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之一。这本书图文互动,既漂亮又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你更可以与这些评价和议论争论一番——由此获得快感与知识,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中国的整个一部近代革命史,还有哪一个城市能比武汉更风头更火热?又有哪一个城市比武汉更改革更开放?还有哪一个城市的故事还比武汉更惊险更有趣,更浪漫更跌宕?这些火热与开放、惊险与浪漫将要在《老武汉》中得以再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武汉(永远的浪漫)/老城市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池莉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之一。这本书图文互动,既漂亮又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你更可以与这些评价和议论争论一番——由此获得快感与知识,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中国的整个一部近代革命史,还有哪一个城市能比武汉更风头更火热?又有哪一个城市比武汉更改革更开放?还有哪一个城市的故事还比武汉更惊险更有趣,更浪漫更跌宕?这些火热与开放、惊险与浪漫将要在《老武汉》中得以再现…… 内容推荐 “老城市系列”的策划、编辑,正是基于这一“彻悟”之上,对图和文的采集、插接、修剪和编排费了不少心思,力图使图文在时空两个层面上结合,时而同步,时而分离,时而重叠,时而交错,时而观照,时而融合。目的只是一个,让读者在“眼花缭乱”中“迁想妙得”,轻轻松松读完这套话题并不轻松的丛书。 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之一。这本书图文互动,既漂亮又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 目录 永远的浪漫(自序) 一、 片砖片瓦都是诗 二、 江湖肝胆游侠心肠 三、 一颗罂粟砸开自家大门 四、 百年以前的特区 五、 天生了一段反骨 六、 清朝终结者 七、 绝对的辉煌 八、 大武汉大在哪里 九、 是英雄尽管上台来 十、 富有弹性的土地 十一、 水深火热的城市 十二、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十三、 图腾是凤 十四、 文化与忧伤 十五、 再见再见老武汉 后记 编后 试读章节 三、一颗罂粟砸开自家大门 武汉人这德行,不沾毒品则已,一沾就容易完蛋。老武汉吸食人烟的瘾头是很厉害的。更加上武汉水路交通发达,鸦片贸易买卖兴隆,所以街市上烟馆密集如蚁。老武汉上至达官贵人卜至平民百姓,吸食鸦片成为了流行风。一定是满大街精神萎靡,骨瘦如柴的人们,把刚剑武昌上任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吓坏了。林则徐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忧国忧民的官员。他认为英国人做得太不地道了,做鸦片生意专门搞行贿走私,腐蚀官员,偷税漏税,毒害我人民,掠走我钱财,简直是可恶之极。林则徐拍案而起,写了一个著名的奏折。这就是《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随后,林则徐立刻在武汉采取行动,设立禁烟局,大张旗鼓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法规,轰轰烈烈地在武汉三镇展开了禁烟的行动。 世人大约都知道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的壮举。一般不太知道的是这壮举的序曲实际上奏响在武汉。巾国的禁毒,首先起始十武汉。不知怎的,人到了武汉,都会阳刚许多。林则徐在武汉积累了经验,一路凯歌走剑了广州。在广州震惊了世界。于是,史书上所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也是与武汉何着密切的联系。南于国家与洋人开战,地方财政密困,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再加卜连年的水灾,灾后瘟疫大流行,楚地一片啼饥号寒之声。楚人又一次地造反了。崇阳农民钟人杰,陈宝铭揭竿而起,队伍迅速发展到一万多人,树起了都督大元帅的旗帜。不久,广西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楚地农民自然热烈响应。丰要战场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老武汉成为了起义军激烈争夺的城市。太平军攻克了老武汉之后,还打算在武汉建都的。有记载洪秀全在武昌阅马场进行过选妃的活动。以老武汉为首的长江中卜游闹腾得太厉害了,清廷不得不全力对付,连曾国藩都率领着湘军赶到武汉来剿匪。