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为青年声乐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而写的,同时也想和同行交流,向前辈计教。所以,它有很强的专业性,又富有普及性,因此在写法上不作纯理论的研计,而力求讲解具体,明确,针对性强,讲究实用,使人看得懂,用得上。书中包含从学唱、演唱到教唱的全过程;从内心体验到外部表现;从技术训练到艺术处理;从课堂到舞台;从专业到业余;以及一些与声乐有关联的问题也有所涉及。尽管如此,它并不是一本全面系统的教科书,而只是年轻歌者学唱的参考书。
一、相互学习
五十年代的“土、洋”之争,发展到后来实际是“土、洋”互学。从事于美声唱法的人,积极向民族民间学习,了解熟悉各地区各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在运用中国语言演唱上,受益匪浅。现在对“洋唱法”的非议不见了。美声唱法经过了那段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自己本身不仅没受到损失,反而站住了脚,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承认和喜爱,成了我国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屡屡获奖。
民族唱法通过向美声唱法学习,也得到提高和发展,声音更圆润,气息更畅通,由于运用了混声唱法,使高音区更圆润明亮,音域也扩展了。
目前许多民族唱法的歌手都在学习、研究美声唱法,而从事美声唱法的人也仍继续学习、研究民族唱法,个别人研究得很有成就,竟成了教唱民族唱法的优秀教师。
通俗唱法是年轻的流派,它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些演员原先就是从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或演奏西洋乐器、中国乐器的。他们原来就有美声、民族唱法的基础。有许多新演员他们在台上是通俗唱法,但平时练习时也在学习美声和民族唱法。从事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年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常兼唱通俗歌曲,就是在演唱美声、民族的歌曲时,也常借鉴一些通俗唱法的手法。
三种唱法各具特色又互相学习,使它们沿着自己的道路更好地发展。我认为虽然互相学习,并不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结局,而只会使各自更完善,特色更鲜明。当然也会出现“全能演员”,他们能兼唱两种以上的唱法,且都具有一定水平,这在电视大奖赛中常能遇到这种例子。实践证明,真正高水平的演员,不论什么唱法,其发声方法都是比较符合科学规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