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国学基本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春秋)孔子著//杨伯峻等注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内容推荐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特征。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备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目录 前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有子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因不失其亲③,亦可宗也④。” 【注释】 ①复,实现诺言。 ②远音yuan,动词,使……远离,避免。 ③因,依靠,凭借。 ④宗,主,可靠。 【译文】 有子说:“信守的诺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实现。举止庄重合于礼,就能避免受侮辱。依靠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①,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君子,此处指有德者。 ②正,动词,匡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能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干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 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②?”子日:“赐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释】 ①这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奥》。 ②斯,同此、是、一这。 ③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也,音、义都相当于现在的“呀”。 ④诸,同之,指子贡;往,过去的事,这里指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指未知的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阿谀奉承,有钱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不过,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有钱却谦虚好礼呢。”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切料,然后粗粗锉出模型,再精雕细刻,最后磨光。’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说说《诗经》了。告诉你一点,你就能举一反三,有所发挥了。” 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不己知,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忧虑;我忧虑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P6-7 序言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大,却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比《子罕篇第九》多出十一个宇。还有意思相同,文字却有异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有下面这个推论合理: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绝不台臣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论语》的作者有孔子的学生。《子罕篇第九》:“牢日‘子云:吾不试,故艺。”’“牢”是人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相吻合。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又,《宪问篇第十四》之第一章:“宪问耻。子日:‘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是原宪,字子思。显然,这也是原宪自己的笔墨。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的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的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如《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日:‘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一章不能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日:‘子夏云何?’对日:‘子夏日:“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日‘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日:‘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一“闵子侍侧,阉闰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r不能不启人疑窦。我认为这一章是闵损的学生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这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到“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有后了。这点,在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只是在《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夫子”,都是当面称“夫子”,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论语》著笔有先有后,其问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论语》一书的最后编定者,应是曾参的学生。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较孔子其他弟子为多。《论语》中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共有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前436年),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记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著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答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 《论语》的编定者就是这些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日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鲁论》和《齐论》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后来又讲习《齐论》,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为根据,号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馀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没有传授。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在残存的郑玄《论语注》中我们还可以略略窥见《鲁》、《齐》、《古》三种《论语》本子的异同。今天,我们所用的《论语》本子,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它。《论语》和《孝经》是汉朝初学者必读书,一定要先读这两部书,才进而学习“五经”。“五经”就是今天的《诗经》、《尚书》(除去伪古文)、《易经》、《仪礼》和《春秋》。看来,《论语》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127—200,《后汉书》有传)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就是用何晏《集解》和宋人邢爵(932—1010,《宋史》有传)的《疏》。至于何晏、邢爵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1629—1709,《清史稿》有传)的《经义考》、纪昀(1724~1 805)等人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550左右一630左右)的《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承仕)师的《疏证》。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论语注译》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论语注疏》——即何晏《集解》、邢爵《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 (2)《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一1200)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作《集注》。从明朝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另外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故这书无妨参看。 (3)刘宝楠(1791—1855)《论语正义》——清代儒生多不满意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后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为刘宝楠父子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只因学问日益进展,昔日的好书,今天亦可以指出不少缺点,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小。 (4)程树德《论语集释》,征引书籍达六百八十种,虽仍有疏略可商之处,因其广征博引,故可参考。 (5)杨树达(1885—1956)《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时出己意,加案语。值得参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