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朱耀廷等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研究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的关系,全书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人才的本质、类别与人才的社会作用;第二部分为成才篇,主要介绍人才成长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其中包括先秦诸子与当代学者对成才规律的探讨,理想、志向与成才,道德修养与成才,教育与成才等;第三部分为用才篇,主要介绍人才选拔、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主张与政策,包括人才的选择、人才的使用、人才的考察与管理、以及人才的流动等。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人才的本质与类别 一 先秦诸子及古代其他学 者对人才本质的论述 1根据先天素质定人才 2根据知识、能力定人才 3根据思想品质定人才 4根据职位高低定人才 二 当代人才学家对人才 本质的看法 1根据创造性、进步性与 贡献大小定人才 2根据是否杰出定人才 三 从“人才、马才与猴才” 的争论看人才的社会性 与时代性 第二章 人才的社会作用 一 诸子百家论人才的社会作用 1用人思想的转变 2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作用 3天子、国君、王者的作用 4贤人、君子、士的社会作用 5圣人、仁人、真人的作用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作用的基本 观点 1人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人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4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知识和人才重要作用的论述 四 当代人才学家对人才作用的评价 1推进社会的变革和新社会的诞生 2推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3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第三章 先秦诸子与当代学者对成才 规律的探讨 一 诸子百家谈到的几个成才规律 1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 实至 名归律 2同声相求 同类相聚———人才 成团律 3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人力 与机遇结合律 4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 成——度义因民成功律 5深根固柢,大器晚成律 6孔子关于人才成功的几个命题 二 诸子百家对逆境成才问题的探讨 1逆境是如何出现的? 2“安贫乐道”才能善处逆境 3逆境人才的几个主要特点———实践 性、独创性、坚定性和远见卓识 三 现代人才学者谈人才成长规律 1王氏成才规律 2钟氏成才规律 3叶氏成才规律 第四章 理想、志向与成才 一 先秦诸子论立志、治学与成才 1孔子谈立志、治学与成才 2志不强者智不达 3善养吾浩然之气 4荀子谈君子之志 5《吕氏春秋》谈立大志、做“达士” 6儒生的共同奋斗目标———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 现代学者谈理想与成长 1理想的内容 类型与层次 2理想的特征及其在人才成长过 程中的作用 三 治学成才贵在立志 1青年要有理想 2志当存高远 3科学地、实事求是地选择成才目标 第五章 道德修养与成才 一 道德修养对成才的意义和作用 1道德的基本含义 2道德素养对成才的意义和作用 二 先秦诸子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三 人才应具备的八种优良品德 1人才的品德结构 2人才应具备的品德 四 道德修养的方法与途径 1道德修养的概念 2当代青年道德修养的科学方法 第六章 教育与成才 一“学而知之”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 1诸子百家论学习与人才成长的关系 2先秦诸子论好学多思,学无止境 二 尊师重教与人才的成长 1师的地位、职责与作用 2先秦诸子论求师与尊师 3当代学者谈师承效应及求师艺术 三 治学有方是人才成长的重要保证 1先秦诸子谈治学有方与成才 2现代人才学者谈治学方法与成才 第七章 关于人才的选拔 一 先秦诸子关于人才选拔的论述 1不看尊卑、亲疏远近,只看实际 能力 2不论资排辈主要根据贤能选拔 3不记小过 不求全责备 看主 流,看大节 4不能道听途说 对人才的“毁誉” 应调查研究,做出正确的评价 5不以言以貌取人,而应看实际 能力和思想品德 6不计私仇,以大局为重 二 当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与原则 1选拔人才的标准 2选拔人才的原则 三 吸引、招致人才的条件 1从以利招才到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2从以权位招才到破格选拔优秀人 才 3从以礼招才到尊重知识 尊重人 才 4为人才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 选拔人才的具体办法 1考试 2招聘 3自荐 4推荐 5选举 6任命 第八章 关于人才的使用 一 先秦诸子论人才的使用 1察能授官 2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 3士不得兼官 4君子不器 5用人不疑 6善用忠臣 二 当代人才使用的原则 1信任原则 2适用原则 3使用和培养并重的原则 4用当其愿原则 三 用才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容人的问题 2关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 人才成长进步的问题 3关于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 四 先秦诸子的用才观对我们今天的 启示 1关于“士不得兼官”思想的启示 2关于“善用忠臣”观点的启示 第九章 关于人才的考察与管理 一 先秦诸子谈人才的考察 1耳听、口问、考言、视声 2视色、察情 3观诚、观友 4观隐 5到群众和实践中了解观察 6综合分析 二 先秦诸子论奸臣的识别办法和 防奸措施 1荀子、韩非子论奸臣 2奸臣惯用的八种手段 3防奸措施 三 当代人才管理 1人才管理的原则 2人才考察 3先秦诸子关于人才考察和识别奸 臣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启迪 四 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人才立法 1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 实现的目标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加强人才立法工作 第十章 关于人才的流动 一 从人才西流和秦国的强盛看人才 流动的一般规律 二 我国当代人才流动的必然性及其 重要意义 1当代人才流动是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 必然结果 2当代人才流动是优化人才结构 的需要 3当代人才流动是人才成长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 我国人才流动的性质及基本原则 1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原则 2合理性的原则 3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 4以动求稳的原则 5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6兼顾性的原则 四 人才流动的方法及其措施 1我国人才流动的方法 2促进人才流动的基本措施 3引进国外人才 4国外人才流动的十种制度 五 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 1我国人才市场的内涵、作用及 其特点 2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指 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努力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人才市场 编者的话 试读章节 孔子也将圣人当做最高层次的人,认为他们是“生而知之者”,是先知先觉的人。但他又说,他还没见过这种完美无缺的圣人。因此,孔子极力推崇、号召人们学习的主要还是“仁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字面上讲是说人与人的关系。孔子把它变成一个道德范畴,认为只有道德极其高尚的人才能称得上仁人。他曾从不同角度论述过仁人的标准: 其一是说“仁者爱人”,有广泛爱心的人才是仁人。实际上,孔子所说的“爱人”,并不是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而是根据周礼的规定,根据各种人不同的身份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国君的爱与对一个奴隶的爱是有“等差”的,对国君自然要毕恭毕敬,对奴隶只不过是爱让他劳动而已。