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德逊河边的意识流--北美散记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陈义海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哈德逊河边的意识流--北美散记》是作者陈义海多次访美期间的体验性文字,强调文化性、生活性、现场性、可读性。内容包括个人经历、美国少数族裔探访(田野调查)、旅行感悟等。其中,对阿米什人的文化调查,是国内首次如此全面性的发表。本书突出图文并茂之特色,每篇文章配图2-3幅。

内容推荐

《哈德逊河边的意识流--北美散记》是作者陈义海十多年中多次访美期间的体验性文字。作者以学者的视角,诗人的感悟,旅行家的情怀,用细腻的笔触,点画出美国文化与自然的显在图景与深层纹理,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生活性、现场性、可读性。关于美国少数族裔阿米什人的探访(田野调查),更是在国内首次公开。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作者实现了镜头与笔头的“互文”。

目录

远行(代序)

第一辑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

 哈德逊河边的意识流

 从纽瓦克到兰卡斯特

 安纳波利斯小镇的夕照

 我在美国过感恩节

 加尔文学院校园的清教特色

 一棵北方的棕榈树

 奥克兰修鞋记

 误入索萨利托

 声色拉斯维加斯

 戈壁也能卖出好价钱

 华拉派人:科罗拉多河的守望者

 遗梦廊桥

第二辑 阿米什之谜——美国少数族裔田野考察

 与现代文明对峙的阿米什人

 他们从哪里来?

 他们将自己“分离”开来

 电是“恶”的源头之一

 远离汽车,远离诱惑

 要电话,还是不要电话?

 独特的“马”文化

 穿得一样

 只有一间房子的学校

 社区是生活的基石

 家,是一件永远的礼物

 与泥土亲近最纯洁

 不要照相

 沉默的阿米什人

 晚安,我的宝贝

 宽恕改变一切

 宽恕,宽恕,再宽恕

第三辑 总统·诗人·教授

 一个倒霉的美国总统

 诗人布莱特·福斯特——一封发往天国的电子邮件

 一个美国人的生活

 一个美国人的生活(续)

 难忘维恩教授

 奇遇布鲁斯

 “爱笑的苏珊”与“幽默的戈登”

 一块从中国吃到美国的面包

第四辑 跨越太平洋的书缘

 书之缘

 书与旅途

 传播学的胜利

 一部适合9-99岁人群阅读的经典作品——《努姆仙境》译者序

 父亲与女儿和一本书的故事——《布娃娃安的故事》译序

 你见过精灵吗?——《安妮姑娘的故事》译序

 寻找布娃娃安和布娃娃安迪

 拂去尘灰见诗意——评王柏华等译《我的战争埋藏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最后的牛仔

边走边看边拍边写(代后记)

试读章节

一块从中国吃到美国的面包

在去浦东国际机场的路上,安宁给我发来消息,说她一定要到机场给我送行。我说不用,你从交大折腾到浦东机场,也就是见个面,然后再折腾回去,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不必这么拘于形式。可是她却坚持要去。

虽然是下午4点10分飞芝加哥的航班,我12点多就到了机场。把行李托运后,便没有什么事了,只剩下安检了,于是我便在大厅闲逛,等安宁来。快两点钟的时候,她行色匆匆地赶到了,很激动的样子。她说上午有课,下课后赶磁悬浮火车,由于班次不巧,耽搁了。她说,她一定要来见见我,因为很久没有见面了,就想见到我。她说,想见到我,是因为我这次要出远门,到美国去,而她自己马上也要去欧洲留学,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面。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一定要来给我送行。的确,马航出事后,长途飞行的人虽然嘴上不说,但自己的心里总多了一层隐忧,而朋友对你也多了一份牵挂。很巧合的是,我这次乘的航班,其机型跟马航出事的那架飞机一样:波音747-200。

安宁还是那个样子,总是那么笑嘻嘻的,说话总是那么激动,言词间总是充满着感激,谈起往事,她的语气当中又不时透露出淡淡的歉疚,还有抑制不住的感激。

在机场的外厅我们站着谈着各自的近况,这时,我才知道,她最近获得了去欧洲学习的机会,但仍然在鲁汶大学和伦敦大学之间犹豫不决。很快,我就要去安检了,只好说再见。临别,安宁说,陈老师,我给您带来了一件礼物。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一大块面包,像个小枕头似的。她说,怕您在飞机上挨饿,今天一早起来我给您烤了一块面包,您在飞机上吃。

这真是一块不同寻常的面包!

一个博士后,一个年轻学子,上午还要给本科生上课,但一早就起来把面包粉调和好,亲手用烤箱烤出来,下课后再匆匆赶到机场送上。虽然是一点食物,却是很深的情义。就这样,我揣着这块不寻常的面包与安宁挥别,踏上了人生新的旅程。

写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安宁是谁?

