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都是在没有儿童教育经验的情况下,仓促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其困惑和焦虑程度可想而知。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需要的这样一本好书,我希望您不要像我一样错过它。
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道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是从小管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非天才”——甚至几乎可以说是“庸才”的父亲,但由于他的在今天仍然充满置疑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他的独生子后来竟然成了一位“天才”——尽管他本人并不承认!他就是德国牧师——卡尔·威特博士。
卡尔·威特先生的教育方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在欧美日广泛推广。卡尔·威特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思想,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后来被中国三位伟大教育家引入中国。
以严谨而著称的德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十分重视管教,他们认为通过早期教育和科学培养,能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天才。培养的内容包括:在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孩子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的善行上下工夫,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止孩子“自满”等。
书中的教育范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能从中获得教育的秘籍,使自己的孩子发生惊人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难道孩子的前途不重要吗?”格拉彼茨牧师问道。
“孩子的前途当然重要,可是不要忘了,你这种观点根本不可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它只会使孩子既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也不会学到他必需的知识。要知道,任何的逼迫和急功近利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我肯定地说。
许多“天才”,都痛苦地回忆说,他们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逼迫,结果留下终身创伤。
英国哲学家约翰·S.穆勒的父亲,在他少儿时期就无情地逼迫穆勒,不允许他有假日,唯恐破坏他天天刻苦学习的习惯,也不给他丝毫的自由,事无巨细都对他严加管束,不允许他有“随意的”爱好——穆勒在青年时期就有精神抑郁症状,终生都有心理障碍。
在自传里,他痛心疾首地回忆了受父亲压制的情景。只要他出现失误,哪怕一点很小的错误,就会受到父亲严厉斥责,被要求立即纠正。两人讨论问题时,开始父亲还用轻松愉快的轻松口吻,一旦穆勒出现错误,这种口吻便会戛然而止——这位和蔼可亲的慈父就一下子变成了血腥的“复仇者”。
卡尔·冯·路德维希是另一个著名的悲惨例子。
路德维希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孩子,但因为父亲一心想使他尽早功成名就,一直逼迫他,路德维希最终在学术上“一无所获”。
路德维希的父亲亲自教儿子高等教学,在儿子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强迫他学习。他反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事,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所有这一切,对他来说无足轻重。路德维希8岁时,父亲就逼迫他学习相当于大学水平的数学课程,9岁时他就在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了。路德维希不断跳级,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在大学里,他主修数学,大学教授们预言,路德维希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数学家。
然而,开始的“辉煌”瞬间转为暗淡:在读研究生院一年后,路德维希对数学完全失去兴趣。后来,他又被迫转入法律学院,但他对法律毫无兴趣,结局可想而知……
最后,他找了一个普通办事员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承担太大责任”(路德维希自语)。
这两个实例说明,正确的教育方法极其重要。
如果实行了强迫教育法,不要说天赋一般的孩子了,即使天赋极高的孩子。也会被“扼杀”掉。
3.人如瓷器,幼儿就是制造瓷器的瓷土
格拉彼茨牧师劝我用严厉、甚至牺牲孩子幸福生活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成长,这是教育方式的一个极端。另一种极端就是听任孩子自然发展,甚至放弃努力——这两种培养方式,都会给我们做父母的和孩子造成终生遗憾。
我认为,培养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但更需要足够的智慧。特别是对我这个“不幸”的父亲来说,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天赋不高,甚至还低于正常人的孩子。
我岳母,一位善良的天主教女人,曾这样劝慰我:“威特,既然小卡尔天生不那么聪明,你也用不着为此太过烦恼,顺其自然发展吧。千万不要因为曾在别人面前夸口,就因此而困扰。其实那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们家庭幸福就足够了。”P26-27
前言 辛苦一时,幸福一世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都是在没有儿童教育经验的情况下,仓促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其困惑和焦虑程度可想而知。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需要的这样一本好书,我希望您不要像我一样错过它。