帝国主义者看准了这个机会,趁虚而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武汉的炯枪最终引来了一大群洋鬼子。一八五八年十一月,一个秋高气爽的口了,英国人的“狂怒号”,“报应号”巡洋舰从上海启程,向着他们的终极日标武汉开来。 历史上的任何事情,都比后来修出来的史书要复杂得多。原因与结果之间,往往没有合理的逻辑性。老武汉后来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洋人们硬要来与我们通商,而在于汉口已经作为通商口岸开放了,他们却不敢大胆地来。被人用枪炮逼着开放开户,这是一种血泪耻辱,后一种情形,也使我们很是委屈和窝火。而且这委屈和窝火还无处诉说,生怕被同胞戳脊梁骨,骂为洋奴。对于洋人们小心翼翼的渗透,老武汉只能羞答答的不满。能够说什么呢?爱国主义是绝对真理,永远可以用来打倒任何人。武汉的商人们等着洋人来购买地皮,等着洋人来人兴土木,等着洋人来进行日常生活的消费。连人力车夫都盼望着洋人来坐车。其心情之急迫,就像我们现在招商引资的心情·样。但是人们就是不能公开地表明心迹,甚至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急迫很是卑劣。 英国的“狂怒号”停泊存汉口的江面上,一点没有狂怒。只是礼节性地拜访了湖广总督,作了航道气象水文方面的勘察,然后就走了。老武汉这个城市不免让帝国主义者们发虚。这里不比上海,就在出海口,进退都非常便捷。武汉人纵深了,给人以进得来山不去的感觉。而且老武汉动不动就是中心战场,人民战争恰似汪洋大海。洋人们还是非常害怕的。 老武汉怎么不委屈和窝火呢?要知道这个时期的老武汉,在中国正火爆呢。举个例子吧,一八四九年武昌沿江一带发生了一起火灾。是一艘盐船上的盐丁在深夜犯了大烟瘾,点灯烧烟不小心引燃了杂物。就这样随便的一天随便的一把火,就烧掉了停泊在一块儿的大盐船四百二十艘,小客船六百余只。试想江上有多少船!这还只是武昌。汉口江面上停泊的船只,那不知道是武昌的多少倍。据说汉水口停泊的船舶,最高达两万五千多艘。码头达到三十余个。 汉口这个时候已经是全围四大名镇之一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万家灯火彻宵明。江面上的船只,舳舻相衔,殆无隙地,仅余水中一线。千樯万舶,尽载奇珍货宝。那时候的中国,除了水运,其他交通极不发达。地处中原,九省通衢的老武汉简直风光之极。几乎整个中国的特色产品,在汉口市场应有尽有。吴越的丝绸和海产品。安徽的油,茶和文房四宝。江西和福建的瓷器,果品。云南和贵州的木耳,生漆。四川的桐油,药材。陕西和山西的牛羊,皮毛。两广的百货,洋药和鸦片。湖南的茶叶,杂粮。汉水流域的棉花,布匹,时鲜水果。武汉本地的鲜鱼,莲藕。还有随之而兴起的典当,票号,茶馆,洒楼,栈房,青楼,娱乐,卜卦,公所,会馆和各种帮派。还有半成品加工业。此业的兴旺可从当年街道的名字窥见一斑,比如棉花街,打扣巷,靛行街,打铜街,砖瓦巷,芦席巷等等数不胜数。况且汉门是一个因商而兴的城镇,聚集着天南海北的淘金者,十几万人民十几万商。钱和赚钱之后的事受在这里是最重要的。汉口的妇女们在这种新兴的豪华商业城镇里根本不会受到太大的约束。漂亮的少妇们在大街上成群结队,谈笑风生,吃喝自如。只要愿意付酬,你就可以请唱婆子清唱小曲。浮浪子弟闲走青楼,日可数十家。而汉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不乏金发碧眼的传教士和旅行家。一八六四年汉口就有了一所教会医院普爱医院。一八八六年就有了教会女中训女中学,校址在汉阳。一八七六年,汉口上海路就耸立起了一座气派的尖顶大教堂圣若瑟教堂。这就是当时的汉口! 而武昌充满的是官宦气息和学术气息。历来的湖广总督府都设在武昌的。武昌的明朝楚王府,传世九代,繁华了两百六十多年。在武昌上班的许多官员几乎每天都要过江到汉口来,收税,吃饭或者听戏,老武汉的戏曲也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日渐昌盛,这个时候的剧场就能够容纳数千观众,大批的追星族应运而生。年轻的汉口孕育了京剧,一代宗师余派和谭派就发源在这里。老武汉如此繁华,洋鬼子却不来放开手脚做生意,说实话,这很伤老武汉的自尊。 幸运的是,老武汉遇上了一个历史机遇。当激情涌动的商人们稀里糊涂地受着良心责备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中崛起了一帮洋务运动派。洋务运动高举“富国强兵”的旗帜,豁然开朗了商人们心中的茅塞。估计洋人们多少也获得了一些安全感。一八六一年三月,英国海军提督贺布和参赞巴夏礼来到汉口。这一次终于签订了一份《英国汉口租地原约》。接着,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接踵而至。人来疯一般,日本人也来了,比利时人也来了。一个基本建设的高潮在老武汉蓬勃兴起。再接着,著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到任。这位洋务运动的身体力行者,干脆主动奏请武昌为通商口岸。兴建粤汉铁路。索性把个老武汉彻底对外开放。于是,老武汉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时间,经济,教育,文化,交通,邮政等诸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城市。