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先生历经坎坷,自强不息,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程先生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文章,是我国学术界和南京大学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千帆身影》系为纪念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而编撰。编者是程先生的女儿程丽则,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书中收入程先生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辅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再现程先生的传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帆身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程丽则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千帆先生历经坎坷,自强不息,取得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程先生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文章,是我国学术界和南京大学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千帆身影》系为纪念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而编撰。编者是程先生的女儿程丽则,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书中收入程先生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辅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再现程先生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千帆身影》系为纪念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而编撰。编者是程先生的女儿程丽则,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 《千帆身影》中收入程先生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辅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再现程先生年少求学,负笈金陵,读书著述,与友人诗词往还,抗战时颠沛流离,备尝艰辛,胜利后执教武汉大学,1957年划为大右派,无权著述研究,晚年任教南京大学,诲人不倦,德高望重,终成一代师表。 目录 1.渐行渐远是故乡 2.家近吴门饮马桥 3.唇上胭脂的苏州美人 4.金陵少年侧帽郎 5.相逢年少承平侣 6.涉江填词图 7.门下门生皆有文 8.廿载钦名德天涯得比邻 9.诗人之赋丽以则 10.盛世难逢青春可再 11.飘零旧迹落谁边 12.历尽新婚垂老别 13.流水征篷四十年又向金陵作道场 14.新知旧学共论量 15.春游栖霞山 16.古诗今选与庐山 17.校雠学与史通笺记 18.讲学之旅 19.秦淮漾春暖朋自远方来 20.第一个文学博士 21.太极健身 22.同仁共事十二年 23.成都之行喜晤旧友 24.天赐庄头今夜月 25.闲情逸致 26.白首聚欢 27.扶上马送一程 28.喜庆八十诞辰 29.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30.“感谢匡老给了我二十年学术生命” 31.灵芬奇采炳耀千秋 32.永抱遗编泣断弦 33.天伦之乐 34.怡情家中小花园 35.任职省文史馆馆长 36.中文系颁奖大会 37.《中华大典·文学典》的编纂工作 38.学术精神与世长存 39.书影 40.题签·题识 后记 试读章节 孙望(1912—1990),字止畺,出生于江苏常熟乡下一个教师家庭,自幼聪慧。1932年秋考人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学系,与千帆成为同班同学,自此结下深厚情谊。 1934年,孙望、千帆及校友汪铭竹、常任侠、滕刚等组织“土星笔会”,从事新诗创作,9月1日出版了设计精致的小型期刊《诗帆》。其中,汪铭竹、滕刚二人的诗风尤为清新、凝练,孙望认为,无论意境或艺术,“二人的成就已越过风靡一时的新月派而迈进了一大步。” 读书期间,孙望还与千帆等组合“春风文艺社”,借报纸副刊的篇幅编了一个周刊,并以此为阵地,孙以“盖郁金”、“河上雄”为笔名,千帆以“左式金”作笔名,跟自封为“青年的文学导师”的王平陵打了一段时期的笔墨官司。千帆之前曾取笔名“平帆”,就是因为不愿与王平陵有一字相同,遂改为“千帆”,以示对其的藐视。 后,孙望因家庭经济问题,延长学习年限,至1937年毕业。毕业后,孙望到长沙,在资源委员会下属部门工作。期间,田汉在长沙主办《抗战日报》,廖沫沙任副刊主编,特邀孙望、常任侠、力扬给报纸编周刊《诗歌战线》。孙望等人的这项业余工作活跃了当时长沙的诗歌空气,吸引了许多爱国的文化青年热情参与创作、研讨。 1937年秋冬,千帆夫妇逃难途中,由屯溪先后来到长沙,一度栖身天鹅塘孙望家,并积极投身诗歌活动,与诗友们共抒抗日救国之情怀。 当时,常常聚会的有诗人孙望、吕耕亮、力扬、常任侠、汪铭竹、吴白鹤、千帆夫妇,还有画家张安治、孙多慈、卢鸿基、陆其清等。 对于这段光阴,祖棻有诗回忆: 湖海元龙让上床,肯令梁孟住长廊。 楚辞共向灯前读,不诵湘君诵国殇。 屈贾当时并逐臣,有情湘水集流人。 狂朋怪侣今何在?喜见江山貌已新。 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笔有神。 岳麓山前当夜月,流辉曾照乱离人。 七十多年前,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友谊、热血、悲情都跃然纸上。 孙望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最终他还是从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1942年,应高文的邀请,他与千帆夫妇一同回到母校金陵大学任教。1952年始,孙望便一直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 孙望的女儿原靖曾询问千帆伯伯:“你们当年那样热血飞扬,激情浪漫,写了那么多那么好的新诗,为什么后来都改行教古典文学了呢?”千帆轻轻一语带过:“为了吃饭呀。” 1955年,祖棻随江苏师院中文系合并到南京师范学院。