人在一生当中,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总会接触许许多多的人,忘掉的多,记住的少,这就像我们坐车时看风景,有几个能记住某年某月某日看到的一片美景呢?然而,不管我们淡忘了多少人,但总有人能占据你心灵的一角,成为你人生旅途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工作虽然很累,但能经历难忘的事,难忘的人,恐怕也是工作的一种乐趣。

认识安宁是在2013年的春天,当时我在招募博士加盟我所在的文学院。我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希望能招到全国最优秀的博士,并与他们一起开展学术研究。我的文件夹里虽然有一百多位博士的求职简历,但让我满意的并不是太多;然而,一个叫“安宁”的博士吸引了我的眼球。

安宁,北京大学博士,精通俄语和英语,曾留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曾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北大读书期间,连续4年获北京大学“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在吉尔吉斯语言文化大学学习期问曾获得校长奖学金;在哈佛期间,得到哈佛大学导师WilliamMillsToddIII教授全优奖励。出版翻译著作3部,发表论文十多篇。

于是,我立刻给她发去邮件,通知她来面试。见我这么热情,她立刻答应来面试。但是,就在面试的前一天晚上,她打来电话,边说边哭,陈老师,我现在是在北京站,我要坐的火车开走了。我说,你再看看,夜里有没有其他火车,有开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的也行。她说,没有。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让她先回北大,并安慰她我再想想办法。后来,我在网上查到,第二天有一个11点多的航班,于是,我告诉她,可以乘飞机来,机票由我负担。就这样,她第二天乘飞机过来了。我午后开车去机场接她,把她从机场直接带到校长面试的地方。当时,其他博士都已面试结束,面试组成员在等安宁一个人。面试校长很满意,建议引进该博士。我自然也很开心,为能再引进一位品学兼优的博士。

安宁在北京时已经买好了面试当天晚上回北京的火车票。她是山东人,我便请了一些山东籍的老师跟她一起吃晚饭,晚饭后送她上了火车。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络。担心她另有想法,我先后给她发过几十封邮件,有时用中文,有时用英文。努力的结果是:安宁最终还是没有来我们文学院工作!北大中文系反对她现在就业,建议她继续念书,进博士后流动站。于是,安宁从北京大学到了上海交大。

“故事”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结局是:我们与安宁没有缘分。就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工作而言,这次人才引进没有成功。中国有句谚语:买卖不成情意在。当然,人才引进自然不是“买卖”,而我这里用这句谚语,要强调的是“情意”,而这种情意是双向的。在安宁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为她确定了航班;后来我又开车去机场接她,帮她拖着行李箱进面试室,又在早春的寒风中把她送走——这一切,安宁是记在心上的,因为她是一个很善良的学子。

总之,安宁另择高枝了。不过,从北大博士毕业到上海交大做博士后,她一直跟我保持着联系。凡是节日,她都要给我发来邮件,言词间洋溢着感激之情。有时,她还会寄些小礼物来,比如老家的煎饼,沪上有名的糕点,虽然是些小小的食品,但毕竟是一种情分,我总是很认真地吃。有一盒糕点不觉过期了,我还是坚持吃。

而现在,安宁又把一块自己烤的面包送到机场,这小小的、香甜的、特别的礼物,怎能不叫人感动。飞机起飞后,看着那面包金黄带脆的外表,我禁不住撕下一块送进嘴里。嘴里嚼着面包,看着舷窗外的白云掠过,想着一生中的许多瞬间,心想,人活着,有什么比感动别人或被别人感动更美好的呢?

飞行了一万多公里后,飞机降落芝加哥机场。晚上人住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英文系维恩(Wayne)教授家。安宁送给我的那块面包,在飞机上吃了一口之后,再也不曾有机会吃。如果是一块普通的面包,我可能就把它丢弃了;但这是一块特别的面包,我把这块旅行了两万多里的面包放进了维恩家的冰箱。在接下来的几天,虽然维恩和他妻子尼塔(Nita)都给我准备了很丰盛的早餐,但我还是坚持吃安宁送给我的面包。每天早餐的时候,我会切下几片面包放到土司炉里烤一烤,作为早餐的主食。用这来自中国的面包抹上美国的黄油和果酱,作为每一天的开始。到第四个早上,安宁送给我的这块面包终于吃完。没想到,这块面包,我是在中国的东海岸吃了第一口,而最后一口是在密歇根湖边吃完。

我把这块面包的“身世”讲给维恩和尼塔听,他们很是理解;所以,前四个早上他们都不给我提供面包,到第五个早上,尼塔见我面包吃完了,才开始给我做华夫当早餐。

就这样,安宁亲手烤的那块面包我是到了美国后才最终吃完。其实,在我获赠她亲手烤的面包的同时,我觉得我也是得到了一块“感恩的面包”、“精神的面包”,而这块“精神的面包”,我则可以慢慢吃。