但也请等一下,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算我们采用了卡尔·威特博士培育孩子的超级成功方法,也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然而,不管情况如何,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孩子的角度讲,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付出一些,由于孩子的无穷潜能,无疑对孩子的智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好处,我们的孩子一定非常优秀,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你我的共同愿望,否则,你就不会购买这本书——看起来好像孩子小时候“辛苦”。但孩子将收获“幸福一世”的巨大“回报”。
从你我作为父母的角度讲,我们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孩子就会养成优秀性格,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后孩子既不会有心理障碍,也不会“啃”我们——看起来好像我们开始很“辛苦”。但我们可以省去未来可能的无穷烦恼,我们会“幸福一世”。
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道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是从小管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非天才”——甚至几乎可以说是“庸才”的父亲,但由于他的在今天仍然充满置疑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他的独生子后来竟然成了一位“天才”——尽管他本人并不承认!他就是德国牧师——卡尔·威特博士。
在这本书的启下,上世纪初,单在美国就培养出了三位神童(只是有记载的):赛法兹(11岁入大学)、巴尔(13岁半入大学)和维纳(10岁入大学)。
早在上个世纪初,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通过《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就在日本全力推广推荐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方法,激起国民极大反响,为日本的崛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卡尔·威特先生的教育方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在欧美日广泛推广。
卡尔·威特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思想,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后来被中国三位伟大教育家引入中国。
中国教育大师陈鹤琴教授甚至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儿子陈一鸣培养成中国的“卡尔”。
以严谨而著称的德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十分重视管教,他们认为通过早期教育和科学培养,能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天才。培养的内容包括:在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孩子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的善行上下工夫,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止孩子“自满”等。
书中的教育范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能从中获得教育的秘籍,使自己的孩子发生惊人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最后,借用陶行知老先生的“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与诸位父母共勉:
愿中国父母共用之!
王华夏
献给我的朋友们
(代后记)
卡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作为父亲非常骄傲,但我更高兴的是我的教育学说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纯粹是异想天开。
大家也许认为,这本书是作为教育家的参考资料而写的。
其实不然,因为教育家们敌视我,所以为他们写参考资料是无用的。
不!我这本书就是为你们写的,为所有关心孩子教育的人写的。我想让大家知道,除了时下流行的教育方式,还有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
我一向认为,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小卡尔能有今天,都是我教育的结果。我知道人们不停地怪罪其他教育家为什么不把孩子也教育成像卡尔那样的人,这种怪罪是不合理的。我想尽量阐明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合理,可是无济于事。因为教育家被说成无能的原因在我,教育家们敌视我也是不奇怪的。看过全文的人会了解本书的内容就在于说明一点: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多么优秀的教育家认真进行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并不是他们的敌人。
尽管如此,认可我的教育学说的人依然很多。
更加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毕竟还有人是我的知音,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教育专家”中第一个承认我的教育法的人。当人们还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我的教育法时,他立即就鼓励我说:“你的教育法必定成功!”最近他又劝我公开我的教育法。巴黎大学的朱利安教授也这样劝我。
在此,一并把裴斯泰洛齐先生给我的信公开如下,以示尊敬与衷心感谢:
我曾记得14年前,在布夫塞同你谈过教育问题。当时,你说你要用你的特别教育法非常有效地去教育你的孩子。而在14年后的今天,我看到你儿子受到的教育效果比你预想的还要好。
但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也可能怀疑这是你教育的结果,或许认为这是你儿子的天赋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你详细发表你的教育法,证明用你的教育方法会使所有的孩子都得到好处。这是一件极为有益的事,请你务必考虑。
你的最卑微的仆人和朋友
裴斯泰洛齐
1814年9月4日于伊凡尔顿
我就是在他们的再三劝说下,才费尽心血写成本书,把我的一点点经验公之于众的。
所以,这本书我要首先献给我的朋友们,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
此外,我还要感谢所有曾给予过我们父子帮助的人士,劳斯特博士、居恩博士、莱比锡的好心市民们、杰罗姆国王陛下、布朗斯维克公爵、肯布里基公爵等等,感谢他们无私的善意帮助,我也将这本书献给他们。
卡尔·威特
1818年12月20日于哥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