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国内外学者对欺诈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研究成果概括为八种欺诈理论。针对中国证券市场呈现的欺诈现象,通过内因和外因的分析,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欺诈的动机。基于经济学视角,深入阐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欺诈成因。借助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三者之间的行为策略进行了逻辑推导,并对监管中的 “搭便车”行为进行了解释。利用事件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上市公司欺诈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欺诈行为对证券市场功能的损害。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欺诈的政策建议。
本书利用事件研究法、个案分析和多元分类,揭示上市公司欺诈行为对证券公司功能的伤害,并提出上市公司欺诈行为的建议。
作为一个新兴加转型的经济体,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经济主体的合规参与。证券市场作为资本资源配置的场所,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由于上市公司欺诈而导致的盈余管理、过度投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各种市场现象,最终损害证券市场的功能,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引起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极端时将会导致其萎缩或倒闭,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系统的研究上市公司欺诈行为及其监管机制,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维护投资者的信心,提升证券市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在微观上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在宏观上促进股票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欺诈的状况及其监管的现实,本书重点研究上市公司欺诈的动机、原因及其各种表象,探讨欺诈形成的内在机理;探讨监管机制发挥欠佳的原因,依据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的路径和策略。
本书首先对欺诈的定义进行界定,将学界对欺诈行为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八种欺诈理论。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表现出来的欺诈现象,通过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归纳出中国上市公司欺诈的五种动机,并对中国上市公司欺诈行为进行分类,然后从经济学角度厘定出上市公司进行欺诈的原因;借助博弈论工具和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分析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管者三方的行为博弈。利用事件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上市公司欺诈的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上市公司欺诈对证券市场功能的伤害。基于上市公司欺诈行为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监管环境,并提出政策建议。
对于实施欺诈的人来说,欺诈是在一定环境下的理性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所处的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欺诈总是生成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且对其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企业公司治理的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运用博弈论工具分析上市公司的欺诈行为研究发现,在证券市场上,资本的稀缺性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关联性。如果资本供过于求,公司选择的策略是不披露财务信息;如果资本供不应求,公司选择的策略应该是披露财务信息,也就是说,自愿披露策略应是筹资公司的最优策略。但筹资者之间的竞争和不同质性,使信息披露存在造假的可能,投资者的高度分散和搭便车心理加剧了这一状况。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对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直接影响到欺诈数量的多少和严重程度。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不仅与投资者存在博弈,而且与监管者也存在博弈。它们借助信息优势,获取私人收益。在解决代理问题时,本书发现期权激励机制具有双重性。有关上市公司融资标准和处罚制度的安排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有显著影响。由于中国上市公司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公司面临退市或其他严厉的处罚时,存在风险偏好的倾向,即孤注一掷地欲保留上市资格。
证券市场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媒介,投资者总是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资到那些业绩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中去。这使得有些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在证券市场的形象和股票价格,存在人为粉饰利润的动机和欲望,但受内外因素的约束。本书认为,契约的不完全性、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是上市公司欺诈的内在原因,而制度环境和诚信机制是欺诈的外在原因。书中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很大程度上与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行为有关。盈余管理导致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向外界传播的信息不能准确地反映公司的基本面,引起信息披露失真,投资者不能根据既有信息进行理性的决策和投资,要么是投资过度、要么是投资不足,其结果是投资扭曲,最终损害证券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整体功能。
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本书认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其价值诉求也将发生变化。为了有效制止上市公司的欺诈行为,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应该从企业内外环境进行改革,除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严厉处罚欺诈行为外,还有必要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建立上市公司诚信机制,建立监管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资源、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渠道,才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欺诈行为。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书研究思想与方法
一、本书研究思想
二、本书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创新之处
第五节 本书结构说明
第二章 上市公司欺诈的基本理论分析/22
第一节 欺诈的含义
一、欺诈的定义
二、上市公司欺诈
第二节 欺诈理论
一、欺诈三角理论
二、白领犯罪理论
三、欺诈范围理论
四、理性欺诈理论
五、烂苹果欺诈理论
六、公司犯罪的外部性理论
七、证券市场适度投机理论
八、内幕交易有益论
九、欺诈理论的简单述评
第三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常见类型
一、虚假陈述
二、严重误导性陈述
三、重大遗漏性陈述
四、不当披露
五、其他欺诈行为
第四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动因分析
一、基于筹资的动因
二、基于报酬激励的动因
三、基于债务契约的压力
四、基于赢利预测的动因
五、基于制度上的激励
第五节 上市公司行为规范概述
一、上市公司监管理论综述
二、中国在上市公司行为规范方面的实践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欺诈的成因分析/65
第一节 上市公司欺诈成因之一:基于企业契约理论视角
一、企业契约理论综述
二、基于不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
三、不完全契约与上市公司欺诈行为
第二节 上市公司欺诈成因之二: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
一、微观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
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三、基于信息不对称引致的欺诈
第三节 上市公司欺诈成因之三: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一、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二、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欺诈的影响分析
三、股权激励机制的双重性
第四节 上市公司欺诈成因之四:基于有效市场理论视角
一、有效市场理论综述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三、基于证券市场低效率引致的欺诈
第五节 上市公司欺诈成因之五: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法律与诚信
二、法律的不完备性引致的欺诈
三、上市公司诚信缺失与所导致的欺诈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上市公司欺诈行为的博弈分析/91
第一节 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过程综述
一、以“保密”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以自愿披露为主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受监管约束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的博弈分析
第四节 期权激励的效应分析
一、期权激励概述
二、期权激励博弈分析
三、期权激励的评价
第五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进一步分析:行为金融学视角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欺诈行为的实证分析/122
第一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市场行为之一:内幕交易
一、内幕交易概述
二、内幕交易实证分析
三、内幕交易的市场后果评述
第二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市场行为之二:市场操纵
一、市场操纵概述
二、市场操纵实证分析
三、案例分析——ST长控个案
四、市场操纵的市场后果评述
第三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市场行为之三: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综述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条件
三、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市场行为之四:非效率投资
一、非效率投资假设综述
二、非效率投资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上市公司欺诈的综合影响分析:证券市场功能的损害
一、证券市场功能概述
二、上市公司欺诈对证券市场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理论与监管模式分析/200
第一节 证券市场监管理论综述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的特殊性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模式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调整的路径和策略分析/217
第一节 美国“安然事件”后的监管策略分析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环境的特殊性分析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强制披露信息的必要性分析
第五节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路径和策略分析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242
第一节 本书主要结论
第二节 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附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251
参考文献/267
后记/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