物质的面包总会吃完,而精神的面包是永远也吃不完的。

P165-169

序言

远行

自从夏娃偷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人类精神的平衡与和谐就被打破了;于是,我们总是生活在悖论当中。身在异乡时,哪怕跨越千山万水,也要找到自己的家门,仿佛家门前的那棵树,已经把记忆的基因植入了我们的细胞,我们虽然会迷路,但总能找到家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有时却又不惜代价,逃离家园,到所谓远方去,即所谓旅行。在家园和远方之间,我们的精神被撕扯着,紧绷着,)中突着:想回归,又想逃离;逃离后,又想回归。于是,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远行的意义其实不在于抵达哪里,关键是要离开这里。不管是一踩油门消失在原野的深处,还是买一张机票把自己交给天空,我们之所以向往远方,是因为,我们去了远方,就可以不必每天走同一条路,见同一群人;就可以不必坐在每天都坐的那张椅子上,重复每天的几乎相同的工作;就可以打开不同的门,就可以不必睡在同一张床上。

我们渴望不安定的生活,就像我们厌倦安定的生活。终于可以远行,哪怕是去同一个地方,但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故事。

当飞机以疯狂的速度把我带向高空时,我不过是飘在空中的一滴血,一滴随时会被风吸干的血。我喜欢这种把自己完全交付出去的感觉,喜欢这种锻炼自己的诀别能力的游戏——已经从地面上消失,谁也追不上我,谁也找不到我,我在云层的上面。从机场出来,我不认识谁,谁也不认识我。我是一个符号,一个呼吸着陌生空气的符号。

最刺激的感觉莫过于到了异国后忽然发现开通的国际漫游不灵:接我的人找不到我,我找不到接我的人。在纽瓦克机场,我找了个座机给朋友打电话,我问工作人员,要收费吗?他问我,你哪个国家来的?我说,中国来的。他说,中国来的不要钱。

在兰卡斯特机场,我取了行李到外面抽烟,找不到火,忽然,一个白人妇女走了出来,划了根火柴开始点烟,我走上前去向她借火。我问她,哪来的火柴?她诡异地笑了笑,偷带了三根火柴上了飞机。

在西部大峡谷,我一个人独自欣赏着大自然的奇观,想拍张照片,苦于身边没有朋友。这时,一对青年男女走了过来,我便请他们帮忙。人家帮了我的忙,我自然也应该有回报,便提出帮他们拍一张合影,顺便问他们是哪个国家来的。男的说,他来自俄罗斯;女的说,她来自乌克兰。我笑了:那会儿,这两个国家正处于最剧烈的敌对状态,但这小两口却可以在同一张床上和平共处。

在阿米什人社区,当我看到那些至今不肯用电、不肯看电视、穿着18世纪服装的男男女女们坐着马车,行驶在美国的乡村公路上时,心中总有一种罪恶感。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远行的点点滴滴都记在这本小书里,为的是能把更远的远方找回。

……翻过了一个山头,总有不一样的风景;而远行,不过是当代人的白日梦。

2016年12月4日凌晨

后记

边走边看 边拍边写

我追求强烈的静与强烈的动:静在书斋,动在路上;好好地读书,认真地看风景。在这动静之间,人的精神的肌肉便不会萎缩,文字才不会失去灵性。当然,这是我的理想,真想做到,实属不易。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由于学术的缘故,我得以在太平洋的东岸和西岸之间飞来飞去。喜欢看,喜欢想,当大型客机飞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更是想入非非;当一架只载十来个人的螺旋桨飞机飘荡在密歇根湖上时,人除了有肌体上的反应,更有精神上的活动,还有文化神经的“过敏”。喜欢拍,喜欢写,让一些瞬间定格为图像,并在走过的路上撒下从性灵中滤过的文字,让旅途上的那些日子不至于被时光的尘埃完全埋没。

边走边写,十多年间共得数十篇。筛选之后,最后只留下这四十来篇。有的写人,有的记事,有的是旅途上的意识流,有的是实地考察的记录和思考,还有的则是关于文学翻译与交流的文字。所有这些都强调一点:我的亲身体验。既然是亲身体验,究竟能达到多高的文学水准,实在说不准。

相对于英国文化,美国文化一方面更加简单,另一方面则更加复杂多元。说它简单,是因为美国文化表现为生活表象时,它显得更加直接,更加一目了然,更加直来直去,易于言说讨论。说它复杂且多元,是因为,当真正深入美国人的生活时,我们会发现,美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差异是那么大。马车与汽车擦肩而过,棉袄和T恤衫走在同一条道上。

从康河到哈德逊河,时光流逝得太快,太快;从伦敦塔桥到金门大桥,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总有太多的蹉跎。当年从英国回来后,我出版了《在牛津大学听讲座》。在飞越太平洋那么多次后,一直希望出版一本关于美国文化的书,好与之形成“姊妹篇”,但直到今天才算可以了结心愿。

今天在书房呆了一整天,看到窗外有鸟飞过,忽然又有了飞的冲动。

2016年12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