周围的气氛搞得很紧张。大批的动物和它们身上散发的气味叫我难以忍受。
考耶的生活以动物为中心。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动物为考耶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东西。牛奶、羊奶是每天的营养来源;动物皮毛是身上衣物的原料;食物短缺时,它们的血肉可以作为救急粮食。就连它们的粪便,也可以作为燃料或盖房子的建材。没有任何一样是无用的。
考耶和我站在昏暗的夜色中,讨论着他的畜群。他告诉我,他和这群动物之间,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他能辨认出每只牛的声音和肤色,他甚至还为它们取了名字。
这时,考耶的两个孩子过来了。他们低头并触碰我的手向我问候。我得到部落长老级的待遇。能被他们视为长者,这使我感到欣慰,尽管我还不到40岁。
考耶带领我朝第一个圈地,同时也是他三位妻子生活的地方走去。远远看过去,那排房子如同一条完整的焦咖啡色长条面包。入口处是一条弯曲、黑暗的通道,防止雨水和飞虫闯进凉爽、弥漫着淡淡烟熏味的起居所。
房间一侧,在一个由三块石头搭起的小壁炉上,两根一英寸长的木棍正在燃烧,不断地释放着光芒与温暖。房子的两端分别有隐蔽的睡铺,上面铺着用小树枝整齐编成的垫子。一个睡铺给男主人与女主人使用,另一个则是让小孩或访客使用。
考耶的妻子是一位娇小的女人,有着明亮的大眼睛和细致的五官,她轻柔地向我问好。接着,她继续给孩子喂奶,不时搅动着新鲜的蜂蜜啤酒。
蜂蜜啤酒是马赛族的传统饮料,通常提供给长老及客人在宗教仪式中饮用。酿造时间有时需要长达3个礼拜。金黄色的液体,装在一个靠近火源处的大型葫芦中,在酿酒专家(考耶的妻子)的照料下,进行发酵。
站在那里,我为眼前的完美景象感到震撼。在这个简单小巧的圈地建筑里,考耶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充满归属感的家、爱、有意义的工作和人生目标。 尽管生活的世界不大,但考耶却有自己的目标。直到今日,他始终关注族里每个人的未来,并为他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考耶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知道,像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人们一样,马赛族人也在面临剧烈的转变——年轻人背井离乡,迫不及待去接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洗礼。这让我更加欣赏他的处世态度。在如此飞速变化的环境当中,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多么难能可贵!
考耶给我倒了一杯蜂蜜啤酒,说道:“理查德,和你一道旅行的那些人,他们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你越是把更多的人带来我这里,我就越是发现,大多数人都在寻找某种失落的东西。在你们旅途的一开始,你们这群成功人士看上去,都仿佛背负着某种沉重的东西。所以我想问你,为何成功如此沉重?”
我回答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生活。接着,我询问他对于幸福的理解。他放下手中的蜂蜜啤酒,拿出我送给他的日记本和笔。他飞快地写下一行字,字迹非常清楚。他给我看他写下来的斯瓦希里语:
Meetay oidpa,oitumura ake-etay)
“这是一句古老的马塞族谚语,是关于幸福生活的定义。”考耶解释着,“大意是说,热情地度过今日,有目标地迎接明天。这意味着我们要享受当下,因为不管我们多富有,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而且很快。”
他进一步解释:“它告诉我们,目前能够快乐,才是成功的证明。这或许对你来说看似简单,理查德,但幸福生活对于我来说,是用尽一切方法感激我所拥有的一切——健康、畜群、孩子,还有难得的雨水,这些就是成功。如果我不能享受眼前的牛奶,那么,担心未来一周的牛奶是否足够又有什么用呢?我说得对吗?”
我喝了一口蜂蜜啤酒,开始回忆这一路以来,他所表达的对于生活和生命的见解。但在考耶面前,我总是如此。说话吞吞吐吐,像个害羞的学生。有时,我也会展示出别人、包括我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一面。我经历人性最基本的脆弱与无力感,而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被肯定、被赞许的渴望。但考耶的话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都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了什么、贡献什么或拥有什么,都不能决定我们的价值。真实的自我,才是真正的价值。
“那么,理查德,你是怎么想的?我唯一可以提供给你和你的朋友们的,是热情地度过今日,有目标地迎接明天。这样有帮助吗?”
那天晚上,在我离开考耶之后,他的话语,他的形象,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它们使我心潮澎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进一步探索生活本质的激情。我依稀看见考耶,马赛族的长者,身上披着毯子,眼睛凝视着火光,朝着无垠的地平线迈进。用“热情地度过今日,有目标地迎接明天”的态度,考耶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学习如何解开行囊和重整行囊,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只要我们懂得热情地度过今日,有目标地迎接明天,我们总能减轻负担,迈向幸福生活。
瞬息万变的世界告诉我们,是时候重新修订这本书了。
我们知道,当好莱坞电影提及时,《暂停,整理,再出发》中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
2009年,在广受好评的电影《在云端》里,由超级巨星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公司裁员专家瑞安·布林厄姆在发表励志演讲时,提到减轻人们生活中超重的身体与情感包袱,并且使用了解开“背包”和重整“背包”的比喻说法。
巧合?或许吧。
剽窃?好吧,我们承认我们确实这么想过。
但或许最好的解释是,它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或者说“时代思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坚决信奉“重整”的观点。
自1994年本书第一次出版和1999年修订以来,我们看到,“重整”这个观点的出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现象。
回到20世纪的衰落期,它是指一种“重整”的能力,或者说是系统盘点人的生活和创造真实、个性化的幸福生活的一种能力。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已小有成就的中年人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选择。然而,在进入21世纪10年代的今天,对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人们来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整行囊,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是年轻的求职者、中年转行者甚至老年人在面临生活挑战时的一种需要。
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性事件标志着一次转折,不仅对美国人如此,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亦是如此。自那时起,所有男女老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了解生命的意义。然而讽刺的是,人们发现要做到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随着科技的进步、主要经济体的转变、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对人口老龄化态度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逐渐改变。这些革命性的变化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作为一个自然人我到底是谁?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又是谁?