自抗战逃难、解放后各自东西以来,又一次与孙家往来密切。尤其是星期天,祖棻母女最常去的就是孙望家和杨白桦家。两家的孩子也常常玩在一起,祖棻亦有诗记录:“花前渐减少年心,重到金陵岁月深。元白通家交谊旧,笑他儿女日相寻。” 孙望自年轻时便体弱多病,为人极其谦逊和蔼,处事亦谨小慎微。孙望夫妇与千帆夫妇通家情笃,“文革”中,各难自保,为避嫌久绝音书,故祖棻有诗怀念并微嗔之: 元白交亲迹已疏, 万金未抵一行书。 秣陵旧事难重理, 空向旁人问起居。 孙望于1990年6月1日,猝发脑溢血,倒在为学生忙碌工作的案前,抢救无效去世。不幸的消息令千帆大恸,泣撰挽联,充满了难忘的记忆和深情的怀念: 止畺尊兄先生哀辞 五十年尔汝之交踪迹未尝疏,最难忘弱冠初逢,坐雨联吟如昨日。 旬日前谈笑犹接平安仍有信,竞何至人琴顿杳,倾河注泪哭斯人。 弟程千帆敬赠 高文(1908—2000),字石斋,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世宦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于经史子集均有涉猎,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 1926年,高文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1934年又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与祖棻、徐复、萧印唐、章荑荪、游寿等为同班同学。高文以文字学、史学、诗学和书法见长,尤精于考据之学。解放后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直至2000年11月去世。 今人刘梦芙《“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中赞其为“地伏星金眼彪施恩”,特别提到在“四十年代初违难西蜀,与庞石帚、沈祖棻、程千帆、刘君惠、白敦仁、陈孝章、萧印唐诸家共作《霜花腴》、《高阳台》词,歌哭山河,与少陵诗异曲同工,堪为词史”。 高文和祖棻同为研究班的同学,与千帆也属金大的先后同学,彼此友谊甚笃。高文家住南京七里洲。,筑有深柳读书堂,经常是同窗好友一起论艺衡文、聚会唱和之地。P20-23 后记 父母离开人世已经许多许多年了,可是我知道他们从来不曾走远。无论是花蕾悄悄绽放的清晨,还是月光静静流淌的午夜,我总是期待梦境的来临,这是至爱亲人阴阳交会的最美场景,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体温气息,一如生前,伴随我温暖我…… 1999年暮春,河北教育出版社准备为父亲出一本影集,父亲欣然同意,但因他和陶芸阿姨年事已高,便让我协助他们翻找照片,并为照片书写文字说明。同年夏天,任务如期完成,但出版一事却没了消息,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照片和文稿被我束之高阁,不知不觉春去秋来十几个年头过去了,我一直在等待着。 2011年6月,我参加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的专题会议,讨论为父亲在2013年举行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诸多筹备工作,我手中的那些照片和文稿被提到议事日程,列为了纪念会的出版物。 当我翻看往日的文稿,以十多年后的眼光重新审视,觉得无论是照片还是文字内容都太单薄了,当时父亲年老体衰无暇顾及,我也忙于工作,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匆匆完成,现在既然机会又一次来临,就应该尽力而为,加以充实和丰满。 不巧的是近两年家事繁忙,唯晚上九点以后方能静坐桌前,且长期身处异地远离南京,给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带来很多困难。经过断断续续近八个月的努力,特别是去年暑期将女儿家的扫描仪从广州带回南京,集中精力重新翻阅查找家中大量照片和文字材料,并逐一进行翻拍、扫描,以供备选。又多次到学校图书馆、仙林校区档案馆查阅、拷贝相关资料,同时不懈努力,求得各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的热心帮助,收获了不少意外惊喜……最终将照片由原有的九十八张增加到三百五十余张,文字内容也扩充了三倍之多。在原稿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补充、扩展,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力求让读者通过这些历史的图片和故事看到主人公曾经鲜活的身影以及他们真实的经历和生活,尽管只是吉光片羽,尽管也是雪泥鸿爪…… 特别是有些珍贵老照片的得来,真可谓辗转追寻、费尽周折,留下了一次次难忘的记忆。 父亲在《桑榆忆往》一书中简短地讲述了自己的家世,其中,介绍了他的生母名字叫车诗,字慕蕴,江西南昌人,随父侨居湖南。在本书中,我选择了与父亲不同的说法。这是因为,车家的祖上有一位名人叫车万育(1632—1705),康熙进士,官至兵科掌印给事中,以敢言著称。又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山长,善书法,有著作,其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是一本薄薄的《声律启蒙》。父亲的外祖父车赓即是车万育的第八世孙,我查了许多资料,包括岳麓书院的历史介绍,均称车万育为湖南邵阳人,这使我十分奇怪。带着疑问,我咨询了湖南的表叔张瑞洁,他的解释是,车家确系邵阳望族,只因清朝当时有不许回原籍做官的规定’,外祖父车赓为了日后能回到家乡为官,将祖籍改填为江西,果然,他就做了湖北京山、湖南永顺等地的知县。表叔又说,父亲的生母字慕韫而非慕蕴,意为仰慕东晋谢道韫,表叔的母亲字慕昭,意为仰慕汉班昭。我采信表叔之说,不仅是因为听起来很有道理,更重要的是,表叔与自己的母亲(父亲的亲姨母)共同生活了四十余年,老外婆最后的十年也居住在他们家中,饭后茶余,她们一定会多次谈起家族的往事,这一切,对于三岁就失去母亲,十五岁起就独自一人远离家乡、亲人的父亲来说,恐怕是没有机会聆听的吧。本着对细心的读者和研究者负责,我不惜赘言,存此一说。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双捕捉镜头的眼睛,感谢众多的摄影者,虽然我无法为你们署名。 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举办的程千帆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感谢为此付出辛劳的每一个人。 感谢南大出版社编辑的辛勤工作。 感谢此次为我提供了帮助的亲友和同事,特别是那些素昧平生的热心人。 希望这本图册能够让你们更直观地感受父亲的一生。 2013年4月于广州黄花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