引得外国人联翩并集,先后有十二个刚家在武汉建立了领事馆,洋人们兴建了一百多幢漂亮的楼房。英国人耗资二十万两门银,率先在滨江修筑了一道堤防。其他国家的租界也都效法修筑堤防,然后在堤内修建了巨夫的草坪和仡坛。 P25-35 序言 永远的浪漫 首先,让我们走得远远的。远远地,再回头,看一看,甚至都不用想,那千百年前的太阳,便又一次地升上了我们的天空。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拥有几辈子。尤其像这本书,如此直观和真切,具有高度的触摸感和细腻的体味性,完全可以使阅读者就像活了一百岁乃至更高寿。 不知天远就不知地阔。不知山高就不知水低。不知他人的伟大就不知自己的渺小。不知社会历史的漫长就不知个体生命的短暂。这样的一些感受,不是我的独创,是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对前人经验的再一次的领教。无数的前贤曾无数次地表达他们的生命体会,以期后人比他们生活得更好。毕竟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后人往往更多地对他们进行着单纯的艺术欣赏,或者把他们当作文艺理论和文学历史来研究。近代以来,中国人做学问,抽象成癖,高谈阔论,更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响亮,很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好管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家门前雪。使我们这些后来者,一出门便滑倒,与先哲前贤山高水远难得见面。朦胧的道理是知道的,精致的纹理是模糊的。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惨重的人生代价,一天一天地过,一点一点地体验和辨析,逐渐逐渐才懂得一些事理。然而,年纪也就一年一年地大了起来。等到老了,什么都明白了,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真是亏得慌!所以,趁我们还活着,那就活得更明白一点,更透彻一点,更纯粹一点,更轻松一点,更自然一点,更良善一点,更个性一点,更享受一点。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至少阅读了二十多本历史著作,翻阅了数不清的文史资料,端详了上千幅的老照片,前后几易其稿。我必须加倍认真。老武汉太值得写了!解放以后的事情咱们暂且不说。从一九四九年往前推,中国的整个一部近代史,哪一个城市还比武汉市更风头更火热?哪一个城市比武汉更改革更开放,更革命更豪侠?又有哪一个城市的故事还比武汉市更惊险更有趣,更浪漫更跌宕?可以斗胆说一句,如果没有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上,那场冲动莽撞而又惊世骇俗的武昌起义,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历史肯定就要改写了。中国男人们的辫子大约就会多拖几天了,女人们的小脚也会晚放几日了。 老照片一类的书,近年开始流行。但是,有的有照片没有评说的文字。有的有冗长的史料性的介绍,照片却又稀少和模糊。有的照片清晰文字也不错,遗憾的是东鳞西爪,不成系统。这本书就比较全面了,它会漂亮会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你更可以与这些评价和议论争论一番一一由此获得快感与知识,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池莉 一九九九年八月于武汉 后记 《老西安》、《老武汉》、《老广州》和《老重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去年底,当《老城市》丛书中的首批四种《老北京》、《老上海》、《老南京》、《老天津》出版后,许多读者希望有更多的《老城市》出现于世。对于来自“上帝”的要求,我们这些“做书”的,当然只能遵命。只是,我们自己心知肚明,这样“做书”纯粹是自讨苦吃。 首先,是作者苦。对于捏惯了管笔和敲惯了键盘的八位作家而言,“被迫”第一次面对图文并列的出版样式,往日信马由缰的神笔,受到诸多图片的限制,写作的难度陡然增加。其次,是编者苦。我们这些拿惯了画笔、按惯了快门的美术、摄影编辑,放弃驾轻就熟的纯美术图书,要“捏”出这种图文并重的图书来,难度不言而喻。再次,是找图片难。要寻找尘封半个多世纪、涉及范围如此广泛的老照片(尤其是像西安这样过去相对封闭的内陆古城)谈何容易!幸好,参与丛书工作的每一位同仁,无论是名作家,还是责任编辑,档案工作人员或民间图片收藏者,还是设计、印制人员,大家都奔着一个目标,终于在世纪之交前将书奉献给读者。其间遇到的种种困难,在如期出版的图书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老城市》这种图文并重,图文互动,介于文学书和美术画册之间的边缘型图书,受到读者的欢迎。在欣慰之余,我们更感到一种责任。我们将继续努力。 江苏美术出版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