他曾经毫不隐讳地说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至于说到广泛地为人民带来利益,帮助众人解除危难,这已经超出了“仁”的水平,而达到了“圣”的境界,恐怕连尧舜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二是说要讲忠、孝、恕,只有忠君、孝亲、为人宽厚才叫做仁。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他要求人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孝、恕都属于道德范畴,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笼统肯定。一心忠于封建帝王,不值得提倡,但忠君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时,对忠君又不能一味否定,比如苏武和岳飞;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忠于职守等,则是应该提倡的传统美德。一般来讲,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只有当需要大义灭亲时,有人还一味地强调孝道,那才是需要予以否定的行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笼而统之地讲宽恕,那是一种人性论。在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人们之间,可以提倡这种精神,但对于敌对阶级,对于各种敌人则不能提倡这种精神。实际上,压迫者、剥削者对于劳动人民向来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因此,不分场合,不分敌我,笼统地号召人们讲究恕道,只能成为对劳动人民的欺骗与麻痹。 其三是说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希望统治者徭役赋敛要有节制,反对竭泽而渔,反对过分的压迫剥削。这种思想拿来对付剥削阶级的暴政,可以起到一定节制作用,后来孟子发展为仁政学说。但剥削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统治向来是暴力统治,“苛政猛于虎”是一般规律,从根本上讲没有什么仁政可言。但这种主张在一定时期一定情况下,在一些稍微清明的人掌权时,也能使剥削压迫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其四是说“克己复礼为仁”,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使自己的言行合乎周礼,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努力使社会回到周代去,这才叫做“仁”。 其五是说,“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巧言令色,鲜矣仁”。 总之,只有具备了儒家提倡的各种美德,才能叫做“仁人”。由此可见,所谓“仁人”,其主要标准是高于一般人的道德品质。 荀子也多次提到圣人、仁人与君子。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又说:“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圣人是集天下一切优秀品质于一身的人,是“积善而全尽”的人。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们经过不断努力,可以成为圣人与仁人。但现实世界中较多的却是贤人、君子与小人。对贤人、君子与小人的看法,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标准。荀子主要从思想品德方面来衡量,他说:“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下爱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什么叫贤人呢?就是那些明了君臣上下等级关系,对上尊重国君,对下爱护百姓的人。君主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天下就能统一,海内就能服从。 什么叫君子呢?荀子列举了几条标准:第一,“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为了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君子不为强权所屈服,不为重利所引诱,甚至宁死也不低头,这才是君子之勇。第二,“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言之有理,处事得当,是君子的主要长处。第三,“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君子主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小人才一心追求个人私利。第四,“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即君子修身自强,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总之,在荀子看来,君子是现实社会中具有各种优良品德的人,这种人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经过努力、不少人都能做到的。 那么,什么叫小人呢?从阶级、阶层划分,在商周时代,小人是指从奴隶主或领主贵族下降为平民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于贵族,但却高于奴隶或农奴。他们分得一小块私田,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同时承担劳役与兵役,其中的优异者也有机会进入各级政权机关,捞到一官半职。孔子将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在《论语》中曾24次提到过“小人”;在《墨子》、《孟子》、《荀子》以及《国语》、《左传》中,“君子”与“小人”都曾大量出现。先秦诸子一般认为,小人是道德品质低劣的人,是只讲利不讲义的人,是不顾廉耻,不守信用的人,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则说:“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孟子将君子说成是“劳心者”,将小人说成是“劳力者”,认为天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种概括,正反映了先秦诸子对“小人”的轻视与厌恶,也主要是从思想品德方面区分君子与小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先秦诸子特别强调“德”,即思想品德在人才划分与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其实不论哪个历史时期,何种类型人才,尽管“德”的内容有很大区别,但几乎所有的阶级都要求自己的人才“德才兼备”。事实上,道德素养确实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人才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在人才成长的每个环节几乎都渗透着它的作用。 P18-20 序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 儒家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整理了从古传下来的历史文献,重视人伦道德,为两汉以后的文化教育传统奠定了基础。儒家所传授的《周易经传》更是富于深刻的智慧,为后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渊奥的源泉。道家富于批判精神,揭示了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偏失,要求回到自然,对于自然的奥秘有较深的体会。墨家追求“国家人民百姓之利”,富于牺牲精神,对于自然科学与名辩之学有较高的贡献。法家强调变革,主张以法治国,虽然其所谓法是专制主义的法,但是肯定法治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兵家的军事著作更是闪耀着符合实际的智慧。诸子学说既包含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糟粕,也含有符合客观实际、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华,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察现代实际,发扬创造性的思维的同时,研读诸子学说,仍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朱耀廷同志主编《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邀请我写一篇序文,于是略述研究诸子学说的意义以为之序。 张岱年 1997年8月于北京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