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萍编著的《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介绍了,迈克·戴尔曾经这样勉励想要创业的青年:“年轻人,你们要忠于自己,如果你现在很想做你认为对的事情,那么就放手去做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如我因为别人的怀疑和否定而停止不前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们是否能坚持,是否能冲破阻碍则要看我们能否忠于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我们的心才能找到归宿,才能感受到为了事业而拼搏的乐趣,无论多苦多累,我们都会开心。事实上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我们才能始终充满激情始终充满希望,我们的生命才能找到支点,我们的人生才能获得幸福。
孙丽萍编著的《不必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是一本心理励志图书,其主要内容涉及当下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例如:你是不是已经很妥协了,可还是不能让他人满意;你是不是已经很友善了,仍有听到不利于你的传言;你是不是已经很努力了,但离理想的生活仍差好远……你委屈、困顿、彷徨,你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其实你的痛苦来自没有动自己的脑子想自己的问题,总是听别人人云亦云,努力活在别人的标准里,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别人的附属品或配饰品。
本书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读物,可以给广大读者以心灵的慰藉。
我们不必活成同一个样子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担任“宫廷顾问”时,有一次,被皇帝询问到有关哲学的问题,于是他用树叶证明了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同时也证明了“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是啊,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人不自觉地去模仿他人、去按照大多数人认同的世俗观念去生活,他们不仅拘束着自己的个性,同时还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个性,斥责其为“离经叛道”。
为什么要这样呢?虽然我们生而为人,必然存在共性,但真的不用、也根本不可能活成同一个样子。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而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我们都不是别人可以随意取代的。
所以,在不妨碍他人的、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们大可以放纵自己一些,活成让自己最快乐、最舒适的姿态。
益川敏英在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地用蹩脚的英语发表了获奖感言。颁奖礼结束后,媒体争相采访他,让他谈谈相关专业和研究路上的阻碍。他笑着说,最大的阻碍就是英语。
当益川敏英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英语就成为他最头疼的一门学科。在诸多专业课程中,他只有英语是全年级垫底。英语老师经常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跟他说:“如果英语一直这么差,就没办法出国,更没办法看懂英文版的教材。你不是一直想到剑桥大学进修物理专业吗?不是想成为诺贝尔那样的人吗?可英语不过关,你怎么实现理想?”
益川敏英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对学好英语的渴望,但不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提起对英语的兴趣。为了学好英语,他每天都会朗读和背诵,甚至跟同学也用英语交流。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就是一点儿进步都没有。同学听到他的英语,都问他:“你说什么?是英语吗?为什么一句都听不懂?”
没有进步,益川敏英的学习热情更加难以点燃。逐渐地,没热情变成了痛恨,他有时恨不得把所有英文书都撕了、烧了、扔了。难道学不好英语,就真的无法实现理想吗?他去向自己最尊敬的物理学教授请教,得到的答案是:“不会英语,你这一生获得的成就便有限;不会英语,你无法跟国际上优秀的物理学家进行学术交流;不会英语,很多更专业、更深刻的问题无法看懂;不会英语,就没法获得出国留学的资格;不会英语,许多国际物理学权威的学术报告就看不懂。”
不会英语,这是致命伤吗?难道不会英语,就不能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理想就没法实现了吗?难道不会英语,就没法成为诺贝尔那样的人吗?益川敏英大受打击,越想越沮丧,越想越颓废,甚至想就此放弃钟爱的物理专业。他跑到一家酒馆,借酒消愁,想是否就这样放弃。
酒馆里坐满了微醺的客人,有的人笑,有的人哭;有的人高谈阔论,有的人沉默不语。这个时候,不知从哪里跳出一只猴子,它拿着一瓶酒和一个杯子,飞快奔向一桌客人,然后麻利地将酒和酒杯放在客人面前。很快,那只猴子又从后厨拿来一瓶酒,放到益川敏英的面前。益川敏英惊呆了,猴子也可以当服务生吗?他醉醺醺地问老板,怎么能把猴子训练得跟人一样。老板说:“不管是猴子还是人,总有一项长处,只要挖掘并加以强化,就能成功。这只猴子就具有这样的本领,我一直训练它。这期间很多人都说我痴人说梦,可我还是坚持训练它。不到一年,我就把它训练成出色的服务生。你不知道吗?欧洲的猪都能排雷呢。”P3-5
人的一生,是听从自己的本心去活,还是活在环境的掣肘、他人的目光中呢?想来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可事实上,有太多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后者。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为自己而活,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诸如此类的话,说起来很容易,接受起来很容易,然而要真正做到,却要跨越太多的阻力。甚至很多时候,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我们就已经在“为他人活着”,比如名人效应:无论是谁,只要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他必然比自己能干、坚强、幸运……总之,他从性格到命运等等方面,都是高高在上地存在,而自己望尘莫及,注定了做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活在他人期待中的现象。
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并没有追求轰轰烈烈、耀眼夺目,只想简简单单地生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旦将目光投向周围,一旦各种讯息冲击过来,他们的心就会开始烦恼,开始急切:急于成功,急于实现梦想,急于过上心中的好日子。
是的,我们的烦恼固然有一部分来自外界,但更多是从内心滋生的。因为被身边人无处不在的注视所影响,因为被他人各种各样的言论所影响,我们渐渐对自己质疑,渐渐迷失了本心……
从众,也是一种活在他人期待中的现象。
每个人当然都希望忠于自己的内心,活出自我生命的独特精彩,可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是孤立地存在,我们与千千万万的“他人”的联系是割舍不断的。
世事变幻万千,如何寻找到自我与外界的那个平衡点,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必修的课程。
也许,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所写的感悟,可以作为你我对待生活的借鉴:
“我们曾经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