势不可当的责任和永无止境的变化让我们疲惫不堪。在工作中、情感中和社会群体中肩负的太多重担让我们筋疲力尽。
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玩乐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对世界的新鲜感完全错位。太多人感觉不快乐,或者至少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乐。更多人感觉自己的工作、情感以及生活毫无条理。
好在我们尚能找到一些关联。我们只需一个框架或导向系统便能做到。这本新版《暂停,整理,再出发》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导向系统,它可以激发我们与生俱来的玩乐感和好奇心,鼓励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继续前行。
自本书第一版问世后的20年里,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早在1994年,几乎无人知道手机,互联网也只是高科技人才的游乐场。而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没有这些工具的生活。
不仅如此,上班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终身受聘于一家公司几乎是常态,或者对大多数人来说至少是理想状态。而今,终身雇佣的概念有如信赖秘书用打字机就能谈好生意般陈旧和荒诞。全球化已经从空想中的时髦词语变成了无处不在的客观现实。事实上,它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把它当作抗议的靶子严重质疑当今企业的意义和目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了“新常态”。数百万人在金融界如螺层一般被裁员、增员、重组、调整,然后在各种规模的公司或组织里继续打拼。
尽管我俩的生活变化越来越小,甚至已不那么明显,但是在完成本书的第一版后,我们还是做出了一个慎重而大胆的选择。我们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试图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幸福生活的愿望,即:和所爱的人生活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有目标地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
随着第二版的发行,我们根据头脑中的四个要素继续评估和重新评估了我们的生活。这些年来,我俩一直坚持按需重整自我,追求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理查德调整了他的企业培训实践,更多地专注于写作和口语。大卫完成了哲学研究生学业,目前在他选择的领域里是享有终身职位的学院讲师。起初,理查德为了寻找他的归属感,曾搬迁到圣克罗伊河畔的农居;现在,他偶尔也会住在双子城(明尼阿波利斯市/圣保罗)办公室附近的小公寓。大卫买了一栋房子,而多年前他曾发誓说不会这么做。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起初,理查德把他的目标定义为“帮助人们发现和明确他们的本质”,之后精练为“发现内心的召唤”,现在重新整理为“唤醒心灵”。换句话说,他设定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其他人规划未来的人生。起初,大卫只把自己当作一名作家,其次是一名专业的哲学家;现在,他把目标设定为引导和促进年轻人重整自我,并将其定义为“促进对话”。
纵观所有变化,我们发现自己仍然在重整自我,反省自我,仍然在检查携带了哪些东西启程,在前行路上是否还需要它们。
依照《暂停,整理,再出发》这本书里的经验教训,在每个交叉路口,我们都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我们想知道,需要哪些东西才能让自己开心:应该携带什么,丢弃什么,获取什么,放弃什么,做什么,和谁去做。
我们各自经历了重整行囊的挑战与乐趣,即:努力找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做回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真实自我,体验由此而产生的释放感。我们还收到了无数读者的回复,他们重整了自己的行囊,也想与大家分享他们挑战自我和战胜自我的故事。
正如在第二版中提到的,对我们来说最深刻的教训是,重整行囊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事实上,它是伴随你一生的宝贵经验,因为它可以不断刺激你的思维并激励你不停反思。
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以往低估了持续重整行囊的价值和必要性。在生活旅途中,重整行囊并非如我们想象,是一个中途的修正;相反,它是指引航行的必需品。我们只有不断思考自己要去哪儿,该怎么去,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开始明白,重整行囊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这个过程,才能在当下保持活力与生机,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原本以为,只有当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幻灭感和挫折感时,才会被动地开始重整行囊(一次,或最多两次)。但是现在,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它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发现,沿途每一步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为何来到这里,然后继续问自己,目前为止这些选择是否让我们感到快乐,还是只是负担。
它蕴含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要想活得充实,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当我俩着手进行第二次修订时,我们已不再年轻。事实上,我们都进入了“老人国110大卫已迈入50岁门槛,而理查德几乎5年前就有资格享受老年人的医保待遇。尽管现在我们都已经成了退休者协会的正式会员,但我们仍然感觉年轻,尤其是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有重整生活的意愿,同时也享受这种意愿带来的活力。第二,我们感觉年轻并不是因为了解生活,而是因为想要了解生活。重整行囊后,我们意识到,生活永远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楚,从本质上说,重整行囊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在于学习的过程。
我们终于明白,发现的过程关键在于自己。要想活得充实,就必须反复洞察内心;要想知道自己在哪里、想去哪里、怎样到达那里,就必须学会依靠内心的方向感。
很简单,我们必须不断地解开行囊和整理行囊。
解开行囊,意味着仔细审视自己携带了哪些东西,为什么携带这些东西。看看我们的财物、情感、目标和工作是否仍有助于我们前行,还是只是负担。
整理行囊,则是指持续的反思和选择行为。重新排列人生的优先顺序,重整自己想要的生活,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本书最初根据我俩重整行囊的故事编写。这次修订版详细记录了这些年在重整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距离初版问世至今近20年里,我们常常被其他人的经历所启发,然而更多的是自愧不如。正因如此,我们通过不懈努力,进一步认识到了幸福生活的定义及实现的途径。
我们提供当前这个最新的版本作为同路人的旅游指南。或许它能让你在生活的旅途中减轻负担,迈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